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医疗技术与器械篇

1.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发展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二次增长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目前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近20%的份额,且占比还在持续提高。

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341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9.6%。由于疫情对医用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盒和体外膜肺氧合机器(ECMO)等一系列医疗器械的需求激增,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收入预计将跃升至8,500亿元人民币以上。新冠疫情后,随着国家出台各类政策推动基础设施的加速完善,预计未来几年医疗器械行业仍将维持较高增长。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驱动增长因素

未来驱动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1.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人群日益增多;2.收入增长拉动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增长;3.医疗诊所和医院基础设施的完善。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对IVD和医用耗材需求的推动,纳入统计的53家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年报营业收入合计572亿元,相比2019年同期数据增长37.4%。2020年中报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超过140亿元,相比2019年的71.05亿元几乎翻倍。其中,之江生物、达安基因、明德生物、华大基因、英科医疗、康泰医学等均为疫情获利企业,业绩增长超过200%。

2.新冠疫情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深远,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将迎来需求高峰

疫情将长期带动医疗基础设施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并加速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

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进口依赖度高,疫情爆发暴露了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短板,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诊治中使用的ECMO为例,主要厂商均为海外公司,器械短缺时供应难以快速响应。2020年3月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财政上将提供行业发展更多支持。以体外诊断赛道为例,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完成城市检测基地和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

新冠疫情促进了我国分子诊断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加速其他医疗设备的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

疫情促使多国降低或免除医疗器械进口关税,加速我国医疗器械走出国门

疫情促使行业审批加速,有利于减少企业审批费用、缩短产品审批周期

2020年2月25日,为全力满足防疫所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辟了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的绿色通道,保障应急防控物资需要以及防疫所需的医疗器械。对于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生产许可和检验检测等实施特别措施,合并审批流程。对于转产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实行应急审批,依法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

疫情推动医疗器械供应链升级,促进产业持续整合,加速响应医疗需求

疫情爆发破坏生产秩序,加之交通运输的管控,对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冲击。链条传导效应持续,短期看将造成国内进口医疗器械供应紧张,长期看疫情将对医疗器械供应链带来结构性的影响。

从纵向来看,上游生产企业或并购中游经销商,优化渠道;大型中游渠道企业或并购小型上游生产商,完成自产化;中游渠道企业或并购下游医疗服务商,优化服务。各种形式的并购都可以更快匹配上下游的供给,疫情将促进业内未来持续整合,加速响应医疗需求。

疫情促发医疗新科技应用,AI技术有效减轻医护工作量

多种医疗新科技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例如病房机器人、病毒隔离系统、空气病毒净化系统、手术室病房信息化系统、快速温度检测系统等。AI技术的引进有效减少了疫情中超负荷的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

疫情中快速诊断能力是基本要求,便捷、小型化、适合快速诊断的POCT产品将成为IVD领域的新爆发点。疫情中万孚生物、安图生物、达安基因、新产业、迈克、美康生物、基蛋生物、康华生物、优利特等百余家公司陆续推出试剂盒和各种快速检测手段,其中POCT类产品以其便携性、快速性在疫情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高值耗材短期内或因疫情受压明显,疫情之后将持续反弹

外科类高值耗材是短期内受负面影响最大的院内医疗器械板块。疫情期间,除危重急症外,常规的手术治疗数量大幅缩减。骨科类、心内科支架、起搏器以及腔镜类器械短期冲击巨大,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成熟企业可用体量化解短期压力,而现金流有限的中小企业形势较为严峻。

长期来看,创新仍然是高值耗材的主旋律,手术量也仅是短期内下降,不影响赛道的未来增长。

3.监管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器械产品创新

支付政策、注册审批及企业上市环境方面的变化给医疗器械企业同时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产品创新已成为未来器械企业制胜的关键。

高值耗材支付政策逐渐明朗,继冠脉支架后,骨科耗材和IVD或即将迎来国家集采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7月印发了《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通知规定: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探索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高值医用耗材须在采购平台上公开交易、阳光采购。

对于国产化程度高,每年采购绝对量大,生产企业可选范围大,且产品评价标准相对明确的高值医用耗材,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该文件正式拉开了高值耗材带量采购这一大潮的大幕,标志着医疗器械领域将迎来剧变。自此,心血管、骨科等高值耗材和IVD进入了“省市级带量采购试点+国家集采”的阶段(下文中“国家集采”简称“国采”)。

