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早报记者刘波颜雅婷实习生谢诚勇张俊/文吴嘉晓/图
石狮沙土萝卜、德化官梨、永春葡萄、岵山荔枝、泉港深水海带……
今年以来,本社96339热线平台与泉州网络商城携手,搭建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既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了一些特色农产品销路问题,又丰富了市民餐桌食材和舌尖美味。
事实上,泉州依山面海,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千百年来,泉州人耕田牧海,收获众多农特产品。这些劳动果实转化成舌尖上的艺术,构成了泉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但很可惜,不少泉州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像石狮大厦村沙土萝卜,在没上《舌尖上的中国2》时,不少本地人也不知其名。
本期封面纵深,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泉州的农特产品,在感受带有泥土气息的舌尖美味的同时,共同探寻泉州农特产品的市场营销之路。
泉州农特产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仅新近出版的《泉州特产(农产品)》一书收录的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统或品牌效应的果蔬、薯蔗、菌菇、茶叶、畜禽等就将近60种。
【浮桥桂林干】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它
传说:神奇的荔枝“药王”
桂林干是什么,你品尝过吗?
“桂林干是我们浮桥特产,它看上去像荔枝,但又不是我们平时吃的荔枝,果肉酸甜酸甜。”泉州市育新龙眼干鲜品有限公司老板吴育新向记者展示了他刚烘出的桂林干和荔枝干,外形看,桂林干个头稍大,荔枝为圆形,桂林干尖长。
据《泉州市志》介绍,桂林属于荔枝早熟种,但稍迟于早红,泉州市郊种植较多。果长椭圆形,果肩突出,果皮鲜红,果肉白色,核大,宜晒干。植株高大,叶长而宽且薄。耐瘠耐旱,产量中等偏低。
桂林干制品药用价值高,价格高于其他品种三倍,在民间甚至被称为荔枝中的“药王”。
关于其神奇处,浮桥曾有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寻觅美食,来到泉州正值夏天,吃海鲜太多致腹泻不止。浮桥延陵的吴姓祖先吴季子得知此事后,立即送来桂林干,乾隆吃罢止泻,延陵桂林干名气大振。
桂林干具有多重功效,是食补良材,备受老泉州人喜爱。(潘登/摄)
销路:一粒桂林干可卖3元
“桂林现在产量少,因为鲜果味道较酸,不大好吃,但制作成桂林干,药用价值就出来了。”吴育新说,泉州的桂林干主产区集中在鲤城浮桥,有10来户从事桂林干的生产和经营。
“今年全市桂林干产量5万斤左右,在大年(丰收年),产量可以达10万斤。”吴育新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浮桥还有着成片桂林树,随着城市化进程,桂林树遭砍伐。目前,除浮桥外,南安、安溪、永春等地也有零星桂林树。每年荔枝成熟前,桂林先上市,这时,吴育新等走家串户前往熟悉农户家采购鲜果,然后烘焙为桂林干。
物以稀为贵,桂林干价格也不菲,通常一斤卖90元,歉收年甚至飙到120元。一斤桂林干约30粒果,平均下来,一粒果值3元,在新加坡,它甚至可卖到10元。
外销:随华侨走遍世界各地
桂林干主销泉州市区及周边,老泉州人大多懂得用法。
浮桥老一辈人介绍,桂林干具有滋补养颜、补血调气、润喉止痰、止泻消暑等多重功效,又不苦口,是食补良材,备受老泉州人喜爱。过去谁家生孩子,家里都得备着桂林干,万一产妇生完孩子流血过多,赶紧服食几粒桂林干能够调养身体。
泉州作为侨乡,一些老泉州定居国外后,也将桂林干及用法一代代传下来。如今,许多华人华侨到泉州都会选购一些桂林干带回,作为佳品馈赠给亲友。吴育新说,他烘焙的桂林干,如今卖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桂林干。”
(陈明华/摄)
【安溪红菇】
深山红菇卖出黄金价
“魔”菇
一年一个价还供不应求
安溪的红菇,你品尝过吗?你知道市面价格多少吗?
