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认真做好实地踏查和调查工作,慎重投标
2仔细研究关于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方面的合同条款
3中标后认真做好工程施工准备工作,合理使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
准备充分才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施工队进场以前,要派专人到现场做好施工准备工作。首先建立项目经理部,落实施工队的生活设施,采购建筑材料,调运或租赁施工机械等。到施工现场确定工程主体的平面位置,签订各种合同,完善开工手续。其二要根据农时特点和材料供应情况,提供详细的施工计划。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批准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搜集资金拨付、农时和气候和其它不可预见的信息,及时调整和修正工期计划。
施工单位要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对分包形式的工程要签好合同。首先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除上交必要的工程保证方面的资金以外,还必须有施工启动资金。按常理,工程启动资金应达到合同额的30%左右,如果资金缺乏就要融资或贷款。融资要慎重,必须签好融资协议和进行必要的利益分配说明,防止产生经济纠纷。资金使用不可帐外循环,即使自有资金也要专户储存。申请工程款要及时,避免资金链断掉。在设备配置方面主要是根据工程需要尽量配备自有设备。自有设备不足、运输和管理不便的情况下,就要雇用或租赁设备签好租赁合同。特别注意不能新购置设备,因为这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在人力配备上,合同签订之日起,就要召集人力。为保证临时雇用人员不流失,一种建立基本工资制度,就是在休工的时候也要开工资,保证人员不流失;一种是施工期间加班奖励制度,以保证工期质量。还有一种是包工制度,这种制度可能保证不了质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注意资金安全并确保农民工工资。
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避免窝工,造成工期延误
5特别注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保证农民工工资
任何时候,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保障农民工工资都是大事。安全生产方面,首先是根据合同,划清责任,一旦出了事故按合同约定执行。为防止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必须加强管理,规范操作,避免人为事故。对于意外事故,则要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降低风险。农民工的使用,除考察其技术技能以外也要充分考虑其道德素质,防止进入讨薪陷阱。无论是安全还是农民工问题,都必须以合同约束,哪怕是雇用一天,也要签好协议,明确双方责任,防止陷入工资纠纷,分散企业精力,影响工程建设。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能以包代管,发现窝工怠工现象要及时纠正,或马上解散工人。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上访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我县自2012年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即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现已在、镇完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200亩,完成财政总投资1380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平整土方86万方,衬砌渠道93公里,新修机耕道43.1公里,机耕桥4座,修筑田埂205公里,打机电井7眼、购置设备7台套,维修电灌站2座、更新设备4台套,并已通过上级检查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三、201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准备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2013年度计划沂江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0500亩,财政总投资13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平整土方89万方,衬砌渠道34公里,新建电灌站7座,维修电灌站8座,营造防护林8公里等。项目实施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计划11月10日动工新建,争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标段工程土方任务,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县级竣工验收,4月份确保以优良工程迎接市级检查验收。同时,着手做好2012年度项目计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对策;四川南江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毗邻陕西省汉中市和广元市旺苍县,距成都463km、西安432km、重庆520km。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km2,总人口70.36万人,现有耕地2.82万hm2,其中水田1.7万hm2,旱地1.12万hm2。全县耕地分为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面积最大的土类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类,占27.9%。近几年来,南江县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丰富和谐新农村内涵,为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1-2]。
1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
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有特色。2010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930.67hm2,在长赤镇和红光乡9个村具体实施。新建、整治田间灌排渠系62.542km、排湿渠1.65km,新建配套建筑物2235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处;田(土)型调整:田型调整415.4hm2,修筑田(地)埂3750m,培肥地力303.07hm2。
1.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南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成效明显。2008―2012年在南江县下两、八庙、正直、大河等18个乡镇实施,建设基本口粮田3240hm2,其中坡改梯733.33hm2,改土培肥753.33hm2,改造中低产田1753.33hm2。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粪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沟渠87.85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间作业道26.93km,整治机耕道18.86km。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能排、能灌,扩大防涝面积,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推广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
1.3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质量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2010―2013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长赤镇的建华村、清泉村和元潭乡的字库、九泉、石寨村等19个村实施,建设高标准粮田1333.33hm2,新建及整治田间灌渠系24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间耕作道3.75km,整治机耕道5km,土地平整166.67hm2,地力建设1000hm2。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南江县2007―2013年在长赤镇、南江镇、沙河镇、正直镇、东榆镇、红光乡、红四乡等逾20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573.33hm2,其中坡改梯1506.67hm2,改土培肥10240hm2,改造中低产田5186.67hm2。新建蓄水池530口,开挖、疏浚渠道852.4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028.15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间耕作路110.2km,整治机耕道113.86km。建设内容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设、田(土)型调整、梯田埂建设、农田耕作道、机耕道的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耕农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5%,将原来的旱田、“望天田”变为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大提高粮食基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该项目可使项目区农户中低产田土比例由80.95%降为18.6%。项目区年粮食基础能力由现在的10.5t/hm2提高至12.225t/hm2,年平均增产1725kg/hm2,年新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6605.4t。
