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
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即把生物与其环境看作一个动态整体,生态平衡,推动生态学向生态系统阶段发展
3、五大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4、生态学有那些分支科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FishEcology)、鸟类生态学、兽类生态学等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划分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水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山地生态学等。按应用领域划分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家畜森林草地污染自然资源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按研究方法划分野外实验理论生态学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6、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7、系统的特点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结构上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外部关系上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功能上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调控上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光质: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
光照强度: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C3植物与C4植物
光照长度: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大气圈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
-水圈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
-土壤圈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土壤营养、土壤酸碱度、盐碱度、三相比等;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
1.生态因子,请举例。-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O2、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死亡。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在此范围内生物才能正常生长与存活
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气候生态型:
光照生态型:早稻与晚稻温度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南方:短日照生态型北方:长日照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
土壤水分:水稻和陆稻
土壤重金属:细弱剪股颖、羊茅、
生物生态型:
病虫害:抗病与感病
植物群落:稗与稗草
4.生境(栖息地):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5.结合生态位理论,阐述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6.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7.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关系有那些?举例说明?
作用类型物种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甲乙
中性作用00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涉型--两个种群直接相互抑制
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进,双方受抑制
偏害作用-0种群甲受抑制,种群乙不受影响
捕食作用+-捕食者得利,被捕食者受抑制
寄生作用+-种甲寄生者有利,种乙寄主受抑制
偏利作用+0甲共栖者得利,乙宿主不受影响乔木与灌木;地衣、苔藓与树木
原始协作++都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蚂蚁与蚜虫
互利共生++都有利,并彼此依赖
8.简述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
寿命较长,
存活率高,
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其种群密度较稳定,
常保持在K水平。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
个体较小,
寿命较短,
存活率低,增殖率r高,
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
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其种群密度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
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
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9.描述一个群落的结构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以及怎样描述种群的结构。
(1)群落的水平结构含义: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
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