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强: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看“三农”重点政策走向三农论剑

一、确保粮食安全:向全方位要产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明确把提高单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表明将在挖掘粮食产能潜力上继续下深功夫。并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表明将在粮食结构调整上下大功夫。同时,文件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并要求“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这是对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拓展。显然,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正致力于从面积、单产、结构、减损四大领域全方位推动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二、农业科技创新:向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迈进

我们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生物育种、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重大风险防控等领域加强前瞻性研究,推动形成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农机装备、耕地污染防治、农业绿色投入品、节约型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创新,全面搭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的良性互动。同时,要深化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培育农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三、乡村产业发展:向产业全链条升级迈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等新举措。这表明,党中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取向,就是要推动乡村产业由农产品的“产加销”向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全产业链拓展,推动农业经营由“单打独斗”向“集聚联合”转变。

我们要进一步在农业特色打造、功能开发与产业链建设上下功夫,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乡村一、三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农业+健康”等新产业,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注重发挥县城在乡村产业链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资源交易平台、产品流通平台,带动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专业村等载体建设,打造主体紧密合作、环节配套衔接、产业协同融合的乡村产业集群,全面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四、乡村建设行动:向现代化生活条件迈进

我们要聚焦“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村庄规划、农房建设与地域、生态、文化特色融为一体,留住乡村个性。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群众。坚持塑形铸魂并重,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引导移风易俗,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五、促进农民增收:向更加充分体现农民权益迈进

六、乡村人才振兴:向促进人才双向流动迈进

我们要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中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快破除妨碍城乡人才要素互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制度、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制度。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普通农林高校、职业院校在培养涉农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依靠城市的资源加强对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实施返乡下乡创业能人遴选培养计划,引导部分优秀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并进行跟踪服务支持,打造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遵循城乡“等值化”理念构建乡村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完善服务乡村人才待遇保障制度,推进乡村人才评价、选用等机制创新,营造关心、理解、爱护、尊重乡村人才的良好环境。坚持城乡人才资源共享的理念,以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城乡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产业联合体等为重要抓手,促进人才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事业框架内互动共享,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约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书屋》2023年第6期)

THE END
1.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0220420053151.ppt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ppt,第二节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熊彼特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力。 技术创新通常包括五种: 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即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0/6142055150004135.shtm
2.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及答案6篇(全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及答案 第1篇 一、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答: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aw93t12.html
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案例集短评>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案例集 isbn: 7109219127 书名: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案例集 定价: 32.4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758068/comments?sort=score
4.三农政策与三农问题(精选6篇)“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322l650.html
5.黄粮镇户溪村民委员会聚焦| 兴山县“三农”发展及乡村振兴扶持政策解读(四) 农业配套服务政策 (一)农业科技推广及培训 投入50万元,用于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科技攻关、规划设计等服务。 投入7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物化补助、建设高标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补助、农技http://www.xingshan.gov.cn/zfxxgk/cjgk_show.html?aid=15&id=58724
6.校领导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大国三农》系列专题副校长陈代文以《未来农业与人类健康》为题,指出农业与人类健康相辅相成,相互关联。未来农业的出路在于政策,在于科技,在于人才。 副校长刘登才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为题,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担负起粮食绿色生产的使命。 副校长朱占元以《从农业“芯片”到“卡脖子难题”——打好科技https://news.sicau.edu.cn/info/1134/65957.htm
7.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者与科普传播人——建院60周年农业科技翁伯琦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还十分注重理论创新与政策建议的结合,先后提出多项有关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和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被省政府采纳,曾先后二次获得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在全省各地组织示范推广与开发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在更高起点上拓展了福建省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新领域https://www.faas.cn/cms/html/fjsnykxy/2020-11-07/619632155.html
8.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对“三农”问题的启示二、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对“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 要合理使用农业科技,形成现代化的“新农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变革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和社会因素,对变革生产方式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受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http://www.sass.cn/109001/60512.aspx
9.河北省诗词协会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诗词专辑(三)自强自立兴科技,百顷良田稻谷香。 张欣然 良策兴农 喜迅传来热泪盈,惠农政策赛明灯。 春风化雨泽千户,沃野争荣稻谷丰。 蒙建华 有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岁末乡民最动容,京人关注慰三农。 大江南北群欢乐,癸卯腾飞一巨龙。 高艳梅 “三农”工作会议 http://zhscxh.com/view/common/articledetail.aspx?id=49c1e7c50f2f1b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