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考查考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遗传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内容涵盖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以及新发展的基因组学等。
《农业知识综合一(作物方向)》: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三部分,每部分内容各50分。
《农学概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学与作物生产、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种植制度、现代农业等。
002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概论》: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植物保护学》:着重考查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具体包括: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识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控制策略和防治方法;农作物害虫的鉴定和识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以及控制策略和防治方法等。
《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保护)》: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遗传学基础知识。
003园艺学院
《园艺植物生理学》(学术学位硕士):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园艺植物生物学》(专业学位硕士):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繁殖,园地选择与建园。
《农业知识综合一(园艺方向)》(专业学位硕士):主要考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三部分,每部分内容各50分。
004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森林能量环境,森林物质环境,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森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关系,森林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地理分布,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导论,森林及其分布,主要森林树种概述,森林的功能,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森林健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005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工程》:工业微生物基础知识、工业微生物菌种改良与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基设计及无菌技术、发酵动力学及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发酵工程下游工程技术各单元操作的原理及设备。
《生物化学》:各种生化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和代谢(生物氧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分解及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跨膜运输、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等)。
《生物化学(理)》:考试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生化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和代谢(生物氧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分解及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跨膜运输、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等)。
006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动物生理学》:要求考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动物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和活动规律、并能运用动物生理学的知识分析生命活动现象。
《动物繁殖学》:主要考核考生对动物生殖生理学和繁育技术的掌握程度。
《兽医基础》:1、兽医临床诊断学:掌握兽医临床检查基本方法、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方法、常见症状和临床意义以及建立诊断方法论。2、兽医病理学:考试范围含兽医病理解剖学和兽医病理生理学。要求考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及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掌握各种基本病理变化,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变特征、尸体解剖方法及其他病理学基本技术。
《兽医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掌握细菌、病毒、病原性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的大小、形态、结构、生理特征,遗传变异,感染与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分类与命名;常见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生化、抵抗力、病原性等特性。掌握免疫系统、抗原、抗体、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免疫调节、变态反应及血清学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农业知识综合二(畜牧)》:1、动物营养学: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分、能量的营养;动物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等。2、饲料学:饲料的分类;各饲料原料的基本特性和饲用价值;饲料原料加工调制;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添加剂;饲料卫生;配方设计。3、动物遗传学:熟练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三大规律及其扩展、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变异的本质、群体遗传平衡定律、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和三大遗传参数;能够运用遗传学基本规律分析遗传、变异现象并能够解决畜牧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蜜蜂生物学》:蜜蜂个体生物学和蜜蜂群体生物学。
008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学》:土壤固相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性、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理学性质与耕性)、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离子吸附与交换、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性)、土壤养分(土壤氮、土壤磷、土壤钾、土壤硫钙镁、土壤微量元素)。
009食品科学学院
《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由全国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考试内容和范围包括《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是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一门技术性主干专业课程,重点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包括食品的感官检验法和物理检验法、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酸度的测定、脂类的测定、碳水化合物的测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和维生素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食品的感官鉴定方法及有关理论等内容。
《食品化学》:(1)绪论:食品化学的概念;食品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发生哪些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影响食品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研究趋势。
(2)水分:水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及与非水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水分活度的定义、含义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吸附(吸湿)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滞后的定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关系;食品在贮藏中,水分活度的控制与应用;冰与食品稳定性关系,食品中水分的转移;玻璃化转变温度。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其在食品中的作用;单糖/低聚糖的种类、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应用的关系;旋光度、糖的还原性、糖苷、功能性低聚糖、变旋作用、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环状糊精、果葡糖浆、改性淀粉、改性纤维素等基本概念;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多糖的性质;淀粉糊化、老化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果胶物质的分类及形成凝胶的条件和机理。
