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中,三水区涌现出一股崭新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他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怀揣着乡村振兴的伟大理想,更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干劲,成为了推动三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特此深入挖掘这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事迹,推出“时代新农人助力‘百千万’”系列报道,旨在通过树立模范标杆,激发更广泛的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养了16个月的“忘不了”鱼苗。
“大家加油干,把这15000斤的鱼苗装上车!”2024年12月初,何忠杰与农户们一同忙碌着,将16个月大的“忘不了”鱼苗装车,进行分塘管理,以调节最佳的养殖密度,确保鱼苗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据何忠杰介绍,渔江汇目前养殖的品种包括苏丹鱼、笋壳鱼、黄金斑鱼、“忘不了”等。公司还建有1600平方米的水产预制菜生产车间,日产量可达15吨,年产量超过5000吨,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人民币。然而,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艰辛与挑战。
准备加工成预制菜的苏丹鱼成鱼。
三水水资源丰富,水产业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2014年,原本从事物流行业的何忠杰回到了家乡三水乐平范湖,与父亲一起经营鱼塘。在那时候种养业现代技术水平不高,养殖总是充满变数。何忠杰回忆道,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发生在2021年,当时鱼苗销售供不应求,却遭遇了大规模的小瓜虫病。
“准备过冬时,突发小瓜虫病和水霉感染,上百万尾的鱼苗全都没了,非常可惜”何忠杰说,自从那次后,他意识到养殖业必须向工厂化、规模化、数字化转型,于是他找到了这些方面的合作伙伴,首先优化鱼种的选育,提高鱼苗的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升级改造鱼塘,走工厂化养殖路线,增加温控设施、配置实时监控设备;与专业的饲料生产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各种养殖鱼种的专用饲料。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养殖方法,提升鱼苗的成活率,比如苏丹鱼,从一开始的20%逐渐提升到60%以上。只要水花育出来,变苗的机会就会很大。”何忠杰说。
通过“公司+农户”,何忠杰带动上游合作农户超过50户,带动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
渔江汇公司的预制菜生产车间。
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何忠杰如今还带动上游合作农户超过50户,覆盖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其销售网络遍及广东、广西、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安徽等国内10多个省50多个城市,带动下游200多个经销商及餐饮和社区。公司还成立新媒体部门,计划将原有线下网点与线上形成销售天网地网模式与营销管理,全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团队,接下来会拍一些微短剧、趣味带货、探店等形式,推广我们的产品,打造我们的品牌”,何忠杰表示。
何忠杰的故事,是三水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在“百千万工程”中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他不仅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个人的成功篇章,更为三水的水产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助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为三水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向右滑动查看登革热防控知识>
编辑:佛山新闻网麦雪丹
审校:宋扬、朱静仪、闵莘、朱广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三水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从“耕塘”到创办农企,何忠杰与三水水产养殖的共进之路|时代新农人助力“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