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HIT发展源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让较多小型计算机进入中国,并将其引进了部分医院。进入80年代后,价廉易用的微型计算机大量进入中国,国产微型计算机也逐渐出现,并被部分医院陆续引进。
智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业软件)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智业软件现已建成以厦门为总部的产品研发基地,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29家分/子公司,共服务于16000余家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和医疗卫生机构。
“摸着石头过河”
高山自1999年进入智业软件,是公司的元老之一,见证了智业软件从稚嫩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对比一些老牌信息化公司,我们算是后来的了。”高山告诉动脉网记者,1997年成立的智业软件经过了一年的徘徊,才决定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
1998年的厦门属于人才洼地。没有顶尖人才,智业软件是靠什么成为“八大家”之一的呢?“创新!”高山给出了答案。从介入医疗信息化领域开始,智业软件便围绕着产品创新开展工作。
在HIS系统设计时,智业软件就以“病人为中心”和“高效诊疗”为服务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了预缴金和一卡通结合的模式,引入全自助、全预约、预支付等的新型服务模型,创造性地实现了“职能重组、资源共享、流程再造”。
同时,智业软件引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理念,以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合理使用为目标,着手研发电子病历系统,不仅实现了纸质病历的电子化储存,而且实现了病历的快速、智能、全结构化录入,致力于辅助医院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创新思维是企业发展的跳板
由于顶层设计与历史原因,随着医院业务系统的完善和数据量的不断丰富,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和碎片化应用遍地开花。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系统、APP、上百的PC应用比比皆是,不仅出现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也存在于不同医疗机构、行政机构之间。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久推难通。
智业软件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领域开拓创新、突破藩篱,2013年在厦门参与建成全国首个“健康医疗云”项目,为全市3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云服务,实现了硬件资源的集约、软件的应用迁移、机房的托管,累计节约建设费用5900万元。
该创新模式还支撑厦门市首创了“三师共管”慢病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便民惠民。厦门市还凭此模式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并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成为全国首例通过互联互通五级乙等评审的地市。
政策指引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自2012年后,智业软件厚积薄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智业软件已扭转人才洼地劣势,拥有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1500余名在职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拥有十余年行业经验的技术专家超过100位,产品研发、项目实施人员占比达到70%以上。
2013年开始,电子病历(EMR)评级成为了国内医院信息化的重点方向。智业软件很快在EMR评级方面进行了布局。
2012年,智业软件承建的新疆克拉玛依中心医院基础信息系统上线,其中包括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HIS、EMR等;2013年初,克拉玛依中心医院启动EMR项目,并于当年12月初步完成项目,医院内部自评达到六级病历标准;2014年6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荣获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六级医院称号,成为全国第二家获评电子病历六级的医院。
目前,智业软件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医疗健康信息化软件产品及服务体系,提供智慧医院、智慧医疗、智慧健康三大类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线涵盖智慧医院信息化、全民健康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高山表示,产品创新是智业软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智业软件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省级信息化平台,同时智业还拥有60余个地市级信息化平台,以及400余家大中型医院的智慧医院案例。
纵观企业发展史,智业软件的每一个发展节点都与中国医疗信息化政策高度契合,智业软件的发展史,可谓是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高山告诉动脉网记者,下半年,智业软件将继续以国家政策和导向为中心,不断精进自身产品,继续开拓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