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汇总十篇

中图分类号:S28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039

1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困境

1.1权属调整阻力大

当中国颁布的时候追求的是“绝对公平”的原则,而且分土地的时候也考虑到土地质量好坏、土地到家庭距离等多重因素,从而土地被认为分隔化、破碎化。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要打破原有的田块、地块破碎的局面,并且需要在田地增加灌排水设施,在田间修建耕作道路,而这又占据了部分耕地面积,因此需要相应地调整耕地承包经营权。但土地是农民的生存地,是生活的根本保障,调整耕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到农民的根本权利,因此,开展工作麻烦进展缓慢,这又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难点。

1.2建设资金分散

国家农业部对耕地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土部门实行的“土地整理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多个部门都已经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没有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原则,使各部门之间由于缺少沟通和缺乏协调合作而各自为政,并且每个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家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要求是对田地、田地的小路、田地里面的沟渠等进行系统的整改,从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而国家农业部门则是把重点放在了中低产田的改造上,以至于项目之间常常脱节,严重导致了重复建设、重置等现象。

1.3村民阻止施工

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是土地的主人。无论是否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民都有发言的权力,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是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关键。因为只有当农民了解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际情况,拥有是否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择权、获得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的话语权的时候,才能真真正正地征询到农民的意见,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满足农民的建设规划。然而这些却没能在实际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全部实现。

2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困境的对策探讨

2.1制定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范制度

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关键就是规划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章制度。由于中国土地宽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等诸多原因,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生态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前提下需要制定出不同的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进行细化。

2.2实施土地轮流机制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耕地规模经营,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表现恰恰也是耕地规模经营,这就说明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进农业现代建设发展的关键。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调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根据耕地产能对等交换的原则,实现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轮转。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来避免土地分隔化、破碎化现象的出现,杜绝因农民外出打工而使耕地荒废现象的发生。

2.3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3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业,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农民有效地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去,充分发挥参与的积极性,不阻止施工的时候,才能有效落实、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

参考文献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认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市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增收。但从整体上看,全市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保障农村民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为夯实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水利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关于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规模、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200万亩。

一是实现耕地灌区化。以区(市)为单位,把耕地有序地规划到不同类型灌区中,以灌区模式规划治理,同时根据不同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通过新建一批、恢复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区,全面提高全市灌区灌排设施配套水平。

二是实现灌区节水化。围绕节水增效,以灌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设高效型、生态型、节水型灌区。要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井灌区要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

三是实现节水长效化。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调度运行等有效措施,确保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总体要求。

一是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区(市)为单位,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区(市)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各区(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是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是统一稽查验收。各区(市)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不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的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是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

六是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强化工作措施

(一)大幅增加投入。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毗邻陕西省汉中市和广元市旺苍县,距成都463km、西安432km、重庆520km。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km2,总人口70.36万人,现有耕地2.82万hm2,其中水田1.7万hm2,旱地1.12万hm2。全县耕地分为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面积最大的土类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类,占27.9%。近几年来,南江县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丰富和谐新农村内涵,为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1-2]。

1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

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有特色。2010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930.67hm2,在长赤镇和红光乡9个村具体实施。新建、整治田间灌排渠系62.542km、排湿渠1.65km,新建配套建筑物2235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处;田(土)型调整:田型调整415.4hm2,修筑田(地)埂3750m,培肥地力303.07hm2。

1.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南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成效明显。2008―2012年在南江县下两、八庙、正直、大河等18个乡镇实施,建设基本口粮田3240hm2,其中坡改梯733.33hm2,改土培肥753.33hm2,改造中低产田1753.33hm2。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粪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沟渠87.85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间作业道26.93km,整治机耕道18.86km。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能排、能灌,扩大防涝面积,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推广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