2抓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强化“三大保障”,高规格推进建设
2.2坚持“三大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
一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实施项目中,要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把建设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规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规划设计工程着眼点,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规格利用、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改造开发策略,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二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深入到项目乡镇实地踏勘,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现场初验,做到规划设计标准一致、项目实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无论是丘陵盆周山区还是平地,无论是改田还是改土,工程标准设计要高、质量要好;田型调整要规范,农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观,按沟渠的功能深度达标[4];修建的桥、涵、闸、池、农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数量足、质量高、设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台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达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术标准。三是重点突出、产业优先的原则。按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实施,结合项目重点抓好建设村的银花、茶叶等南江特色产业发展。
2.3突出“三大重点”,高标准组织实施
3存在的问题
4实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一是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任务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区县,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差,地方财力相当紧张,工作经费支出相对较大,在项目概算中,参照当地、当时材料价格适当调高单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比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二是继续加大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对盆周山区县农业立项,特别是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捆绑资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工程建后管护。要创新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7]。
5结语
6参考文献
[1]董艳玮.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7,249.
[2]吴行一,陈军,曹承富,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任重道远――旱灾之后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452-455.
[3]齐西文,许芳艳,季志云,等.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团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3(1):63-64.
[4]田栋.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83,138-139.
[5]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关键词:高标准;工程建设;农田水利
1、基本原则
2、工程建设标准
2.1输配水工程
1)渠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设计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渠道衬砌率,田间渠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渠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2)管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管道水利用系数,管道设计使用年限,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配套率,支管间距,单口给水栓的控制面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管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2.2排水工程
选用排涝标准,排涝模数,排水沟建筑物配套率,明沟间距,明沟深度,明沟亩均长度,管道亩均长度(暗管排水情况)等指标对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进行评价。
2.3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工程
选用喷灌设计保证率,喷灌均匀系数,喷洒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对喷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管道式喷灌还需要选用固定管道亩均长度;对于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还需要选用单位功率的机组控制面积;对于大型喷灌机还需要选用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等指标。
2)微灌工程
选用微灌设计保证率,微灌均匀系数,微灌水利用系数,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微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
微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滴灌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微喷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5。滴灌工程的灌溉水利系数不宜低于0.9;微喷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5。微灌工程的田间干、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6m。
3、管理措施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要可持续发挥工程效益,除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外,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机制。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损坏后无人修的现象。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水平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在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运行管理自动化。坚决杜绝样板工程,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不建议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
4、结语
这一成果有助于规范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和评价依据,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将来进一步制定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业或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2]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版)[S].国土资发[2011]144号,2011.
