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店乡是全县粮食生产大乡,一麦一稻,小麦播种面积79000亩,水稻种植面积102000亩,2013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1.27万公顷,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较上年提高5%和10%,总产达10万吨,粮食总产已跻身全县第二。
一、整合项目资源,解决推广经费瓶颈
众所周知,以往的农技推广只能靠“一张嘴、两条腿”,结果是“磨破嘴皮,跑断了腿,技术推广没成绩”。近年来,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入,涉农项目愈来愈多,农业项目投入不断加大,这给基层农技人员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二、典型示范引领,摆脱传统说教老套
长期以来,很多农民怕风险、看实情,墨守成规。都不敢先尝试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初期,农民总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持怀疑的心态,可谓翘足而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但农民也有纯朴、好奇、模仿的心态。为此我们扬长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和服务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抓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农业技术展示应用的平台。
几年来,我站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契机,狠抓基地平台建设。2011年我们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在俞林、贾圩、南北四三个村租用土地100亩,建立了小麦、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把稻麦良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机条播机开沟、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等关键技术集成装备,展示其中,组织观摩。2012年我们在俞林村租用的43.2亩土地,重点展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喜获丰收。省农科院、安农大、南农大的专家现场收割测产,平均亩产达729公斤。示范基地的成功展示,成了周边农民、全乡大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田,成了广大干群“取精、学习”的科技博览田。
二抓大户(示范户)的培植,有效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全站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始终把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植牢牢地抓在手中,全国种粮大户王厚云就是我们重点培植的对象之一。我们用他做为载体、做为传播科技的化身。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乡现从事种粮的大户达23户,流转种植面积达1.1万亩。四年来,我们对全乡先后遴选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辐射带动5600农户,使他们很快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例如:贾圩村科技示范户刘开乐,在科技指导员胡青的精心指导下,连续三年30亩水稻开展软盘自育机插秧,三年获得丰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村李平友、杨东升、沈现学、陈永坤、崔传胜等都先后购买插秧机,开展水稻自育自插,均取得成功。他们成功的事例带动身边的人,引导周边的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种植模式,用科技致富。同时,延伸了科技推广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断增强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们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了不断增强他们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专业化技术的作用,我们在一抓基地建设,二抓大户(示范户)培植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像王厚云的永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巴兆金的兆金稻米生产合作社、王天道的天道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国安米业、金安米业等,都是我们近几年重点发展和培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推广优质稻生产时,我们就抓住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安米业和国安米业,组织农户与他们对接,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在推广机条播、机开沟、机插秧、病虫害统防时就紧紧抓住永合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这样就抓住了我们农技推广的主动权。依托他们,我们先后探索出“农综站+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综站+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三化同步”推广模式。大大激活了科技的能量,为全乡粮食生产,科技入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农机推广;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瓦房店
瓦房店市地处辽东半岛中西部,全境总面积3793.5km2,自然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于丘陵地带。耕地面积7.13万hm2,耕地田块小、落差大、零星分散,土质结构复杂,严重制约着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同时多数农民的传统意识浓厚,仍维持传统的耕作习惯,对新型农机具的接受能力较差,需要农机推广人员多做耐心宣传工作,示范推广一些中小型的农机具来针对性地解决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
1瓦房店市农机推广现状
近年来,瓦房店市农机推广系统充分发挥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有效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与服务积极开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1.1以加强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增强人员队伍素质
1.2以突破技术瓶颈为出发点,强化观摩交流
近年来,瓦房店市组织秸秆还田条件下农作物的长势情况观摩交流活动,观摩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水稻长势,观摩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条件下的小麦长势。通过现场比较应用各种不同秸秆还田技术路线的还田效果和后茬农作物的长势等因素,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明确改进方向;各县区也组织了类似活动。组织全县技术骨干、合作社负责人及农机大户座谈会,以期提高水稻机插育秧水平和质量。组织了麦―玉连作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等效果观摩,以期探寻适应本地作业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组织新建育秧工厂负责人到已建成的育秧工厂进行观摩,交流经营和技术上的问题,以期充分共享工厂化育秧技术的宝贵经验等。
1.3以深化项目实施为落脚点,转化科技成果
1.4以转变推广方式为着力点,提升示范成效