首轮国采“花落”冠脉支架,并于2020年11月5日正式在天津开标。不同于多个省份骨科器械带量采购的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各自分组竞价的机制,冠脉支架国采的规则是国产进口不分组、不谈判、同一注册证内的不同规格型号认定为一个采购单元,最终国产中标价平均降幅92%,进口平均降幅95%。谈判结束后,冠脉支架均价直接由1.3万元降价至700元左右。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股价自此应声下跌,进入了长达数月的下行通道。

不同于药品,高值耗材几乎不存在院外药店市场,且公立医院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首轮冠脉支架国采拿出了全国80%的份额纳入意向采购量,因此耗材企业能否在国采中标,对企业的业绩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提高中标率,应标企业纷纷以跳水价应标。

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保局已经讨论形成了耗材国采的遴选标准,基本的条件是产品的国产化程度高,每年采购绝对量大,生产企业可选范围大,且产品评价标准相对明确。

骨科植入耗材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细分之一,市场规模大,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手术量还将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不同于药品,高值耗材门类众多,仅骨科一门类产品品规就以万计量,难以通过类似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来进行统一的质量评价。因此,骨科品类的国采规则,或将与冠脉支架国采政策有较大不同。由于创伤和脊柱领域的骨科植入物品规过多,目前首当其冲纳入省市级带量采购试点的是品规相对较少的关节类植入物。

目前,以骨科医疗器械为代表的医用高值耗材,一般由省级机构开展集中采购招标,部分地区以地市为单位开展集中采购招标。截至目前,已有江苏、安徽、福建、浙江、湖南、山东、青海、贵州省黔南州、云南省曲靖市等部分地区针对部分骨科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关节类)实施带量采购试点。根据已开展带量采购试点地区公布的信息,带量采购范围内的骨科医疗器械平均降幅为50%~80%左右。

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的通知》,列举18项高值医用耗材作为第一批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对象,包括脊柱椎体间固定/置换系统、刨骨器、髋关节假体、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及附件。

2020年11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医保价采中心函〔2020〕26号),明确指出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主要包括的类别有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骨科材料、除颤器、封堵器和吻合器。

2021年3月初,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下发的《关于开展部分高值医用耗材医院采购数据填报的通知》(医保价采中心函〔2021〕7号),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高值耗材已正式开始采购数据填报。上文中提到的除颤器、封堵器和吻合器暂未纳入填报范围。至此,业界认为2021年,骨科耗材大概率将部分或全部迎来国家集采。

高值耗材国采将对医疗器械行业各环节产生重大影响

2020年下半年,冠脉支架集采让行业龙头乐普医疗和微创医疗的股价先后走了一次过山车行情。年底骨科集采风声渐起,大博医疗、凯利泰、春立医疗、爱康医疗等龙头企业也纷纷经历了巨幅下跌和机构减持。市场无非担心的是骨科国采也将重蹈冠脉支架终端价“打一折”对企业业绩造成重创的覆辙。

至此,业内所有厂家均需正视集中采购这一大趋势,并要提前做好准备:

(1)靠销售驱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产品,必将在集采后进入“地板价”,不中标将丢失市场,“流血中标”则是饮鸩止渴,中标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做好流通服务,这块业务将成为公司“薄利多销”的现金流业务;

(3)产品创新已成为未来器械耗材企业制胜的唯一生路。

注册审批制度驱动医疗器械产品创新

2020年,在注册审批方面,除前文所述的疫情环境下中国药监局开展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应急审批工作外,国家共批准了26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包括科亚医疗、数坤科技、深睿医疗等多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企业的AI三类证的获批,标志着曾经一度沉寂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企业终于迎来了产品上市的新时代。

科创板和港股将以更开放姿态迎接器械企业

备受瞩目的上海科创板自开板以来创造了一系列造富神话,但也不乏后继无力、股价疲软腰斩的案例。不同于新药研发企业,目前科创板尚未迎来适用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

因此,自2019年下半年起,多家医疗器械企业选择适用港股新标准登陆港交所,包括首个按照港股新标准上市的未盈利医疗器械公司启明医疗、以及之后的沛嘉医疗、康基医疗等。企业会综合考虑公司注册地、资本结构、股东背景、市场估值中枢、流动性水平、上市融资及后续融资需求等因素确认合适的上市地,但毫无疑问,未来几年,A股及港股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更多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