关键词:农村道路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利用
1农村道路特点
昌图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因其农业占经济比重之大,所以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更高,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其中田间道路的设计和实施成为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而设计的成败在农村地区来说,首先要因地制宜,为达到这个要求,首要是需要了解农村道路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规则性:所谓不规则,即在成片耕地内存在不规则田间道路,有的还存在现有断头路,多条不规则道路交叉等情况,使部分农田不能达到集中连片,且部分道路的不规则占用浪费了耕地,也不一定能达到道路通畅的最优状况。
(2)不规律性:所谓不规律性,即是指农民进地耕种及运输等路线不规律,呈现出随意性,前一年的路线,第二年种植庄稼且另开新路,不仅影响耕作层的使用效用,且破坏了设计初期规划的思路,因其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工作,降低了设计和施工效率,也难以达到高标准农田设计的标准。
(3)用地矛盾多:即在昌图乃至辽宁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已划定原有砂石田间作业路的红线边界出现耕种占用情况,当地俗称“拱地头”,使得已规划的道路路面变窄,甚至断路等情况,且在准备规划设计的时候,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因此现象所产生的矛盾较多。
(4)农用车辆利用率高:因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用车辆、机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使得早年设计的道路承载能力降低,需要在设计中着重考虑。
(5)道路隔水性:部分田间道因其旧有路基多年压实,承载能力较高,可重复利用,增加面层之后,提高了原路面标高,使得道路影响两侧耕地的过水畅通,甚至雨季形成水体淤积,设计时应给与考虑。
以上五点是农村道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规划设计的现场调查、编制图件过程中应多考虑此多方面的影响。
2规划设计思路
按照公路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农村田间道路属于四级路,对其标准要求较低,传统意义上对其规划设计只需要满足通行要求即可,细节上没有特别的说明,这样就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忽视上述几点农村道路的特殊性,使得设计、施工衔接过程中产生很大不调和,最后导致变更发生,甚至对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该研究者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条农村道路设计的工作思路。
(1)以调查、咨询为主的工作思路:因农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因素,深入设计区域调查和咨询、请教当地村民成为设计初期的关键工作。
(2)结合规范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道路工程的设计首先应遵循规范的要求,而在设计道路的局部细节应进一步符合当地的情况,比如用工用料、机械使用的要求,路基处理对周边农田的影响,当地村民出行方式的不同都是导致设计成败的因素。
(3)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设计思路:因农村土地范围广大,道路使用率较低,投入资金的有限等问题,合理的利用资金达到预定的道路使用效能也是完成好设计的重要工作。对于昌图地区来说,增加主干田间道路的设计力度,对于路面3m宽以下生产路减少投资或不进行设计,把有限资金用到关键道路上,而生产路由村民随自身耕种方式的不同自行调整,以免因耕种结构的变化使得已修建生产路形成阻碍或者遭到破坏,导师资金的浪费。
3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议
本文结合辽宁昌图地区农村道路使用的特点和笔者在此区域参与设计工作的经验,简要分析和总结了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要点,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农村道路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应多参与现场调查,且多听取当地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变动。
(2)有关部门应制定地区级别的相应标准,规范地区道路设计和实施的要求,减少设计工作的随意性,以提高国家资金利用的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廖宇峰.探讨农村公路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4):350-351.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县域;GIS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2
1998年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1],它强调基本农田的稳定性,以及要通过建设来克服自然质量方面的不足达到设施配套、抗灾力强、高产稳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目的等特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的要求,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大事项,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将让城市建设发展融入山水林田湖,形成有机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让居民共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其划定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综合加权法,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进行了划定研究,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有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1研究区域
当阳市市境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延伸过渡地带,余脉绵延起伏,构成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形态各异,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根据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当阳市土地总面积为214969.24hm2,其中农用地186268.7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65%;耕地80516.1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4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70837.6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5%。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当阳市未利用土地较少,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治和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2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2.2.1耕地质量等别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以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为基础,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水平对耕地的限制作用,客观地衡量耕地种植质量状况,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作为衡量基本农田质量状况的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包含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的信息,因此可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中得到全部基本农田利用等指数。但本研究评价单元设定为行政村,与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划分单元不同,故按流程图1进行转换,首先将质量等别赋值给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然后由各行政区内的基本农田图斑的质量等别进行面积加权平均。
2.2.2耕地坡度耕地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坡度对养分和水分的影响方面,坡度越大越容易水土和养分流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5级,即≤2°、2°~6°、6°~15°、15°~25°、>25°,本研究分别对应1~5级。这是由于坡地一般坡度大于15°时,不适宜农业机械化耕作,此时要采用等高种植或靠牲畜力或人力,坡度大于25°不适宜开垦,适宜发展林业。基本农田划定规程中明确规定地形坡度大于25°或田面坡度大于1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成为新增基本农田,原有基本农田中地形坡度大于25°的也应该逐步从基本农田中调出。坡度数据可以从农用地分等数据中直接提取,通过Spatialjoin工具对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赋值,然后通过面积加权获得评价单元耕地坡度。