(4)蛋白质:氨基酸的分类和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及稳定结构的作用力(化学键);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变性手段、变性机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中蛋白质有哪些功能性质,各功能性质的特点、产生的化学机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加工对蛋白质功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5)脂类:脂类的定义、分类及其物理性质;同质多晶、塑性油脂、油脂自动氧化、油脂的酶促氧化、油脂氢化、油脂的乳化、酸值(酸价,A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油脂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氧化反应及其控制措施;高温下油脂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油脂为什么要精炼,油脂精炼的方法及各个步骤的目的。
(6)维生素: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特点;维生素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损失和保持。
(7)矿物质:矿物质元素的分类(酸性矿物质、碱性矿物质)、生理功能;矿物质元素在食品中的存在特点(酸性食品、碱性食品);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矿物质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在加工过程中损失。
(8)酶:酶的特性,与其他催化剂比较有什么特点,水解酶类以及氧化还原酶类的代表酶;酶的专一性。基本概念:盐溶、盐析、酶的激活剂、酶的抑制剂、固定化酶;哪些因素对酶活性产生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酶活性的控制措施;酶促褐变条件与机理。
(9)色素:色素的定义及作用;四吡咯色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类色素、多酚类色素、类黄酮色素的典型代表物质;天然色素的优点及其研究趋势;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叶绿素、血红素、花青素的变色机制和控制措施。
(10)风味:风味定义,哪些因素会影响味感;主要味感的种类;食品中香味形成的途径;增味剂、甜味物质、酸味物质、咸味物质、苦味物质的典型代表物质。
(11)食品添加剂:基本概念:食品添加剂、酸化剂、缓冲剂、螯合剂、抗氧化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各种添加剂的代表性物质及其作用。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说明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
010材料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林)》: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分离和固体流态化、搅拌、传热、传热设备、蒸发。
《有机化学(林)》: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芳烃,芳香性;卤代烃,相转移催化反应邻基效应;醇和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酮和醌;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有机含硫、含磷和含硅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木质材料与化学基础》:木材的宏观构造、木材细胞、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木材的化学组成特点,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结构、理化性质、分离纯化方法、可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利用等。
011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数据结构》:
二、线性表:1.线性表的逻辑结构;2.顺序表及其实现;3.单链表及其实现;4.双向链表及其实现;5.线性表的应用问题。
三、栈:1.栈的逻辑结构与操作特性;2.顺序栈及其实现;3.链栈及其实现;4.栈的应用问题。
四、队列:1.队列的逻辑结构与操作特性;2.循环队列及其实现;3.队列的应用问题。
五、矩阵与广义表:1.矩阵的顺序存储结构;2.对称矩阵的压缩存储;3.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4.广义表的存储结构与基本运算算法实现。
六.二叉树与树:1.树的逻辑结构;2.二叉树的性质;3.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4.二叉链表和静态二叉链表;5.二叉树的各种遍历及其算法实现;6.最优二叉树与哈夫曼编码;7.树的存储结构及其遍历。
七.图:1.图的逻辑结构;2.图的经典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3.图的基本运算与算法实现;4.图的遍历(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理解)及连通性判定;5.带权图的最小生成树及其求解算法(Prim算法和Kruscal算法的理解);6.带权图的最短路径及其求解算法(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的理解);7.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AOV网和AOE网)。
九.查找:1.顺序查找;2.二分查找;3.二叉查找树的静态与动态查找;4.散列查找与冲突处理(线性探测法、链地址法和公共益处区法等);6.平均查找长度计算。
012机电工程学院
814《工程力学(一)》(需带计算器):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力学:(1)静力学:物体和物体系的受力分析,力系的静力等效和简化,求解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2)运动学:点的运动方程,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3)动力学: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和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律,定轴转动刚体动力学方程,平面运动刚体动力学方程,达朗贝尔原理。
材料力学:(1)杆件基本变形(包括拉伸与压缩、剪切,圆轴扭转、弯曲变形);(2)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3)压杆稳定。
830《工程力学(二)》(需带计算器):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静力学:物体和物体系的受力分析,力系的静力等效和简化,求解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材料力学:杆件基本变形(包括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圆轴扭转、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
847《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常用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工作原理、三极管、场效应管组成的各种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的计算、放大电路中的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信号运算与处理、波形的产生和信号的变换、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直流电源的原理及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数-模和模-数转换。
815《电工学》(需带计算器):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电路模型,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2)电路的分析方法:电阻的等效变换,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3)电路的暂态分析: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RC电路的响应,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RL电路的响应。
(4)正弦交流电路: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交流电的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功率因数的提高,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
(5)三相电路:三相电压,负载星形联接、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三相功率。
(6)变压器原理与作用。
(7)交流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需带计算器):由《程序设计》《工程力学(二)》《农业机械与设备》组成,每部分50分。
《程序设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简单算法,包括:1.语法:1)变量类型及大致取值范围;2)++和--运算符的使用法则;3)数组的定义与使用;4)程序结构:循环结构、条件分支及使用;5)函数及其调用。2.算法:1)迭代,进制转换;2)线性结构的遍历,线性查找,二分查找;3)排序算法:冒泡法,选择排序。
《农业机械与设备》:耕地机械、种床整备机械及其他耕作机具、种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谷物清选机、谷物干燥设备。
《农业信息学》(需带计算器):农业信息学基础、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模型、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业机器视觉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技术。
013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森林工程概论》:包括森林作业与环境、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主要内容为森林作业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木材生产规划设计、伐区木材采集运贮工艺与技术、木材生产管理等。
014国际学院
《翻译硕士英语》: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考生应掌握英语专业八级及同等水平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认知词汇量6000以上,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外语语法知识(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考试形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100分。