4.新技术促进医疗器械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医疗新技术不断涌现,在2020年数字化战略叠加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单细胞测序、CRISPR等新技术在诊疗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商业化苗头。这些新技术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将深刻影响医疗器械和诊断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传统医疗诊疗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可以帮助医生提供诊断意见(secondopinion)和规划个体化治疗方案。2019年5月,国家药监局启动中国药品监督科学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为首批九个重点研究项目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当前在医疗器械行业运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为影像+AI,图玛深维、推想科技、深睿医疗、汇医慧影等行业玩家产品已经趋于成熟,该领域已有多张注册证面世。

在心脑血管领域,影像FFR(FractionalFlowReserve,血流储备分数)测量利用人工智能和流体力学算法等技术,不但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狭窄程度,同时可以实现冠状动脉的功能学评价,是目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较为前沿的应用。按照FFR值测量方法的不同,影像FFR主要包括CT-FFR(基于冠状动脉CT的血流储备分数)、FFR-Angio(基于冠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和FFR-Ivus/Oct(基于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这些前沿技术的联合应用结合目前传统的微创FFR测量技术,可以为医院和医生提供针对不同病人的个体化诊断方案和更加精准的诊断结果,建立起价值医疗的黄金标准。

科亚医疗的深脉分数是国内首个完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的无创冠脉功能学评估产品。博动医疗的基于冠脉造影的QFR是全球首款无导丝FFR系统。

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越来越广,不仅可运用于心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室内场景,也可运用于药物分拣、消毒等院内场景,甚至家中护理、术后康复等院外场景。对应的,机器人可分为辅助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若干个子品类。

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手术机器人布局最早,目前各细分赛道布局最全,基本垄断腔镜手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市场,以色列、日本、欧洲部分国家也陆续有产品出现。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市场玩家较多,巨头纷纷涌入,包括美敦力的Mazor脊柱手术机器人、史赛克的MAKO关节手术机器人、捷迈的MedTech脊柱手术机器人等。

依托于5G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将成为远程手术实现的重要平台。2019年1月思哲睿联合华为、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实现了利用5G技术的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同年3月中国移动联手华为、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未来"手术机器人+5G"将进一步突破手术术式、空间限制,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单细胞技术

未来单细胞检测的技术将不断发展,在多重测序上不断加深进展,结合空间信息研究单细胞,进一步理解单细胞与其相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目前可看到的单细胞技术新方向。

在《TheScientist》公布的2020年10大创新应用中,有多项产品涉及到单细胞技术创新与应用。其中BioLegend获得了CITE-seq使用许可,开发出了TotalSeqTM-CHumanUniversalCocktailv1.0。CITE-seq可以在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的同时评估每个细胞中的蛋白质,对感染领域的精准检测具有极大意义。

此外,IsoPlexis使用单细胞胞内蛋白质组解决方案(Single-CellIntracellularProteome),可以监控30多条蛋白质通路,整个蛋白网络的运作机制,可以有效地评估靶向疗法(如抗体疗法或小分子药物)的有效性。

10XGenomics有两项产品入选,首先是基于ATAC-seq检测方法的铬单细胞ATAC+基因表达产品,该产品能够从单个细胞中获得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数据。10XGenomics还推出了空间基因表达解决方案(VisiumSpatialGeneExpressionSolution),推进了空间转录组学的更新技术,只需提供一个或几个细胞的整个转录组数据,就能准确揭示组织样本中基因表达的具体位置,能在每个位点上拾取上万个分子标识符,该产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发育生物学、肿瘤学和免疫学也颇具开发潜力。

CRISPR技术

在新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利用CRISPR技术实现快速新冠检测的产品。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的TonyY.Hu博士证明了将荧光显微镜读出装置与智能手机配对,从CRISPR-Cas12a检测中确定唾液中新冠病毒载量,与成熟的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一样有效。无独有偶,格拉斯通病毒学研究所主任MelanieOtt博士同样发文证实了Cas13a蛋白与一种在切割时会产生荧光的报告分子结合在一起,与来自鼻腔拭子的患者样本混合,利用显微镜的智能手机摄像头可以检测到荧光报告新冠阳性的检测方式有效。未来在感染领域,基于CRISPR技术的POCT发展将是一大亮点。

5.产业链重构,新玩家涌入

未来十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国产替代、自主创新、平台化布局、产业链延伸等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行业边界的不断模糊,包括互联网巨头、医疗器械服务商及药企在内的非传统器械玩家纷纷入局医疗器械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新涌入玩家之一:互联网巨头

