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松土、播种;夏天施肥、除虫;秋天采撷果实,迎来丰收;寒冬来临的时候,将食物储于仓廪,在烟火升腾的暖屋里,等待冰雪融化的下一季。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简单重复,他们始终坚信,在春夏进行了劳作,大地就会在秋天给你馈赠。挂满果实的枝头,在付出之后必然会沉甸甸;嘹亮喜庆的歌声,在丰收到来时自然会唱起来。
又是一年秋分至。作为节气,它是个“长者”,已与我们相约数千年;作为节日,它还较“年轻”。“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今年才是第六个年头。这个古老而崭新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的致敬与传承,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和往年一样,全国各地的村庄此时开始忙碌,农民们在沃土上采摘收割,用瓜果飘香共庆丰收,用五谷丰登礼赞丰收。
苦心不负,劳有所获。这是大地给农民的踏实感和安全感,但是耕耘之后的收获,也属于每个沉潜于自己领域的耕耘者。在这个节日到来之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在自己坚持的事业中感受耕耘的辛苦、欣慰奋斗之所得。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推荐江西“土特产”的“赣有好物志”特刊。在这本特刊里,共筛选推荐了百余款好物,展现的是江西“三农”工作取得的丰硕成就,展示的是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庆丰收,促和美。
这本精美的特刊也是一首为江西“土特产”而唱的嘹亮赞歌。我们希望这歌声能借助风儿、借助鸟儿,借助新时代的传播力量,进入更多的家庭,传至更远的餐桌,让更多人了解大美江西物产之丰、品质之优。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还将一直唱下去,唱下去……
赣鄱有好物网上见真章
百余款好物集中展示助“家乡味道”美名远扬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
●百余款好物集中展示
赣南脐橙、浮梁茶叶、泰和乌鸡……带着各地风味的“土特产”足以令人喜爱有加。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聚焦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扎实做好农业稳生产、保供应、扩投资、促升级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接续向好”的势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景。
●线上线下全渠道推介
展示平台有了,更要立足“特色”、创新“宣传”,让“土特产”激活“发展流量”。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要推动“土特产”飘香,尤其需要创新宣传模式。
线下,8月26日起,南昌八一广场、秋水广场、彭家桥、地铁大厦等10余个地铁站显示屏上循环播放活动推介画面。画面以“丰收黄”为底色,滕王阁、庐山等江西元素让人眼前一亮,硕大的麦穗呈现出丰收的喜悦,醒目的设计风格将土特产文创和农文旅相结合,意义深远。
稻花香里说丰年,春华秋实庆丰收。本次“赣有好物”活动还将推出江南赶集·赣有好物节,并出版一本“赣有好物”江西土特产特刊,浓情展示“江西土特产——您值得拥有”。
小小“土特产”如何变成大产业?关键还需要从产业着手推动,使其从单一的产品变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更好地促进物流链、人才链、价值链的发展。
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周瑶敏认为,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靠种植、养殖,要以现有的产业链为基础,深挖潜力,立足特色,不断扩大延伸。突出差异属性,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带动可持续发展;聚焦产业化,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小吃转化为有标准、可溯源、便携可运的现代食品,才能形成规模效益……
周瑶敏认为,产品质量有保障,发展流量才能从“一时红”变成“长红”。农民收入上去了,实现产业梯度发展的同时,还能解决更多群众就业的问题。
装上智慧脑亮出科技范
智慧农业让“土特产”搭上“数字化”快车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下正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着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数智化生产作业模式,以此助推狗牯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5年,江西率先在全国采取智慧农业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围绕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四化”目标,开启在全省推进智慧农业“123+N”的建设进程。目前,江西智慧农业的基本建设框架已构建完成,智慧农业PPP项目总投资达2.18亿元。
智慧农业就是指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我省智慧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省各地涌现了一批较为成功、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典范。
●智慧农庄: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力成本高,人力资源紧张、老龄化严重等现象使许多农场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问题,而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遂川县汤湖镇玕山村的智慧茶园就是利用农业物联网、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涵盖茶园数据一张图、种植生产管理一张图、品牌溯源一张图、生产加工一张图等模块的数字平台。其中,智能农情数据管理对茶园的土壤墒情、气象灾情、病虫害灾情、长势苗情的农业四情进行统计、管理,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动态监测。
●智慧种植:七彩小番茄绿色环保又富硒
富含硒元素的七彩小番茄是江西省炊之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打农产品。“炊之园”在种植基地部署了一套智能中央气象站,通过智能数字传感器可采集种植基地内空气温度湿度、太阳光照度、降雨量、风速风向等要素,通过物联网随时了解种植基地实时气象信息。
种植大棚内还装有智能控制系统,用以判断温室内气候环境是否符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与科学值对比,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风机、湿帘、遮阳等设备。
