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起,这些不文明行为会被罚!│《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文来了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小编从赣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了解到

《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2020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

《条例》制定的必要性

2017年,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今年又成功保留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全市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品质,倡导和培育公民的文明素养,成为了当前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总结提升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功经验,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同时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我市城乡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条例》的制定过程

收到议案后,赣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进行了初步审查,提出了审查意见。因条例调查研究比较深入,征求意见比较广泛,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根据《赣州市立法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经赣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条例(草案)经两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于6月23日、8月28日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

其间,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九江、抚州、宜春等市和章贡区、南康区、宁都县、龙南市等地开展了立法调研。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采取立法问卷调查、书面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多次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司法局、赣州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等有关同志,对条例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完善。根据赣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汇报和审议结果的报告。

8月28日赣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并于9月29日江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条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条例共分6章,即总则、文明行为规范、治理与禁止、保障与促进、法律责任、附则,共45条。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和文明行为概念、文明行为促进活动基本原则、职责界定等内容。

第二章“文明行为规范”,从文明行为规范要求、文明服务示范、鼓励行为、公共场所秩序、公共环境、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文明出行、文明上网、文明经营、文明旅游、文明就医、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优秀客家文化等十五个方面,对文明行为作出了规范。

第三章“治理与禁止”,主要规定我市须重点治理的十余种日常不文明行为以及禁止不文明养犬、禁止违法猎捕和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以及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内容。

第四章“保障与促进”,主要规定保障促进文明行为的教育宣传、支持服务、表彰奖励、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内容。

《条例》的主要特点

一是紧紧抓住日常生活、工作中文明行为的主要方面予以规范。条例从赣州实际出发,以正面引导规范为主,鼓励见义勇为、无偿捐献、志愿服务、慈善公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行为,倡导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文明守信经营,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出行、文明上网、文明旅游、文明就医习惯,树立文明乡风、优良家风。同时,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保障促进,窗口服务单位和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社会公众人物等发挥示范作用等,内容比较丰富全面。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设立专章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针对性治理。为有效解决社会文明建设方面的“老大难”问题,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切,坚持开门立法,专门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对城乡文明建设影响较大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超标排放油烟、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违规搭建、禁烟区吸烟、机动车乱停乱放乱鸣笛、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闯红灯等十余种不文明行为作为重点治理内容,并设置相应罚则,使法规执行更加有力,文明创建更有成效。

四是注重体现赣州特色。条例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形成的成功经验、特色做法上升为法规条文予以固化。为擦亮赣州“红色故都”“客家摇篮”的名片,从传承、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和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角度,用法治方式让“文明标尺”刻度更细更实。

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

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于文明健康生活

《条例》中的哪些条款有所体现?

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对科学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等措施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持续地宣传,在媒体开设专栏、播放宣传片,在经营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张贴海报、设置提示卡,这些措施得到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市文明办、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持续加大各餐饮单位落实公筷公勺情况的检查指导力度,对不按要求设置摆放的立即整改,进一步增强餐饮单位使用公筷公勺的自觉性。

市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开展食用野生动物市场专项检查,加强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及网络平台监管,强化从野生动物养殖到餐桌消费全流程管控。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部分人大代表对各地、各有关方面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开展监督检查,推动《决定》在我市深入贯彻实施。

《条例》起草过程中

主要融入了哪些方面赣州特色?

在起草和审查《条例》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赣州实际,注重地方特色的凸显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促进作用。一是《条例》倡导传承传播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总则第二条进行“开宗明义”,在第二章“文明行为规范”第二十二条,对倡导公民实施传承与弘扬优秀客家文化的行为,又专门进行了具体明确。二是《条例》倡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外化于文明行为。在总则第二条进行了“开宗明义”,在第二章“文明行为基本规范”第二十一条,对倡导公民实施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行为,又专门进行了具体明确。

2.保障文明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一是对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形成的一些宝贵经验进行了立法转化。比如,对文明劝导员作用的发挥,《条例》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充分的法治保障。二是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重要细节进行立法转化。比如,对配备独立的母婴室进行了明确。三是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发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立法予以解决。比如,养犬管理问题,《条例》进行了立法探索,并明确了养犬罚则。

3.注重疫情防控经验的立法转化。一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经验,明确了野生动物保护行为规范。二是倡导增强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如养成患有感冒、呼吸系统疾病时主动佩戴口罩的文明习惯。三是倡导文明用餐,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培育公民防范疾病传染的意识和习惯。

《条例》施行后会采取哪些措施

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近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人大法工委、市司法局联合印发了《学习宣传贯彻

在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方面。一是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干部职工大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带头学习《条例》。二是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学习《条例》。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会等方式,强化执法人员学习培训。

《条例》的出台

对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有何深远意义?

