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农产品质量,又包括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成分等是否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2];农产品安全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活动中是否产生了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
随着污染物、废气的大量排放,农产品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污染过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的产量也会随着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3]。同时,部分农户在农作物生长阶段,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农产品在不安全的环境中生长,导致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若此类农产品被人们直接使用,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农产品的生产生态环境应受到重视,要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从而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2.1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
从位置分布情况来看,农产品的初加工一般是在农村地区、城乡接合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较分散,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从客观条件分析,农产品初加工的地区人员技术落后、环境条件差、员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低,在加工生产中随意使用添加剂,无视生产标准,而对应的质检部门执法手段单一、执法人员不足,大多执法人员主要通过感官进行检查,缺乏先进设备的辅助,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2.2.2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环节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是指从种植户手中到销售地点的流通过程,该过程有时包括10余个环节。在流通环节监管中,仅凭经验难以对农产品质量作出判断。目前,虽加大了对农产品中瓜果、蔬菜、水产品和家禽等的检测,但环节过多,检测周期长,检测种类覆盖也不全面,无法保证所有农产品的质量。
2.2.3消费环节
农产品的消费环节是流通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在消费环节中,监管缺位严重主要体现在缺乏市场准入机制、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售后监察和管理不足,导致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由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为科学规范的操作水平和科学认知,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农户通过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来换取丰收,未认识到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虽抵抗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给土地带来了长期的破坏与污染。
我国目前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管理上开展了部分工作,以强化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追溯试点,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在机制、制度、能力和队伍建设上仍不够健全和完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最典型的特点是缺乏资源共享和组织合作,也没有完善的可追溯系统,导致我国无法完全实现农产品市场透明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4]。
4.1.1加强执法责任制
依据农产品的生产地将农产品进行划分,加强监管力度,使产地内的执法人员都有监管任务。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要从人员编制上入手,确保每个部门人员充足,为农业各部门提供人力保障;通过培训选拔人才,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能。此外,如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中出现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等行为,须依法追究责任[5]。
4.1.2建立投诉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建立投诉制度,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公众举报非法违规生产的农产品和企业。对被举报的企业和农产品进行调查,若情况属实,要严肃处理。
4.1.3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管理
①落实农药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高毒性农药、高风险农药的监管,同时要检查资料是否齐全,电子追溯系统是否齐备。例如,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原药生产是否合法等。在履行安全生产的同时,要做到安全环保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②规范农药实体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农村经营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药市场的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无证经营、违规销售,同时对农民经营许可的企业严格审查把关。③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销售农药时,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禁超范围、超剂量用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