改变传统单项技术现场演示,以技术路线集成模式组织宣传推广,使得现场演示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组织召开了玉米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模式、油菜收获及秸秆还田模式等全市性现场演示会,以推动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举办技术集成路线模式现场演示会,县级农机推广站举办小麦秸秆还田播种玉米5种不同农机化作业模式现场演示会,示范带动全县实现小麦联合收获控茬、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玉米贴茬播种作业集成模式的大面积应用。
2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是适应和满足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农机化技术储备不足,有些难题还有待于攻克破解,有些技术还缺乏适宜的机具。二是农机推广针对适度规模经营组织的服务机制实践不足,尤其对不同区域、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机化生产技术方案探索不够,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经验。三是农机推广队伍投入不足、农机科技推广人才匮乏、人员老化、知识更新不快、管理体制不顺等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始终困扰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劳动力生产成本的逐渐攀升不断压缩着传统农业利润的空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更是让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用工困难,这为农机化技术应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农机化推广的对策
3.1强化主推技术示范,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在全市适宜地区示范推广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麦玉、稻油、稻麦等3种种植模式)、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高效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农机化节能降耗技术(机具改进、复式作业机具、工艺优化等)。
麦玉连作区重点推广土壤适度深耕、深松及配套机械化技术、旋(免)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化技术、小麦干旱天气播后镇压机械化技术、玉米标准化种植及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稻麦、稻油连作区重点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插秧技术、稻茬麦(浅旋耕)播种及开沟机械化技术、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主要农作物干燥机械化技术。山区重点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技术、茶(竹、桑)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山特产品初加工、收贮机械化技术。
3.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促进推广能力提升
技术培训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新技术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质量,影响到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各地创造条件开展技术骨干培训,进一步发挥全省农机化讲师团的支撑作用,为各县开展推广能力提升、适用技术培训提供师资力量。不断挖掘师资潜力,建立一支满足当地需求,为一线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能手的授课作用,提高培训效果。
各地在开展技术培训时要适应新形势,以“两户一社一场”等为重点,加强技术培训模式的创新,从课堂走出来,到田间地头,到社场企业,实地观察学习,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紧紧围绕主推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拓展培训内容,从农机到农艺,从单环节到生产全过程,从适用技术到机具的维护保养、生产经营知识等,培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生产实际的衔接,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兼顾,注意农艺知识的吸取。对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注重机具的选配,技术应用条件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等。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的配合,充分利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等项目的实施,广开培训渠道,扩大受训范围。
3.3狠抓宣传推广活动,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示范推广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制定周密可行的示范推广计划,围绕农业生产关键农时、关键环节来确定现场演示(展示)会的内容,注意所演示(展示)技术内容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实现从过去的农机单环节作业的演示(展示),向反映生产全过程技术路线的成套机组作业的演示(展示)转变升级。演示展示的新机具必须是经过试验验证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的农机具,且能够满足“两户一社一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生产实际需求。
创新示范推广的方法,充分调动农机生产企业、“两户一社一场”、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依托“两户一社一场”,建立样板示范田,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认真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切实做好“包村联户”工作,要和农民交朋友,拿出真本领,注重实效,真心服务,耐心传授农机化新技术,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购机补贴启动仪式、民俗庙会集会等活动,准备好图文并茂的技术资料,做好农机化技术宣传和讲解。各站应围绕关键农时组织现场演示展示会1~2次。
3.4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破解技术应用瓶颈
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首先必须有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作保障,而机艺融合工作机制的建立,关键是“农机人”与“农艺人”的结合。因此,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主动与农业技术人员交朋友、谈合作、定计划、谋配合,逐步推动工作机制的健康运行。
农机技术人员在融合过程中认真学习农艺知识,既要看到农艺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尊重农艺部门的意见,树立农机服务农艺的理念,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技术的发展优势,强调农机化技术应用条件的特殊性,在关键节点上要据理力争,敢于“亮剑”,使农机与农艺的优势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实现真正的科学融合。
4参考文献
[1]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2]陈鹏飞.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南方农机,2011(1):14-15.