“一等红菇2000元,二等1200元,三等400元。”安溪特产城世家红菇专卖店掌柜王凤宾说,他销售的红菇多来自该县福田、桃舟、龙涓等乡镇。
“我们村原始森林产的红菇,今年卖到1800元,去年1500元,前两年1200元。”安溪福田乡丰田村书记陈振江说,该村年产红菇五六百斤,一年一个价,仍供不应求。
“我们村红菇可以卖到2000元。”安溪祥华乡郑坑村村民苏福山说,郑坑年产红菇50斤左右,上次,有村民给在北京的亲友买了一斤,2000元。
“简直就是黄金价嘛,这还是菇吗?”面对节节攀升的红菇价,有网友惊呼。
菇经
本地菇强过外地菇
红菇,这种藏于深山老林中的神奇食材,为何受追捧,卖出高价?
据《泉州特产(农产品)》介绍,红菇主要产于德化、安溪山区,是珍贵的野生食用菌,风味独特、香馥爽口,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活血、健脑、养颜等功效。
世家红菇掌柜王凤宾介绍,由于土质和生长状况的不同,红菇品质也会不一样。王老家在安溪长坑,父亲做了30年的红菇生意,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红菇颇有研究。
“本地菇和外地菇在价格上相差几百元。”他展开两种不同的红菇,本地菇,菇伞呈荔枝状纹理,菇柄结实,而外地菇表面光滑,菌柄脆弱。即使是安溪本地红菇,因为采菇时机不同,价格也会相去甚远。
采菇
百人深夜进山寻宝
“红菇主要产于九十九溪的原始森林中。”丰田村书记陈振江说,丰田地理位置偏僻,该村由此保存了大片原始森林,尤其是九十九溪一带,地势险要,人迹罕至,生长着大片阔叶林,比如红椎树,这正适合红菇生长。
农历五月或七月,往往一场阵雨后,森林里就会冒出星星点点的红菇,大批村民趁着夜色进山寻找红菇。同时进山的村民,多时上百人。因为红菇一般夜间生长,村民也都在夜间行动。大家头上戴着矿灯照明,进入林间后往往分散行动。
红菇生长有个特点,即去年生长的地方,往往今年还能找到。因此,几乎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一片红菇领地,他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在山里劳作一晚,收成好的有半斤左右。
德化春美乡素有“黄花菜之乡”美誉
【十八格黄花菜】
曾经的观赏植物闯出致富路
曾经房前屋后遍植金针菜
十八格黄花菜是德化有名的“三黄”之一,不仅畅销,更是福建省著名商标,并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春美乡党委副书记张奕敬介绍,春美种植黄花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满黄花菜,每当成熟季节,村子里一片金黄,因此素有“黄花菜之乡”的美誉。目前,该乡7个行政村有4个村都有种植黄花菜,种植规模达1.3万多亩,干花年产量达650多吨。
当地老人说,最好吃的要数十八格黄花菜。十八格古街曾是条古官道,这里的黄花菜远近闻名,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相较于其他村落更适合高山黄花菜的种植。“每到成熟之际,亲朋好友早早就预订了干货。”迁居于此的张家,也入乡随俗地种起了黄花菜。
致富成立合作社共同致富
黄花菜从房前屋后的观赏植物、村民自产自销的食物,一跃成“宝”,还得从本世纪初说起。
张奕敬介绍,黄花菜生性强健、适应性强,易种植,且可当年栽种当年收益,三年即可达丰产期,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短平快”致富项目。
2002年4月,春美乡成立黄花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由县供销社负责农药、化肥配送,盐业副食品公司负责包装与销售,“十八格”农场负责黄花菜的生产管理,春美乡农业服务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为乡里黄花菜种植户提供一个生产、技术指导平台,以期提高黄花菜的亩产量和销量。
2003年,为进一步打响春美乡黄花菜品牌,该乡注册了“十八格”商标。
发展引进台商办加工企业
8月1日午后,春美乡梁春村鑫春美加工厂前,农民或用摩托车,或用四轮小车载着收割回来的黄花菜,交到加工厂,称重、登记。该加工厂于2007年由台商张世泽创立,用大棚晾晒等方法对黄花菜进行再加工。
“去年一天最多可以收400斤呢。”村民苏振绪载着劳作半天收割的140斤黄花菜,送到加工厂。