2.2.3基本农田连片性基本农田的高连片性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便于使用大型机械,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7月颁布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规范》中明确指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是衡量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用基本农田连片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连片面积大则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高,面积小则说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低。由于本研究评价单元范围比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要大,连片性指标不能够直接以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表示,因此选用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总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比例来表示,比例越大说明基本农田连片性越好,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基本农田连片性
=■×100%(1)
2.2.4到城距离在城镇周围设立基本农田可以防止城镇的无序扩张,限制建设用地的增加。并且由于距离城镇较近,与农贸市场较便利,无论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中需要的物资还是今后农产品的运输与交易都更为便捷和经济。因此,越接近城镇的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价值越高。一般认为,距离城镇用地小于1km的耕地具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大于3km的耕地则区位相对较差。本研究利用ArcGIS9.3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获取评价单元到城镇距离:首先从利用属性选择功能地类图斑中提取出城镇用地的图斑;然后利用ArcGIS9.3中的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对城镇用地进行缓冲分析,得到栅格格式的城镇用地数据。最后利用空间分析工具集里面的ZonalStatistics工具对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是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用地的最小值。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2.5基本农田图斑规整度对于耕地来说,田块越规则、形态越简单,即种植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将会提升,耕作效果也越好[18]。规整的田块不仅可减小农田灌溉的难度,也可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并且更利于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考虑到评价单元中包含了较多的基本农田图斑,本研究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来表示基本农田图斑的规整度,该指数通过面积对单元内每个图斑形状指数进行加权综合,每个图斑的形状指数则通过与同面积的规则图形(圆形或正方形,本探究采用正方形)之间的差异率来测算,图斑总体越规整,则加权平均形状指数越小。具体计算如公式(2)所示。
S=■■■(2)
式中,S表示评价单元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加权平均形状指数;n表示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个数;i表示评价单元内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P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周长;a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面积;A表示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面积之和。
2.2.6灌排保证率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能够保证永久基本农田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灌排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灌概保证率反映了利用农用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其大小由田间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来决定。可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密度来测度,密度越大说明灌排保证率越好,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3)。
灌溉保证率=
■(3)
2.2.7道路通达度道路通达度是指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作田块的可达程度,其大小影响农民耕作意愿和农业机械的使用。通达度越好的地区,农民耕作意愿越强,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越好。以往研究在获取指标数据时多采用基本农田与道路连接的最小距离。本研究中,由于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比较大,其周边存在道路的情况较多,因此,大部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离道路最近距离很可能为0。鉴于此,结合本研究评价单元的特征,确定以农村道路密度来表示道路通达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4)。
道路通达度=■(4)
2.3综合划定方法
对于需要通过多个指标多个因素来共同评价的过程,通常要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来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值,以此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结果。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逼近理想点法(TOPSIS)等。线性加权法[19]适用于各个评价指标直接相互独立性较强的情况,非线性加权法则适用于各评价指标直接有较强关联的情况。逼近理想点法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尤其在指标个数较多的情况下。相较而言,线性加权法具有计算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并且本研究选定的各指标间独立性较强,故选择线性综合模型作为评价模型,其计算结果则代表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适应性,计算公式如下:
Qj=■WiFji(5)
式中,Q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Fji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分值。
3结果与分析
3.1耕地综合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分析,利用ArcGIS9.3软件中属性计算功能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并绘制出综合评价图(图3a)。其中评价得分相对较高的单元优先考虑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各单元综合得分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总体上东南方向明显优于西北方向,东南方几乎集中了80%以上的高分单元。结合前面各评价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当阳市从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地势越来越高,东南方属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生产条件好,而西北部属于荆山山脉余脉,坡度较大,基本农田较为分散。同时,东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类活动影响更大,也更容易为人类所改造。因此,选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应首先考虑东南方的基本农田。从数据来看,147个评价单元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郑湖村的0.8786,得分最低的是玉泉林场的0.2786,平均得分为0.6098,82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上,65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根据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全面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产出效益显著提高。规划到2020年,全市高产田建设目标为27390.61hm2。将综合评价图层属性表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对各个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依次进行累加。结合规划目标,当累积基本农田面积达到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时,所选中的评价单元则被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依据以上方案,利用GIS技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见图3b。从图3b中可以看出,根据评价结果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主要位于当阳市东南部,仅有几个区域在靠近中北部地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选取了55个评价单元,涉及到8个乡镇,共计27463.07hm2,达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目标。从数据来看,评价单元最低得分是金龙村的0.6704,平均得分是0.7286,在平均分之上的单元为20个,在平均分之下的单元为35个。所有入选评价单元的坡度级别标准化得分均为满分1,而耕地质量仅有少数几个单元为0.8,其余的均为满分1,说明坡度平缓、质量较优的基本农田更适宜于建设永久基本农田。