AI技术对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影响,让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也跃跃欲试,阿里、京东、腾讯、字节跳动纷纷入局。一方面,以其大数据与C端平台构建互联网医疗平台,例如阿里医疗、京东医疗,另一方面加强对产业链上游,尤其是设备方向的投入,与传统医疗Medtech玩家形成战略合作。

新涌入玩家之二:专业的医疗器械服务型公司

过去几年,医疗器械领域蓬勃发展,绝大多数公司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内生成长,从发现临床需求到产品研发上市,再到自身搭建平台进行商业化销售,该模式对于创始团队的研发、运营和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随着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制度的推行、法规监管的逐渐严格以及带量采购对于渠道的重塑,拥有高进入壁垒的专业性服务企业或者拥有规模效应的平台企业,将有可能成为价值链服务中的明星企业。这部分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于提速和专业化整个价值链条的局部环节,更快更好地将优质产品推向临床。这些企业包括但不限于CRO/CDMO公司,以及平台型专业化销售公司。

新涌入玩家之三:药企涉足医疗器械领域

二、2021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及市场预判

1.带量采购危机并存,应保持审慎乐观

2021年4月1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开展部分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集采工作的通知”,表示计划分批开展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首批将开展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类高值医用耗材。行业普遍认为,下一个进行国采的高值医用耗材会是人工髋膝关节。

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是可以遇见的趋势,因为器械厂商必然将主动降价以换取市场份额。在此大背景下,由于中标企业数量有限,集中度有所加大,未中标企业将面临边缘化风险,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与此同时,带量采购也给行业内企业带来一定发展机遇:

有利于大型CSO发展

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一大原因在于长期采取多层代理的销售模式,层层加价。带量采购实施后,将实行“两票制”,极大的压缩了流通环节的利润,这将使一批既无上游产品优势,又无下游直接终端资源的经销商直接出局。但以价换量的大背景下,厂商无法完全进行直销,依然要寻求代理商的合作,有全国大量终端资源,并且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提供服务的大型CSO将迎来行业春天。

有利于产品创新能力强且产品线丰富的企业发展

为了应对医疗耗材的带量采购,耗材企业将根据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最大程度发挥整个产品组合的价值。例如,一款上市多年,已经成为基础款的产品比较适合进行带量采购,用低毛利获得进院资格;而新款产品则较适合打高端市场,获得高毛利和高利润。同时,从带量采购中节省下来的资金国家也将用于鼓励创新,有自主研发能力,产品种类和梯度丰富的企业有望在带量采购的实施过程中提升市场份额,维持更好的效益。

在此大背景下,单产品的耗材企业面临冲击的风险较高,但产品线齐全,具有产品创新能力的平台企业将在政策推动下进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有利于具有出海能力的企业发展

在国内推进耗材带量采购的进程中,由于厂商能否中标以及中标后利润情况均为未知数,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了有出海能力的耗材企业。国际化销售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总之,在评估短期内有可能进入带量采购范围的高值耗材企业时,财务投资人应多从成熟产品成本控制、能否进入海外市场、创新产品输出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战略投资人可结合产品、渠道、供应链整合等角度考虑。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将进入全国性带量采购的产品还会不断扩充,投资人在进行此类产品投资时,应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在带量采购将心血管和骨科植入耗材打到“白菜价”的同时,行业普遍认为这将促进创新诊疗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带量采购的推进增加了医院使用诊断产品的意愿,有助于实现精准诊断,避免过度医疗。目前冠脉支架已完成国采,骨科耗材不少省市已开展省级带量采购,国采也即将落地,我们认为这两个行业的精准诊疗产品将迎来发展红利期。

受集采政策影响,资本已将目光投向集采目录外的心血管介入产品。例如,能够更精准判断患者是否应该植入支架的诊断方式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所涉及的耗材产品。2020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FFR公司频繁融资,下表整理了部分公司2020年以来的融资情况。

近年来,精准诊疗理念在骨科逐步推行开来,伴随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骨科精准诊疗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术前、术中、术后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实现手术过程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能有效提高手术精准度,缩小创伤面积,减轻病人疼痛以及延长植入假体的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在此背景下,除国际和国内骨科巨头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外,也涌现不少初创型企业进入该赛道,智能骨科机器人将在未来5年迎来发展窗口期。

