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农业新时期,农作物产品从单纯地追求产量、效益转向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健康的发展新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应该采用新的防护措施,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优质、符合现代人们的口味,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
一、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断严重
2.施肥结构的不合理。
2.1过量地使用化肥,有机肥的施用明显不足。化肥能够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但是过量地使用,尤其是氮肥的过量使用可以导致农作物营养成长过盛,晚熟的问题。此外还对土壤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氮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物理化性质低劣化,肥料中的氮元素会污染地下水分和土壤中的臭氧层,能够促进农作物中有毒真菌的生长,据调查结果表明氮肥的使用还有可能加重农作物的病虫害程度。磷肥的过量使用可导致土壤中锌铁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降低,另外,磷肥中还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都会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钾肥的过量使用可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ph值。钾肥的使用可能会对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产生严重影响。最后,农作物的产量不会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加,过量地使用化肥只会适得其反,既浪费了肥料又污染了环境。
2.3施肥的方法不科学。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土壤的物理化性质分析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要的元素的量没有清晰的认识,施肥的时候仅仅依靠的往年的经验,这使得他们不能根绝农作物和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地施肥,一方面造成了肥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氮、磷、钾肥料的过量使用能够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加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农村在施肥时把肥料施放的位置不当或者利农作物根部太远等不合理的行为,导致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最近十年来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92%,但是农作物的产量却增加了不到8%,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肥料的利用率真的很低。
二、在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改进措施
1.重点整治每年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提前预测,增强综合防治能力
要以个地方的农业负责部门为主,政府配备各地农业部门先进的仪器,提高监测水平,提高各地对每年病虫害的预测能力,确保预报的准确性。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例如农技110、科技直通车等网络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加快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扩大对全体农民的服务领域,提高农民自己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保证防治的良好效果[3]。
2.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肥料元素不同,结合着农作物土壤结构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对农作物在不同阶段需要化肥的种类和数量了然于胸。在进行施肥的时候要对农作物的根系特点进行研究,努力做到一次性放准位置,进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另外,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土壤结构的改良。创新使用叶面施肥和施底肥,降低肥料的流失率,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对化肥要进行合理地搭配使用
只有根据农作物的生产阶段进行合理施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化肥是具有肥力高、效果快、省时省力的优点,但是经常单一地使用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有机肥的效力虽然较弱,但是营养元素很全面且效力持久。有机肥中含有的微生物和有机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另外,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有机肥中微生物的运动,加速了有机肥的分解。两者相互配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肥料元素的比较也要科学。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时对氮、磷、钾的需要量不一样,同时也对其他微量元素的需要也不一样,实验证明:只有对肥料元素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结合着土壤的养分结构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地使农作物增产增效。因此,我们应该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农作物生产所需要的肥料结构、加强对土壤的物理化分析,为肥料的合理分配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结语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肯定是发展生态型的农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要加大工作力度,施肥的时候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加强对土壤结果的研究分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俊,刘文兆,李凤民.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1).89-120
【关键词】农作物;叶面施肥;作用;技术
1.叶面肥的种类
1.1营养型叶面肥
营养型叶面肥的主要功能是为农作物提供各种需要的营养元素,调节农作物的营养状况,适合在农作物的生长后期使用,主要含有的养分有:磷、氮、钾以及微量元素。
1.2调节型叶面肥
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调节型叶面肥的主要功能。适合使用于植物生长的前期和中期。主要含有生长素、激素等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
1.3生物型叶面肥
促进农作物的代谢,防止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刺激农作物的生长是生物型叶面肥的主要功能。主要含有代谢物(比如:核苷酸、核酸、氨基酸等物质)和微生物体。
2.农作物叶面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意义
2.1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农作物的缺素症
叶面施肥在土壤施肥效果不好、土壤养分有效性低的状况下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或者矫正农作物的缺素症,是高效、便捷预防和治疗农作物缺素症的方法,所以得到了很广阔的运用。比如:在冬小麦返青的时候,缺少氮素营养的一种表现就是:植株细长,分蘖少,叶子颜色发黄,这个时候如果喷施氮肥在叶子上,小麦的叶片就可以快速的吸收氮养分,缺氮的症状就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比土壤追施氮肥的肥效好,肥料的利用率更高;在石灰性质的土壤上,很多的植物都会出现缺铁的症状,土壤施肥没有叶面喷施硫酸锰钾效果好。
2.2在农作物关键生长期补充其对养分的需求
在农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间以及营养临界期间实行叶面施肥,可以迅速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促进各种生理过程,有效地增加效能和光合作用强度,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输,使农作物结实率以及坐果率有所提高,改善品质,效果明显,增加产量。根据生产的实践,通过叶面施肥在中、下等肥力的土壤上,能够使大田作物平均增加百分之五到十的产量,果树增加百分之五到十五的产量,蔬菜增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产量。
2.3增强农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喷施抗旱型叶面肥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最经济实用,并且操作简单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发生干旱的时候,给农作物喷施叶面肥,可以使植物的根系活力提高,促进根系长深、长密、长长,增加跟冠比,增强吸收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使作物的抗旱能力提高。与此同时,通过抗旱型叶面肥的喷施,还可以使体内的脯氨酸含量增加,让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原生质粘度提高,调节叶片气孔的开张度,蒸腾作用减少,使植物体内水分的代谢保持平衡,使作物抵御干旱的能力提高。
2.4增加禾谷类农作物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当禾谷作物(如小麦)在生长后期的时候,氮素供应的增多可以使籽粒中的含氮量提高,从而使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多,但是如果通过土壤施肥可能会使植株造成贪青晚熟或者是植株生长得太茂盛而导致互相倒伏或遮荫,如果叶面喷施氮(比如尿素),氮被叶面吸收后可以直接输送到正在发育的籽粒中,是籽粒中的含氮量和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增多。
2.5提高果实中的含钙量
在植物的体内钙是很难移动的元素,所以,想要使果实里的钙含量增加就必须要对处在生长中的果实表面实行反复的直接喷施钙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病害,比如苹果苦痘病的发生。
3.叶面施肥的技术要点
3.1把握作物最佳喷施期
不同农作物的最好的喷肥时期不同。从季节看来看叶面追肥主要是在春初到秋末;从作物的生长阶段来看主要是营养生长旺盛的阶段到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的阶段。如果喷的太早苗小、叶面积小浪费多吸收少效果不如人意,喷得太晚的话叶片老化褪黄吸收肥料的功能补膏有一些作物喷晚了还会导致贪青晚熟使商品的价值降低产量受到影响。依据多年来的经验以子粒为采收对象的作物比如: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以开始花期到灌浆期间最适合。以茎叶为对象采收的譬如:大蒜、芹菜应该在上市以前25~30d最适合白菜就应该在开盘期间。以膨大期间喷肥效果最好的作物有:瓜、荚、球、果等。
3.2确定合适用量和浓度
不同种类的作物其叶面喷肥的浓度以及数量也不一样。当浓度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养分进入叶片的数量以及速度都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多而增多,但是高浓度容易发生肥害,特别是微量元素的肥料,作物营养从缺失到过剩之间的临界范围不是很广,所以更加应该严格的控制,含有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也应该严格按照浓度的规定实行喷施,来防止不当的调控导致的危害。根据生产实验对比子粒类型的作物喷液肥的浓度是百分之一到二,茎叶类喷液肥的浓度是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一,大概喷施两到三次。就以尿素为例子,在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上适合的浓度是百分之一点五到百分之二,在西瓜、茄子、马铃薯上是百分之零点五到零点八,番茄、葱、温室黄瓜上的浓度为百分之零点二到零点三之间,苹果、梨、葡萄、茶上的浓度是百分之零点五,甘蓝、白菜、黄瓜、萝卜上浓度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点五之间。
3.4要求正确的叶面喷肥方法
喷施要仔细、周到、均匀,雾滴细小,喷施均匀是叶面施肥的要求,特别要仔细喷洒叶子的背面以及生长茂盛的上部叶片,原因是新叶子比老叶子叶片的背面比正面吸收养分的速度快、能力强。尤其是对于梨、柿子、桃、苹果等果树来说,叶片角质层正面的厚度是背面的三到四倍,所以更加应该注意喷洒叶片的背面,以利于吸收。所以,在进行叶面的施肥的时候,叶子的正反两面都要尽可能的做到周到细致的喷洒。
3.5最佳混喷
在明白农药和肥料性质的前提下,各种叶面肥之间混合喷施或者肥料和农药混喷可以起到意喷多效的作用。
3.6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
叶面追肥应该依据作物的需要确定肥料的类型进行对症下肥产生快速的效果。在基肥不够的条件下能够选择以氮磷肥为主的叶面肥,选择以微量元素为主的叶面肥当基肥施用足够的时候,还能够依据作物的不同需求选择含有生长调节物质的叶面肥。
4.农作物应用叶面施肥技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作物在幼苗期、高温强光、花期的时候不易施用叶面肥。
(2)要选择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叶面施肥。
(3)叶面施肥不能在下雨天或者下雨以前、干旱天气进行,喷洒三个小时内遇到下雨还要进行补喷,适当把补喷的浓度降低。
(4)叶片的正反两面应该同时进行叶面施肥。■
【参考文献】
[1]汪艳.论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2]陈德辉.叶面肥及生物菌肥施用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
[3]王若冰.叶面肥及叶面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02).
