肥料、农药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农业投入品。近年来,我国肥料、农药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肥料、农药行业由产品缺乏发展成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过度营销让行业从业者疲惫,行业从业者已经越来越理性,“五花八门”的概念已经不能触动行业从业者的神经,整个行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力”的提升,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好产品”是众多企业的“期盼”。
农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新方式多元化
2、农化领域新的化合物开发周期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近年来全球领先的农化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新化合物(新的农药品种、新的肥料品种及稳定剂)上市,过专利保护期的化合物的优化使用成为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3、肥料及农药在应用上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重视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土壤及植物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植保技术、植物营养、土壤环境及根际根内微生物、植物生长发育及植物免疫等多领域技术的融合使用成为一种趋势。
越来越规范的行业管理让创新型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新农药管理条例生效,肥料中添加农药归农药管理,肥料中不经登记登记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违法,农药中添加登记成分之外的其它农药成分违法;饲料行业管理新规明确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违法;我国医药行业管理把保健酒中添加“伟哥”判定为违法;中成药不经登记添加“西药”违法。隐性添加不是创新而是“貌似耍小聪明”的违法行为,追求产品短期的功效而让使用者面临各种不可控的危害甚至生命危险是要被严厉谴责和法律打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第一重要的是合法、安全,第二重要的才是产品功效。
绝大多数农化企业的产品创新都是围绕着过专利期化合物的优化使用和应用上的创新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肥料及农药产品的功效优化一定是在登记内容之外,登记内容是农化产品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更优的产品功效开发要在法律框架下另辟蹊径,各种符合法律规范的肥料(农药)增效剂会成为产品创新的重点。
我国农业生产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种植户”在大量的出现,这些“职业种植户”越来越理性,农化产品作用的最终对象是农作物,产品功效优劣的裁判员是种植户,农作物生长好不好?种植户是否看得见?是农化产品“产品力”提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建立标准的肥(药)效评价体系是开发“优秀农化产品”的必要条件,是肥料(农药)增效剂的评价是重中之重
一、“检测”是违法成分排除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
2.国内外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国内好多检测都已经建立了数据库,违法排查从技术上难度不大,本单位设备及人员不能满足要求,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协助进行违法排除。
二、“生测”是评价一款产品功能优劣的“标尺”
1.企业建立生测方案要围绕产品开发,只验证增效剂是否对于产品开发没用,要知道其在什么作物、什么地力条件、什么土壤条件、添加多少量、亩添加成本及吨添加成本以及产品性价比种植户能否接受。肥料(农药)增效剂有效和在大田应用中有效是两个概念。
2.企业开发“功能型”肥料,一定按照产品的“功能”去设计不同的生测模型,抗低温和抗高温试验不同;抗盐和抗碱试验不同;抗病和抗逆试验不同;提高氮利用率和提高中微量元素利用率不同;生长试验和生殖发育试验不同。
3.设计生测试验方案要合理,首先要考虑到试验基础条件的一致性,试验基础条件不一致,结果不可靠;室内试验方案设计要考虑尽可能和大田一致,肥料添加量、增效剂添加量、基础土壤养分含量、湿度、光、风等因素都要尽可能一致。
国内肥料及农药企业肥(药)效评价能力现状
1.国内规范的肥料及农药企业对产品标准的质量检测基本上健全,但是对于新型有机物精准的检测能力受限于设备和人员水平,普遍不具备检测能力,要深入开发肥(药)增效产品,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加强检测能力势在必行。
3.国外同行在肥(药)效评价技术上较为成熟,国际著名肥企“雅苒”的产品在氮磷钾大量元素和国内企业相同的情况下售价往往比国内产品高一倍,靠的就是肥料的功效,没有标准的肥效评价体系是很难做出高品质产品的;农药企业拜耳、巴斯夫、科迪华及中化收购的先正达等企业不仅新化合物开发领先,过专利保护期的同类产品应用效果仍旧普遍超过国内产品,可以想象到国外企业对于增效剂类产品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