2.科创板+港股IPO将持续带动创新医疗器械板块一级市场活跃度

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启第五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后,以往不满足硬性盈利及收入指标的创新药迎来了融资的黄金期,但在过去的近两年中,还没有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应用这一标准进行申报。

离第五套标准最近的天智航于2020年1月4日、19日分别召开董事会会议和临时股东大会,将上市标准修改为第二条,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并用第二条标准成功上市,可见第五套标准尚未完全对器械企业开放。随着国家对于创新医疗器械的大力扶持,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对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开放给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这一预期愈发强烈。

从科创板开板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对企业的科创属性趋于严格。2020年3月,证监会在总结前期审核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明确了“3+5”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从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收入增长等3个方面,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特别突出的5种情形,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科创属性,2021年4月16日,证监会就指引做出修订,由原来的“3+5”变为“4+5”,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指标。同时本次修订明确对于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从严把关;对于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投资类企业,禁止在科创板上市。

而同期的香港IPO市场,以往估值较低、流动性较差的印象在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被逐渐扭转,技术壁垒高、产品进度领先、细分领域龙头属性较明确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在香港备受追捧,估值水平不低于科创板,给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

可预期的是,2021年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在科创板和港股的退出通道将继续通畅,带动整个创新医疗器械板块投融资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企业能够获得充沛的资金快速推进产品创新和注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并在前沿领域进行布局,中国创新医疗器械赛道开始进入黄金十年。

3.后新冠疫情时代,分级诊疗体系逐渐完善,POCT有望进一步发展

本次疫情防治暴露出我国基层医疗人员不足,能力相对欠缺,医疗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完全发挥出分级诊疗体系的作用。常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只能在专门的PCR实验室进行,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院实验室并不具备上述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只能将样本运送至有资质的实验室,导致疫情初期,新冠核酸检测耗时长,能力不足。

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表示,“希望有新的、快速检测的方法在基层使用,不需要那么高的条件的医疗机构也能开展”。新冠疫情促使分子POCT(point-of-caretesting,即时检验)快速发展,可以单独闭管进行核酸提取与扩增,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现场快速检测,在新冠中广泛运用于基层诊所、急诊和海关等地。

与其他体外诊断平台相比,POCT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包括:第一,有效缩短采样到报告的检测周期;第二,所需空间小,不需要大量配套设备;第三,对操作者要求少,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本人操作。基于以上优势,POCT可应用于广泛的检测领域,主要包括:

新冠疫情下,政府、各级医疗机构,乃至人民群众均已意识到了分级诊疗的重要性,基层医院应当承担起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病人的日常治疗,传染病基层防治工作等任务。行业普遍认为后新冠疫情时代,政府仍将出台各类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能力的投入,完善医疗设备及开展对人员的专业培训,让分级诊疗体落到实处,使其对全民医疗保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场地有限、资金有限,病人样本相对较少,更加适合POCT设备布局。

除新冠疫情外,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愈发常见,需要进行长期跟踪与定期检查,基层医院及家用医疗设备将吸纳绝大部分该类需求,进一步加速POCT行业的发展。

4.LDT呈现松绑趋势,利好NGS、质谱等平台技术的发展

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其中第53条规定“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在新条例发布之前,国家药监局在2020年11月在其官网刊登了一则对于人大代表的回复(国药监建[2020]27号),首次官方明确表态“临床上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开展监测确有需求”“我们认为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应增加通过认可实验室能力的途径,使得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临床使用新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创新产品的开发应用”。

行业普遍认为该条例的修订为监管机构对LDT的放宽,对于一些以第三方检测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为重大利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可以在本单位内使用”,该松绑更多的是对注册流程赶不上临床需求的企业利好,可以鼓励NGS、质谱等平台技术进行创新型的符合临床需求的检测项目的研发,使得这些企业可以在获证前以LDT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收入。该条款的修订对LDT模式有一定利好的趋势,但具体细则仍有待管理部门出台。

5.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并购走上快车道

放眼全球,医疗器械巨头无一不是经历并购成为行业霸主的,医疗器械并购案例屡见不鲜,主要是由以下四个原因:

医疗器械单一领域市场规模和空间相对有限

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形态差异巨大,既包括一次性医用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比较基础的低值耗材,也包括肿瘤放疗设备等复杂大型设备。医疗器械行业的碎片化特点决定了不同细分赛道需要的技术和市场积淀迥异,跨越品种和细分领域发展的壁垒是较高的。