关键词:化肥;农药;污染;预防措施
1化肥对农田的污染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化肥的作用是有机肥不可取代的,化肥使用的基点是农田,作物通过根系从农田土壤吸收化肥中的有效营养成份。化肥施用到农田后首先被农田土壤接纳,后经过溶解、淋溶下渗,部分被土壤离子吸附,部分通过径流、淋失、流入地表水中。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对于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当会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农田土壤结构等造成影响。化肥对农田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造成土壤重金属的积累
近年来,公主岭市农民多使用复合肥,复合肥中的磷素原料多为磷矿粉和过磷酸钙,这样重金属镉就会随施肥进入土壤。由于镉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淋失少,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在种植作物的条件下常会向耕层集中,长期施用就有可能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危害生态环境。
1.2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对农作物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化肥的施用量也逐年加大。施入的大量无机肥料除了部分为作物吸收外,相当部分肥料未被充分吸收利用,容易造成土壤有效磷的累积,导致土壤酸化,不仅使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造成土壤板结,还有可能导致交换态铝和交换态锰数量的增加,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3对水体的影响
过量施肥或施肥方法不合理会增加磷、氮等养分的流失,造成地表水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是如土壤中的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
2农药对农田的影响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主岭市蔬菜面积逐年增加,农药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公主岭市大田和菜田土壤样点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田,可见农药对农田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农药对农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土壤生物的丰度是沃土的重要标志,农药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积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和农作物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研究表明,乐果施用后10天能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土壤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明显减少。
2.2农药对灌溉水的污染
施入农田的农药,只有少量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少部分通过降雨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淋洗进入地下水而污染水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海洋而造成水环境受污染。
2.3农药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农药直接喷施在作物和蔬菜上,一部分被分解,一部分仍然残留在农产品中,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人吃了超标或施用禁用高毒农药的蔬菜等食品,会产生很大副作用或引起中毒。
3预防措施
3.1加强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高防治效益
以县级系统监测点为中心,乡镇测报点为基础,认真组织开展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指导防治工作,并编印植保简报印发到各乡(镇)、村,指导农户根据防治指标适时施药防治。
3.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经营者和广大农户农药、化肥安全合理使用的技术和水平
经常组织全市农药销售人员参加市级举办的上岗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采取深入基层举办科技培训班、散发科普材料、到田间地头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知识宣传、培训和咨询指导。
3.3加强农药、肥料市场专项检查执法工作
通过检查执法手段,减少假冒伪劣农药、肥料坑农害农、高毒高残留农药误用滥用。
3.4加强频振式杀虫灯、生物防治等植保新器械、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大力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对环境、人畜的危害。
3.5组织开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
积极启动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做好冷库、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样品的检测服务工作。
3.6积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立项申报及中心示范样板的建设工作
通过认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全市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从而有效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3.7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
关键词:玉米;空秆;预防;措施
不结穗、不结籽粒是玉米空秆的主要表现,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
1玉米空秆现象发生的原因
1.1栽种的密度过大
1.2高温、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
高温、干旱是对玉米开花授粉期影响最大的气候情况,是导致空秆现象发生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如果遇到干旱加上持续高温的天气,玉米的小苗率就会增高,结穗率低,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尤其是在玉米开花授粉期最为严重,直接影响授粉,也会加大空秆率的发生。
1.3水分供应不足
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分,玉米在生长发育中需要摄入大量的水分,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水分,就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穗粒数不足及雌穗发育受阻等诸多现象,直接会导致玉米空秆的发生。
1.4病虫害的发生加剧空秆率
除玉米品种自身的原因之外,病虫害也是导致空秆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多年连作的原因,病虫害防治困难,玉米的根系及叶子在遭到害虫的侵害后,影响植物不能正常生长,使得玉米种子正常的疏导功能遭到破坏,雌穗由于得不到充分的水分和阳光的照射,造成发育迟缓而形成空秆。
1.5机械损伤及栽培技术的因素。
玉米的种植已经告别人工种植,逐渐被现代化、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所取代。但是在新型科技机械栽种模式被从们认可的同时,技术掌握程度不高,机械运作原理机能不熟悉,以至于在机械栽种过程中,对于玉米植株的损伤时有发生,导致病害发生。另外,个别地区要增大收益急于为第二次供种做准备,一般会在春季进行栽种。但由于春季是高温多雨的时节,抑制了雄、雌幼穗的分化,从而导致玉米空秆。
1.6玉米品种选择不当玉米品种的选择,在玉米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是所有的品种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果选种不当,植株很难吸收养料,直接造成植株早衰,影响了穗分化,从而导致空秆。
2合理栽培预防玉米空秆有效措施
2.1因地制宜,合理选种
在选择玉米栽种的品种时,应选择适应当地地理性质的品种,在栽种之前加强对品种的适应性研究,如出芽率等。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是促进玉米高产、高质量收获的重要前提。精耕细作,做到苗壮、苗齐、苗丰收,为防止玉米空秆奠定一定基础。在选种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的种子,这样才能减少空秆率,使农业生产得到最大受益。
2.1合理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连作障碍是病虫害的根源,尽量选择合理轮作的方式,侵害玉米的病原w对其他的农作物的病害影响小。交替轮作其他农作物,可以破坏病菌原有的生存环境,断绝营养源,从而失去寄主,达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另外也可以选择深度翻耕,改善土壤环境,降低病原体对植株的侵害。
2.3科学合理施肥
在施肥方面,要坚持选择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相结合、因地适宜的原则。巧追幼穗分化肥,从而保证玉米果穗在发育过程中得到充足的养分供给。拔节期,合理追施尿素、磷肥、钾肥等;在抽穗前,施用穗肥;拔节之后,叶面肥也要及时补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如遇到高温干旱,要及时的补充水分,满足雌雄穗发育对水分的必要所需,从而减少空秆率的发生。
2.4加强田间管理
维护和管理是玉米长势好坏的关键,玉米在成长过程中,农户要遵循控大苗,保小苗,消灭杂草苗的原则。要及时的间苗,保正苗的大小一致并且健壮。使得玉米整体长势好,健壮整齐。在雄穗错过授粉期时,必要的可以采取人工授粉;加强病虫害的防预与防治工作;遇到高温干旱时节,要及时给作物补充水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空秆现象的发生。
2.5保证合理密植
在栽种的过程中,密度过大,会导致空气不流通,光合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等因素要求的优良品种。
2.6避免机械损伤
在机械耕种时,加强使用机械人员的驾驶技术,避免对根苗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种植人员也应掌握一些科学的、专业的有效种植方法,提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告别往日的栽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空秆问题。
关键词郑麦379;选育;优质;特征特性;栽培要点
