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22:14
[摘要]生态重建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涵。针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修复漫长过程,中国新一代生态重建技术利用特殊生物菌群集中快速修复环境,彻底解决污染物被作物吸收并蒸发到空气中,促进现代农业回归生态循环有机农业,解决国民健康问题;促进环境和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降低国民就医成本,大幅节省社会资源。生态重建符合自然,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符合国家长远战略,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重建;生态有机农业;国民健康;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生态重建将加快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落向实处,促进现代农业回归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健康问题;促进中医道地药材产地生态修复,保证药材原有成份纯正充足和安全;促进环境和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大幅降低国民就医成本,大量节省社会资源,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生态重建最大优势是符合自然而安全可靠,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古人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巨大贡献
瘟疫一直威胁着人类。纵观人类史,唯有中国先贤独辟鸿蒙,早在数千年前便依自然而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医疗,使华夏民族延绵至今而未泯于瘟疫、饥荒等自然灾害,造就出不朽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3]“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5]
生态文明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形态,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生态平衡和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一些生活方式有违生态文明的国家或民族,不一定没有悠久文化,但其生活习俗不符合现代人类卫生标准,会影响甚至危害其他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健康与生存。再如农药、转基因等现代技术,如果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即使能够大幅提高农业产量也与生态文明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6]生态文明是人类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正是符合这一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才为世人敬仰与推崇。
德国环境专家曾感叹中国古人无痕垃圾处理方式,惊叹中国大地层出不穷的都是历史文物而没有前人填埋的垃圾。中国是全球最古老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和药食同源的自然生活方式,是中国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巨大贡献。西方有机农业开山之作《农业圣典》指出,“一个国家真实的、永久的和独立于其他一切要素的资本就是土壤,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国农民非常重视所有废弃物的回田利用,他们的做法接近于自然的理想状态”。[7]
中国先贤开创的生态医疗,历经数千年实践积累,形成理论完备、体系庞大的中医药学,虽几经灭绝之灾,至今仍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专家所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说:“历史上,中国发生过百余次瘟疫大流行,但从未造成像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导致人口锐减数千万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8]2003年非典期间,中医药发挥了显著功效,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后遗症。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医药更率先发挥了明确防治作用,功效卓著。这都是延续了中医传统防治瘟病等时令流行病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9]毛主席也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0]
中国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医疗遭遇了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医学的重大冲击,农业几乎完全背离了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医则遭遇了更大危机,中国很多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被破坏。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较之西方的线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天地人和大一体基础上,多维度中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辩证统一,适者生存而非以人类为中心。从农业看,西方的现代农业是相对单一型生产模式,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是多元复合型生产模式。虽然都叫农业,但生态农业属于交叉学科。中医是生态医疗,与西医比较,一个调,一个治,理念不同,标本迥异。准确讲,西医是纯粹的医,中医是生活方式,一术一道,天壤之别。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过程的生态循环模式和传统生态医疗应时应症、药食同源的自然生活理念,一切都是从天地人和出发,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借助自然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由此形成的坚定理念,使中国人清醒认识到,无论人类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二、化学农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农业本自然,源于生态。近代工业在带给人类太多便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业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导致现代农业严重脱离生态本源成为化学农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一切微生物皆人类共生体,生态系统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生态依自然规律不断变化,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生存其间而不断进化。现代农业被称为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由于大量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物,不仅直接危害农作物和禽畜,还会蒸发到空中污染空气,随雨水流入湖河、渗入地下污染水源,最终破坏生态平衡,熵增至僵态,使耕地板结,湖河腐变。
