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供销合作社(湖北荆门)主会场。
荆门机耕机收作业现场。
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
近年来,湖北省供销社系统牢记为农服务宗旨,以构建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供销社特色的标准化专业化土地托管服务,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作出积极探索。按照全国总社监事会2024年度专题调研工作要求,湖北省供销社监事会围绕“供销合作社系统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课题,到荆州、荆门、公安、钟祥、沙洋、掇刀区等地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主要成效
供销社土地托管,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条件下,组织发动农户等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供销社完成或协助完成的经营方式。我省供销社系统土地托管自2015年起步以来,实现长足发展。2023年,全省供销系统土地托管2487.16万亩,其中土地全托管1543.7万亩,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10866.03万亩次。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于2022年4月出台《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延伸托管服务链条。二是培育主体建设平台。创办专业型农业服务企业67家,为土地托管提供农资、装备、技术、人才、渠道等服务支撑。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社1438家,领办农民合作社6633家,成为推广土地托管业务的核心力量。三是探索多种服务模式。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如“六统一”全托管服务模式、“四包一分”半托管服务模式、“三化”“五统”“十服务”模式、“大粮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两个到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等。
2023年财政部将湖北等11个省确定为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省,安排湖北专项资金14902万元、全程托管粮油作物面积211万亩。截至去年12月底,经过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完成试点任务239.4万亩,超任务量28.4万亩,平均为农民节本增收280元/亩(节本150元/亩,其中机耕20元/亩、机插30元/亩、机收50元/亩、节肥30元/亩、减药20元/亩;增收130元/亩,农户直销:湿谷1400斤*1.09元/斤=1526元,供销社托管:烘干1200斤*1.38元/斤=1656元)。
二、典型做法
根据调研,各地在实践摸索中的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点餐式”半托管模式。即:将农业服务项目列出清单,变成供销社“端菜”、农户“看单点菜”,这种服务方式灵活、因事制宜,很受农户欢迎。例如,公安县供销社由供销农服公司与村集体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农资集采集供、农机耕种防收、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收购仓储等服务。阳新县供销社根据土地托管“点餐式”服务协议,按照“农户自愿、有偿服务”的原则,由基层供销社或其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深耕疏松、生产资料联采直供、种肥同播、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个或多个环节服务,按低于市场标准收取一定服务费用。枣阳市广恩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菜单式”半托管服务模式,提供机耕机播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等全方位社会化生产服务,社员、农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服务项目,签订协议后由合作社实际操作,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
(二)“六统一”全托管服务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供肥、统一机防、统一收储。这种模式整合农资供应、统防统治、测土配方等各类资源,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让原来分散的土地重新聚合,让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传统小农种植向现代规模化经营的转变,省心、省力、省钱、省事。例如,监利市供销社采用“六统一”模式,2023年度标准化种植面积6.5万亩,粮食收购烘储3万吨,其中服务脱贫户3800亩,亩均节本增收480元以上,共增产稻谷38万斤以上。随县供销社利用县镇村三级网络健全优势,通过1个县城枢纽、18个乡镇节点、281个村级终端,联合各镇村合作公司,推广“六统一”服务模式,从传统、单一的农资、日用品经营向全程化、多样化、优质化服务转变,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构建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三化五统十服务”模式。即: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统一运作方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标准、统一销售加工、统一融资保险;种肥供应、深耕深松、机种机收、划片管理、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秸秆利用、粮食烘干、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等10项重点服务。例如,钟祥市供销社广泛开展“三化五统十服务”,实现从农资供应到粮食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托管服务,带动土地股份合作持续稳定发展,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行土地托管的区域水稻单产比非托管区域普遍增产100斤以上,产品优质率平均高出5至10个百分点。
(四)撂荒地“兜底”托管复耕复种模式。当前农村不少地方存在因农户年龄过大或外出打工,“无力耕种”或“无暇耕种”的现象。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大悟县地处山区,农民外出打工多,不少耕地经营低效,县供销社托管40余万亩(全县耕地99万亩),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京山市供销社为解决小农户种田难、种田贵的问题,践行“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的服务理念,依托各级服务主体覆盖14个乡镇、28个村,为当地小农户提供“耕、种、防、收”托管服务。武汉市东西湖区供销社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021年以来,使7500余亩撂荒地变“废”为“宝”。
三、意见建议
供销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意义重大、前景可期。供销社系统应再加力度、再强措施,努力打造供销社土地托管服务“湖北品牌”,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化工作统筹。一是压紧压实责任。建议进一步细化土地托管工作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定期调度通报各地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责任落实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培训交流。在服务标准制定、价格监测、合同监管、效果评估等方面,加强对市县及基层合作社的业务培训,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学习先进省份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老河口市等先进服务模式和各市县行之有效的做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争取各方支持。加强与上级部门、市县政府的沟通对接,宣传推介供销社土地托管的工作成效,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为土地托管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资源整合。一是整合社有企业资源,培育更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各层级社有企业间的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促进资源共享;着力推进社有企业并购重组,在农资、棉花、粮油、鲜活农产品等重要涉农领域,培育更多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增强支撑带动能力。二是整合农业服务资源,提高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效能。发挥供销系统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品牌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供应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服务平台,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增强服务能力,推动更多农资、农机、农艺、金融等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集中。三是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打造一批供销社“荆楚农优品”。集中资源、力量、渠道、宣传,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一批供销农产品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模式探索。在学习借鉴外省成熟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各地供销社因地制宜,加强土地托管服务业态和方式创新,尽快形成一批代表性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模式。一是在延伸拓展上下功夫。立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既全力抓好产前、产中服务,又将服务领域向收储、加工、销售等农业生产“后半程”延伸,为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将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延伸。二是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民宿经济等新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价值和农户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三是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健全“供销社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托管服务组织形式,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让农民、村集体、供销社等在合作中持续获益。
(四)强化壮大队伍。一是发挥社有企业骨干作用。推动农资、农产品经营企业资源、平台服务下沉,延伸生产服务链条,创办专业型农业服务企业,为土地托管提供农资、装备、技术、人才、渠道等服务支撑。二是强化基层供销社服务基础。优化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社,打造农民合作社服务终端,采取出资入股、业务带动等方式领办农民合作社,充分利用供销社资源开展土地托管。三是充实内部人才力量。依托服务主体开展社会招聘、创业引才、教育培训,帮助青年企业家、返乡大学生、职业经理人等优秀人才在土地托管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