1.3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质量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2010―2013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长赤镇的建华村、清泉村和元潭乡的字库、九泉、石寨村等19个村实施,建设高标准粮田1333.33hm2,新建及整治田间灌渠系24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间耕作道3.75km,整治机耕道5km,土地平整166.67hm2,地力建设1000hm2。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南江县2007―2013年在长赤镇、南江镇、沙河镇、正直镇、东榆镇、红光乡、红四乡等逾20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573.33hm2,其中坡改梯1506.67hm2,改土培肥10240hm2,改造中低产田5186.67hm2。新建蓄水池530口,开挖、疏浚渠道852.4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028.15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间耕作路110.2km,整治机耕道113.86km。建设内容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设、田(土)型调整、梯田埂建设、农田耕作道、机耕道的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耕农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5%,将原来的旱田、“望天田”变为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大提高粮食基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该项目可使项目区农户中低产田土比例由80.95%降为18.6%。项目区年粮食基础能力由现在的10.5t/hm2提高至12.225t/hm2,年平均增产1725kg/hm2,年新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6605.4t。

2抓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强化“三大保障”,高规格推进建设

2.2坚持“三大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

一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实施项目中,要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把建设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规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规划设计工程着眼点,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规格利用、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改造开发策略,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二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深入到项目乡镇实地踏勘,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现场初验,做到规划设计标准一致、项目实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无论是丘陵盆周山区还是平地,无论是改田还是改土,工程标准设计要高、质量要好;田型调整要规范,农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观,按沟渠的功能深度达标[4];修建的桥、涵、闸、池、农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数量足、质量高、设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台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达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术标准。三是重点突出、产业优先的原则。按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实施,结合项目重点抓好建设村的银花、茶叶等南江特色产业发展。

2.3突出“三大重点”,高标准组织实施

3存在的问题

4实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一是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任务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区县,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差,地方财力相当紧张,工作经费支出相对较大,在项目概算中,参照当地、当时材料价格适当调高单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比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二是继续加大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对盆周山区县农业立项,特别是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捆绑资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工程建后管护。要创新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7]。

5结语

6参考文献

[1]董艳玮.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7,249.

[2]吴行一,陈军,曹承富,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任重道远――旱灾之后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452-455.

[3]齐西文,许芳艳,季志云,等.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团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3(1):63-64.

[4]田栋.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83,138-139.

RegionalizingHigh-standardPrimeFarmlandBasedonNiche-fitnessSuitabilityModelwithPotentialConstruction

GUOFeng-yu,MALi-jun

(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Basedonnichetheory.Thepotentialconstructionofhigh-standardprimefarmlandintheaspectofecologywasstudied.TakingLulongCountyinHebeiProvinceasanexample,the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constructionnicheandrealisticnichewasanalyzed.Amodelofhigh-standardprimefarmlandconstructionnichewith12indexesfrom3aspectswithnaturalendowmentsoffarmland,infrastructureandconstruction,andsiteconditionwasestablished.ThecountyareawasregionalizedusingGIS.

Keywords:high-standardprimefarmland;potentialconstruction;regionalization;nichefitness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在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合理的分区,旨在为有序引导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使工程设计更有针对性,编制更适合实际的工程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县域耕地等别。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区,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N,总面积955.82km2。依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2011年卢龙县基本农田控制面积为37297.04hm2,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9.02%,占农用地面积的51.43%。卢龙县是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近年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模8474.80hm2,占基本农田总规模的22.72%。通过整理,区域内基础设置得到极大完善,基本农田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研究选取的数据包括卢龙县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卢龙县DEM高程数据、地形图、土壤图、基本农田划定外业调查数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和农开办农业水利项目等资料。

1.3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

1.3.1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生态位适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作物的现实资源位与其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对其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1,2]。运用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可以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以各种资源条件为支撑和基础,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多维的资源条件空间[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因子构成最适资源生态位空间,耕地的现实资源构成对应的现实资源生态位空间。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反映了区域耕地现状资源条件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适宜性程度[4]。当现实资源位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显示生态位适宜度为1;当现实资源位完全不能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可见生态位适宜度能够反映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源需求与现状资源生态因子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2]。通常情况下,作物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可分为如下3类:

对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计算公式为:

xi=0si

对于负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的现状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计算公式为:

x=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对于最适值在某一区间,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好的指标因子,如路网密度,计算公式为:

xi=0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为第i种资源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Si为资源现状的测度,Di为对资源要求测度,Dimin为资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为资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为资源的理想要求值,Ri为资源的保证率。

1.3.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定义,即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高标准农田持续利用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在考虑卢龙县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实地调研与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与施工条件和立地条件3方面选取12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表1)。

1.3.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根据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通常由隶属度最小的因子决定,当某些因素在数量或质量上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接近某一临界值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式(4)]行指标量化分布的空间叠加,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综合生态位适宜度,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6,10]。

Sp=0min(xi)∈0Sp=xi×wsimin(xi)?埸0(4)

式中,Sp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xi为某一评价单元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值,wsi为第项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

2结果与分析

卢龙县基本保护区内共有耕地28822.24hm2,通过上述评价可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即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稍加改造区(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区(Ⅲ)。由图1可知: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面积为11306.24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9.23%。该区域属于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卢龙县南部的平原地区和县城北部潘庄镇、刘家营乡、燕河营镇和陈官屯乡的平原地区。近期建设的区域面积较大,该地区的基础条件较好,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较高,只需进行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区(Ⅱ)面积为6468.57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乡、双望镇、印庄乡和潘庄镇,分布与近期建设区相邻,反映其建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以及连片推进性,该地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稍加改造区域。区域内灌溉排水设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农田质量有待提高,应针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项目设计与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区(Ⅲ)面积为11047.43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8.33%。主要分布在卢龙县的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半丘陵地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的地区。该地区基本农田坡度影响较大,同时基本农田的自然禀赋较差,基础设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损等严重的情况,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连片性以及区位条件都较差,施工难度较大且所需资金较多,因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远期建设区域。该区域的基本农田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工程应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加强基本农田的质量。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GIS技术为支撑,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研究,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分为3大潜力区。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性,由平原区向丘陵区、半山区依次过渡分布,结果表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能够有效划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

本研究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的是专家打分法,主观性较大,可能造成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确定一个客观评价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的自然属性因素,实际工作中还应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聂艳,喻婧,崔灿.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1000-1005.

[2]牛海鹏,赵同谦,张安录,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生态学报,2009,29(10):5535-5543.

[3]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60-62.

[4]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l):123-134.

[5]钱辉,张大亮.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演化机理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20-26.

[6]张志斌,潘晶,李小虎.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科学,2013,33(1):36-44.

[7]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onthePotentialityandRegionalDistribution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

――TakingYanbianasAnExample

SUNBo,LIShu-jie,LIUYa-nan,MAXiao-wei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

Abstract:TakingYanbianasanexample,fromtheperspectiveofdeterminingtheconstructionpotentialandregionaldistribution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thenaturalandgeographicalconditions,landutilization,grainproductioncapacity,infrastructureandregionaldevelopmentin5aspects,14indicatorsoftheevaluationsystemwerebuilt.ThebasicfarmlandofYanbianw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areaswithhighstandardconditions,alittlerenovationandcomprehensiverectification,andprovidethebasisforscientificconstructionof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Theresultsshowedthatthebasicfarmlandconstructionconditionswithhighstandardconditionsweregood,totaling31359.67hm2,distributedinDunhuaandAntu.Thereweresomedeficienciesinthebasicfarmland,withanareaof70093.97hm2,mainlydistributedinsomecountiesandcitiessuchasDunhua,AntuandYanji.Basicfarmlandcomprehensiveremediationshouldbecomprehensiveimprovementinmanyaspectsofland,water,roads,forestsandvillages,atotalareaof197932.92hm2,whichwidelydistributedinthestate.