消费者选择农产品,最希望了解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核实这些信息。使用手机扫描七彩小番茄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快速调出农产品档案、实时观看种植现场视频,把原生态、原产地的农产品鲜活地呈现在面前。
●智慧畜牧:打造“五星级”高端羊舍
九江有一种黑山羊,它们居住的羊舍有如五星级宾馆,在国内首台羊舍氨气智能控制系统下,羊群居住的环境空气清新。
那里有结构为两层(高床)的开放式羊舍,第一层用于粪污收集、发酵,第二层养羊。栏舍能够随时保持干燥、整洁。羊的排泄物经泥土和滤网布分解过滤后,排入污水池的水清澈无异味。“大业公司”还研发了国内首台羊舍氨气智能控制系统,能实时显示羊舍的温度以及氨气和异味浓度,有效控制羊舍内的空气质量。他们设计了五级电动卷帘,在氨气和异味浓度过高的情况下,自动按层级逐步打开卷帘通风降低氨气和异味。
品乡土味道享五谷丰登
我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土特产”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高译丹
乡村发展,产业先行。长期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各地乡村产业不、断壮大,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余被称为“中国蜜桔之乡”,“新余蜜桔”果皮极薄、汁多核少、风味浓郁,于2003年通过省科技成果品种鉴定,上市后深受消费者青睐。20世纪初,为扩大“新余蜜桔”种植规模,新余市充分发挥姚圩镇七里山千亩新余蜜桔推广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南安、新溪等周边乡镇,让当地农户种植蜜桔,并免费提供种苗,降低其投资成本。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大量工商资本投资建园。目前,七里山种植基地已成为全国同一品种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
当地政府为种植户提供“保姆式”服务,使得当地原本无人问津的山地如今已成为稀缺资源。
“新余蜜桔”种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关联的包装、采摘、营销、加工、运输等从业人员3万余人,农户还可通过劳资入股、到企业务工等方式获取报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今年,新余市扩种、新栽“新余蜜桔”面积近万亩,总面积达20.8万亩。
●3场直播售出近1.18万元的“土特产”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推动“土特产”加速出圈。一套桌椅、一部手机、几个编织筐就能进行一场助农直播。
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回村征求梳理村里各类“土特产”的数量,商议价格。听闻村干部在家门口直播带货,村民们十分兴奋。村里的大爷大妈纷纷忙活起来,带着自家干辣椒、干豆角等“土特产”前往现场。数据显示,广大消费者最爱干辣椒及干豆角这两类“土特产”,这两类产品销售额最高,在购买人群中60%是在外游子。
3场直播带动了价值近1.18万元、共268单的“土特产”走出大山。
未来,罗城村计划由村里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方式种植辣椒、豆角等,并制作干辣椒、干豆角、红薯粉等,进行量化生产,为长期直播备足料,壮大村集体经济。
●“乐安竹笋”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
为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抚州市乐安县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在“产”字上谋突破,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围绕竹笋、蔬菜、食用菌、油茶、蜂蜜和肉类等特色产业,拓展延伸加工链条。
“乐安竹笋”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首批“中欧互认”产品,年产值超15亿元。据了解,2022年,该县整合鹏鑫、广雅、登仙桥等竹笋加工龙头企业成立竹笋集团,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网建设,已投入近千万元扶持补助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设冷库和冷藏运输车,目前乐安县已有冷库容量约4.2万立方米,冷藏运输车30台。
同时,乐安县培育销售农产品的电商平台188家,农产品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其中脱贫地区“832平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
家乡有好物他们有故事
乡村干部、“新农人”变身网红直播带货将“土特产”带出大山
2020年,南昌拌粉开始进入李佳琦直播间,其直播间的高流量让南昌拌粉一夜间广为人知。庐山茶饼、南昌拌粉、都昌豆折、军山湖大闸蟹、遂川狗牯脑茶……近年来,江西越来越多“土特产”出圈,其中少不了网红主播的助力。他们为自己家乡的“土特产”代言,通过直播将家乡的“土特产”带出大山,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
【九江都昌袁玉英】乡村干部变身网红达人
“你们想吃家里的甘蔗糖、萝卜干、豆折的话就联系我。”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马涧桥社区干部袁玉英正在直播售卖家乡的“土特产”。
据介绍,鸣山乡马涧桥社区地理位置偏僻,每年农闲时,很多村民都无事可做、闲散在家,听说袁玉英帮村民代理销售豆折,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于是很多村民纷纷做起了豆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想到利用网络直播来销售豆折。
如今,袁玉英卖豆折的生意越来越好,还有台湾地区的朋友预订她的豆折。袁玉英说,煎豆折至少需要3个人,其中一个人负责煎,一个人负责烧火,另外一个人负责打浆与折豆折,
3个人一天可以煎200多斤湿豆折,晒干之后大约有200斤,平均每人每天能赚到400元。
早些年,鸣山乡七里村冯秀英的老公去世,她独自带着两个10多岁的儿子,家里非常困难。如今,每年冬季她用自己买的机器机浆,和另外两个妇女合作煎豆折,晒干之后,再把豆折送到袁玉英家销售。每个冬季,冯秀英都能赚到一两万元的收入,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
袁玉英还通过抖音直播方式帮助脱贫户增收致富,马涧桥社区脱贫户余香菊就是其中一位。在袁玉英的帮助下,余香菊平均每个月从抖音直播里可获得经济收入3000元。
袁玉英最大的希望是能成立自己的品牌,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让都昌的“土特产”走出都昌、走向全省甚至全国。
【宜春铜鼓朱茶香】转卖实体店回家乡创业
