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谈到农村医保之时提到“新农合”2003年试点时费用为每人10元/年,目前已增至每人400元/年“。由于400元的费用对于农民来说还是相当高了,为了筹集费可能要卖掉400斤的玉米了。很多农户反映医保负担加重,开始停止缴费。但是,当调研人员问到村干部时,村干部却说:
400元的医保费用仅仅是“少抽几盒烟,少吃一顿饭”
有这样有钱的村干部,有这样干事的村干部,农民还能说什么呢。
再比如,秸秆禁烧问题,一些干部只讲禁烧防控得力、政策宣传到位,不讲农田病虫害增加、群众不满加剧。很显然,对于农民的利益并没有放到心里去嘛。只管自己按文件要求禁止农民烧秸秆,哪管农田病虫害增加,更是不在意农民的情绪嘛。
搞乡村振兴,只在村头大路刷墙绿化、涂脂抹粉;搞满意度调查,提前给市民发短信提醒选择“满意”;为提高经营主体数量,让村干部动员无经营活动的村民注册企业。
面对这一系列直击灵魂的拷问与揭示,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调研一问就说好”成为常态,当形式主义在基层蔓延,真正的民生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农民作为国家的根基,他们的声音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的发展,又如何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振兴?
秸秆禁烧问题同样如此,本是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执行政策,忽视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农田生态的平衡。农田病虫害的增加、农民情绪的累积,都是政策执行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科学指导的直接后果。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反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干群关系,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在迎接调研时,刻意营造“一片大好”的假象,通过粉饰太平、提前“排练”等手段,掩盖了基层的真实问题和矛盾。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上级部门的决策,更让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乡村振兴不应只是村头大路的刷墙绿化,而应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是农民生活质量的切实提升。满意度调查前的短信提醒,看似是提高满意率的“妙招”,实则是对民意的扭曲和误导,背离了调查的本质目的。
因此,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从根源上入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基层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基层工作真正回归到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要坚决予以打击,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同时,要加强调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鼓励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反馈,确保上级部门能够听到基层的真实声音,看到真实的情况。
讲实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困境,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贴近民生的政策措施。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应是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更是农民利益的守护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农民,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总之,面对“调研一问就说好”的现象,我们不能止于批评,更要行动起来,从制度设计、干部教育、监督考核等多方面入手,共同营造一个敢于说真话、勇于担责任、善于解难题的基层工作环境,让农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让农民的笑容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