Keywords:highstandardbasicfarmland;constructionpotential;regionaldistribution;Yanbian

在国家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重大举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类型区域进行划分[1]。本研究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及区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科学编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推进土地整治。

1.1研究区域概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东部,北纬41°59′-44°30′,东经127°27′-131°18′,全州总面积达42700km2,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延边州下辖8个县(市),即延吉市、D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和安图县。2014年,全州耕地面积为437664.31hm2,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299386.56hm2,基本农田保护率达68.41%。

如图1、图2所示,从类型结构来看,全州基本农田中,旱地面积最大,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5.37%,水田次之,水浇地及园地、林地面积较小;从地域分布来看,敦化市与汪清县基本农田面积较大,图们市基本农田面积最小。

2建设潜力综合评价

2.1评价单元的确定

以延边州的全部乡镇(共计67个)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在整理、核实延边州2014年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等图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法将以上图件叠加并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范围。

2.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就是有选择地将基本农田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过程[2]。延边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仅以坡度作为评价基本农田的因素,则不能完全体现基本农田质量现状以及各县市的差异性。因此,为保证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科学合理,本研究遴选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粮食生产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条件作为准则层,同时,评价指标的筛选也严格遵循全面原则、可行原则及可比原则[3]。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后,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比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

2.3确定评价指标分值

2.3.1评价指标的获取

1)自然地理条件。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利用等别等自然地理条件的数据通过延边州各县(市)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变更调查数据中的基本农田图层相交,对每个评价单元赋予所需属性值,若同一评价单元有多个属性值,则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整个评价单元的属性值。

其中,Si为各评价单元中属性值为i的全部图斑面积之和,S为各评价单元的总面积,Xi为属性i的数值大小。简言之,本研究按面积比例确定各评价单元属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况与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农田保护率、集中连片程度、新增耕地潜力、农村道路比例、森林覆盖率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提取出基本农田、农村道路、林地等图层,并导出属性表以获取所需数据。以延边州各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及裸地6种地类数据计算新增耕地潜力的现状值大小。

3)粮食生产能力与区域发展条件。粮食单产及播种比例、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纯收入、农业人口比例等数据通过延边州统计年鉴获得。

Xij标准=(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标准为标准值,Xij为原始值,Ximin为标准化的最小值,Ximax为标准化的最大值。

2.3.3算各指标分值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值。将各单项指标加权求和,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分,得出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值,Xij表示第i个乡(镇)第j项指标的分值,Wj代表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

3建设潜力分级

3.1建设条件分级标准

3.2划分建设潜力区域

3.2.1划分依据结合延边州基本农田现状和全州已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分类标准,分析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区域分布情况(图4)。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是指田间设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可满足正常生产甚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具备高产、稳产能力,粮食产量可达到当地最高水平的基本农田区域[5-8]。一般来讲,当地农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农田区域、水田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及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或标准良田工程的区域,即为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Ⅰ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的区域,不但要维护好在建的整治项目和社会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项目,而且要将新安排的项目与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项目进行衔接,充分发挥资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论上,经过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Ⅲ级、Ⅳ级、Ⅴ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区域。

3.2.2划分结果将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分布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稍加整治区域、需全面整治区域3个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由表2可知,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区域总规模为31359.67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镇,安图县的松江镇。

2)稍加整治区域。由表3可知,延边州稍加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70093.97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阳川镇,敦化市的沙河沿镇、黑石乡,安图县的两江镇等乡镇。

3)需全面整治区域。由表4可知,延边州需全面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197932.92hm2,在全州广泛分布。

4结果与分析

1)延边州的全部基本农田中,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共31359.67hm2,占全州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093.97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932.92hm2,占66.11%(图5)。由此可见,全州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较少,大多数需要进行全面整治。

2)结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及建设条件分级图、建设潜力区域分布图的潜力级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图县;需稍加整治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图县和汪清县,延吉市及图们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农田分布较广,基本在全州各乡(镇)均有分布。由此可见,敦化市和安图县的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高,和龙市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低。

