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既是碳源也是碳汇,农业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下推动绿色转型?

从农业生产到消费端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农食系统,其绿色低碳转型关乎粮食安全、公共健康、环境影响等多个议题。

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或将达到100亿,这意味着粮食需求还将增加五至七成。与此同时,全球农食系统对环境影响也十分显著,约占22%的温室气体排放,70%的淡水使用和80%的森林砍伐。

农业科技巨头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苏赋近日表示,“未来的农业不仅要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同时也需要积极有效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唯有通过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方能实现高效绿色转型。”其提到,先正达眼下正加速推进生物育种、绿色植保和数字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通过不断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气候环境影响和实现土壤自然再生,为绿色农业探路和提供科技支撑。

实际上,农食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正在加剧农业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农食系统中的许多活动本身也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与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不同,农业同时也是碳汇。

“农业是双重属性,既是碳源也是碳汇。”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主任宝哲在近日的一场农业绿色转型对话中同时强调,要稳妥推进农业农村固碳减排,“首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是前提;在统筹兼顾的条件下,推动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应用,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和农民增收的协同。”

业内首份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应用研究报告出炉

全球食品饮料公司雀巢今年3月对外公布,过去的2023年,在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相较2018年的基线,雀巢实现了温室气体(GHG)净减排13.5%的成果。其中,甲烷减排15.3%。雀巢称,“公司成功将增长与排放脱钩,并正朝着202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的目标稳步前进。”

尽管如此,雀巢大中华大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经理王仕平在上述对话中提到,雀巢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过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全球公认的计算工具,“我们知道了减碳和固碳的方向,那么我们一定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我们所做的工作。”

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持续转型助理总监姚芳在上述对话中也谈到了这一问题的挑战性。“现在产品碳足迹更多的是针对工业化产品,它容易标准化、容易计算,而农产品碳足迹研究是非常少的。”

其补充道,农产品碳足迹评价背后的复杂性在于碳源、碳汇的双重属性,以及和全球最大碳库土壤之间的紧密结合。和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不同,“农业涉及生物量,它的计算一定是复杂的。”

业内正在推动产生这样的评价工具。作为国内农化领军者、同时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先正达集团日前正式发布了行业首份《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应用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旨在探索科学标准的碳足迹评价应用路径。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该《报告》是业内首次针对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应用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填补了空白。

《报告》显示,农业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农业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相比其他碳减排方式,农业碳汇则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更易于推广和应用。

《报告》指出,国内在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应用实践中有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和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为此,《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建议,包括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等,并针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姜业奎在发言中指出,先正达集团希望通过发布此《报告》,以科学研究引导行业朝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姜业奎同时提及,未来,先正达集团中国将与食品价值链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减排,并联合开展农民和消费者教育,引导培养绿色低碳意识。

农业绿色转型有哪些抓手和支撑?

上述《报告》的发布迈出了关键第一步。宝哲认为,推进农产品碳足迹评价,探索高附加值农产品碳标签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培养绿色消费,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重要抓手。

宝哲同时指出,如何在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推动碳足迹应用落地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从国家层面来讲,近年来,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同时,推进绿色转型要一些实践抓手,比如我们现在在研究如何科学有效推动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应用。”宝哲提及,包括水果、咖啡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碳标签应用可视作未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其同时强调,诸如此类的工作举措,前提必须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姚芳表示,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先正达的商业本质就是利用创新的产品和技术,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以先正达旗下的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新技术——基于特效成分TYMIRIUM(三氟吡啶胺)开发的小麦种衣剂产品“万粒佳”为例,全球大田试验表明,TYMIRIUM技术极大降低了小麦“癌症”茎基腐病的发病率,产量平均提升10%以上,成分特点活性高、用量少、降解快,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TYMIRIUM也是全球首个基于结构靶向研发的技术。

“它会减少整个小麦生产过程中后期的农药使用次数,另外它对小麦产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姚芳认为,这些创新技术和产品本质上就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研究与市场开发主管金冀安则在上述对话中强调金融支持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目前来看,农业领域占全球整个气候投融资的比重仅仅为4%-5%,我们需要提高农业领域的气候投资,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向农业绿色化调动更多资金。”

据其介绍,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去推动和加快这一进程,包括制定农业生产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开展中国金融支持农业气候转型的课题研究,以及调动市场参与者和行业专家对话的能力建设和研讨会议。

THE END
1.绿色农业技术具体应用有哪些法律分析:五大行动指的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 绿色农业内涵 内涵:绿色农业及其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农业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http://www.guabaoshu.cn/post/190022.html
2.绿色食品有哪些?农业农村局绿色食品有哪些? 绿色食品产品品种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近150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品。https://www.ningde.gov.cn/hdjl/hdjlzsk/nyncj_31149/202309/t20230920_1858755.htm
3.公民科学素质这些污染源都会直接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 6.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会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进而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经过雨水冲刷,会将土壤中的氮、磷、农药以及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带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有时造成河流、水库、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4.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权威解读来了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对绿色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部署。此次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这方面有哪些体现? 肖放介绍,本次修法围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等重点任务,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品质提升、突出质量标志管理。 其中,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范围,对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按标生产、建立质量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9052501928790.html
5.透过有机绿色农业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重要性有机食品质量管理④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 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显着增长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中国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成功转型,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https://www.foodmate.net/zhiliang/youji/16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