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研判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而提出来的。为何在这个时点上中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向,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是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即“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之后,在连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国内市场需求方先于官方,从2015年初开始,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更高了,倒逼供给方要适应这种新需求。

2016年底,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会议通稿中把上年强调的“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转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且将它确定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围绕提质增效的主线,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六方面部署推进这项工作。文件确定“三转三增”的目标,通过“三调”、激活“三种要素”、优化“三个体系”、提高“三个利用率”,进一步细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把它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抓手来推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取得“十三连增”,但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农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涌现。

1.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供求结构严重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由过去“能不能吃饱”,转向到如今“能不能吃好”以及“能不能吃得健康”。人们开始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生产质量更好、品种更多、安全度更高的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市场反馈却出现了明显滞后。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跟不上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有效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出现了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过剩的农产品还在持续生产,市场迫切需要的农产品却得不到有效供给。特别是粮食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从大宗农产品看,玉米、水稻、小麦都出现了阶段性库存积压的问题,2015—2016年度三大主粮政策性期末库存已达到2.3亿吨左右,其中库存最大的是玉米,达到1.53亿吨,稻谷库存6900万吨,小麦库存1800多万吨。许多地方玉米出现了存不下、销不动的现象。而大豆缺口较大,受国内大豆产量低、生产成本高和国外价格低等因素影响,国内大豆生产规模逐年萎缩,进口量年年增加。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已达到955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87%。

从农产品品质结构和食品安全看,中低端、廉价的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而放心、安全、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市场对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少数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不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及畜牧业养殖滥用瘦肉精、抗生素、添加剂等,粮食出现的“毒大米”、乳制品的“三聚氰氨案”、水产品的“绿孔雀石”等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农产品生产转型升级。

2.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下降

目前,我国除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外,小麦、水稻、大豆等产品国内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有些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国内粮价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过快。主要农产品成本上涨过快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禀赋条件差,人工和土地成本过高。国内学者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成本持续攀升,导致我国农业成本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发生逆转,包括粮食在内主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主产国。过去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是物质投入成本上涨带来的,而现阶段成本的快速上升主要是人工和土地租金费用上涨所带来的。其原因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带动资源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推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年均涨幅在20%以上,土地流转价格年均上涨25%以上。2016年农业部网站信息显示,东北地区种粮大户每亩成本超过800元,其中仅土地成本就达500元。农业部“百乡万户”河北调查组调研显示,种粮大户每亩盈亏平衡点在420元,而多地土地成本在300元至800元不等。2014年国内玉米、大豆、稻谷、棉花、小麦每吨的生产成本,分别比美国高出112%、103.3%、39%、35.6%和14.8%。

尽管水稻、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世界平均值的47%。在我国就业结构中,农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29.5%,而农业增加值占比只有9.2%。这一短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减弱。在农业成本不断抬升的同时,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却在下降,受国内农业生产高成本和国外产品价格低的双重挤压,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这不仅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使中国农业竞争力、农民对收入的支配能力严重下降,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动影响。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美元贬值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变动的影响,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不景气状态,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一直在低谷中上下波动。特别是世界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石油需求的下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世界原油价格由2007年的每桶147美元下跌到2012年每桶23美元,石油价格下跌既带来化肥价格下跌,也带来农业生产成本下降,致使国外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尤其是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回落,挤压了玉米的燃料转化需求,玉米替代品进口的增加挤压了国产玉米市场,这也是造成国内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石油价格下跌也带来国际海运成本和价格的下跌。从2008年以来,美国到中国的海运费用每吨下降70%以上,使得国际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抬升。汇率的变动是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6%,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长期过度消耗资源,使得农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堪重负

要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没有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如果把农业生产导致的资源透支、生态退化、环境破坏等外部成本内部化,部分农业产能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合理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测算,按现在的治理思路,仅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地下水超采治理,预计减少粮食产能就达390亿公斤。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农民增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当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特别是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已经保持了连续6年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为2.72。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的缩小,并不是农民的务农收入真正增加了,而是农民在城市打工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继续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为36396.2元,农民居民收入为13432.2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12506.7元扩大到2017年的22963.8元。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务农收入;二是外出务工收入;三是转移性支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保;四是财产性收入,如土地出租、房屋出租等。

从农业经营收入看,由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总体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形势,决定了农产品价格走势处于下行周期,全球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一直处在低迷状态之中,国内农产品涨价空间面临全球农产品供给相对宽松的挤压,短期内我国主要大宗产品包括粮食在内的价格很难有较大回升。加之,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第二、第三代农民工离开了农村,离开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涌向城市打工,大量农村地区仅仅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儿童,以及一部分妇女,致使农民收入增长难有很大空间。不仅如此,受国家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国内部分地区区域性农民减收风险已经显现。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按“市场定价+政府补贴”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收益,但在国内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和国外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条件下,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不如改革前,致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再出现较大幅度减少,部分区域农民收入陷入增长徘徊期。

从转移支付角度看,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力度太小,对农民工、农村老人的社保支持力度不够,不仅标准低,而且资金少。现在社保体制覆盖最差的就是农民工,虽然有些农民工及子女进城多年,但他们还没有融入城市,未享受和城镇职工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保工资待遇。