苏振绪告诉记者,家里过去也种黄花菜,但量少,直到2007年,发现种植黄花菜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后,他开始大规模种植黄花菜,“种了20亩左右,年收入可达七八万”。苏振绪仅种植,不做加工,收割回来的黄花菜以2.9元/斤卖给加工厂,同时政府还补贴0.3元/斤,“这样多轻松,早上忙收割,下午就可以休息了”。
如今,春美的黄花菜生产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岵山荔枝比起其他地方的荔枝口感更佳,深受人们喜爱。
【岵山荔枝】
500年荔枝树仍丰收
泉州千年前即是荔枝主产地
自古以来,荔枝就是泉州地区仅次于龙眼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早在北宋年间,泉州即是荔枝主要产地之一,尤以晋江、南安最多。
据《泉州志》记载:“晋江多荔枝,五月熟者为火山,肉薄味酸。”泉州其他各县也多有种植荔枝,而且品种繁多,分五月熟、六月熟、七月熟三大类。五月熟者肉薄味酸,品质较差;六月熟者有早戏、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等,肉厚味甘、俱属佳品;七月熟者为山荔枝,品类亦有数十种。
蔡襄就曾做《荔枝谱》,比较详细记述了福建等地的荔枝本源、品种等,着重介绍了泉州的“蓝家红”和“清石白”两大佳品。
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曾作诗:“前年夔州食荔枝,同僚共赋新红诗;妃子名园世所贵,不似诗史堂前奇。春冬分符来南土,半月身行荔枝圃;三州嘉木消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其中赞颂的便是泉州的荔枝。
岵山荔枝树
过去曾是风水树
近两年来,永春岵山的荔枝异军突起,以其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甘醇风靡泉州。
岵山镇副书记陈志宏介绍,岵山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至500多年前,彼时的岵山镇,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荔枝。
岵山镇茂霞村荔枝种植户陈旭军说,荔枝树过去为风水树,种于屋后可遮风挡雨,“荔枝树叶一年常绿,且树长大后,树荫可庇护房屋,防止风雨来袭时,瓦片掉落”。
两株树王
年产荔枝1800斤
“你认真品尝,岵山的荔枝和别的地方的荔枝确有不同,更加好吃。”对于岵山荔枝的品质,陈旭军非常自信。
“荔枝树同其他树不同,树龄越长,产量可能越高。”在岵山下灶田园公园里,两棵500年树龄的荔枝树遥相望着,镇里的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夫妻树”。陈旭军介绍,这两棵荔枝树是镇里的荔枝树王,别瞧树王年纪大,仍“老当益壮”,每年荔枝成熟时,都可收获满树红灿灿的果实,最高峰可年产1800斤。
泉州有哪些农特产品
由泉州市农业区划办主编的《泉州特产(农产品)》一书收录了泉州市域里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统或品牌效应的果蔬、薯蔗、菌菇、茶叶、畜禽、水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涉农特色工艺品以及特色农家小吃等。
其中,农林方面,茶叶12项、水果18项、蔬菜10项、薯芋4项、食用菌5项、中草药3项,畜牧方面有6项,设施农业方面5项,水产方面,甲壳类3项、贝类3项、鱼类3项、其他2项,特色小吃各县(市、区)共70项,加工品共26项。
茶类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永春佛手茶、龙雀大红袍、铁罗汉茶、闽南水仙茶、南安石亭绿、苦瓜铁观音茶、柚子茶、铁观音蜜茶、灵源万应茶、清源茶饼、莲花峰茶
水果类泉州龙眼、芒果、草莓、南安榕桥杨梅、南安蓬华脐橙、南安红心火龙果、南安佛手柑、南安香水柠檬、南安凤梨释迦、惠安余甘、永春芦柑、永春岵山荔枝、永春早熟枇杷、德化梨、德化优质早熟桃、安溪油柿、洛江黄皮甘蔗、洛江小米蕉
蔬菜类麻竹笋、永春东关冬瓜、南安岩葱、南安绿竹笋、德化芥菜、德化苦菜、德化十八格黄花菜、安溪龙门茭白、延陵丝瓜、新步黄瓜
薯芋类淮山、洛江红心地瓜、河市槟榔芋、南安洪濑紫薯
食用菌类红菇、草菇、杏鲍菇、香菇、巴西菇