郑麦379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参加2年河南省冬水组区试,产量较河南省小麦生产大面积种植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平均增产2.0%;在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中汇总11个点,11个点增产,平均较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4.3%。丰产性较优,年际间和地点间稳产性较好。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抽区试2年多点混合样进行品质测定,郑麦379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质标准。该品种优点突出,耐寒抗倒,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1-2]。2012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育种目标及选育经过
1.1育种目标
针对当时河南省主要种植小麦品种中缺少专用品质加工的品种,少数几个适合专用品质加工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及丰产稳产性不突出,生产与加工部门迫切需要大量适合专用品质加工的小麦品种;另一方面,河南省小麦品种产量逐年提高,生产上的病害日益严重,条锈病常常发生,白粉病越来越重,其他病害也常发生。根据以上情况,确定的育种目标为:选育产量潜力在9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单产7500kg/hm2左右,品质性状优良,适合专用品质加工利用,抗生产上主要病害如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抗倒能力较强,越冬安全,分蘖力较好,株型好,成穗率高,自动调节能力强,耐旱抗干热风,适应性广[3]。
1.2亲本选配与选育经过
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1999年组配了周麦13/9054-6-1-10-5-10-1组合,组合代号为99379。周麦13当时是河南省表现突出的苗头新品种,大穗大粒,高产潜力大,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矮秆,抗倒伏能力强,缺点是对肥水敏感,灌浆较慢,籽粒饱满度稍差;9054-6-1-10-5-10-1是豫麦13的后代,其组合为豫麦13/郑8444(郑8444是百农792/郑831的后代,继承了郑831抗白粉病的特性),对白粉病免疫,多穗,灌浆快,籽粒饱,丰产性好,中矮秆,抗倒性一般。两亲本相组配,双亲优点互补性强。
1999年将F0种子秋播,2000年夏季99379组合表现株型较好,抗白粉病,穗数较多,中熟,熟相好。2000年秋F2代种植820粒,选26株;2001年秋F3代种植20个株系,选22株,其中99379-0-17株系选3株;2002年秋F4代种22株,留11个株系,99379-0-17-1株系选3株;2003年秋F5代种植23株,选38株,99379-0-17-1-3株系选3株;2004年秋F6代种植38株,选51株,99379-0-17-1-3-3株系选12株;2005年秋F7代种植51株,选83株,99379-0-17-1-3-3-2株系选8株;2006年秋F8代种植59株,2007年夏混收11个性状稳定株系,99379-0-17-1-3-3-2-1白粉病轻,株高85cm左右,中熟,熟相好,千粒重57g,2007年秋参加产量鉴定试验。2008年夏荥阳点折合单产11034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15.6%,漯河点折合单产9255kg/hm2,比对照增产15.8%,两点均居参试品系之首;2008年秋参加省冬水区试预试,2009年秋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2010年秋继续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2011年秋参加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
2品种特征特性
2.1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河南省水地冬水Ⅱ组区试,8个点汇总,4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单产7587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0.1%,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第9位。2010―2011年度继续参加河南省水地冬水Ⅱ组区试,12点汇总,12点增产,平均单产8740.5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0%,达极显著水平,居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年汇总平均增产2.0%,平均增产点率80.0%。2011―2012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I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单产7810.5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3%,居7个参试品种第4位。
2.2品质特性
2.3农艺性状与抗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系,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宽长,叶色浓绿,长势好,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数较多。春季返青较早,起身较快,两极分化快。成株期茎秆、穗部蜡质厚,株型较松散,旗叶偏长、卷曲,穗下节长,穗层整齐[4]。株高80cm上下,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长芒,白壳、穗型长方,穗中等偏大,大小均匀,结实性较好,穗粒数中等,白粒,椭圆型,大小均匀,黑胚少,角质率高,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产量三要素较协调,穗数600万穗/hm2上下,穗粒数34粒左右,千粒重45g左右。
抗病性鉴定:2011年经河南省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感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纹枯病、叶枯病。
3栽培要点
3.1土壤与施肥
郑麦379属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对土质有一定的要求,最好种植在两合土、淤土的高肥水地块,施足底肥,一般施农家肥30t/hm2左右,或实行玉米秸秆还田,保持土壤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N、P、K科学搭配,比例以1∶1∶0.8为宜。施尿素18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氯化钾150kg/hm2(也可施相当量碳铵、磷肥和钾肥)。以底肥为主,春季可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
3.2播期播量
郑麦适于早中茬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最适播种期为10月8―15日。在适宜播期内,基本苗以180万~225万株/hm2为宜,晚播适当增加播量。要尽量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达到一播全苗。
3.3浇水
浇好底墒水,足墒下种,一播全苗;郑麦379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原则上生育期间应尽量少浇水,越冬水在不干旱情况下可以不浇,春季可根据土壤墒情,浇返青拔节水或孕穗水,返青―孕穗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土壤一定不能缺水,后期浇好灌浆水[5]。
3.4防治病虫害
为了保证苗全苗匀,播种前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30.0kg/hm2,拌细土300kg/hm2,对土壤进行处理,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郑麦379中感条锈病及白粉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以防治条锈病与白粉病为主,用20%三唑酮1500mL/hm2进行喷洒1~2次。拔节―灌浆期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要及时彻底防治[6]。
4参考文献
[1]雷振生,吴政卿,杨会民,等.强筋高产抗病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8(8):54-56.
[2]吴政卿,雷振生,何盛莲,等.优质弱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丰5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54-55.
[3]吴政卿,何盛莲,雷振生,等.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2(2):146-147,163.
[4]杨会民,雷振生,吴政卿,等.郑麦004的选育及弱筋小麦育种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0(10):23-25.
关键词:沟叶结缕草;多效唑和磷钾肥;配施;抗寒性
随着我国草坪业迅猛发展,草坪科学得到独立与完善。草坪建成后,为了保证良好的景观,日常的定期管理是不可缺少。与此同时,人们对草坪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外型美观,而且要求绿色期长。沟叶结缕草是典型的暖季型草坪草、具有耐热、耐干旱、瘠薄等优良的坪用性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场所的绿化[1],是亚热带种植面积最广泛的草坪草之一。其最大缺陷就是不耐低温,冬季易枯黄,大大降低了草坪的景观价值。采用育种方法提高暖季型草坪草抗寒性,是防治冬季枯黄最佳途径,但成功的不多,通过施肥、喷施生长调节剂能取得良好效果,延缓暖季型草坪草冬季枯黄现象[2]。在低温来临前,增施P、K肥,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有助于植物抗寒性的提高[3]。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促进农作物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等方面,诸多草坪工作者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变草坪色泽、降低草坪高度、减轻刈割强度等,但在如何提高暖季型草坪草的抗寒性上报道较少[4]。为延长草坪草的绿期,除了考虑N、P、K施肥量和比例控制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可增强暖季型草的色度,并保持养分)也不可忽略[5]。
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施对抗寒性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粮食作物[6,7],但多效唑和磷、钾肥混施对沟叶结缕草(Zoysiamatrella)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报道较少。为此,以沟叶结缕草为材料,探讨多效唑和磷、钾肥配施对越冬期草坪草抗寒物质与总酚、类黄酮含量积累的影响,筛选提高草坪草综合质量的最优组合。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试验农场。地理位置N26°03′,E119°12′,海拔8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9℃,年降水量1300mm,全年无霜期326d。年终日照数1700~1980h,年均降水日130~170d,年相对湿度77%,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8℃。
试验地土壤经测定pH为5.09,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分别10.102、0.794、0.497和48.725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55.435、24.123和38.612mg/kg。
1.2供试材料
供试草坪为沟叶结缕草(由福建绿美草业公司提供),供试肥料磷肥为过磷酸钙,钾肥为氯化钾,多效唑为15%可湿性粉剂(江苏省盐城市利民化工厂生产)。
1.3试验设计与处理