《英语翻译基础》:主要考查考生的词汇量、语言知识、双语水平以及英汉互译的基本技能。考生应对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熟悉近年的社会热点、时政热词新词、翻译学基本概念等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英汉名称。掌握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及翻译中的应对策略和技巧,能对常见类型的文体进行翻译转换,英译汉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50个单词,汉译英速度达到每小时200-300个汉字。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无明显语法错误。考试形式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英汉互译。总分150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的汉语水平。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及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熟悉各应用文体的格式规范,能够有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考试形式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总分150分。
015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学原理》:
第一篇管理导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流派、当代管理理论。
第二篇决策
第三章决策与决策过程:决策的概念和要素、决策的类型、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准则。
第四章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组织环境分类、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决策方法。
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实施决策的计划制定、推进计划的流程和方法。
第三篇组织
第六章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设计的原则;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概念,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组织结构的形式,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3.组织整合。
第七章人员配备: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原则;人员选聘;人事考评;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第八章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概述: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分类、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组织文化的构成与功能;组织文化塑造。
第四篇领导
第十章激励:1.激励基础:人性假设及其发展,激励机理;2.激励理论: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行为强化理论;3.激励方法。
第十一章沟通:1.沟通与沟通类型;2.沟通障碍及其克服;3.冲突及其管理。
第五篇控制
第十二章控制的类型与过程:控制的内涵与原则、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
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第十四章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危机管理。
第六篇创新
第十五章创新原理:管理创新的内涵、管理创新的类型与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第十六章组织创新:1.组织变革与创新;2.组织结构创新;3.创新与学习型组织;4.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展望:互联网广泛应用可能对企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互联网广泛应用可能引发的管理革命。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平衡;总需求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微观部分主要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金融学综合》:是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要求考生掌握国际金融、公司财务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16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主要含公共组织理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作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第三部门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
《公共经济学》:主要含公共经济学发展简史、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公共预算理论、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与财政乘数等。
《土地资源综合》:主要含土地资源学和土地生态学两部分内容。
《土地管理综合》:主要含土地管理概论和土地经济学两部分内容。
018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综合了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三门课程,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历史成就、成功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和历史地位以及与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
019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设计史》:考查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思想、设计特征的掌握情况,本科目由中国设计史、世界设计史两个部分构成。中国设计史: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各个时期设计史的基本知识,侧重考查代表性作品、主要现象、设计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世界设计史:主要考查现代设计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性作品、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等。
《设计基础(3小时)》:根据提供的主题或造型要素,进行专题创意设计,考试内容涵盖造型基础知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其应用)和设计思维与表现,需自带A3白色素描纸、制图板、绘图工具。
020海洋学院
《动物生物化学》: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酸、蛋白质、酶和生物膜;物质代谢部分,包括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能量代谢以及各途径的相互联系和整体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包括复制、转录、翻译以及基因的表达调控;动物代谢的特点;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等。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能联系专业实际,对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有一定了解。
《水产微生物学》:微生物的特性与分类,微生物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遗传变异,水生微生态学,传染与免疫,水产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与水产动物饲料、水产品的关系等。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能联系专业实际,对水产微生物领域的新进展有一定了解。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渔业发展)》:掌握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掌握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水产饲料各类营养源的分类与作用以及不同饲料添加剂的功能,尤其是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营养原理及代谢途径。
023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知识综合四》: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模型的发展脉络,熟悉各学术派系的主要内容和最新发展,注重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以及其它学科的密切联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管理知识在三农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
《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思想,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数字农业等。
《管理学原理》:详见经济与管理学院
024乡村振兴学院
《农村发展概论》:主要包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性别与农村发展、国内外现代农村发展等。
025菌草与生态学院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结构与格局、景观过程与景观流、景观动态变化、景观干扰过程、景观评价、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数理统计》:概率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备注:复试时考《数理统计》考生需带计算器)。