3.2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分析
在ArcGIS9.3中,将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单元提取成为一个新的图层。利用Classify功能,对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分级,分级方法选用NaturalBreaks(Jenks),分级数选择2。其原理与聚类分析法类似,即在分类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聚类分析将相似性最大的数据分在同一级,即通过选择分级的位置,使各组组内的数据方差最小,而各组之间方差最大。结合现行当阳市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周期,把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评价单元划分榱郊叮分数更高的一级各项指标更优,更接近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则将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优先开展建设,所得结果见图3c。从图3c可以看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主要聚集成两个组团,主要涉及到草埠湖和两河镇。采用NaturalBreaks的方法共选出了12个评价单元,平均得分为0.8094,总基本农田面积为4629.21hm2。
4小结与讨论
1)本研究以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适当的评价单元,运用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当阳市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指标,将综合得分靠前的评价单元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最终共确定55个评价单元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涉及基本农田27463.07hm2,占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总面积的44.07%。
3)在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之后,进行了重点建设区的划定。根据聚类分组的理念,利用GIS9.3中的NaturalBreaks工具,将入选评价单元分为两组,其中综合得分较高的一组作为优先建设区,优先进行建设。得分较低的一组作为重点建设区,作为中期建设区域。其他未入选的评价单元则作为一般建设区,在资金充裕、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远期建设区域。最终得到优先建设区12个,重点建设区43个,一般建设区92个。
4)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阳市目前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中。通过分析各区域内指标数据,可分析出各区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限制因子,可通过土壤培肥、土地平整、田块归并、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解决各区自身限制因子,以达到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薛剑,韩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2]奉婷,张凤荣,李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3]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
[4]胡业翠,吕小龙,赵国梁.四川省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与建设区域划定[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1):30-38.
[5]李建春,张军连,李宪文,等.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242-249.
[6]沈明,苏少青,陈飞香,等.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28-10730.
[7]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33,90.
[8]王晓燕,田永中,高凡,等.基于GIS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27-133.
[9]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10]朱传民,郝晋珉,陈丽,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8):233-242.
[11]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等.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6):257-265.
[12]X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51-255.
[13]蔡洁,李世平.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社会效应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0):40-47.
[14]王欣星,张安明.XGS决策模型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7):217-220,224.
[15]徐搏,李淑杰,王雨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认定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528-10530,10535.
[16]陈天才,廖和平,李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17]侯俊国,杨朝现,信桂新,等.丘陵山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及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3(9):54-59.
关键词梯田;成效;做法;发展思路;宁夏隆德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全县国土总面积985km2,辖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27个行政村、18.8万人,人口密度183人/km2。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县海拔高程1720~2942m,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主要地貌类型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之一。该县海拔高,气温低,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
1隆德县梯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面对隆德县自然资源贫瘠的实际情况,当地群众努力寻求摆脱贫穷、生存发展的出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大措施常抓不懈,开始了梯田建设的“接力赛”。截至2010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3.014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3%;治理小流域32条共312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8km2,治理程度达58.4%;农田灌溉面积达6400hm2。基本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并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1.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多年的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3100条沟道得到了有效治理,年拦蓄径流3200万m3,拦截泥沙113万t,土壤侵蚀量由345万t降低到166万t,土壤年侵蚀模数由3500t/km2下降到2200t/km2。达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1.2改善生产条件,拓宽人类生存环境
围绕“水保立县”的新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和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拓宽生存环境,自强致富之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0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17座,水保骨干坝38座,中小型淤地坝183座,砌护防渗渠道515条446km,发展农田灌溉面积6400hm2,配套乡村及田间道路2750km,兴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9处,解决了全县15.5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力,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发展。
1.3提高了粮食产量,群众的温饱得以彻底解决
通过以梯田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拦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据调查测算,水平梯田较坡耕地产量增加750~1500kg/hm2,即使遭遇大旱,产量也仍能达到2292kg/hm2,在抗旱减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199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总产量却增长了35.9%。由此表明:隆德县的梯田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