[3]刘峰,陈建,杨明金,等.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9(11):235-237.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2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2]李思经.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农民技术创新选择的内在需求分析
可变成本指随着生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比如说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等。提到可变成本,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边际成本,它表示每增加一件产品所对应的成本增量,即单位可变成本。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变化规律是:刚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减小,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开始增加,表现为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由以上分析可知,总成本的变化也遵循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图2-a)。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先递减后递增,致使农户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也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规律(图2-b)。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农户的预期成本,比如说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经营农业的机会成本提高,增加了农户的预期成本,反之亦然,表现为总成本曲线的上下移动。
3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路径探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力一旦被推广应用,并与具体的物质生产相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和推广。而一项技术创新能否得到推广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供给主体和技术创新需求主体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3.2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农业技术进入农业生产才能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技术进入和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受到各个环节、各个行为主体的影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对农业技术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往往造成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投入、滥施化肥和农药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另外,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民的预期收益由土地面积决定,土地面积决定着农民的经营规模,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证农民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进而提高他们的有效需求,同时加强农村市场中技术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3.3合理安排农业科研投资的优先次序国家公共农业科研投资应该向以下投资项目倾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如水稻和小麦;保障国内口粮和纤维需求的战略性产品,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对贫困和边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农产品,如甘薯、土豆、其他小杂粮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家战略性贸易农产品,如水稻、棉花、大豆、主要园艺作物品种、猪、家禽等;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拖拉机、抽水机等;由地方公共研究机构负责的地方性特色产品,如甘蔗、甜菜、小米、高粱、地方水果、蔬菜、中草药、牛等。中央政府应该更多地把投资集中于以下产品和研究领域:战略性农产品,如粮食作物、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高技术和高投资风险技术,如生物技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的农业研究领域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优先需要发展的技术;贫困和边远地区有利于脱贫的技术。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水平提高的原动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各大地区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我国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协调我国的三农问题,能够保障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提高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对于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性在于将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生产力,对促进我国的共同富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分析
2.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会因为种植农作物的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也会因为种植地域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我国农业种植的悠久历史和广阔的种植地域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专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根据我国种植地域和种植品种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推广,这是我国新型的推广形式,该技术推广形式的综合性相比较其他形式而言更强,并可以保障技术推广的效果。但是,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部门沟通和交流成为了主要的限制性因素。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进行专项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
3.商品农业技术推广。商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将农业产品的销售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目标。该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具有单一性,主要推广的对象是商品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该推广形式具有单一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之中甚至会出现商品市场中的虚拟效应,出现夸大农作物产品功能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影响农民的种植。商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其监督和管理,保障农作物商品市场稳定性,以提高商品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
4.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科研单位,由于科研单位对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比较高,其人员对技术的掌握比较全面,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户农业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会受到农户的大力支持和吹捧,但在实际的技术研究过程中,其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有时会严重的影响农民的收益。以该形式为主的技术推广需要农民了解其推广的风险,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探究
4.试验示范农业推广。建设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是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试验基地可以让农户了解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产量与农业质量的影响,也可以给予农业种植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农业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农业种植试验基地可以帮助农户合理的规避农业种植之中出现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试验基地建成后,农业种植者随时可对基地进行参观,技术推广人员可以随同讲解,快速有效推广农业先进的种植技术。
5.宣传单技术推广。宣传单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成本投入低、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将农业种植中的要点记录下来,并将其分发到农户的手中。该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能够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达,并能够有效的降低宣传的成本,是大多数农业技术宣传人员的选择。该技术推广方法需要派遣专门的传单分派人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但却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