沟叶结缕草草皮块于2003年9月铺植,采用盆栽试验,盆高16.6cm,上部面积1609.92cm2,下部面积1168.5cm2,每盆填满混合均匀的土壤有效成分。按裂裂区试验设计,设磷肥、钾肥和多效唑3个因素,其中P(P2O53个水平P1、P2、P3,分别为40,60和80kg/hm2)为主区,K(K2O3个水平K1、K2、K3,分别为60,80和140kg/hm2)为副区,Y(多效唑浓度,3个水平Y1、Y2、Y3,分别为0,250和500mg/L)为副副区,共设27个处理,重复3次。施肥分2次进行,11月12、18日分别进行2次施肥处理,2次施肥量相同(2次合计为总量)。42d后取样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4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照文献[8]的方法进行。取1mL酶液,不足用蒸馏水补至1mL,用定量加样器给每支试管中加入5mL甲液混匀,于30℃下放置10min,再向试管中喷射0.5mL乙液,立即振荡混匀,在30℃下准确保温30min,根据吸光度查标准曲线,求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1.4.2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参照文献[9]的方法略作了修改,称取0.3g叶片至大试管,加5mL3%磺基水杨酸沸水浴10min(提取过程中要经常摇动),冷却后过滤于试管中。吸2mL提取液(含量高加蒸馏水补足2mL)至带玻塞试管中,再加2mL冰醋酸和4mL2.5%酸性茚三酮,摇匀后沸水浴60min,显红色,冷却后再加4mL甲苯,充分摇荡30s,静置片刻,取上层液经3000r/min×g离心5min,用吸管吸取上层红色甲苯溶液测D520nm值,用甲苯为空白对照。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脯氨酸的含量。
1.4.3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用蒽酮比色法[10]略作修改测定。50mg干粉用80%乙醇在80℃水浴中提取数次,合并上清液并定容至10mL,取适量上述溶液进行可溶性总糖的测定。根据蔗糖的标准曲线计算可溶性糖的含量。
1.4.4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参照文献[14]的方法。
1.4.5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取0.3g叶片用1%HCL的甲醇溶液于4℃浸提24h,取200μL浸提液加4.8mL80%的甲醇,测定D280nm及D325nm处的值。总酚含量以没食子酸标准曲线加以计算,类黄酮含量以D325nm/g鲜重表示。
1.4.6综合评分的测定参照文献[15]的方法进行。
1.5数据处理
借助DP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SR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多效唑和磷、钾肥单因子及二因子(P×K互作、P×Y互作、K×Y互作)和P×K×Y3因子互作对沟叶结缕草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总酚、类黄酮含量影响大部分达显著(P
表1不同生理指标方差分析F值
Table1Fvalueofanalysisofvarianceofdifferentphysiologyindexes
2.1多效唑和磷、钾肥配施对沟叶结缕草抗寒性单因素效应
结果表明,3因素不同水平处理对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同(表2)。因此,磷、钾及多效唑合理施用对沟叶结缕草越冬期抗寒性的影响极大。3因素不同水平处理沟叶结缕草,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物质影响的变化趋势一致。磷、钾处理分别呈P2>P3>P1、K3>K1>K2的变化规律,多效唑均以Y2处理最高,Y1次之,Y3处理最低,说明喷施多效唑Y2(250mg/L)处理与不喷多效唑Y1(0,CK)处理相比,有利于沟叶结缕草抗寒物质积累,而浓度过高,则适得其反。综合作用的结果使MDA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表2不同施肥量与不同多效唑处理下沟叶结缕草的抗寒性指标
Table2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erapplicationratesandpaclobutrazollevelsonsolublesugar,proline,protein,
MDA,phenolicsandflaviodscontents
2.2多效唑和磷、钾肥配施对沟叶结缕草抗寒性的二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各PK处理组合因施磷量与施钾量不同,3种抗寒物质有很大的差异。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P2K3组合最高,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最低,说明降低了细胞膜受损程度,有利于低温逆境下草坪草顺利越冬。可溶性糖含量P2K3组合仅次于P3K2组合,2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大于单因子P2和K3效应(表3)。P2K3组合抗寒物质产生了最大的正互作效应,与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低的组合P2K2相比,增加幅度分别达到84.195%,79.508%和24.061%。而P2K3组合总酚、类黄酮含量在所有组合中均最低,P2K2组合最高。
表3磷与钾互作组合下沟叶结缕草的抗寒性指标
Table3Effectsofphosphorusandpotassiuminteractivecombinationsonsolublesugar,proline,protein,
K3Y2组合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在9个组合中均最大,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较高(表5),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3种抗寒性物质含量分别为40.381mg/g,199.318和9.694mg/gFW,均大于单因子K3处理的可溶性糖36.593mg/g、脯氨酸173.819μg/gFW和可溶性蛋白9.273mg/gFW的和Y2处理的可溶性糖37.424mg/g、脯氨酸186.606μg/gFW、可溶性蛋白9.363mg/gFW,K2Y3组合则低于单因子处理。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膜脂过氧化产物大大降低,与MDA含量最高的组合相比,下降幅度达19.658%。KY配施对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影响极大,合理施用可明显减少低温逆境下细胞膜受损程度,有利于沟叶结缕草顺利越冬。而K3Y2组合总酚、类黄酮在9个组合中有积累低的趋势。可见钾与多效唑合理配施对沟叶结缕草抗性物质积累的影响不仅是单因素的线性累积,因素间还存在明显的正互作效应。但是配施不当则产生负互作效应,钾与多效唑要合理配施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综合上述分析,单因子以P2,K3和Y2处理有利于越冬期沟叶结缕草的抗寒物质的积累。而二因素互作组合中以P2K3,P2Y2和K3Y2有利于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与3种抗寒物质生理指标却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表4磷与多效唑互作组合下沟叶结缕草的抗寒性指标
Table4Effectsofphosphorusandpaclobutrazolinteractivecombinationsonsolublesugar,proline,
protein,MDA,phenolicsandflaviodscontents
表5钾与多效唑互作组合下沟叶结缕草的抗寒性指标
Table5Effectsofpotassiumandpaclobutrazolinteractivecombinationsonsolublesugar,proline,
protein,MDA,phenolicsandflaviods,contents
2.3多效唑与磷、钾肥配施对沟叶结缕草抗寒性及综合评分影响的3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而总酚、类黄酮含量积累最低。表明同一品种的不同处理(处理组合)在低温条件下所受胁迫越大,总酚、类黄酮含量就积累的越多,可能是植物抵御逆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表6不同施肥量与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处理组合下沟叶结缕草抗寒性指标及综合评分
Table6Effectsofdifferentfertilizerapplicationratesandpaclobutrazollevelsonsolublesugar,proline,
protein,MDA,phenolicsandflaviodscontentsandcomprehensivescores
3讨论与结论
冬季低温是沟叶结缕草最主要的胁迫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磷、钾肥与多效唑合理配施,降低低温逆境下细胞膜受损程度,减轻了低温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所受的伤害,提高了抗寒性,这与其促进沟叶结缕草体内抗寒物质大量积累有关。分析原因可能:
(2)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在低温锻炼中,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游离脯氨酸与构成蛋白质的其他氨基酸不同,脯氨酸能促进蛋白质的水合作用,使蛋白质胶体亲水面积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增多。因此,植物处于低温胁迫时,游离脯氨酸对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和保护作用[16]。研究报道,结缕草在抗寒锻炼中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17],另有研究表明,低温条件下用适量浓度的B9喷施暖季型草坪草假俭草,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升高,电导率降低,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延长草坪草的绿色期[18]。
由此可见,此次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植物在低温逆境条件下的生理机制比较复杂,为进一步揭示草坪草的抗寒机理,还需更深入全面地分析与抗寒性有关的形态及逆境生理指标。笔者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入冬前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及多效唑能明显提高沟叶结缕草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自由基含量,使抗寒性增强,同时对N、P、K养分的吸收增多,为沟叶结缕草越冬奠定了物质基础[26]。植物处于逆境条件下,自由基大量积累,造成细胞膜系统的伤害。细胞膜受损伤程度与保护酶系统(SOD、POD和CAT)调节能力有关[27]。因此不同植物抗氧化系统水平不同必然引起其抗逆能力差异,这可能是磷、钾与多效唑合理配施提高沟叶结缕草抗寒能力的生理基础。
综合分析,多效唑与磷、钾肥合理配施有利于沟叶结缕草抗寒物质积累,为沟叶结缕草越冬期奠定物质基础。试验最优组合为P2K3Y2(P2O560kg/hm2、KCl140kg/hm2,多效唑250mg/L)。选用该组合不仅具有P2,K3和Y2单因素的平均效应,而且具有P2K3,P2Y2和K3Y2组合的正向互作效应。这与实际3因素最优组合结果一致,故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导的磷、钾与多效唑3因素最佳组合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艳,李建龙.SA,H2O2和6BA预处理对沟叶结缕草耐寒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19(2):76-81.