艾米果、凉拌脆笋、紫苏鱼……抖音上,“客家茶香”的短视频作品已有180余条,主要展现铜鼓客家美食、铜鼓的风土人情,以及客家人勤劳、好客的精神面貌。“客家茶香”是朱茶香的账号,她之前在西安生活了20多年。她说:“我从小就幻想看大山外的世界,西安也是我小时候向往的城市,可是在外漂泊这么久我还是惦记着回家,所以就将经营多年的实体店转了出去,决定回老家铜鼓创业。”
2019年,短视频风生水起,农村题材视频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通过视频传播也把各地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我家乡也有很多的‘土特产’,如果能通过短视频销售出去,既能成就自己,也能为家乡作一份贡献。”2021年6月,宜春市铜鼓县长寿村的朱茶香秉持着这份初心创建了“客家茶香”的账号,采用“短视频+直播带货”方式,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后来,朱茶香还参加了2022江西巾帼电商直播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带动了一批电商达人投入到推广名特优赣品的洪流中,一批女性带货能手脱颖而出,朱茶香荣获社会组冠军。朱茶香说:“很欣慰能通过比赛,把江西的很多好产品推荐给了更多的家庭,让更多家庭吃到了我们家乡天然健康的美食。”
朱茶香说,作为“新农人”,离不开农村、农业,她的短视频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记录与婆婆相处的点点滴滴,制作的客家菜客家小吃都是视频的主打内容,通过短视频让大家了解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以及农特产品。“我们当地的特色小吃,有米粉、笋、茶叶等,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帮助周边村民开拓了销售新渠道,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当地妇联的大力支持。”朱茶香说,2022年,她销售的铜鼓农产品种类20余种,销售金额达100万元,间接带动了10余名妇女增收10余万元。
打造优产品他们有经验
驻村书记、带货达人等助推江西农产品提升品质拓展市场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助推江西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涌现了一批土专家、驻村书记、电商平台运营者、带货达人……他们是推广优质农产品的亲历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如何助推江西农产品更好地提升品质拓展市场,他们也有自己的见解。
“大国农匠”黄列伍:要有特色,有技术,还要创新
2022年,九江市修水县黄沙镇李村村民黄列伍,获得“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畜牧养殖(羊繁育、养殖)一等奖。创业12年来,他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以畜牧业为例,它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化农业,因此,要打造出有特色的农产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是重中之重。”黄列伍表示。走进黄列伍的种羊基地,智能化和科技感满满。他的养殖基地采用了全自动智能排氨控制系统,不仅可以连接羊舍内部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羊舍的温度、湿度以及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还可以控制通风系统。基地的羊圈没有异味感,这是通过新型发酵技术实现了粪污处理,达到了废物循环利用。
黄列伍虽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但是他一直坚信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于是走上新农人之路。“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努力去开发现代农业创新技术,从而打造更多优质产品。”黄列伍用实际行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成为打造江西特色农产品的践行者。
“我认为,要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江西,享誉全国,一是要做出特色,二是要提高技术,另外还要走创新之路。”黄列伍说道。
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江发挥:驻村人员要带技术、带资源、带资金助农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驻村书记带来了不少先进理念,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好点子。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驻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第一书记江发挥,深入乡村一线,带领乡亲们走上产业发展新路。“在我驻村期间,开发了一处农业特色产业园。”江发挥表示,要充分利用好当地丰盛的农业资源,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我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从安徽引进了先进的果蔬种植技术,还找到全国有名的种植大户,虚心、耐心地学习和交流。有了技术,说干就干,目前特色产业园内种植了丰富的农产品。”江发挥说道,产业稳步发展后,地方给予的资金也是足够的,但是发展之路不能停歇。江发挥表示,目前正在开拓农旅融合发展,在河林村有个特色产业园,在当地打响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也吸引了周边的居民前来采摘。“我们现在就有个一日游的计划——品美食、赏荷花、逛农户……这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江发挥描绘了一幅乡村未来发展的蓝图,目前村里的连体大棚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之后,大家可以体验亲身种植农产品的快乐。
目前,省内各地都下派了驻村书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书记,促进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出圈”?江发挥表示,大家要担起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责,带资金、带技术、带资源,进一步打通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发展的快车道。
“三农”网红达人沈威(小飞哥):打造源头精品更有底气推广
“我认为,只有能找到更多的源头精品,我们的推广才会更有底气,我也有信心将更多的江西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沈威说道。
赣农宝运营总监牛丽国:对江西特色农产品分类建立专业化销售渠道