对于一些已经成为细分领域行业巨头的公司,他们对“市场空间”的渴求也就更加强烈,拓展市场空间有两种方法,一是新增产品线,二是进军新市场。但是,企业单纯依靠自身研发来扩充产品线,往往风险较大,历时较长,尤其是希望扩展到与自身领域完全不同的细分赛道时;而在进军新市场时,例如出海销售,如果仅依靠自身力量,往往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刻,资源积累有限,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并购是这些行业巨头寻求市场空间,突破原有瓶颈,实现二次跨越的途径。

医疗器械技术成熟快,竞争易恶化,并购可以使得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与医药行业一款新药的研发动辄十几年不同,医疗器械因为技术成熟快、产品迭代周期短,很容易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竞争对手,市场竞争易恶化。叠加医疗器械赛道分散,市场空间有限等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无法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会成为并购的对象。在医疗器械领域,并购也许是企业的一张护身符,通过并购的形式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充分发挥规模化效应,例如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企业共享渠道进行规模化销售等。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迅速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建立竞争优势,以便形成足够的壁垒,增加新进入者抢占市场份额的难度。

医疗器械技术更新迭代快,通过并购,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性

医疗器械技术更新迭代快,大型企业由于体制成熟,缺少一定的“危机感”,往往研发实力不如中小型企业强劲。因此,对于大企业来说,买入创新技术企业可降低内部研发的风险,同时可以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保证自身产品性能优于同行,从而持续确保自身市场份额。

产业上下游整合,提升规模效应

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通过并购上下游,可以有两方面的优势。一,通过并购自身上游企业,促进自身业务成本节约,具备更优的市场竞争力;二,通过并购下游掌握销售终端,向医疗服务综合提供商进行转型。

新冠疫情后,我们认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将进入快车道。

新冠受益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拥有并购实力

新冠疫情下,不少从事口罩、消毒液生产的低值医疗器械公司获得大量现金收入,这类企业有强烈产业升级意愿。同时,对于一些从事核酸检测的获得大量现金的体外诊断公司来说,他们希望能够扩大自身产品线,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冠受益企业圣湘生物率先打响了第一炮。

2021年5月12日,圣湘生物(688289.SH)公布,公司与珠海保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协商一致,通过协议方式购买保联资产持有的上海科华生物(002022)工程股份有限公司9586.30万股(占科华生物总股本的18.63%),购买价格为人民币19.5亿元,折合每股人民币20.34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圣湘生物成为科华生物第一大股东。圣湘生物与科华生物将能够实现双方在技术平台、产品线、渠道、市场等领域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双方病种解决方案、全场景化系统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我们认为后续将有更多的新冠受益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获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医疗一级市场持续火热,培育了部分可并购标的

近年来,投资人对医疗行业投资热情不减,一级市场的热情促进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涌现了大批创业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部分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科创板的开放又加速了上市进程,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在某一细分赛道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依靠内部发展无法突破瓶颈。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并突破发展的瓶颈,或者被行业龙头收购,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能够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2021年投资热点预测

1.医疗机器人

相比于2019年的12起仅1.31亿的融资金额,2020年的医疗机器人异军突起,累计融资24起,融资额超过43亿人民币。

随着国家对于医疗机器人的定位逐渐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龙头企业核心产品纷纷进入绿色通道,以骨科导航定位机器人为代表的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一级市场对于医疗机器人这一板块信心明显提升。其中,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微创外科领域的集大成者,在全球一直是直觉外科的天下,国内该领域第一梯队企业经过长期技术攻关,产品均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第一张证为期不远。

2020年国家冠脉支架集中采购尘埃落定,心脑血管疾病手术诊疗方式尤其是围绕冠脉PCI手术的综合诊疗方案将在2021年改变方向,开启新的时代。治疗性产品冠脉支架被打成“白菜价”加速了其它创新诊疗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一方面“介入无植入”的理念逐渐被临床认可,相适应的载药球囊、特殊球囊(包括巧克力球囊等)和基于球囊的冲击波碎石技术将进入临床推广快车道,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获得了NMPA注册的冠脉载药球囊产品,其中历史悠久的德国贝朗医疗凭借其出色的载药技术和球囊性能占据了国内冠脉载药球囊的主要市场份额,其余已经获得注册证的国内厂家包括乐普医疗、申淇医疗、辽宁垠艺以及远大医药(凯德诺),还有很多布局血管介入类产品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载药球囊等血管介入类产品。随着冠脉支架集采深入执行,我们预计未来2-3年载药球囊以及其他特殊球囊产品的市场将会出现销量的快速爬坡期。

