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字静实,自号华和尚,山东潍坊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寒亭诗词学会副会长,古诗词爱好者。曾参与《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直播,并多次登上潍坊电视台读书栏目。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楹联博览》《星星》诗刊《诗词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台湾《古典诗词》美国《中华诗词》韩国《东亚日报》等100多家中外诗刊报纸杂志。作品多次荣获中华诗词学会和诗刊社主办的诗词大赛等级奖。
跳出“葛郎玛”——浅谈古人诗词对仗中的非语法词性结构(虚实死活)
刘清华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讨论过程中,已经了解到崔颢名诗《黄鹤楼》是符合古人古律标准的,接下来谈一下它的对仗,及古人的对仗标准“虚实死活”。那么古人是怎么通过“虚实死活”对偶对仗的呢?通过与当下“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方法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之间其中的不同。这也为以后大家在阅读古诗词作品过程中,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理解其中古人或在当代某些诗人的句子里,为什么依现代语法词性看似不对仗的却又是对仗。通过我们共同学习,就会有了对古人对仗的大概了解。这样才能自然恰当的评价,不致简单的疑惑否定,并了解其中的奥妙(如我们上一节讨论过的崔颢名句是否对仗)。同时也能在诗词创作中跳出“葛郎玛”西洋语法,拓展更多不同的意境思路。
(一)我们先按照现代语法概念对照一下古人所说的“虚实”。
1、“具体名词”是指有实体的确定事物。例如:天、地、人、树、木、鸟、兽等。
那么什么是虚字?古人以“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
古虚字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它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协助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其介乎于现代的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象声词等几大类。虚词在诗词中的作用非常大,如果能巧妙运用虚词可使作品增色不少。并且文言虚词常用的只有18个字(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全虚字”:包括半虚字之外所有的词类,即: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
虚字也包括两个亚类:“半虚字”:包括“方位名词”、数量词、表颜色和气温的形容词。也有归类称为“半实字”的,其实半虚即是半实,半实也是半虚。
1、“方位名词”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表示方位的词语的单纯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在古代,方位词也有另外一种表示。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2、数量词、表示颜色和气温的词这些比较好理解,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字的“死活”之分,《马氏文通》叫“静动”
“死活”是“虚实”的重新分类。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1、死字:言乎事物已有之情境,自然而然没有变化的字,如名词、上面所说的虚字所包含半虚字及“静态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2、活字:“随所在必见其行”,古人以“使然而然者”为活字,表义能动或使动的字。那么什么是“使然而然者”“随所在必见其行”?如:“流”字,当加在水或云等实字名词前,就能改变了其原来的位置或状态,这样的字就是活字。
即然有“动态的”动词,因此也就有“静态的”动词如:有、无、是、为等。
(三)虚实死活的运用
古代以其字有无实义为标准,而今天因加上了词性功能其划分虚实的标准不同,但是两相比较,还是古人的划分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不过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虚实死活”之间也有互相交叉渗透的情况。因“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不结合句子的意思也很难区分其表义虚实。如:“雪”字本义是名词实死字,但在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却是个活虚字。也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作名动词的转换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贵德》,上面的“风”字“雨”字就是所谓实字,下面的“风”字“雨”字就是所谓实字虚用;又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传》,上面的“衣”字“食”字就是所谓实字,下面的“衣”字“食”字就是所谓实字虚用。这是实字虚用的例。再如“步”作“行”解时,就是所谓虚字,而把“步”用为度名,如云:“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纪》“步”就成了实字,“步”就是所谓虚字实用。
(四)古人对仗基本的要求
1、“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和“一”是半虚字,“个”和“行”是半虚字,“黄”和“白”是死虚字,“鹂”和“鹭”是实字,“鸣”和“上”是活虚字,“翠”和“青”是死虚字,“柳”和“天”是实字。
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和“清”是死虚字,“月”和“泉”是实字,“松”和“石”是实字,“间”和“上”是半虚字,“照”和“流”活虚字。
又如白居易的: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南”和“北”是半虚字,“檐”和“户”是实字,“纳”和“迎”是活虚字,“日”和“风”是实字,“冬”和“夏”是半虚字,“天”和“月”实字,“暖”和“凉”是半虚字。
以上都是工对的例词。