1.4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的增加,为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优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舞台,实现了由种粮型向粮经饲结合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的转变,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草畜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条“梯田安家、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隆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2隆德县梯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梯田建设上,隆德县坚持从县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结束了隆德人民长期不能温饱的历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秀美山川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2.1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抓手
县委、县政府把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来抓,坚持“人修”和“机修”相结合的办法。把每年的10、11月作为农田建设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农田建设大会战,由于组织到位,认识到位,截至2010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3.014万hm2。
2.2加强组织领导,措施得力
2.3统一思想,坚持大搞农田建设不动摇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农业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该县的基本县情。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借“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的东风,在全县广泛宣传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基本农田建设由“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使全县大搞梯田建设,改变山区面貌的新热潮[3]。
2.4统筹规划,注重质量
隆德县在梯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并重,坚持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生物、封育保护措施相结合,按照“山顶戴帽子,山坡系带子,山腰修台子,沟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了农田基本建设由进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5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
隆德县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三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四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推广运用科技,挖掘梯田潜力结合起来;五是把兴修梯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4]。
3发展思路及建议
梯田模范县的建成,实现了隆德县梯田建设的第一次创业,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隆德县应以此为动力,立足实情,精心策划,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产、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争取将隆德县建成环境优美,社会安定、人民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隆德。
3.1构建生态经济区,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隆德县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在全县建成四大不同生态类型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是利用六盘山高寒阴湿的有利条件,发展道地中药材和球宿根花卉;二是在河谷川道区,充分发挥区域的水、日、光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成以草畜为主导、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区;四是在城镇第二、三产业区,培育壮大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和以农副产品、小百货、建材为主的产业开发区[5]。
3.2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如中药材、花卉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梯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达到总产稳定、收入增加的目的。
3.3加强综合治理,促进梯田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动摇,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二是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陕甘宁坡改梯、退耕还林口粮田项目继续加大梯田基本建设力度,彻底改造低标准梯田。
4参考文献
[1]鲁嘉林,赵永光.秦州区梯田建设的成效及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1(5):25-26.
[2]赵永强.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47(11):30-31.
[3]师桂琴.原州区后期扶持移民黄堡村水平梯田建设技术要求[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5):39-40,4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罗山县地处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全县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水域面积18.6万亩,总人口76万人,农业人口64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近年来,罗山县在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倾力打造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把开展“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2建设基本情况
2011年,通过竞争性立项,罗山县被列为河南省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重点县。按照《罗山县2010-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罗山县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信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进行勘测设计,于2011年9月完成了三年建设方案的编制。在项目安排上,选择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镇村进行重点实施。其中,2011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竹竿镇的姚集等7个相邻行政村,2012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庙仙乡的方集等6个相邻行政村,2013年度项目工程安排在子路镇的陈湾等7个相邻行政村。至2014年4月,3年规划建设任务已按上级批复要求圆满完成,累计投入资金8731.49万元,建成旱涝保收田9.5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83万公斤,项目区3个乡镇20个行政村6.57万人从中受益。
3存在问题
3.1规划有局限性
3.2设计深度不够
3.3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比例不协调
3.3.1资金投入总量不多
小农水项目资金投入每亩不足1000元,资金使用面较窄,未涉及到道路整修、林木种植,在项目布局上,对田网、水网、路网没有做到综合规划,不能保证项目区沟相连、路相通,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2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较大
目前投资分配从国家、省、市、县四级层面看,为1:1:0.2:0.2,市县配套资金一样多,均占投资总额的8.3%,一方面县级配套任务重,另一方面也没有凸显出市级配套的重要位置。市级往往要求县级先配套,市级再依照情况对应落实。实际上,由于县级财政困难,配套到位不及时,市级也自然配套不及时,由此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导致出现配套资金任务下沉的现象。
3.3.3投资中的独立费用比例偏小
按照中央、省投资1%的比例,连监理费都无法满足,对于设计费和占地、青苗赔偿及后期的维修养护等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作为吃饭财政的穷县,县财政能解决配套资金已属不易,再解决这些问题压力更大。
3.4群众投工投劳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投劳没有强制性约束,投工投劳率逐年降低,现在农村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农村劳力组织很难。况且国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对投工投劳有指标限制,农民投工投劳缺乏现实基础。
3.5工程存在质量瑕疵,建后的工程标识不清晰
从省水利厅组织的历次绩效考评发现,渠道伸缩缝预留、标识牌粘贴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情况,公示牌布置少,工程竣工图不详。
