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具体表现。激发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就是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业农村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经济的规模与质量。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十九大报告中将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可以给予土地转出和土地转入农户保障,使其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农村发展仍缺乏大量资金投入和资本基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将农村固有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让许多外出打工农民工看到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留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让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挖掘要素、激发活力、注入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四化”是一个整体,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可以有力推动其他“三化”的进程(瞿长福,2012)。“四化”同步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农业现代化仍落后其他三化的速度,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先进科学技术,也要掌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规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金融、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和手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尽快实现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掌握城乡发展变化规律、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本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从以下方面入手。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以市场作为导向,发展地区主导产业,做好区域布局与规划。实现四个“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现“四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标准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依靠龙头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带动,使农业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协调的道路。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壮大乡村经济,吸收和带领更多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走上致富道路。
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村实现改变,初步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牢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于环境优良的乡村要保护生态平衡,适度开发、绿色生产,产业引进与发展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出现恶化的乡村要加以改造,增加绿色植被、修建基础服务设施,让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尽快“绿”起来,“美”起来。
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村实现改变,关键仍是精神面貌的改善。乡风是一个乡村几百甚至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固有的文化习俗和和精神风貌。乡风文明的核心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赵增彦,2010)。各地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了解乡风内涵,其次要辨别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所有的乡风都可以继承与弘扬,要充分认识乡风的价值,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可将乡风文明与乡村建设相融合。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乡村中所有村民的同心协力,要增强乡村内部的凝聚力和聚合力,团结协作才可事半功倍。乡风文明的建设还体现在要形成本乡村特有的建筑格局、组织制度、乡规民约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农村新民。最后要注意社乡风文明的内容与形式与社会进步和环境变化与时俱进。
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村实现改变,最主要表现还是要看村民是否富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最终受益者,乡村振兴的实现要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许多农民宁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不愿束缚在土地上,究其根因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家庭开支需求,严重抑制农民从事农业的热情。国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乡村振兴路也是要让农民、基层工作者看到希望,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图1“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的逻辑关系
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要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解决问题。离开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地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选择适宜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类型的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使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带动和吸收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更加强调解决农民收入、风险管理、环境外部性和创新等问题,我国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起以非价格支持为主导的新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程郁,2017)。政府对于农业的支持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农业金融支持、贷款贴息扶持、科技创新推广政策、农村人才培育政策、基础设施补助政策等。通过各项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可以引导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转型升级中。乡村振兴要重视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一项重要举措。要健全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农村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更多的新动能。可以引导、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城市退休人员回村创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类型,努力构建知识性、开拓型、技能型新型农民队伍。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的重点就是要把各种项目落实到实处。一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完善农村交通、水利、通信和生态环保等设施。二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三是深化农村配套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部门、多主体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帮助解决传统小农自身无法完成或是完成成本较高的农业生产环节或问题,实现降本增效,使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均衡、更加稳定。
综合改革是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可以进一步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增强其流动性,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确权登记办证及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改革试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两难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让农业农民资金缺乏的问题有所缓解;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可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过程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取得一些成就,涌现出一批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安吉模式、虔心小镇模式、眉山泡菜产业发展模式、袁家村模式和平谷大桃产业模式,五个模式各具特色,可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模式借鉴。
作者:蒋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简介:蒋和平:本刊编委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4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ASTIP-IAE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