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事关广大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市的文明形象,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制定《条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群众呼声,维护广大市民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需要。多年来,我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思想和“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理念,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文明城市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2017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赣州市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金字招牌,今年又成功保留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对促进文明行为进行立法,是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持久有效、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对于将文明理念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起来看看《条例》全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2020年8月28日赣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20年9月29日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文明行为规范

第三章治理与禁止

第四章保障与促进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条为了引导、规范与促进文明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文明行为,是指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新时代道德建设要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客家文化,维护公序良俗,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

第三条文明行为促进活动应当遵循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与治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共治相结合、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当统筹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研究解决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明行为促进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评估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并向社会公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做好本行政区域(辖区)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章程规定,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具有群体特色的文明行为促进活动。

第六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宣传与引导,协助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第七条文明行为促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机关应当在文明行为促进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参与文明行为促进活动。

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文明劝导员等应当在文明行为促进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

第八条公民应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维护公序良俗。

第九条政务服务窗口单位、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景区管理机构、公共服务企业等应当发挥文明服务示范作用,合理设置服务网点和服务窗口,优化办事流程,推行网上预约、网上办理,提供便捷高效、文明礼貌的服务。

第十条鼓励下列文明行为:

(一)见义勇为,参加抢险救灾救人,依法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二)无偿献血,无偿捐献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

(三)参加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理、赛会服务、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

(四)参加扶贫、济困、赈灾、救孤、助老、助残、助学、医疗救助等慈善公益活动;

(五)关爱外来务工人员;

(六)为环卫、园林等路面作业人员提供必要帮助;

(八)拾金不昧;

(九)其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的文明行为。

第十一条维护公共场所秩序,遵守下列规范:

(一)注重礼仪,衣着得体;

(二)文明用语,不说粗话脏话,不大声喧哗;

(三)等候服务依次排队,保持适当间距,有序礼让;

(四)乘坐电梯先出后进,上下楼梯靠右行走;

(五)观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参加游园、集会等活动服从现场管理;

(六)遇到突发事件时,服从现场指挥,配合应急处置,不聚集、不围观;

(七)不私自拉接电线、电缆为车辆充电;

(八)不擅自占用公共场地堆放物料;

(九)其他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维护公共环境,遵守下列规范:

(一)参加爱国卫生运动,维护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二)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感冒、呼吸系统疾病时主动佩戴口罩;

(五)不违反规定燃放烟花爆竹;

(六)不违反规定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等产生大气污染的物质;

(七)不违反规定在城区饲养家禽、家畜;

(八)不在城镇公共区域种植蔬菜、晾晒物品;

(九)分类投放垃圾,不随意丢弃倾倒垃圾、泼洒排放污水;

(十)文明如厕,保持公共厕所卫生;

(十一)其他维护公共环境的行为规范。

第十三条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遵守下列规范:

(一)节约资源,使用环保产品;

(二)绿色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三)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

(四)文明用餐,使用公筷公勺,不酗酒;

(五)喜事简办,反对高价彩礼,不攀比铺张;

(六)节俭办丧,节地安葬,文明祭祀;

(七)远离色情、赌博、毒品,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八)其他践行文明健康生活的行为规范。

第十四条文明出行,遵守下列规范:

(一)遵守交规,安全驾驶,按照规定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

(二)停放车辆规范有序,服从管理;

(三)礼让行人,遇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车辆时主动让行;

(四)行人通过路口、横过道路时,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不在车行道内停留、嬉闹;

(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

(六)爱护共享车辆,文明用车,不损坏、不丢弃;

(七)其他文明出行的行为规范。

第十五条文明上网,遵守下列规范:

(一)遵纪守法,保护他人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二)传播先进文化,拒绝有害身心健康的网络作品和产品;

(三)尊重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四)不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其他未经证实的信息;

(五)不浏览包含低俗、迷信、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信息;

(六)抵制邪教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封建迷信思想;

(七)其他文明上网的行为规范。

第十六条文明经营,遵守下列规范:

(一)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二)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明码标价;

(四)依法保护顾客信息、商业秘密;

(五)经营活动不妨碍公共秩序、占用盲道,主动履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义务;

(六)其他文明经营的行为规范。

第十七条文明旅游,遵守下列规范:

(一)保护文物、名胜古迹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

(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三)服从景区景点管理;

(四)爱护花草树木和旅游设施,维护景区环境;

(五)其他文明旅游的行为规范。

第十八条树立文明乡风,遵守下列规范:

(一)遵守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二)保持房前屋后整洁卫生,不随意堆放土石、柴草等物品;

(三)保持家禽、家畜圈舍卫生,不影响周边生活环境;

(四)不在公路上晒粮、堆放物料影响通行;

(五)及时回收农用薄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六)其他乡村文明的行为规范。

第十九条树立优良家风,遵守下列规范:

(一)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二)夫妻和睦,互敬互爱,勤俭持家;

(三)尊敬长辈,赡养、关心老人;

(四)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五)邻里之间互敬互助、和谐相处;

(六)其他家庭文明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文明就医,遵守下列规范:

(一)遵守医疗机构正常秩序;

(二)尊重医务人员,按照规定配合诊疗活动;

(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四)其他文明就医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一条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历史,倡导下列行为:

(一)参加红色教育、红色研学和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曲;

