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的劳动分工是构成产业的最本质性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这种分工不是指劳动对象和生产要素。所谓产业,按照经济学理论的界说,就是指生产同一性质产品或劳务,是基于使用价值来理解的,如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商业服务、邮电服务、教育服务等。按大的分类,就是大的“集合体”。如社会生产就有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等产业部门。如果细分一点,就是小的“集合体”。如就工业产业部门而论,又有纺织、炼钢、造船等产业部门;就农业部门来说,叉有农业、林业、牧业等产业部门。假如再细分一点,就有更小的“集合体”。这些大大小小的产业部们,就是大大小小的“集合体”。每个小的“集合体”都必然属于相应的一个大的“集合体”。

产业“集合体”是有一定结构条件的。就是说,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有很多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充根据一定的条件而构成一个产业部门。这些条件就是集合体诸元素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生产性。所谓生产性,就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功能。一般说有两种生产。“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冲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但是,“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种占有就是创造社会财富。

其二,商品性。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都不是自身消费,而是用来交换。这就决定了其社会性质,不存在无偿供给的消费品。

其三,求利性。所谓求科性,就是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以实现职工劳动的价值,并实现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产业的求利性与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有本质的不同,它是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根本要求。

其四,组织性。每个产业集合体的基本单元,都是有机组成的小集合,或者说是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因而才能形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一定规模,或者形成提供某种劳动服务的能力与一定规模。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越大,社会化的www.unjs.com程度越高,这种集合体的内部构成有机性就越强,组织越严密,联系和制约就越复杂和强化。

产业结构的概念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

(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

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

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THE END
1.28个行业是哪些行业,国民经济行业畜牧业畜牧业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肉类、奶制品等食品。畜牧业行业包括牛、猪、羊、禽等养殖。渔业渔业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业,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鱼类和海产品。渔业行业包括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是为农、林、牧、渔业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包括农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222292601314769&wfr=spider&for=pc
2.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是什么,了解中国的三大产业!中国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7758511.html
3.国情讲坛除了农业,这里所谓传统产业也包括落后的手工业。由此可以看出,1920年时,新式产业仅在7.37%;到战前的1936年,也仅在13.37%,这已是战前的最高水平。到1949年,东北新式产业加进来以后,全国新式产业的比重提升至工农业总产值的17%,其余超过八成仍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农业。如果谈到由制造业、采矿业和公共事业构成现代https://www.iccs.tsinghua.edu.cn/announce_info/506.html
4.被频繁提及的“首要任务”,一文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布局出发,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通过打造产业发展集群、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88185
5.中国经济社会数千年持续发展的结晶中华产业文明明代农村务农为主,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农副特产与家庭副业、家庭手工业(如编织业)基地发达起来,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也作为“帝国工场工业”的后备力量、支援力量而存在,构成城乡间的新的经济纽带,这叫“联气分趋”,中国城乡,始终是气脉联通的;从无欧式城乡差别。中国城乡人的角色转换与命运关联是自然的/天然的。这样http://www.cslai.org/dangdaiwenyi/chuangzuo/20221103/28693.html
6.马达加斯加·瓦维察拉(女)(VAVITSARA Rahantanirina Gabriella),手工业和工艺部长索菲·拉齐拉卡(Sophie RATSIRAKA),公共卫生部长泽利·阿里韦卢·拉德里亚马南塔尼(Zely Arivelo RANDRIAMANANTANY),公共工程部长杰里·哈特雷芬德拉扎纳(Jerry HATREFINDRAZANA),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Harifidy RAMILISON),渔业和https://baike.sogou.com/v57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