中草药类金线莲、郁金、麦冬
畜牧类德化黑鸡、德化黑兔、德化黑羊、晋江马、南安芦花鸡、石狮金定鸭
甲壳类锯缘青蟹、虾蛄、九节虾
贝类泉港鲍鱼、海蛎、象拔蚌
鱼类带鱼、洛阳鲫鱼、德化倒刺■
其他南安康美甲鱼、石狮古浮紫菜
媒体助力搭建平台农特产品走出“深闺”
岵山荔枝通过注入文化内涵,身价大大提升。
泉州土特产众多,这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珍宝,历经岁月变迁传承至今。
好酒也怕巷子深。专家指出,好的产品也需要很好的包装和宣传,而媒体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打开农产品销路,提升农产品品牌,也为市民采购提供了便利。当然,要破除农产品滞销困境,让更多特色产品走出“深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意识,拓展销售渠道。
报社帮果农
卖出8吨水果
细心的读者都留意到,近期,本社96339热线平台与泉州网络商城携手搭建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先后推出销售了多项本地特色水果等农产品。其中,仅7月中下旬,短短两周即销售了8吨特色水果。
进入夏季,泉州本地水果,如永春葡萄、德化梨、岵山荔枝等陆续上市,紧接着,龙眼也即将大规模上市。不过,一些水果却面临销售困境。“往年,一些单位会上门团购,水果不愁销路。今年,则因八项规定等因素影响,单位团购几乎为零,我们必须自寻销路。”某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这时,一些农业合作社看中了媒体渠道。早在4月底,本社96339热线平台助销石狮大厦萝卜的成功案例,让部分果农看到了希望,他们向本社表达了合作之意,于是有了96339和泉州网络商城平台助销本地特色水果的尝试。
从7月中下旬以来,本社《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网等作了系列报道,强化了永春葡萄、德化梨、岵山荔枝的品牌形象。据德化梨的合作社负责人李先生反馈,96339和泉州网络商城两个销售平台本身带来千余箱的销量,同时借助泉州晚报社的品牌力量,也带动了德化梨在其他平台的推广和销售。来自96339热线平台的数据显示,在7月中下旬两周间,通过上述平台,共销售了8吨德化梨、岵山荔枝等特色水果。
本社96339热线平台助销石狮大厦萝卜,吸引大批市民购买。(庄丽祥摄)
媒体平台有利
生产和市场对接
“非常感谢泉州晚报社,希望明年继续支持我们果农。”今年的产品还未下架,德化的李先生已经在规划明年的合作事宜。
对此,永春岵山镇一家荔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旭军也有着相同感受。他告诉记者,今年,他首次尝试与本社96339热线平台和泉州网的网络商城合作,得到了本社《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网等媒体的系列报道,不但提升了岵山荔枝的知名度,也加速了岵山荔枝往外走的进程,加深了泉州及周边人们更多地了解岵山荔枝。通过本社媒体对荔枝的推广和销售,陈旭军尝到了甜头。如今,村里很多荔枝种植户,都找他帮忙卖荔枝。
“大众媒体通过自身优势,搭建起销售平台,助力农产品闯市场,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值得肯定。”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秘书长黎连恒说,媒体销售平台很好地对接了生产和市场两个环节,既帮助农民销售了产品,又为市民采购特色农产品带来方便,还能有效推广农产品品牌。“媒体赚足了眼球,农民则赚到了钱。”
农特产品销路
面临三大困境
“如何让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这是业内都在思考,也正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黎连恒说,不仅土特产,众多农产品都面临销路不畅等困境。