4对策和建议
4.1调整项目单元划分
鉴于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建议将相邻乡镇的行政村纳入一个建设单元,只要达到3万亩以上,则可以实行整体连片开发。实施方案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做适当的调整。
4.2建议充分尊重和听取地方设计意见
罗山县在项目实施中,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满足地方实际需要,及时将设计的梯形渠道申请变更为矩形渠道,将大塘主坝坝顶硬化的资金申请变更为增加大塘改造数量。针对类似设计问题,建议选择实力强、工作负责、社会信誉好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因地制宜设计。在建筑物布局上,要既有利于灌溉、排涝,又有利于交通便捷。项目审批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原始设计的意见,不能搞一刀切。目前,小农水建设在南方当务之急要解决好渠道整修、提灌站改造等,在北方侧重于机井和渠道配套建设。在投资控制上,南北方的机井开采深度不一致,不宜按井眼个数投资。近年来,罗山县已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奖代补”,持续对大塘改造、机井建设实施了奖补,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实际情况,亟需上级对南湾、石山口两大水库灌区支渠及以下渠道进行投资建设。
4.3建议加大项目投资额度
4.3.1提高工程投资总量
应充分借鉴土地整治等农业项目,将每亩投资1000元标准提升到1200元-1600元,最大限度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生产路和机耕路建设项目,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4.3.2减免地方配套
由于市、县财政困难,特别是作为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建议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尽可能不配套。
4.3.3解决独立费用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足额解决独立费用,降低项目实施难度。
4.4取消群众投工投劳
建议上级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尽量取消群众投工投劳,提高项目所在区群众支持项目的积极性。实际上,群众投劳折资虽纳入到招投标范围内,但是在工程实施中当地群众以劳动力参与了工程建设,只能在与施工队伍结算时予以扣除。在一些机井建设中,群众积极投资给予配套。在很大程度上效果好于那些活劳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投工投劳折合出的货币额。
4.5加强工程建管
4.5.1严格质量监管
严格参建单位质量责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
4.5.2及时质量返修
针对质量瑕疵问题,罗山县及时组织施工队伍对所有梯形渠道的伸缩缝进行核查,不按设计规范的全部返修。对所有工程镶嵌的标识牌进行检查统计,镶嵌不规范标识牌全部重新定制、按规范粘贴,在项目集中区域设置了村级公示牌。
4.5.3组织竣工移交
关键词:粮食生产;政策措施;问题;建议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确保粮食安全,针对粮食生产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粮食生产情况
以某县粮食生产为例,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6.6万hm2以上,以小麦尧玉米为大宗,种植面积均在3.3万hm2以上,总产量50万t以上,年贡献商品粮40万t,在全省位于上等水平。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7.05万hm2,总产量达到55.59万t,实现连续10年增产增收。
2、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2.1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2.1.1政策性补贴。按照计税面积,以每年1500元/hm2以上的标准落实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年落实补助资金逾6000万元,自2009年以来,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小麦尧玉米全覆盖,年落实补贴资金逾1000万元。2009年以来,共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2055万元,深松耕补贴250万元。
2.1.2专项补贴。2010年开始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物化补助,截至2012年底,共发放“一喷三防”农药129.3t,落实追肥尧灌溉补贴资金278万元。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1推进农田基本建设。重点进行地、路、渠建设,通过平整土地、整修机耕路、田间路和铺设地下管道建设,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渗漏少”的高标准农田要求。2008年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规模2000hm2,总投资900万元;2011年、2012年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667hm2,总投资2000万元;2010要2012年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867hm2,总投资5700万元,2010要2011年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1933hm2,总投资1055万元。
2.2.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自2006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共落实中央资金180万元和省级资金140万元,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16万hm2,制定小麦尧玉米配方2个。
2.2.3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重点抓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通过示范片建设提高示范带动能力,推进粮食生产。2009年以来,年建设小麦高产示范片2~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2~3个,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提升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1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县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县级技术中心及区域站硬件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同时,健全了日常管理、技术下乡等制度袁为做好技术服务提供了保障。
2.3.2推广关键技术。认真落实领导包乡,技术人员包村、包地块制度,采取示范展示、召开现场会等展示观摩形式,着力做好小麦、玉米等作物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工作,抓好关键技术落实,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2.3.3抓好示范田建设。自2010年起实行县、乡领导示范田建设,县级每年抓示范田4个(县委书记、县长、农工委书记,副县长各1个),面积不少于200hm2,乡级领导干部示范田全县共32个(每乡2个袁书记、乡镇长各1个冤袁面积不少于67hm2。在示范田建设上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确保了各项管理、服务到位。
3、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3.1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增幅低于农资产品价格的增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效益低下。以2014年为例进行粮食种植效益分析,2014年商品小麦价格在2.3元/kg左右,效益45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玉米价格2.2元/kg左右,效益为150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一年2季粮食种植效益约为19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务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计算,每667m2粮食年收入仅相当于每人7d的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
3.2种粮风险大
农业的自然风险,如暴风雨、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地震、病虫鼠害等都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导致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收益受到影响。
3.3规模化水平低
当前农村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人均耕地面积0.1hm2左右,户均0.4hm2左右,规模生产较少。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农民不重视,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二是农民对种粮的投入偏低,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偏低,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促进粮食生产的建议
4.1促进适度规模生产,增加效益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流转,培植种粮大户,发展集约化生产,增加规模效益。
4.2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
