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11信息综合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对号入座证明”类设问
【设问特点】
(1)该设问类型开放性较强,根据“对号入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选择并论述”类;“判断并证明”类;“划图并阐述”类;“根据要求仿写”类。
(2)该设问类型基本为独立成题,分值较高,一般以12-15分较为普遍。
(3)该设问类型,对考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
【思路分析】
(1)该设问类型基本上属于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所以主观的选择或判断,即思维的第一步尤为重要,直接影响考生分数。选择的第一标准是自身知识的熟练性。
(2)总体思路如下:
①重在审题,认清要求
②提取信息,明确观点
③重在阐述,史论结合
④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⑤首尾呼应,升华拓展
⑥字数相当,不留空白
1.(2023·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思路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阐述:首先,说明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并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其次,说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即可。最后总结,分析说明民族交融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参考答案】示例:
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宋元、明清)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图。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形势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本题要求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历史时期。根据图一内容可以看出,汉族的北部兴起了突厥、西部有吐蕃、东北有黑水靺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根据图二内容可以看出,汉族北方兴起了蒙古、契丹,东北兴起女真、西北有党项,西南部有大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宋元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根据图三内容可以看出,汉族的北部兴起的女真(满洲)、蒙古鞑靼、瓦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明清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答案】
图一是隋唐时期:汉族的北部兴起了突厥、西部有吐蕃、东北有黑水靺鞨。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民族。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唐蕃实行和亲政策,此后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由此判断,图一是隋唐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
图二是宋元时期:汉族北方兴起了蒙古、契丹,东北兴起女真、西北有党项,西南部有大理。结合所学知识,铁木真用武力结束了12世纪中后期蒙古高原上的混战局面,统一了草原。契丹族在公元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接受汉文化,后改国号为辽,1004年辽征宋,次年订立“澶渊之盟”,民族交流加强。党项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昊称帝建夏,即西夏,西夏政治制度效仿唐宋,宋夏之间战争频繁,1044年元昊请和,宋夏订立合约,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