5.优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后劲不足等问题突出

在我国耕地资源构成中,优质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仅为2.9%。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优质耕地所占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占用了大量耕地。虽然国家对耕地有占补平衡的法律规定,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花了很大代价建成的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也被成片占用。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减少,而且质量上也在下降。在优质耕地严重不足的同时,耕地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呈现出从局部向区域蔓延的态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粗放型发展方式普遍存在。整体上看,我国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依旧粗放原始,灌溉用水浪费巨大。同时对地力消耗缺少节制,化肥使用随意造成水土污染。农业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劳动靠人力畜力的局面。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占比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副业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劳动力弱质化仍然没有逆转,农业劳动力支撑不足与结构问题并存,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较弱。城乡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不均衡,农村金融保险供给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这一重要论断,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问题总是与发展相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转型发展中出现矛盾和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它之所以成为改革的对象,根源在于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发生了背离,这种背离是因为农业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了失灵。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所以,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害问题,也是顺应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使我们的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二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扬长补短,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得到巩固、资源环境压力得到改善。(参考文献略)

THE END
1.农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农”字是单一结构的字,属于独体字。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农”拼音:nó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农的古字形字状似一个人手持工具在山林草地耕作,本意指耕作,引申泛指农事、农业,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gWdBDqww8m.html
2.农字是什么结构答 网谋词语网 www.wangmouciyu.com 农字是单一结构“农”其他 解释 繁体 拼音 注音 部首 笔顺 笔画 结构 五笔 异体字 “农”组词 查组词农组词字母 A字词成语 B字词成语 C字词成语 D字词成语 E字词成语 F字词成语 G字词成语 H字词成语 J字词成语 K字词成语 L字词成语 M字词成语 N字词成语https://www.wangmouciyu.com/jiegou/38363034/
3.农是独体字结构吗高中语文农为独体字结构。农,读音:[nóng]部首:冖;笔画:6。释义:1、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2、种庄稼的人。3、姓。相关组词:农民[nóngmín],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农夫[nóngfū],旧时称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3、农户[nóngh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家。 https://www.zzzsxx.com/news/13562.html
4.农是独体字结构吗农为独体字结构。农,读音:[nóng]部首:冖;笔画:6。释义:1、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2、种庄稼的人。3、姓。相关组词:农民[nóngmín],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农夫[nóngfū],旧时称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3、农户[nóngh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家。 http://www.gaosan.com/gaokao/317908.html
5.农是独体字结构吗高考语文解题农为独体字结构。农,读音:[nóng]部首:冖;笔画:6。释义:1、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2、种庄稼的人。3、姓。相关组词:农民[nóngmín],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农夫[nóngfū],旧时称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3、农户[nóngh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家。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9224653.html
6.农字笔顺笔画顺序农字笔顺农字笔画顺序为:点、横撇/横钩、撇、竖提、撇、捺,共6画,字形结构为:单一结构。以下是农字的笔顺动画、笔顺详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农字笔顺动画 汉字 农(组词) 拼音 nong 部首 丶,冖 笔画数 6画 结构 单一结构 农字笔画顺序 共6画农笔顺 1点 2横撇/横钩 3撇 4竖提 5撇 6捺https://bihua.gei6.com/nongzibishun__vgt018th.html
7.或是独体字吗独体字结构独体结构的字有哪些字?独体结构字是针对字的结构而言的,独体字的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1)由基本笔画构成一个部件独立成字的。如:“一、乙”(1画),“人、几”(2画),“口,山”(3画),“手、车”(4画)。(2)由一个部件加上一些笔画构成的。如:“玉、刃、太、龙、匆”等。(3)虽有几个部件,但由于笔画连贯失去了本身的独立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391709/article/details/112027314
8.农学院关于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相关通知2、论文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论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3、论文内容应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等;农、理、工科类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其中中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以约300个实词为宜。查阅文献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原则上至少5篇。 https://nx.njau.edu.cn/info/1112/6090.htm
9.农的笔顺笔画数:6拼音:nóng部首:冖农的笔画数:6 农的部首:冖 农的结构:独体结构 农的拼音发音 nóng 【词组】农民农村农业农产品农户 【英语】agriculture 【歇后语】腊月底看农历 农村的老黄牛 屠夫说猪,农夫说谷 哑巴长工(旧社会长年出卖劳力,受地主、富家剥削的贫苦农民)碰上娘 http://www.zhihuishan.com/bishun-view-1059.html
10.农部首农字偏旁部首繁体字:農 汉字结构:独体结构 简体部首:冖 造字法:原为会意 笔顺:捺折撇折撇捺 农的词语 农的成语 农组词 农的字帖 农的笔画顺序 农的意思、基本信息 五笔86:PEI 五笔98:PEI 五行:火 UniCode:U+519C 四角号码:40732 仓颉:LBV GBK编码:C5A9 https://www.chazidian.com/r_zi_zd519C/bushou/
11.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108页);3、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标志;课堂讨论;§3.2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二、农林牧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2.种植业与林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3.种植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4.养殖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三、大农业的组分结构 ;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823/8033105070002135.shtm
12.农的结构笔顺U+519C汉字结构汉字笔顺全部汉字全拼五笔86四角号码精确 友情提示:1.默认状态可输入汉字、全拼、五笔86、四角号码等进行搜索。 2.选择相应的项目输入搜索。3.精确选项是结果完全匹配。 农 拼音 nóng 注音 ㄋㄨㄥˊ 部首冖部笔画6画 部外4画笔顺丶フノフノ丶 四角40732结构单一 http://www.esk365.com/hydzd/dzdjgbs.php?key=6q4u25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