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和对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勺双重背景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正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丽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客观上制约着丽水农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而且对推动丽水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丽水经济与“长三角”的接轨步伐具有重要
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从业人员16443人,加工产值达至IJ18.42亿1元。农产品加工各主要指标都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0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值由1996年到22.33亿元增加到80.17亿元,增长了259.02%,年均增长29.13%,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参见表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木材与家具,2001年比1996年增长了922.99%,年均增长59.21%(参见表2);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由1996年的0.47:1增加到1.39:1。(参见表3)2、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形成了加工产业带雏形丽水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垂直的立体气候。通过
4、10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笋竹两用林、干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业支柱产业,为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丽水市不但实现了农产品加工总量上的扩张,同时十分注重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丽水山区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竹木、食用菌、水干果、蔬菜、茶叶加工产业系列,并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相对集中,初步形成了加工产业带雏形。(见表4)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可以发现,从1996年到2001年丽水市农产品加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占主导地位的纺织、服装、皮革由42.68%下降到19.32%,以山区资源为依托
5、的竹木及家具异军突起,由19.49%上升到55.5%,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支柱产业。3、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比重大我市的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还相当落后,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企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农产品仅经过筛选、包装等简单处理就投放市场,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增值率低。2001年全市竹木、食用菌、水干果、中药材、茶叶、蔬菜、畜禽等七大主导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5家,属深加工企业为6家,产值6194.4万元,仅占75家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5%。在我市农业产业中居重要地位的食用菌产业中,共有加工企业290家,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屈指可数,大
6、多数企业仅仅进行简单的烘干、分级和粗糙的包装就将产品投放市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的低下,影响了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据分析,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1.39: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二)问题1、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1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6915家。其中规模以下为6834家,占98.83%,规模以上仅81家,占1.17%。大部分是年产值在50万以下的小企业,共有5664家,占到了81.91%。在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分析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现象。在竹木、食用菌、果蔬、茶叶、畜禽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4216家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在50
7、万元以下的有3257家,占了77.25%。我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60780.2万元,带动农户1.8万户。而黑龙江省的一家企业一一金玉集团公司,应用高新技术搞玉米深加工,开发出系列10多个新产品,年产值10.2亿元,创利税1.5亿元,带动农户8000多户。说明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明显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并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技改资金投入少,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增值能力弱。我市的农产品加工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技术设备简单、落后,自主创新能力
8、弱。由于经济欠发达,缺少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又相对困难。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更无力技改投入,虽也意识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的紧迫性,但往往因缺少技改项目资金等问题,使得技术改造被搁置。如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拟上技改项目一森林蔬菜深加工项目,预计投资1860万元,是一个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但由于筹措资金难度相当大,如资金不到位,项目一时难以上马。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创新,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我市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的当务之急。3、基地建设滞后,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未建有加工原料基地,加工原料大多依靠市场采购,采
11、急。二、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方向和重点根据丽水市的农业产业特征、区位优势,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领域应是竹木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五大加工产业。1、竹木加工业竹木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竹子加工是我市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特色产业。我市以竹、木为原料的竹木加工近二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加工小件木制品开始,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人造板、木门、木制玩具、太阳伞、日用竹制品、竹工艺品、竹炭和竹醋液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竹木加工产业,对丽水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到20
12、01年底,我市竹木加工企业达到3379家,从业人员近4万,产值34.7亿元。从主要产品系列看,以中密度板、竹胶板、细木工板为主的人造板产量达到51万立方米,木制玩具总产值达5.63亿元,太阳伞产值达1.8亿元。我市有“浙南林海”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2.8万公顷,其中用材林86.29万公顷,竹林11.67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达到3810.5万立方米。丰富的竹木资源为我市竹木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竹木加工业直接关系到我市“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关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生态示范区建设,关系到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市的竹
13、木加工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强做大竹木加工业。一要合理调整竹木加工结构,合理控制和调减资源消耗型产品项目,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的竹木制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和发展竹炭竹醋液、竹纤维、竹胶板及竹制日用品等竹加工产业;二是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竹木加工产业水平的提高。加快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合理配置和整合加工资源,依托现有基础,扶强扶优,优势互补,通过改造提高或新建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壮大加工企业规模
15、的18.4%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67%。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丽水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以及丽水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市食用菌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正面临资源、生态、“壁垒”等问题的困扰,要进一步促进我市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必须提升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走“加工强菌”的道路。我市食用菌加工首先要瞄准国际市场,调整食用菌加工结构,进一步提高保鲜和速冻能力,增加鲜菇的出口;其次是要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使我市食用菌加工品向系列化方向发展,要重点发展食用菌休闲食品
16、、保健食品等,要充分发挥我市医药加工企业的优势,深化食用菌药用价值的开发,提高食用菌的加工增值能力;第三是要实施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工程,在产品的分级、包装、商标、卫生防疫等方面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创食用菌产品精品品牌,尤其是要以“绿色”理念建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食用菌的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第四是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改变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家家搞加工、户户跑市场”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科学的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良好的利益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提高食用菌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17、3、果蔬加工业果蔬加工指以水干果、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业,他包括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和加工等。水干果和蔬菜是我市重要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我市水果和蔬菜的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我市共有水干果基地5万公顷,水果总产量27.4万吨,实现产值3.39亿元;蔬菜种植面积46.8千公顷,总产量达116.8万吨,实现产值9.23亿元。但是,我市的果蔬加工业非常落后,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能力非常弱,加工企业主要是从事粗加工,且规模小,果蔬产品缺乏规格化、标准化,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果蔬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运输,如采后贮藏加工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因此,果蔬采后商品