在心脏医学领域,电生理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对心律市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除了常规的药物控制外,导管消融手术(又称电生理手术)不仅能控制心律失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预后,降低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生。

电生理产品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标测系统(三维/二维)、标测导管和射频消融导管,以美国强生公司为例,在电生理领域,强生的主要产品包括Carto三维系统,星型磁电双定位标测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及体表参考电极等。这些设备和导管的研发需要突破非常高的技术壁垒,而且产品整体研发周期长,研发失败风险高,国内公司需要获得产品突破仍然面临众多技术上的挑战。

在电生理这类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从诊断到治疗的手术操作,因此产品的可操作性、质量的稳定性和器械的安全性都是产品落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例如三维标测系统基于软件算法的快速建模、射频消融导管温度、功率和压力的综合性能,这些壁垒都是国内公司在未来需要不断攻克的。

目前国内布局电生理产品的企业包括惠泰医疗、微创电生理、乐普医疗等。其中,惠泰医疗研发的电极导管和射频消融电极导管均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产品,2020年9月公司也在科创板成功过会,预示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企业正在电生理这个市场发力。同时,继国家冠脉集采之后,医生也会开始寻找和学习更加创新前沿的技术,从而造福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电生理市场虽然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进口替代的长远趋势不会改变。

4.口腔和眼科高值耗材

人工晶状体基础材料过去10年无重大变化,侧重性能改良和附加功能,如防蓝光功能、肝素表面改性等。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是核心技术,经历了“球面-非球面-环曲面(Toric)-多焦点-可调节”的发展历程,国内光学设计的研发进展与海外基本落后一个代际。2019年全球人工晶状体市场规模超过38亿美元,细分领域中,单焦点占比67.4%,老视纠正性(多焦点)占比18%,Toric占比9.5%,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占比4.2%,术后可调节人工晶体占比0.9%。

人工晶体的进口替代刚刚起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占国内人工晶状体市场约80%份额,其中进口品牌占80%以上。目前国产人工晶状体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等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内进行多焦点人工晶体研发的厂商较少,爱博诺德进度居前,其次是昊海生科。爱博诺德的晶体结合了特殊的景深扩展设计和衍射环设计,寻求实现连续视程,累计投入已接近1,300万,预计处于临床试验后期,2020年已进入绿色通道,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款国产的三焦点人工晶体。昊海生科同样也在研发非球多焦人工晶体,但仍处于临床前阶段。能够尽快攻克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企业必将会在带量采购中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和定价优势。

随着国内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的不断上升,角膜塑形镜正逐渐成为新的眼科高值耗材投资热点。角膜塑形镜(OK镜)采用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通过戴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消费级眼科高值耗材,不会受到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

角膜塑形镜在海外历史悠久,但目前国产已获批的角膜塑形镜企业仅有三家,其中上市公司欧普康视是龙头企业,营收和净利润水平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国内角膜塑形镜渗透率还不足1%,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

5.质谱

具有特色标志物研发能力的试剂企业

质谱在中国的起步虽晚,但目前已涌入大量玩家,然而厂家推出的试剂多集中于单指标分析,尤其是维生素、血药浓度、儿茶酚胺、微量元素等常规试剂,导致企业入院困难,销售难以起量。企业应注重研发特色试剂,建立自身护城河。第一,对标美国逐渐组学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厂家可以布局多指标试剂盒,以实现对某一疾病的精准诊断。在疾病和指标的挑选过程中,应当考虑市场广阔,但目前尚无诊断方法或无较好诊断方法的疾病。第二,研发能力突出的企业,可以将部分精力投入至新标志物的研发,不仅有利于企业护城河的建立、实现价值提升,也有利于推动质谱行业的发展。

具有质谱仪自研能力的企业

6.IVD试剂原材料

在精准医疗的大趋势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试剂原料市场需求相应快速扩大,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3亿增长至2019年的82亿元,2015~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8%;预计2024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2019~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4%。

IVD试剂原材料主要包括抗原与抗体、酶及其他原料(包括微球、引物、其他化学制品等)三大类;抗原与抗体以及酶与辅酶等核心反应原材料又被归为关键性原材料。目前本土企业在IVD试剂非核心原材料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核心原材料因其研发难度高、生产工艺复杂、稳定性难以控制等特点主要被跨国企业垄断,国内企业现阶段涉足较少,导致下游企业对进口原材料依赖程度高,结合运输、清关等实操问题,时常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在疫情期间尤为突出。相反,中国企业生产及供货周期更可控,再加上其产品开发与布局可更贴合中国疾病需求,随着技术难关与生产工艺的逐步攻克,中国企业在IVD试剂核心原材料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指日可待。

