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受时代发展的限制,顾分支而言宗脉的情形比比皆是。
好在现如今“姓氏分布图”终于制作完成,千万别再乱认老家。一顿谈天说地,却连个由头都讲不清楚,反倒成了强行攀缘附会,落了下乘。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北宋初年的百家姓能够流传至今,除四言体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之外,也因它对中国姓氏文化的认知、姓氏文化的传承以及基本文字的认识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因此,村头稚童、学堂书生、白发老叟,皆能朗朗上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百家姓不论读多少遍,也很难知晓这些姓氏的根在哪里。中国人讲究寻根溯祖,总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串姓氏堆砌的顺序表上。
中华民族起源
公元前5000多年以前,以当前汉族为主体的原始部落人群相互吸引、聚集。母系社会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逐一登上历史舞台,部落也衍生出政权。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自此为始,不同姓氏成为每一个人的选择,全新的“代号”成为人们相互传唤的依赖,中原先祖首次有了个体与集体的区别。
及至人群朝着全国各地流通,姓氏也伴随他们的离开而离开。时至今日,遥隔万里的不同城市之中,同姓之人比比皆是,也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重要依据。
闲暇之余、寻根溯源,不少人前往祖地游历,希望可以隔着历史长河感受先辈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可倘若连寻根的“根”都没有弄清楚在什么地方,反倒显得荒唐。
每个人都希望融入璀璨,却绝不应该被不同的光芒吸引,前往错误的方向。
姓氏根源
李姓,虽是当前中国汉族人口第一大姓,但很少有人知晓其发源地究竟在何方。
《中国姓氏分布图》中记载,这一姓氏源于嬴姓,是颛顼帝的重孙,东夷部落首领皋陶(中国司法始祖)的后人。
原本李氏以“理”为姓,直到后裔理利贞逃到河南境内,靠着树上的果实充饥活命,这才更理为李,定居河南苦县。所以李氏族人寻根溯源,现如今河南省鹿邑县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李姓之外,同样作为人口大姓的张、刘、陈、黄、孙等姓氏,也都起源于河南。他们在河南的哺育下茁壮成长,逐渐开花结果。
人口不断扩张的同时,宗族影响力也不断向外波及。
尤其是到了世家大族发展鼎盛时期,坚持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的信念。即便风雨飘摇,也从未影响世家根基。直到我花开后百花杀出现,世家最终凋零。好在此时分布已成,权力受损矣,姓氏犹可追。
秦灭齐后,田氏子孙虽废为庶民,但齐人私下仍以“王”相称。岁月流转,尊号逐渐变成了姓氏。最后一种则称出自子姓,比干本是商王太丁的次子,为子姓。因为个人为王族,后世子孙便改姓为王。
孰真孰假,无法得知。不过就现如今更多王氏族人的选择而言,原东周太子姬晋的故居——山西省太原市,常被不少王氏认可为发源地。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中国前十人口大姓的分布,尚有许多姓氏发源地未曾提及。想要清楚了解到这些姓氏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人们绝不能武断做出结论。资料、历史、实际考察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追溯到源头。
姓氏,作为中国重要传统文化组成之一,不仅仅只是一种代号、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姓氏背后的背景、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