农业可接续工业污染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危害到人畜、水土和空气。所以,农业应作为整个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废弃化肥、农药等人工化学合成物的使用,全面实施生态重建。
最后仍须明确,生态重建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大前提。
三、生态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未来
生态有机农业(EOA)是用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实现农田生态重建+有机种植+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是人类在传统生态农业基础上,融入现代生物、信息、物联网等高科技应用形成的高效农业;是完全脱离了化肥、农药等人工化学合成物的非转基因健康农业。优先实现生态重建,才能净化水土和恢复土壤生态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农作物茁壮生长以及禽畜等生态养殖,通过人畜粪便、厨余垃圾和秸秆等还田形成高效生态循环。
生态有机农业的第一环节是快速实现水土生态重建,即快速消除土壤和灌溉水中化学、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恢复土壤活性,增大农田肥力。
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全程没有废弃物,不对环境造成破坏,还能大量消化城市厨余等垃圾,将大量含碳秸秆等植物还田,大幅降低碳排放,通过土壤微生物腐殖作用提升肥力,免除或减少农民外购有机肥料,单产产量明显高于现代农业。
生态有机种植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对食品、药材、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大面积生态农田将重建野生动物迁徙走廊,利于生物多样性和国际间战略合作。
生态有机农业是真正的健康农业,产品天然成份和口味明显恢复,产品天然营养价值明显提高,现代农畜业给人们带来的很多疾病将逐渐消除,国民健康指数将明显提升。同时,可实现道地药材原产地的生态化、规模化、系统化培育和生态有机种植,恢复中草药天然成份和药性,全面促进中医药振兴和发展。随着生态有机农业和生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可大幅降低社会就医成本,大量节约社会资源。
生态有机农业将为景观农业和美丽乡村奠定良好基础,极大促进城乡融合,加快乡村健康养老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生态有机农业全部产品均能通过基于欧盟有机标准的国际权威机构欧陆或SGS检测,进而可能大幅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为中国开发独立的国际有机产品标准提供坚实条件。
四、生态重建现状及对策建议
繁杂的微生物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它们在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断除工业废弃物和农业人工化学合成物污染对微生态系统的破坏,才能维护农田基础环境生态平衡。被污染水土的人工生态修复是世界性难题,整个生态重建解决方案的研发过程漫长,往往经历大量实地科学实验才偶有发现和进展。非生物技术的人工水土修复达不到真正和广域生态重建,而生物技术生态重建又因微生物的复杂性很难发现适宜菌种和培养目标菌群,实现快速生态重建。目前全球鲜有纯生物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安全、低成本实现水土生态修复。
生态重建应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加快大面积待复垦耕地的生态修复,参与沙漠化和盐碱地等治理。生态重建将集中面向农业(含养殖、蛋、果、蔬、菇、茶、烟草、中草药等)、道地中草药原产地、受污染的湖泊和园林等环境。生态重建直接关系国民健康、环境与空气质量,从长久看也有利于防灾避害。在全面生态重建基础上,通过建立中国独立的环境质量标准、人口健康指数和生态有机产品标准,将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树立典范。
中国企业实践结果充分显示生态重建的技术优势:水土生态修复周期短、功效明确、安全可靠、修复成本低。农田生态修复当季实现所有农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欧陆或SGS农残未检出报告。整个生态修复过程水土同步进行,操作简便。生态重建后的农田产量可提高5%~30%。河北、河南、内蒙、黑龙江、宁夏、云南等实验基地从应用方案之日起,当季送检的农产品均能通过国际权威机构农残未检出报告,最长已持续超过5年,早期企业已于2020年初获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
生态重建是复杂性科学,重在实践,技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终取决于长期第三方权威检测。采用中国生态重建解决方案的多地区多品种农业实践,持续五年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检测,均为农残未检出。
2018年联合国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强调,“更多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以及其他变化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1℃的后果”。[12]人类面临的各类灾害日益频繁,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紧迫。中国同样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推进生态重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基础上,还要做好全国生态种苗培育;重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杜绝一切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包括菌种、植种、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等输入。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战略,当慎之又慎。
历经新冠疫情灾害,全面推进生态重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和生态健康产业势在必行。中国生态文明战略应在治理工业污染、推行有机种植的同时把生态重建作为重点,以解决以往水土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重建项目给予政策、资金等重点支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质性振兴中国生态有机农业和生态健康产业,从基础农业和整体环境上大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气象、瘟疫等灾害发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以生态重建为水土修复根本,憧憬绿水青山美丽家园;以生态有机农业为根基,憧憬人民更健康,国家更富强;以生态医疗为保障,憧憬执小药御大疾的低成本医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憧憬更多融入中国智慧的科技创新、中西医结合,造福人类;以生态重建和生态有机农业技术与标准,憧憬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大合作,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13]
[参考文献]
[7][英国]艾尔伯特·霍华德.农业圣典[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11][美国]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文心
--------------------------------------------------
[作者简介]张志明,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高级工程师;王松瑞,中国流通行业管理政研会城乡一体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