[2]贾艳玲,谢寅峰.杨剑,等.暖季型草坪草冬季保绿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院,2010,30(1):87-91.
[3]程中倩,丁如月.尿素及EDTA铁对延长结缕草青绿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78-83.
[4]MillerGL,DikensR.Plantgrowthregulatorsapplicationrelatedtocoldresistanceinbermudagrass[J].CropScience,1996(5):1290-1295.
[5]McCulloughPE,LiuHB,McCartyLB,etal.BermudargrassputtinggreengrowthcolorandnutrientpartitioninginfluencedbyNitrogenandtrienexapacethyl[J].CropScience,2006,46:1515-1525.
[6]史彦江,吴正保,哈地尔依沙克,等.叶面喷施肥料和生长调节剂对阿克苏市骏枣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6):66-69.
[7]廖建良.不同调节剂和施肥量对惠州引种番木瓜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42-44.
[8]上海植物生理学会.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张.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0]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朱广廉,钟诲文,张爱琴.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45-248.
[12]韩烈保.草坪管理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13]孔学成.钼提高冬小麦抗寒性的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0.
[14]杜利霞,董宽虎,乔志宏.NaCl胁迫对赖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3,33(1):1-4.
[15]杜永吉,于磊,孙吉雄,等.结缕草3个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08,17(3):6-16.
[16]孙若峥,姜国斌,吴祥云,等.2种杨树嫩茎质外体内源激素对盐胁迫的响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2):62-66.
[17]PattonAJ,CunninghamSM,VolenecJJ,etal.Differencesinfreezetoleramceofzoysiagrasses:Ⅱ.Carbohydrateandprolineaccumulation[J].CropScience,2007,47:2170-2181.
[18]袁学军,郭爱桂,刘建秀.B9对假俭草抗寒性和绿期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7(6):33-36.
[19]邵玲,梁广坚,钟镜波.施用硼、钼和PP333对细叶结缕草抗寒性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7,34(5):1273-1278.
[20]王旭东,于振兴.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0(5):16-18.
[21]胡宏友,李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混施对沟叶结缕草越冬期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6):1099-1105.
[22]陈晓亚,叶和春.植物次生代谢及其调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3]常丽,周昕,汪贵斌.温度和干旱胁迫对银杏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6):52-55.
[24]邱志平,杨其长,刘文科.纳米TiO2光催化处理对水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28(2):103-107.
[25]张容刚,何雨红,郑肖红.UVB辐射增加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24-27.
1选择栽培品种
当前栽培较多的主要是水蜜桃和油桃。按果实发育期长短划分,从开花盛期到果实成熟80天以内为极早熟品种;80~95天为早熟品种;100~120天为中熟品种;120~150天为晚熟品种;超过150天为极晚熟品种。桃果不耐贮运,除少量用于加工外,主要是以鲜果供应市场。因此,选择品种时除考虑固有特性外,还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使之在6~10月均有鲜桃供应。最好以6~7月份成熟的品种为主,极早熟品种可占5%,早熟品种占55%,中熟品种30%,晚熟和极晚熟品种占10%。
极早熟品种可栽培春蕾(沪005),果实发育期56天,在泰安6月初即上市,桃的风味较浓,成熟果皮很易剥离,市场效益尚佳。因该品种果顶有突尖,而且先期成熟,必须分期采收,否则果顶过熟很易腐烂。早熟品种可栽培砂子早生(日本品种),果实发育期77天,在泰安6月中旬上市,品质优良。但花粉不稔,必须配置授粉树。还可栽培仓方早生(日本品种),果实发育期88天,7月上旬成熟。果实较大、红色,风味甜,有香气。花粉败育,同样须配授粉树。中熟品种可选大久保(日本品种),果实发育期110天,7月下旬成熟。晚熟品种可选燕红(绿化9号),果实发育期130天左右,8月中旬成熟。还可栽日本品种新川中岛,果实发育期135天左右,8月中旬成熟。再晚熟的品种还有寒露蜜,在蒙阴山区表现尚好,国庆节以前成熟。当前栽培较多的极晚熟品种是中华寿桃,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5%,果实发育期185~190天,10月底至11月初成熟。还有冬雪蜜桃,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7%,在青州11月上中旬成熟,极耐贮运,与青州蜜桃(9月下旬成熟)按1∶1栽培可相互授粉,同时可错开采收期。况且青州蜜桃的种子可做佳良砧木,能用来直播建园。
在名产区肥城可栽培肥城桃,但要选纯真品系,采用独特的栽培技术。如修剪,肥城桃宜轻剪并采用多主枝自然开心树形,培育结实力强的长软结果枝。而目前多数修剪较重,主枝过于开张,像剪水蜜桃那样重短截,以致树势偏旺,坐果率低,固有的优良品质难以体现,产量也很低。
表现较好的油桃品种有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曙光和艳光,以及北京农林科学院林果研究所培育的瑞光系列品种(瑞光2、3、5、7、11、17和18号)。可根据果实发育期长短,将其从早到晚排开选择栽培。
2育苗
培育桃苗最好用毛桃做砧木。因为该种砧木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旱、耐瘠薄,且与栽培品种嫁接亲和力强,苗木生长旺。除毛桃核外,还可用山桃或栽培品种的核,但后者要取晚熟品种的核(早熟品种核仁不充实)。
桃核在播种前须层积处理3~4个月,通常在11月下旬进行。先用清水把种核浸泡5~7天,浸泡期间去除漂浮在水面的种子。泡5天后取浸泡的种核数粒,将其砸破核壳检查,确认核仁已浸透水时即可将种核捞出,然后按1份种核与5份土的比例加水和泥,堆放在背阴处冷冻层积,堆放厚度20cm左右,上盖10cm厚的细土。堆放后注意保湿,如无雨雪应泼几次水。堆放至第2年春天解冻后即可播种。如果用沙层积,要选高燥阴凉处挖80cm见方、80cm深的坑(种子多时挖沟),坑底先放5cm厚的湿沙,然后把浸泡好的种子按1∶6混沙,将其放入坑中,堆至距地面10cm处摊平,上面继续埋湿沙至高出地面,最上面覆土成屋脊状。层积坑中央竖1个秫秸把通气。翌年3月上旬须经常检查层积的种核,如发现有因堆中温度过高而发生烂种时,要及时取出,视萌动情况播种。桃核一般要层积90~120天,核壳会自动开裂,部分未裂开者,轻砸核壳(严防伤及核仁)后播种。
宜选地下水位高、排灌佳良、较肥沃的砂壤土做苗圃地,重茬地和老桃园地不能用来育苗,因老树根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不仅抑制苗木生长,而且易感根癌和根腐病。选好的育苗地最好先种1年绿豆,秋季收获后,每666.7m2施入4000kg有机肥,深翻后冻伐,翌年春解冻后平整作畦,畦宽60~90cm,畦埂宽30cm,每畦开3~4条浅沟,在沟中每隔10cm点播1粒种子,然后覆土埋平。出苗后加强管理,使苗在6月底以前达到可嫁接的粗度,以便尽早用芽接法嫁接品种芽。
因桃苗生长量大,如果1年生苗过于粗大,反而不便于定干和整形。因此,栽桃多培育接芽苗(半成品苗)和当年速生苗。接芽苗根系较大,定植当年有1~3次生长,利用副梢整形,春季定植秋季即可形成1.5m左右的树冠。培育当年生成苗,须在6月中、下旬剪砧芽接,因剪除了大部分砧梢,影响根系生长,故当年生成苗的根系不如接芽苗。
3建园
最宜栽植桃树的土壤为:地下水位在1m以下、pH值5~7.5、土层深厚和排灌方便的砂壤土。山东的平原和山陵地均可栽培。但低洼地及盐碱较重的地方,以及处于山谷风口处不宜栽桃。规模化栽培时,选好园址后先进行规划,修好道路和排灌沟渠,划分小区,南北向栽植。以农户为单位的栽培者一般面积较小,多随自然地形建园。因桃为浅根树种,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20~50cm土层内,对水分很敏感,最怕水淹,如果连续积水两昼夜即会死树。所以,建园前修好排水设施十分重要。
桃树春栽、秋栽均可,但为减少越冬保护的麻烦,还是春栽为好,最好随起苗随栽植。在规划好的土地上,先按株行距定点、挖穴和施基肥(每株20kg土杂肥)局部改良,然后回填栽苗。当年生成苗要选嫁接口处粗0.6cm、高超过60cm的苗,因嫁接部位较高,剪截定干时不要太高,剪口以下有6~8个饱满芽即可。定植接芽苗要使接芽露出地面5cm以上,否则影响成活。
桃树生长快,又要采用开张树形,定植时行距不能太小。平原地株行距一般4m×6m,每666.7m2栽28株;山地株行距3m×5m,每666.7m2栽44株。至今因无适宜桃树的矮化砧(有人用毛樱桃,但不成功),密植时只能缩小株距,并采用“Y”形整枝,按2m×5~6m栽植。
采用接芽苗建园,定植后接着剪除接芽以上的砧木,剪口在接芽以上0.5cm处,不宜留桩过高,否则会因死桩影响剪口愈合。剪砧后要及时清除萌蘖,特别是4~5月份。万一接芽死亡,要选1个健壮萌蘖培养,以待秋季补接。接芽成活抽梢长至50~60cm时即摘心定干。在摘心部位以下20cm范围内选3~4个位置、方向和角度适宜的二次枝作主枝培养。二次枝长至50~60cm时可再次摘心,促进分枝以加快整形。
4土肥水管理
4.1土壤管理
因桃树怕涝,桃园不宜覆草,更不宜常年覆草。因为雨季水多湿度过大,影响根系呼吸和吸收活动。较好的方法是在行间种植豆科作物,如绿豆、红小豆、豇豆和大豆。从定植后开始,一直到树冠满园,每年都可春种秋收。有资料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桃园可以种植“毛叶苕子”(绿肥作物),每666.7m2产鲜草2300kg,能显著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改良土壤结构。如果不间种作物,则要经常松土锄草,浇水或降雨后及时松土保墒,秋季耕翻30cm左右(可结合施基肥进行)。
4.2施肥
桃的幼树生长旺,可适当控制氮肥用量。进入盛果期后,要增加磷钾肥用量。桃树缺钾时叶小、色淡、叶片卷曲,果实小而风味淡,有尖的果实果顶先熟易烂。因此,要注意及时施用钾肥。
每年8~9月施1次基肥,不能推迟到冬前。因为早施可在根系第2次生长高峰期(采果后至落叶前)长出新根,有利于早春生长。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速效化肥。一般每666.7m2施猪圈粪3000~4000kg,加30kg尿素、65kg过磷酸钙和30kg硫酸钾。幼树园开沟施基肥,沟50cm宽,40cm深;成龄园结合耕翻撒施即可。追肥一般每年施5次,即萌芽前、谢花后、硬核期、果实成熟前3周和采收后。给桃追肥的要领是:“花前追施速效氮,促根、促梢、促坐果。花后追肥氮为主,磷肥钾肥相配合。硬核开始施入钾,氮磷相伴促花芽。催果肥靠氮和钾,熟前3周即施下,促进果实体积增,果实品质也不差。采后追施磷钾肥,壮树保叶花芽大,枝条充实营养足,越冬能力大增加。”