赣农宝目前是江西优质农产品的线上展销平台,从一定程度来说,塑造了江西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目前该平台有优质农产品商家4000多户。作为打造江西优质农产品的电商平台,赣农宝运营总监牛丽国,对擦亮江西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好物“出圈”专家献良策
实施品牌战略产品要有特点推广要有平台
江西生态资源丰富,农产品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如何让江西农产品在全国叫得响,卖得好?本报采访了三位农业领域资深专家,专家认为,要把产品做得好,把品牌宣传好,把市场推广好。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肖秀兰: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
肖秀兰认为,江西优质农产品已享誉全国。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省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5914个,其中,绿色食品1845个,有机农产品379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66个。我省有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9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1个。
在打造优质农产品方面,肖秀兰认为,首先要有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这将有利于生产主体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其次,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推进机制,有力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认证工作。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
2019-2022年,我省实施了四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将军山湖大闸蟹、庐山云雾茶、泰和乌鸡等31个农产品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强化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特色品质保持,提高了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就是要实施数字化智慧监管和加强品牌塑造,推进产销对接。我认为,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大力培育和推介优质农产品品牌;依托赣鄱正品旗舰店建设,布局了一批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专营店;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等活动,能够切实增强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和产品市场影响力,共同唱响江西‘优质农产品’品牌。”肖秀兰表示。
江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述斌:实现“八化”特征,打造四个平台
如何打造出优质的江西农产品,江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朱述斌认为,首先要让消费者知道江西有哪些好物。朱述斌称,要赋予江西好物“八化”特征。第一是生态化,让消费者想到江西产品,印象就是江西优质生态,打造绿色农产品;第二是数字化,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的数字化,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第三是标准化,从产品品质上把关,比如富硒农产品,需要达到什么指标等;第四是地域化,江西好物出自江西的什么地方,比如赣南脐橙等都属于地标产品;第五是文化化,赋予产品一定的故事性,具有文化内涵;第六是产业化,推广农产品不能零星零散去做,要面向市场,形成产业,要有产业主体,有头部企业,有与市场对接的机制,目前这块也是江西农产品发展的短板;第七是品牌化,目前江西正在强力推进赣鄱正品的打造;最后,需要实现时尚化,让江西的优质农产品成为一种风尚。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让江西好物更好走出去呢?朱述斌认为,江西应该借助四大平台,来实现优质农产品唱响全国。首先要打造好农产品电商云平台,除了建设本地电商平台,还可以与国内一些大型电商平台对接;第二要搭建展会平台,在重大节假日开展展会活动,夜市和网红打卡地也可以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第三要有商场平台,建议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国内品牌连锁超市合作,让江西优质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第四要有文化宣传平台,开展品牌宣传活动很有必要。
朱述斌还特别强调,一旦打响了江西农产品在全国的名声,还需要对四个方面进行加强,要强主体、强品牌、强科技、强监管。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艾卡特(MAkhter):开发农业旅游活动,增强产业发展吸引力
作为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艾卡特近期来到上饶,第一次接触江西农产品。他表示,上饶肥沃的土地和有利的气候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作物。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到芳香茶,上饶提供了一系列丰盛的农产品。“深入了解后,我知道当地政府实施了各种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农业发展。这些措施包括财政激励措施、研发计划以及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设施发展。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自动化和生物技术,既提高了生产力,又提高了产品质量。”艾卡特认为,政府的扶持,让上饶当地的农产品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全媒大推介好物出深闺
2023赣有好物·江西土特产推介活动精彩瞬间
文/本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阳
围绕“庆丰收促和美”的主题,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宗旨,8月21日,由省农业农村厅、江西日报社主办,江南都市报社承办的2023赣有好物·江西土特产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赣有好物——辣椒的报道版面
▲2023赣有好物·江西土特产推介活动宣传画面亮相南昌地铁站。罗贤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