《生态学》:主要包括生态学科形成及其发展;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方式;生物对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动态与调节;生物种群关系;种群适应对策与进化;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因漂流与物种流动;生态系统平衡与调节;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工程;森林生态;分子生态;生态管理。
026未来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理)》:详见生命科学学院。
《数据结构》:详见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电子技术》:详见机电工程学院。
《生物化学》:详见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工程》:详见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保护学》:详见植物保护学院。
Ⅰ.考查目标
《高等数学》考试,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解答题8小题,每小题不低于1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一、函数、极限、连续
主要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右极限)的概念。
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零点定理),并会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
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浙近线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二阶导数的求法,了解高于二阶的导数求法。
4.了解微分的概念以及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会求函数的微分。
5.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极值的概念,掌握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和拐点,会求函数图形的渐近线(垂直和水平将近线)。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
4.了解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的概念,会计算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
四、微分方程
主要内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会求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微分方程。
3.了解微分方程在几何及简单变化率问题中的应用。
五、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主要内容: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3.掌握多元函数的编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编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
5.了解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极值,了解多元简单最值问题求解。
6.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对称性),会利用积分换序计算二次积分。
六、无穷级数
主要内容:无穷级数基本性质,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判断级数敛散性,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将函数展开为幂级数。
1.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
2.了解无穷级数基本性质,会用常用判别法判别级数的敛散性。
4.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5.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6.理解幂级数的收敛性和收敛半径的概念,掌握求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的方法。
7.掌握并会利用、、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证明等式或不等式)。
《化学》考试主要为普通化学本科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应用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并体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表达能力。
一、气体、溶液和胶体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换算;
2.理解稀溶液依数性的基本概念;掌握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等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及依数性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3.掌握溶胶的性质和胶团结构式的书写;电解质对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与其电荷、水合离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1.了解系统、环境、状态函数、过程、途径、标准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定化学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化学反应的摩尔熵变、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基本概念;
3.掌握计算化学反应△rHmθ、△rSmθ、△rGmθ的计算与应用;
4.掌握自发反应的判断条件及应用。
三、化学反应速率
1.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基本概念;
3.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非基元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推导;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平衡有关计算;
2.Kθ(T)与ΔrGθm(T)的关系以及多重平衡反应Kθ(T)的计算方法;
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判断和计算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五、电解质溶液(或解离平衡)
1.了解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强度、活度和活度系数等概念;
2.比较酸碱电离(阿式)理论、质子(布朗斯特)理论和电子(路易斯)理论的区别;
3.掌握质子酸、质子碱、同离子效应、共轭酸碱对、离解常数等概念的判断与应用;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Kaθ和Kbθ的关系;
4.能利用近似式和最简式熟练计算弱酸(碱)水溶液的酸度及有关离子平衡浓度。包括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水溶液、缓冲溶液等;
5.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pH范围、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方法。
6.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条件与计算;
7.掌握分步沉淀先后次序的判断与计算;
8.掌握酸碱反应、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六、氧化还原反应
1.掌握氧化数、氧化与还原、氧化态、还原态、氧化还原电对、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等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
2.掌握原电池符号的表示方法(书写格式)及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3.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和程度);
5.掌握标准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七、原子结构
1.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波函数ψ及ψ2的意义;
2.理解量子数的意义,并掌握量子数的取值规则与应用;
3.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填充原则及常见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能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变化规律的关系。
八、分子结构
1.了解离子键理论的要点和离子晶体晶格能的概念,理解同类型离子晶体中离子半径、离子电荷和离子的电子构型对晶格能及离子晶体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2.了解共价键理论和轨道杂化理论要点,掌握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类型(σ键、π键及配位键)与特点。
3.理解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不等性sp3)、空间构型、键型、分子极性等内在关系;会判断主族元素原子形成的简单分子中轨道杂化情况和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及分子间力的形式;
4.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其对物质重要性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
九、配位化合物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体、配位原子及配位数)与命名;
2.了解配合物结构的价键理论要点,能判别配合物的杂化类型(sp3与dsp2、sp3d2与d2sp3)、内轨型外轨型和空间构型;
3.理解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和积累稳定常数,能进行配位解离平衡的计算及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复合平衡如配位解离平衡与酸碱平衡、配位解离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