根外追肥(叶面喷)见效快,肥料利用率高,又可结合喷药进行,对于补充树体营养和矫治缺素症(如缺铁、锌和硼)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桃树栽培中也经常应用。早春(2月中旬至3月下旬萌芽前)用2%~1%(距萌芽越近浓度越低)尿素,可使第1批展开的叶片增大、增厚,起到“以氮增碳”的效果。如果此时改喷氮、磷、钾、钙和硼多种元素混合液效果更佳,对生长、开花、坐果及果实发育均有利。冠县苗圃保护栽培油桃,每7~10天喷1次0.3%~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不仅叶大、果大,而且风味佳。在生长季中于春夏之交喷氮追肥,可使叶色加深,增强叶功能,促进花芽分化和充实,而不会像土壤追氮那样造成枝梢旺长。
根外追肥常用的肥料种类和浓度为:0.3%~0.5%磷酸二氢钾;0.3%~0.5%尿素;0.2%的硫酸亚铁;10%~20%草木灰浸出液;0.2%硼砂。
4.3浇水与排水
桃树耐旱力强,但旱地桃园产量低。因此,在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要适时灌水。研究表明,一年中丰产桃园的土壤含水量多数情况下都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如果达到80%则有利于梢叶生长而影响果实品质。果实发育进入硬核期,宜保持略低(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而稳定的含水量。如果此时水分偏多,梢叶持续生长而争夺水分,则进入果实的糖分不足;如果此时水分偏少,梢叶虽能停长,但叶的光合能力降低,进入果实的糖分同样不足。果实进入熟前生长期,需要较多的养分进入果实,较多的水分对果实生长有利(连阴雨有不利影响)。如此期干旱,则果实变小,品质降低。基于上述分析,桃园土壤的含水量全年宜稳定而偏低(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上下)。前期稍多,中期要少,后期要多。实际生产中掌握:土壤封冻前浇透水;萌芽前浇中水;新梢旺长期控水,叶片不出现暂时萎蔫不浇水,有萎蔫现象浇小水;果实成熟前若天旱无雨浇足水。桃园的浇水歌是:“桃树怕涝莫积水,干旱树弱产量低;冬旱萌芽前浇水,展叶开花都整齐;春夏之交旺生长,叶无旱象不着急;果实进入硬核期,不干不湿稳第一;熟前适当多浇水,果大果重糖分积;封冻之前水浇透,来年生长最有利。”
桃树根浅,对缺氧敏感,除了不在涝洼地栽桃外(地下水位不足1m的地不能栽桃),平原和山地桃园都要重视排水,建园前即修好排水沟(多数采用明沟排水),雨季稍有积水之地,可采取起垄栽培。
5疏花疏果
桃易成花,进入盛果期的树各类果枝几乎都是串花枝。一般年份坐的果都会超负荷。因此,必须进行疏花疏果。
因桃是单花纯花芽,数量又很多,像苹果和梨那样逐一疏花很难做到(用工量太大),主要靠冬季修剪和花前复剪时疏除细弱和密挤的花枝及回缩冗长花枝。在此基础上再于花蕾露红至开花前4~5天用棍刮掉部分花蕾。手持1个长60~80cm、粗0.8~1cm的直棍,在果枝的一侧或两侧轻轻一刮,一段花芽即掉落。长果枝上去掉顶端和基部花而留中部的花蕾;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前部的花蕾;徒长性长果枝可分段留花蕾(去5cm留5cm);预备枝上的花蕾全部疏除。如果精细疏花蕾,最终可达到长果枝留5~6个单花蕾,中果枝留3~4个,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2~3个花蕾,主、侧枝延长枝上不留花蕾,全树疏花蕾量约50%。
疏果分两次进行。第1次在谢花后20天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疏掉瘦小果、过密果,一般优先保留果枝两侧的果,去除背上果,错开留果节位。第2次疏果在谢花后35~40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长果枝留2~4个果,中果枝1~3个,短果枝1个。大型果品种少留,小型果品种多留。
6使用多效唑控长促花
施用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可有效地控制新梢旺长和促进花芽形成。试验证明,于桃树新梢旺长期(5月下旬至6月初)连续喷两次300倍15%的多效唑(间隔15天喷1次),可把新梢生长量控制在60~80cm,二次梢长15~20cm,无三次生长。能使单位果枝长度上的花量增加70%,着花节位降低。
土壤撒施或根际浇灌多效唑也很好。据笔者以雨花露、春蕾、早蟠桃和金童6号为试材进行试验表明,于新梢旺盛生长前50~60天,按树冠投影面积计算,每平方米用纯多效唑0.25g,将其撒在树干周围50cm范围内,上覆1~2cm细土。或每平方米树冠投影用纯多效唑0.083g,将其溶入15kg水中,把树干周围50cm范围的土扒开,把药液倒入,水渗后埋土。试树的新梢50~70cm,与树上喷两次300倍液的效果相当。特别是根际浇灌法,比撒施成本降低2/3,方法更简单。
7整形修剪
桃与苹果和梨相比,是更需要精细修剪的果树。其理由一是因为桃生长快,发枝多,一年多次抽梢,很容易造成
树冠郁闭,必须通过修剪保持均衡的树势和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二是桃为纯花芽结果,而且成花容易,进入盛果期的树,长、中、短果枝几乎年年花芽成串,结果部位很易外移,加上枝条下部多为细弱枝、短枝和叶从枝,很易枯死,造成骨干枝后部光秃,必须通过修剪使果枝频繁更新,稳定结果部位,在骨干枝后部培养较壮的结果枝组,以防止过早光秃。三是桃喜光性强,干性弱,分枝多,角度大的骨干枝上易生直立枝,控制不好则会形成“树上树”,幼旺树的主枝延长枝短截后,容易抽生竞争枝。因此,必须及时处理背上枝和竞争枝,使骨干枝既保持开张(50~60°)状态,又不使背上抽生旺枝,前后均衡,主侧(枝)协调。
基于上述原因,要想使桃树早果丰产并维持较长的经济年限,就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冬季修剪,并辅以夏季摘心、抹芽和拉枝。实践中看到,许多粗放修剪的桃树8~10年便要进行树株更新,而精细修剪的桃树15~20年仍能大量结果,在这方面平原县王村店张继野村的果农积累了不少经验。
7.1树形
根据桃树喜光和干性弱的特点,栽桃宜采用开心树形,目前多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该树形干高30~50cm,培养3个邻接的主枝,每主枝上培养2~3个侧枝,树高不超过3m。如果栽1年生苗,植后剪留50~60cm定干,先端20cm为整形带。春季发芽抽梢后选3个角度、方向适宜的新梢做主枝培养,最好选3个邻接芽抽生的枝条,以便将来三主枝邻接,其余疏除或摘心控制。如果栽植接芽苗(半成苗),春季待品种芽(其余芽及时抹除)梢长50~70cm时摘心,摘心后能发5~7个副梢,从中选3个培养为主枝,其余副梢摘心控制生长。
植后第1年冬季修剪时,培养的主枝一般剪留50~60cm(根据长势、粗细和芽的饱满程度确定)。开张角度小的枝,剪口留下芽,方向不正需要调整时剪口留侧芽(拉枝也可)。一般要求主枝开张至50°左右(太大缺少负担力,太小树旺猛长树,五十左右比较好,长树结果两相当)。第2、3年冬剪时,骨干枝的延长枝一般剪去枝长的1/3或1/2(留50cm左右)。
主枝上培养的第1个侧枝距主干50~60cm,与主枝夹角50~60°,向外斜伸(背后枝不做侧枝),剪留长度要短于主枝。每主枝上培养2~3个侧枝,第2个侧枝在第1侧枝的对面,距第1侧枝30~50cm,第3侧枝与第1侧枝在同一边,二者相距100~120cm。注意三主枝上的第1侧枝的方位相同,才能保证树形不乱,即要留在主枝的左边都留在左边。
主、侧枝的两侧依空间大小培养大、中、小结果枝组,主枝背上不留大型直立枝组,以中小型为主,既能遮护主枝,又不影响主枝生长。
密植栽培采用二主枝开心形(Y形),株行距1.5~2m×4~5m时可采用。该种树形干高40~60cm,两主枝基本对生,向行间伸展,角度与树干垂直线夹角45°左右。苗木定干后只选两个对生的枝条培养为主枝,其余嫩梢抹掉。第1年冬季修剪主枝剪留60~70cm。以后每主枝上培养2~3个侧枝,侧枝的角度大于主枝,位于主枝的背斜方向,同侧两侧枝间距不小于1m。夏季疏除主枝背上的直立枝,只留中短枝培养枝组。
除上述两种树形外,还可根据桃的特性创造树形,原则是既符合桃树喜光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空间;既有牢固的骨架,又能丰产稳产。如寿光的“一边倒树形”(实际是Y形疏掉一个主枝)已在部分地区保护地栽培中推广。
7.2修剪
修剪桃树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疏枝和短截,只是在老树和弱树更新时应用回缩,除短枝不剪之外,较大的枝条(发育枝、徒长枝)基本不缓放。冬季修剪时,疏枝的对象主要是密挤枝、纤细枝、树冠的密枝和竞争枝,以及主枝背上的直立枝和内膛徒长枝。一般水蜜桃品种的结果枝都要短截,长果枝截去1/3~1/2(留5~8节花芽),中果枝剪去1/2(留3~5个花芽,剪口芽留叶芽),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只疏不截,徒长性结果枝适度短截,视空间大小培养大中型结果枝组。在对果枝短截的同时,采取双枝更新或单枝更新的剪法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双枝更新较易掌握,即选两个基部相邻的果枝,前边1个长留结果,后边1个留2~3芽重截,促其抽生两个枝做下一年的结果枝,来年仍留前边1枝结果,后边1个重短截促枝。单枝更新是对中长果枝适当重剪,使之在结2~3果的同时抽生中长枝,冬剪时把结果的枝剪掉,对发出的中长枝再重截。
幼树期(1~3年)以整形为主,培养牢固的树体骨架。对骨干枝延长枝留50~60cm短截,疏掉强旺直立枝和徒长枝;短截有伸展空间的长枝,培养结果枝组。更重要的是加强夏季摘心、抹芽和拉枝,加速扩大树冠。
进入盛果期的桃树,树势趋于缓和,中、短枝比例增加。此期修剪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树势平衡,抑强扶弱,“强枝重剪,弱枝轻剪;强枝剪口留弱芽,弱枝剪口留饱满芽;弱枝少留果并抬高角度,强枝多留果并加大角度。”及时更新结果枝组,疏除枝组中的弱枝,短截壮枝,将无结果能力的枝组彻底疏除。培养和利用好更新枝。
衰老的桃树生长量很小,大枝组衰弱,小枝组枯死,内膛光秃。此时要对骨干枝重回缩,利用后部的壮枝培养新的延长头,利用内膛的徒长枝培养结果枝组。如果产量很低因而保留的经济意义不大时,要进行树株更新,即彻底刨除,对土壤进行消毒或种2~3年农作物后再植。
8病虫害防治
1.1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生态农业既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又是一种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现代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7点内涵:
1.1.1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生态(ecology)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结构与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无机因素、生物因素、人类社会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优化原则,趋时开拓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平衡原则,高效和谐原则,机巧循环原则,相生相克原则,最适功能原则,最小风险原则等。按照生态学原理,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1.2现代生态农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农业生产应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生态结构上,农业生产应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同时,要有利于发挥资源与自然潜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1.1.3现代生态农业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是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单纯为保护而放弃发展;既按生态规律开发,又按生态规律建设;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要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做到生态与经济“双嬴”。