18、化处理和贮藏保鲜在果蔬产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市应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尤其是要十分注重果蔬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努力提高果蔬的转化和增值能力。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一批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彻底改变我市果蔬加工滞后的局面,加速果蔬产、力口、销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市果蔬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二是要以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优化果蔬加工品结构。水干果加工的重点是采后的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要扩大水果罐头的生产,并逐渐创造条件发展果汁、果酒等加工项目。蔬菜加工要紧紧瞄准国际果蔬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市果蔬加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
19、冷藏蔬菜、脱水蔬菜、净菜、蔬菜汁、蔬菜粉等产品项目。三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果蔬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中广泛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来规范果蔬加工产业,在“原料一加工一流通”各个环节中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四是要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优势,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水干果和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果蔬加工专用品种。4、茶叶加工业茶叶是我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产茶历史悠久,现已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全市茶园面积12579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8213吨,年产值达到2.8亿元。经多年的努力,我市
20、茶叶逐渐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在"景宁惠明茶”之后,涌现了"丽水梅中田"、"松阳银猴"、"遂昌龙谷丽人”等一大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茶叶品牌。特别是近几年掀起的有机茶的认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茶叶的档次和水平,使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我市茶叶的发展得益于我市优越的产茶生态条件。我市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于茶叶的生长,所具有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山特有的云雾气候和远离污染源,都为我市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我市的茶叶生产水平很低,规模不大,无论是茶叶的产量还是质量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
21、的差距,茶叶的发展水平与我市丰富的资源条件十分不相称。如何在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是当前我市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应根据国际茶叶消费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有机茶业为目标。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品牌建设。对现有众多的茶叶品牌进行重组,采取统一品牌策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全面实施茶叶的有机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有机茶的比重;三是要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加快茶叶良种化和无公害化的步伐,按照"茶园良种化、基地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的无公害茶叶
22、生产基地;四是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健全茶叶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要注重研制和开发茶叶加工新产品,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5、中药材加工业中药产业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在我国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意识的日益增强,崇尚天然药物成了一种时尚,对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据统计,目前国际中药市场份额达到3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20犯上的速度增长,中药产业前途光明灿烂,中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加入WTOt,我国中药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市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调查,我市有中草药2033种,占全省的
23、85.2%,有中药材优势品种500多个,初步估计蕴藏量达到4亿公斤。在中草药品种中,厚朴、扶苓、元胡、灵芝等是我市的优势中药材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份额,其中厚朴产量占全国的40%扶苓产量占全国的30%全市已建立了百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27个,总面积达0.67余万公顷。按照丽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05年我市将规划建设中药材基地30个,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以上,中医药总产值达到8亿元。中药材产业必将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药产业是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科研构成的中药产业体系。其中,中药工业处中心地位
24、,特别是中药加工企业在中药产业体系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中药产业必须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我市的中药工业还非常落后,全市医药工业企业只有4家,其中只有一家专业从事中药材加工,2001年全市中药材加工产值不到1亿元。因此,我市要成为中药强市,必须在大力发展中药农业的基础上,强化中药工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中药材重点加工龙头企业;要以国禁药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植物药用开发技术、高纯度植物有效单体提取技术等中药加工高新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深度开发;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要加快中药材GAPfe准化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方式,实现中药材产、力口、销的有
25、机结合和统一。三、我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是促进我市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我市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市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我市农村小康建设和推动丽水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纳入丽水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丽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区域特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
26、现状特点,制定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丽水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道路,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产业及政策措施等。要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和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农业、计划、财政、金融、工商、卫生、经贸、质检等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协调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要通力合作,加强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开"绿灯"、广开"方便之门”,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积极培育,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产、力口、
28、,积极融入长三角,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来我市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加工企业。要采取改制、重组、兼并、合并等形式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认真贯彻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用地用电、信贷税收、农发资金安排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设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制开发基金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
29、值能力。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向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农民参股等形式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3、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影响到农产品加工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到加工品的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农广品的品质,建立优质农厂品加工基地是发展农厂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要利用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我市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依靠
30、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公司蝇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好加工专用农产品基地,尤其是要注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型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及竹木、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我市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工工业园区的建设有
31、机地结合起来,加快要素、企业、产业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4、科技先导,推进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市要改变农产品加工领域存在的"小、低、散”的状况,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科技进步的组织和领导,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计划,确
32、定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科研风险保障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要积极鼓励社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科技攻关,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广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