虽然某县已基本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和设备,但实现技术入户面临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上级部门给予大力支持,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积极性,发挥更大作用。
4.3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
整合农业资源,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
一是加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降低种植成本。二是完善政策性补贴方法。探索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工作。完善其补贴方法,让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切实发挥好补贴在推进粮食生产上的作用。三是加大对县级财政支持,增加对种粮大县转移支付,缓解财力不足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保面积不少,总产不减,质量不降。
4.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种粮直补政策
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业务工作应以县农业局为主导,搞好业务协调和联系,加强对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下达业务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和检查,使他们真正专业起来,独立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调整种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三项补贴合并为粮食直补一项;同时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另外,要把落实补贴的登记、核实、张榜公示、拨付作为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让种粮的人得到补贴,而不要以土地承包人为补贴对象。
4.6完善支持保护政策监管评
价机制。近年来,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逐年增多,如何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政策扶持出效果,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管和评价机制。政策监管上,要制定一套政策阳光操作程序,实行政策扶持全程透明化,便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规范政策实施过程,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实施效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大工作和资金使用督查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予以纠正。政策评价上,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政策类型、项目种类,选择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等形式开展政策实施评价。对形成的评价结果,建立应用机制,为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安排产业项目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粮食生产支持保护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1]张敬辉.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09,315
[2]朱其斌,童健飞,王兴等.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2-2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2个农业园区和12个现代农业基地,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了“粮、果、蔬、花”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我县农业总产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12.8%;粮食总产量79.36万吨,实现十连增,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十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六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荣誉称号;被省政府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文宫枇杷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保持在243万亩左右,其中,大春159万亩、小春84万亩。二是示范基地带动。扎实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已实现旱地“千公斤粮五千元”和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全年比大面积亩增产390公斤以上,增效900元以上。三是推进高产创建。我县属省级高产创建整县建制推进县,近3年每年推进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2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四是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2014年,全县小春粮食测产达18.33万吨,同比增长4.3%。
(二)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已建成现代粮食产业、龙桥蔬菜、兆嘉蔬菜、文宫镇枇杷、古佛乡枇杷、高家水果、鳌陵乡枇杷、黑龙滩镇柑桔(眉州红脐)、中农清见、新店清见、河口不知火、曹家梨子等12个万亩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其中珠嘉、龙桥、文宫、古佛、鳌陵、黑龙滩等6个示范基地已经省政府认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水果万亩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年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6000元;蔬菜基地建成2万亩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到2013年底,全县水果面积65万亩,年总产量48万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76.5万吨、总产值11.48亿元;全县粮经比65:35。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13年以来,我县共实施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示范县建设、2012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012年“五小水利”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12795.6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7007.2万元,市、县投资1993.0万元,群众自筹3795.4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田型调整1.6万亩、灌排渠系258.8公里、蓄水池1134口、山坪塘327口、提灌站11座、田间生产便道62.1公里、机耕道15.6公里。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县承包耕地面积119.2万亩,承包农户40.96万户。截止目前,土地流转面积32.1万亩,其中规模流转17.5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涉及农户9万户。目前我县正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6个、家庭农场35个,成员总数达47383户,带动农户64850户。其中:专业合作社中农业(种植业)215个、畜牧业158个、渔业56个、服务业38个、林业25个、其他4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11个、养殖业6个、种养结合的18个。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7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专业合作社40个,其中通过地标认证的2个、农产品质量认证38个(无公害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认证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幅员面积广,加之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不愿投资新建设施,对原有设施管护维护也不到位,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滞后。
(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为老弱病残,部分地方土地撂荒较多,同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等接收能力较弱,影响和滞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难。由于我县属典型丘陵大县,多数地方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田块多、单块面积普遍较小,加之受承包经营期限和群众法制意识影响,流转业主投入积极性相应受到响,致使土地成片规模流转难。同时在适度规模经营中,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且受自然气候、病虫害、技术、市场影响较大,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受编制限制及行业的影响,目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年青的、高学历人才较少。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混岗使用、一岗多用、另做它用,同时多数人基本上未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