还有一种类属虚实对,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与“忆”是形容词对动词,按照古人虚实类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小”是死虚字,“忆”是活虚字都属于同一个大类。
2、再就是半虚亦半实,代词在对仗中的灵活转变
如赵熙:独坐黄昏谁是伴,怎教红粉不成灰。是代词对副词,“谁”是半虚亦半实可用作虚字,“不”是虚字。
刘慎虚: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是代词对名词,“谁”是半虚亦半实可用作实字,“人”是“有形体者”实字。因此代词既能对虚又能对实。
3、字无定义“虚实死活”因句而变,实虚的相互交换。
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本属名词,但它充当了主语“城”的谓语,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春”要解作“逢春”。“春”与“破”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皇甫冉: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邻”本属名词,但它带了宾语“汉苑”,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邻”要解作“为邻”。“邻”与“到”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4、现代语法词性不对仗而符合古人对仗标准
再就是我们前期讨论过的崔颢名句《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和“白”死虚字,“鹤”和“云”实字,“一”和“千”是半虚,“去”是活虚字,“载”半实字(半实亦半虚)“不”和“空”是死虚字,“反复”和“悠悠”是活虚字。是符合古律对偶标准的。
5、怎样通过“虚实死活”区分对仗是否工整
我们在“虚实”中区分“半”和“全”“死”和“活”的意义就是在于区分对仗的“宽”和“严”。如果对仗只要求“虚”“实”对,则过宽。而再细分化“全实(虚)对全实(虚)”和“半实(虚)对半实(虚)”“死活”对等,这样才更加工整,于此了然之后,其对或工或宽亦能区别自现。
今天通过我的浅见寡识,结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这么多迂阔谫陋的个人观点,只是为了我们通过中国传统的构文之道,了解古人“虚实死活”的对仗密码。避免在阅读过去包括现代的诗词作品时,只做语法词性的简单否定和不恰当的理解评价。同时在自己写作时也能用上古人那种虚实转换、类属巧合等高级诗词对仗技巧。
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本文稿论述中部分文字、例词来自《马氏文通》或网络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互动话题选
主持人:刘清华老师好!今天的讲座,主要谈的是古人诗词对仗中的非语法词性结构,这对学习研究古诗词的对仗有很大裨益,对准确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也有着极大帮助。
当今的诗词创作中的对仗,还是要受到“葛郎玛”的制约,即要讲究语法词性结构。请你谈一下当下在近体诗创作的对仗修辞中,如何“古为今用”?或者说这个“度”如何把握?
刘清华: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非常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汉语言的变迁发展,语汇由单音词为主转变为多音词为主,并通过语文语法教学我们更熟识“西为中用”的语法结构。
在当今我们所学的语法不是套用了西洋语法习惯,而是用西洋语法解释汉语言的构文之道,两者并不能完全契合,故尚有遗珠于野。
而“虚实死活”正是“语法词性”的补充,两者并不相驳。通过“古为今用”在对仗过程中我们就能又多了一种技道,即可亦可。
主持人:讲座中提到毛主席的诗的“赠柳亚子先生”,其中“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恰好在颔联的位置。律诗中相对于颈联来说,颔联的对仗要求稍宽一些。因此毛主席的这首诗在对仗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陈老师:听了刘老师今天的讲课,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诗词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今天的课也涉及到一个律诗对仗的宽严问题,所谓的宽,我感到应该不是一个对仗句能对上几个词就算是宽对了,您能不能讲一下到底怎样才是合乎对仗要求的宽对?
刘清华: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宽于邻对。古人以实对实虚对虚(不分小类和“半”及“死活”)。
而今要求是:相同的词性即可入对,不同词性的词也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语法结构有异的但字面对也要相对工整。
古今诗词以宽对较多,因为刻意求工,往往过于纤巧,而诗词的内涵是意境,个人以为能工求工,难工则宽。
当然也不能宽泛到无边的半对(只象征性对几个字),特别是有初学者爱以古人特例为学,其实古人看似半对或不对的,有的是义对、有的是借对、有的是错综对等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王老师:请教个小问题,律诗对仗中有流水对吗?
刘清华:有。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老师:在颔、颈中间二联中有吗?
刘清华:很多,如下面这首五律的颔联: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程老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乍一看,”边”是名词,”尽”是形容词,这能对仗吗?其实这里“尽”字是尽头的缩写。不尽,就是没有尽头啊。头,不和边一样是名词吗?不知我这样理解能讲得通不?
刘清华:字无定义,程老正解。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讲座,让大家明白了在律诗(有的词也有要求对仗之处)讲究对仗时,不要一味地去单个字去抠,一看词性不一致就一概否定,别忘了还有“意对”一说。
感谢老师们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刘清华老师分别给予了精彩的解答。同时欢迎各位老师提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思路,以便下期讲座更加“有的放矢”。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