1.1.4现代生态农业必须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现代生态农业除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外,应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与高附加值。开发安全食品,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建立严格的农业清洁生产的质量与监测体系,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与人体健康。
1.1.5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现代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此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经营技术为支撑,促进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经营系统的形成是生态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1.6现代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各业进行有机联合,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1.1.7现代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与生态模式组合现代生态农业因区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结构、功能与模式,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中,必须按区域特点建立各种因地制宜的市级、县级生态区域模式,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1.2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的成效
2000~2002年国家批准全国生态区建设试点有314个,其中生态省4个(海南、吉林、黑龙江和福建省),生态市40个,生态县264个,其他试点10个。这一措施取得了以下的成效[1]。
1.2.1推动了试点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江苏兴化市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成都温江县被评为四川省第一小康县,北京平谷县、上海崇明县、浙江安吉县的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生态区建设,2000年农民收入达2074元,比试点前增加84.2%。
1.2.2改善了试点区的生态环境北京的平谷县、安徽的马鞍山市、成都的都江堰等地,通过生态保护,均在水资源、矿山生态治理中取得了成效。
1.2.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江西的宁都县、贵州的赤水县等地,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水土治理、生态竹林产业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1.2.4促进了生态产业成规模发展浙江安吉县、福建华安县、贵州赤水市大力发展竹林生态产业,山东寿光市发展蔬菜产业,黑龙江饶河市、同江市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均成为农业产业的龙头。
1.3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经验
1.3.1形成了政府部门重视的建设目标生态农业的试验与示范,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支持与推动下,成为促进农村面貌发生变化的重大举措。
1.3.2建立了生态农业与示范保障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保证了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使生态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3.3总结出体现地区特点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有:城乡一体化模式(江苏溧阳、成都温江县);平原生态农业恢复模式(黄泛区);山区生态恢复模式(安徽泾县和绩溪县);南方的“恭城模式”等。
1.3.4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云南通海县的猪-沼-果生态模式,辽宁盘山的稻田养蟹,安徽砀山酥梨复合种植,均在解决水土流失,绿化荒山,防治污染方面取得较好的效益[1]。
1.4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市)的建设与经验
江苏省“九五”期间初步形成了30多个星火密集区生态农业产业,完善了6大农区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建设了20多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社会效益达100亿元;这些示范园与基地广泛分布在全省近30个县、市。下面介绍其中4个县、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经验[2]。
1.4.1赣榆县(苏北)“四种、四养、四过腹”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四种”是种作物、果树、牧草、食用菌;“四养”是养牛、鸡、猪、鱼;“四过腹”是,牛粪喂鱼,鸡粪喂猪,牧草喂牛,猪粪进沼气池,这种生态工程模式,获得增产增收和生态效益。
1.4.2武进市(苏南)奶牛场污染排放生态治理工程模式。采用种草养牛,0.067hm2草地的牧草养一头奶牛,牧草与饲料综合利用,生产牛奶牛肉获效益。这是太湖地区防治污染的良好生态模式之一。
1.4.3海安市(苏中)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工程按生态效益与物质再循环原理设计。工程实施后,全县工业污染治理率达80%,实行平衡施肥的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9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环境效益显著。
1.4.4高淳县(南京市)蔬菜示范工程。养猪-沼-菜循环利用,改善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1.5生态农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5.1遵循生态学原则生态农业建设必须遵循前述的生态学的各项原则,强调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1.5.2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形成寓环境于一体的高新农业产业。应当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1.5.3重视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生态农业的区域及县级示范,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产业;重视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向市场,走向世界。
1.5.4重视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不同模式与资源配置,结构升级,环境响应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总之,21世纪是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农业建设的新世纪,人与自然的和谐必将成为推进全社会生态建设的动力。
2农业安全
2.2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与问题举例
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地区,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8%,人口占全国的7.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这些地区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GDP达2.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正在迅猛展开。但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却相当严重,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已经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状况,提出治理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4]组织有关院士及专家20余人,于2002年9月在上述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下面是调研结果和建议。
2.2.1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4)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状况令人担忧。各种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地表环境,并大量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显初步迹象。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东莞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至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浙江、江苏等地也时有发生。水产品中有毒物质含量检出率逐年增加,出口退货事件经常发生。此外,赤潮不仅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而且已同时出现多起因赤潮引起的人体中毒及死亡事件。水体生物物种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2002年在珠江广州市段观察到原生动物多为耐污或食菌及食碎屑种类,而自养或食藻种类减少。在近海,被称为我国四大鱼类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到的威胁最大,产量大幅下降。围海造地使沿海红树林、芦苇等湿地减少,海域淤积,纳潮量减少,造成航道淤积及港口深水岸线资源的破坏。在厦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的渔场遭到破坏,文昌鱼资源锐减,成为濒危物种。