5小结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敦化市与安图县外,延边州其他县(市)的基本农田质量普遍较低,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治,即不同潜力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顺序开展建设。再结合各县市、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不同情况,从田块、水利、农田道路、农田防护林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块应因地制宜建设,使其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便于经营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沟渠为主,并配套附属设施,保证排涝需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排涝方式;根据现有交通设施的具体情况,应着力修整或补充农田机耕道路,完善农田道路体系,使田间道路通达便捷、布局合理;依据延边州各县市田、水、路、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重点在于将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林带配置成网格,形成农田林网化,形成一个既有综合生态防护功能,又符合农作物生长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1]李涛,廖和平,杨伟,等.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评价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09-114.

[2]杨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19-229.

[3]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4]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等.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77-386.

[5]薛剑,韩娟,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6]方勤先,严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130.

[7]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7-53.

[8]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293.

[9]王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26-229.

[10]孔祥斌,靳京,刘怡,等.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46-51.

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突出向粮食主产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一是要求各省区农发机构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二是要求除河北、内蒙古、、青海等生态保护任务较重以外的省份,安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72.43亿元,其中用于13个粮食主产区119.49亿元。

二、优化建设区域布局

围绕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继续提高投入标准

为强化公共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从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适当提高了亩财政资金投入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为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超过800元。

四、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机制创新,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区、市)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THE END
1.191农资网您的农业生态伙伴在191农资网上,您可以找到从种子到化肥,从农药到农机具,几乎涵盖了所有您在农业生产中可能需要的产品。这里不仅有大宗商品,还有各种高品质的专业用途商品。无论是对土地、作物还是畜牧业管理,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与技术支持 191农资网拥有一个由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他们不断研究最新的农业技术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81306.html
2.中国农业信息网官方网站全国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中心负责收集来自全国各地农作物产量、品质、销售情况等各种实时数据;用户端则包括不同的用户群体,如普通消费者、小型养殖户、大型企业等,他们可以通过登录系统查询最新的市场动态,获取专业意见,以及进行商品交易;而服务终端则是指向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提供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持,以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https://www.seohspm.com/ke-yan-jin-zhan/468154.html
3.大宗农产品类别深度解析,定义类别与特点船艇制造大宗农产品,指的是那些在农业生产中产量巨大、消费量高、贸易额庞大的农产品,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性:产量惊人以满足市场需求;交易额巨大,体现其市场价值;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反映其市场稳定性;它们还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展现出较长的产业链。 https://jsnbct.com/post/20435.html
4.django农资销售网站计算机设计毕业源码54432现代社会农资销售行业正逐渐向线上转型,为了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本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基于Django框架的农资销售网站。该网站结合了电子商务平台的特点,为农民和农资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在线交易平台。通过该网站,用户可以浏览各类农资产品、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趋势,进行价格比较和在线支付等操作。网站还提供https://blog.csdn.net/weixin_MZ_ZXD001/article/details/144266242
5.扣蟹是什么扣蟹的基本介绍扣蟹的养殖技术→MAIGOO知识2、性早熟蟹。性早熟蟹是当年投放的白籽苗到秋天就由性腺成熟的蟹,规格只有20-30g左右,这种蟹如果第二年作为种蟹来养殖,到4-5月都会死掉。形成性早熟蟹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盐度对扣蟹的影响,沿海的养蟹地区,养殖池水都有一定的盐度,通常在3‰-4‰左右,长期生长在有盐度池水中的扣蟹,由于受到盐份的https://www.maigoo.com/goomai/134459.html
6.农资平台操作步骤(傻瓜式教程)第八步药品规格、数量第九步保增 如果生产日期/批号空白的话这个药品将不能销售出去 这样子就完成一单啦 继续做零售单请重复以上步骤 接着说一说增加农户信息 点击导航图第一步点击销售管理第二步点击客户 第三步点击增加选择农户 https://www.meipian.cn/29larj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