他介绍,首先,泉州没有一个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由此,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也常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为市民所周知。其次,是一些农产品供大于求。这方面,泉州的龙眼比较典型,龙眼作为泉州的大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导致龙眼滞销,价格走低,影响果农积极性。三是深加工不足。一些农产品,比如龙眼等的保鲜期比较短,大量龙眼集中上市,本地市场一时难以全部消化,如果将剩余的龙眼进行深加工,或许可以缓解滞销问题,但目前,由于深加工投入成本高,一般企业难以做起来。
建专业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目前,我们正筹建一个农业文化创意园,为名优农特产品提供一个大型的交易平台。”按照黎连恒的设想,这个农业文化创意园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农贸综合体,包括农产品展示中心、运销中心、农产品网上一条街,主题公园、创意广场等,吸引各种涉农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汇集一堂,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集群。
比如,展销中心可以入驻数千家农特产品商家,通过该平台宣传本地特优农产品及优质的各类涉农资源,并且,通过农商对接,可以加大农产品销售力度,逐步引导农民培育自有品牌,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实现增产增收。
农产品网上一条街即为专业的电子信息商务平台,不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购物,更能让远离城区的种植户、养殖户实现农产品网上推广,促使优质农产品从偏远山区向大中城市转移,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数千年来,勤劳朴实的泉州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奋斗不息,创造了众多特色传统农业及其农产品,形成了“一县一业”、“一镇一产”、“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黎连恒说,如今,一些农民通过加入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不但提升规模化经营,在闯市场时也更有底气。“搞专业合作社,农民只需安心搞好农产品即可,市场销售则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即可。”
据泉州农业部门的资料,截至去年8月底,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435家,涉及产业领域日趋广泛,有茶叶、果蔬、林业、水产、食用菌、畜牧业等行业。无论是永春岵山荔枝,还是安溪的茶叶、山格淮山,德化的黄花菜、黑鸡、黑兔等,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大户、贩销大户、加工企业为主体,示范和辐射力较强。
一个经营效益良好的合作社,不仅能够成为社员增收的主要渠道,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共同发展,进而成为本区域内的优势产业。
注入文化内涵助推农产品走俏
一些农产品在注入文化内涵后,身价也陡然提升。其中,岵山荔枝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典型。
“以前,荔枝一斤卖8元钱都卖不完,如今,一斤卖10-15元钱,人人都抢着要。”岵山镇党委书记周伯祥介绍,岵山荔枝卖出好价钱,就在于该镇丰富了荔枝文化内涵,让人透过荔枝看岵山古镇。据介绍,从去年起,当地连续举办了两届荔枝文化节,邀请包括批发商、旅行社等参加,通过荔枝品鉴会、特色民俗表演、乡村美食之旅、古镇半日游、荔枝采摘体验等活动,让参与者零距离地感受“岵山晚荔”的独特魅力。在此期间,来自泉州市区、晋江、石狮等地的市民纷纷驾车前往采摘。荔枝文化节效果非常明显,同样的荔枝,今年的价格和前两年相比几乎翻番。
此外,安溪也连续举行了三届淮山节暨淮山美食大赛,这是安溪继铁观音后,又重拳打造淮山这张农特产名片。政府释放出的这种政策利好也令淮山种植户和销售商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