(二)尊崇、铭记英雄烈士,宣传、弘扬其事迹和精神;

(三)爱护红色文物,抵制、劝导、举报污损破坏红色文物的行为;

(五)其他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传承、弘扬优秀客家文化,倡导下列行为:

(一)发扬客家人爱国爱乡、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崇文重教、忠厚传家、和衷共济等优良传统;

(二)保护和传承客家方言、客家民间艺术以及优秀的客家民俗文化;

(三)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客家传统技艺;

(五)其他传承、弘扬优秀客家文化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重点治理下列不文明行为:

(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废弃物;

(二)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未经批准张挂、张贴宣传品;

(三)餐饮服务未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油烟,超标排放;

(四)占用、阻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

(五)从建筑物、构筑物中向外抛掷物品,或者向车外抛撒物品;

(六)违规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七)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八)占用城镇街道和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摆设花圈挽幛,焚烧或者抛撒冥币、纸钱;

(九)占用公共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专用停车位,妨碍他人充电;

(十)驾驶机动车不在规定地点停放,穿插等候车辆,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不规范使用灯光,行经人行横道不礼让行人;

(十一)驾驶非机动车、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按照交通信号通行,违反规定行驶;

(十二)行人不按照交通信号通行,不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跨越隔离设施。

第二十四条在城区饲养犬只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对犬只进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未取得动物狂犬病免疫证明;

(二)随意抛弃犬只或者犬只尸体;

(三)携带犬只出户时不束犬绳(链);

(四)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犬吠,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生活;

(五)不即时清除犬只在公共场所产生的粪便;

(六)驱使、放任犬只恐吓、伤害他人;

(七)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禁止违法猎捕野生动物和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

全面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应当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促进全社会文明习惯的养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十七条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体应当倡导文明理念,传播文明行为规范,监督不文明行为,营造全社会鼓励和促进文明行为的浓厚氛围。

第二十八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将文明行为培训纳入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内容。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师生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环境卫生、公共秩序、交通出行、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单位和个人践行文明行为提供保障。

鼓励机场车站、政务大厅、医疗机构、景区景点、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配备爱心座椅、轮椅、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便民设施。

第三十条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专用停车位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资金援助、装备支持、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有困难时可以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第三十二条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或者拖延。鼓励医疗机构减免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导致诉讼或者仲裁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文明行为及文明行为促进活动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见义勇为人员等先进模范人物的礼遇及困难帮扶制度,提供相应礼遇,采取措施帮助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实际困难。

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对其模范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工作人员或者会员进行表彰。

第三十四条鼓励单位在招考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见义勇为人员、优秀志愿者、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等先进模范人物。

第三十六条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不文明行为举报、投诉、查处等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并可以向政务热线或者有关执法部门举报、投诉。

第三十七条市、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招募文明劝导员,协助做好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和不文明行为劝导等工作。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西省实施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文明行为促进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不文明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建设美好家园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共享创建成果

让我们争当文明使者

传递文明力量

做文明赣州的代言人

作者:记者温居林

原标题:《下月起,这些不文明行为会被罚!│《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文来了》

THE END
1.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办法农知农技文章一、农药经营者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应当加强相关设施设备、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对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妥善贮存,不得擅自倾倒、堆放、遗撒农药包装废弃物。 运输农药包装废弃物应当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丢弃、遗撒农药包装废弃物,运输工具应当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要求。?http://w.sndy.org.cn/show-279912.html
2.押金返还制度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中的应用[3]李志涛,王夏晖,陆军,等.国内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2).89-92,99. [4]金红云,李雪娇,牛木森,等.通州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可持续发展初探[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6).17-19. [5]何在中,金书秦.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安排和模式选择--基于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kxygl201903005
3.废弃油脂回收管理制度(精选12篇)篇8: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管理 关键词:包装废弃物;农药;污染;法规;宣传 中图分类号:X71;S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1-0080-02 农药包装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qj1q6sh.html
4.静海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督检查为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根据《关于开展辖内农药包装废弃物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静海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近期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督检查工作。 此次监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k2Nzk5NQ==&mid=2247520072&idx=1&sn=534f76816432f914896369e229c62516&chksm=fd426d45351ce3f4657cf5528bfdbab53445cae06553f8432331e28217632b833ffa3a9a26cc&scene=27
5.我国年弃农药包装物超过30亿个,农药经营者不回收就罚款?农药废弃常年行走在农村田间地头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除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外,田间地头和农村垃圾堆放点常常有很多被丢弃的农药包装如农药瓶、农药袋、农药罐等,让人震惊。这些都是农药包装废弃物,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新《农药管理条例》已经于6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条例,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义务回收农药废弃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6/16/c488904.html
6.2020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总结.pdf内容提供方:浦顺智库 大小:298.63 K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1-07-13发布于浙江 浏览人气:21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2020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总结.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713/8006130137003120.s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7释义三、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涉及产品及包装物的回收利用,也就是承担污染防治责任方面的规定主要有:1.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http://m.irecycle.cn/h-nd-1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