2.2.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1)地方政府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环保投入不足,措施不力;(2)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常量污染物大量肆意排放,微量毒害污染物不断积累,复合污染突出;(3)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物难以控制和集中处理;(4)环保法规不够健全,环境标准不够严格,地区间、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环境治理协调体制与合作机制;(5)区域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滞后,储备不足。
2.2.3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建议与对策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将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的环境污染与北方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长江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等列为同等重要的环境问题,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建议该地区在未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大规模发展过程中,采取以下治理对策与措施:(1)全面理解、贯彻“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强化“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适当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比例,充分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3)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区域环境质量标准;(4)实行区域及部门合作,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重视持久性毒害环境的污染物及其危害效应;(5)加强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加强环保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2.3江苏省农业安全举例
江苏省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农业产品质量与农业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全省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3]。
2.3.1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污染。衡量大气质量的3项主要指标是SO2、NOx、总悬浮颗粒的质量浓度。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江苏省这3项指标超过二级标准的城市占全省城市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7%、85%和100%。如以全省平均状况论,3项指标都全部超标,超标率为1.0%~12.4%。
(2)酸雨污染。近10年来,全省频降酸雨,酸雨平均发生频率达23%。除淮阴与宿迁局部地区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均是酸雨影响区域。
(3)水体污染。全省除河流、湖泊均受不同程度污染外,尚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饮用水受污染。此外,全省废水年排放量达3.4×109t,其中工业废水2.2×109t,占64.7%。废水中除COD、悬浮物及石油类(年平均质量分别为5.01×105t、1.8×105t、4.2×103t)之外,还含有毒物质如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重金属(汞、镉、铅、铬)等,其总质量年平均近300t,占全国的8.6%。
(4)土壤污染。江苏省1999年化肥(折纯)使用量达3.354×106t,占全国化肥用量的8.1%;其中以氮肥和磷肥为主,这两者占全省化肥使用量的75%。农药使用量达1.7×105t,占1999年全国农药用量的9.1%。“九五”期间农膜使用量为4×104~6×104t/a;其中1999年的使用量为5×104t,占全国使用量的5.1%。全省平均每年产生固体废弃物2.89×107t,约占全国产生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6%,其中含有大量的危险物;废弃物占地面积达2.489×107m2。所有这些物质均严重污染土壤,危害土壤的安全。
2.3.2农业安全状况
2.3.3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宣传,强化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特别是应加强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的科学技术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大范围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治理、保护、优化江苏环境质量奠定深厚的民众基础,聚集强大的社会与民众力量。
(2)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城镇污水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污染源。“九五”初期,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35%,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尤其是对土壤易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工业废水,至1999年直接排放量达2.2×108t之多。应当提高城镇污水的处理能力,力争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在80%以上,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的危险性。
(3)加快农业结构性调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应与工业一样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农产品质量的优化。应严格控制施用农药、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每公顷施240~270kg为宜)。通过实行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化肥、农药流失所导致的污染。
(4)综合治理乡镇工业,强化乡镇环境管理。应调整农村工业布局,促使乡镇工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以便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与治理。同时努力推进其技术进步与更新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强化乡镇的环境管理,除了对乡镇工业实施从污染末端治理转化为工业生产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与控制外,还要对农业活动中的不良环境行为加强管理与执法力度。
(5)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保工作的有效性。“九五”期间的1999年度,环保资金投入126.6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1.64%;2000年投入154.0亿元,占全省GDP的1.79%。应当将投资基本稳定在GDP的2.0%左右,以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
(7)开展区域性农业安全与农业清洁生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广泛推广。当前江苏省正在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创新研究,其总体目标如下:修订江苏省主要农产品国家市场无公害农产品品质强制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标准,并与国内、国际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接轨;针对农产品品质与监测标准,通过示范基地试验,提出环境(本底)质量水平,制定农(粮、油、菜)、畜(肉、蛋)、水(淡水鱼)等生产领域的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对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集成;开发肥料、农药、地膜、饲料、添加剂的无公害技术,以及治理水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技术;在上述示范基地生产清洁农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公司(企业)、农户、市场等管理模式,并通过法规法制体系的调整,不断扩大开发规模,保证从基地到市场和餐桌上的食物有全清洁的生产过程。
为达到上述的总体目标,江苏省正在完善以下五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这五大体系可概括为:技术、质量、监测、管理、法制体系。这项研究任务的完成,必将有效地推动全省农业清洁与安全生产的进程,并将对全国农业安全生产起促进作用。
3结语
(1)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2)生态农业建设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各项原则,强调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发展以科技为主的产业市场,形成寓环境于一体的高新农业产业,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根本性转变。生态农业的区域及县级示范,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产业,重视环境质量,加强农业清洁生产,重视农业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要重视不同模式与资源配置,结构升级,环境响应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