THE END
1.十大MRO工业品采购平台工业品一站式采购平台有哪些十大品牌网CNPP重磅推出2024十大MRO工业品采购平台,mro工业品采购平台十大排行榜前十名有阿里1688、京满仓、震坤行、西域、米思米、我的万物集、欧时、海智在线、怡合达、众业达。十大mro工业品采购平台由品牌数据部门通过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旨在告诉消费者mro采https://www.cnpp.cn/china/list_9083.html
2.采购必知的285个寻源网站及平台,采购家人们赶紧收藏!百度爱采购:https://b2b.baidu.com/【常用】 另外有爱采购跨境专用的国际站平台 经营帮:https://www.jingyingbang.com/ 外贸采购: 敦煌网:https://seller.dhgate.com/ 阿里巴巴国际站:https://www.alibaba.com/【跨境用】 中国制造网:https://www.made-in-china.com/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52506051&efid=_8ikJIc-S-L_S93RhUkydg
3.各大地铁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武汉华胜公司地铁事业部专门收集的全国各大城市地铁招投标采购平台。http://www.100mw.cn/view/37.html
4.义乌国际贸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平台软件建设具体包括单一窗口、综合服务网站、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商户备案、组货装箱、检验检疫、报关单溯源、免税管理、个人贸易外汇管理、大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后台管理升级、物流通关状态服务、数据交换、数据异地灾备部署等15项子系http://trade.yw.gov.cn/
5.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购买各大电商平台市场低价机票的截屏举例 案例: 公务人员计划于3月27日乘坐MU2102由北京飞往西安。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该航班的最低公务票价为670元。相较之下,某电商网站平台的最低票价为650元。(见下图) 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价格: 电商平台价格: 对于电商平台销售的此类超低价机票,请注意其退票改签规则,以及购买https://www.gpticket.org/announcement/officeCardBuyManualScreen.action
6.2024全球21大外贸B2B采购平台介绍与推荐(附10.50%返利优惠B2B平台大家都知道,是方便商家进货的平台,便宜实惠。但是如果你不是商家,也是可以通过在B2B平台买些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价格比一些电商便宜多了。而且现在的的B2B平台,大多数可以一键代发,不需要大量购买即可安排发货,所以既方便又实惠。那么全球有哪些B2B平台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最全面的全球外贸B2B采购平台,这些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5656514
7.手把手教你薅G胖羊毛:SteamKey购买指南接下来可能有人要问,这么好的东西去哪买呢?下面就将介绍各大零售商及二手Key交易市场,里面也会标注相应的风险等级。国内专业的杉果游戏、凤凰游戏等市场就不多说了,这些平台基本不存在风险,最多只是有时Key会缺货。另外淘宝等网商也不再多提,靠谱程度得看具体商家的情况。 http://www.chuapp.com/article/285160.html
8.二维火手机收银,收银管理软件,餐饮收银系统,收银一体机无缝对接各大外卖平台 实现自动接单,厨房自动打单,库存实时对应 帮助商户从线上直接引流至店铺 *美团外卖可对接蓝牙打印机单独使用 扫码即会员 支付即关注 顾客扫码点餐就可成为店铺会员,享受会员各项优惠,会员纳新即扫即得 转化会员 二次营销 可设置会员专享价、折扣、等级特权、积分和活动营销等提升会员数 https://www.meipian.cn/245w5bba
9.中金:“人货场”驱动中国消费行业变革,轻工零售美妆亦面临发展渠道端,流量即渠道时代来临,电商成熟度深化与网购渗透率提升,直播电商已成为重要消费场景与渠道,各大平台在“直播+”业务上深耕发力。营销端,内容即营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营销方式迭代升级,去中心化加速内容生产和传播;社交媒体与KOL营销成为主流,精准营销、千人千面。https://m.zhitongcaijing.com/article/share.html?content_id=510424
10.超市菜场婴儿用品购药服务调味料……嘉定保供渠道更新→请村、居民联系自己所属的村居委,非居民区的请联系对应的行业主管单位,由主管单位统计汇总物资采购需求后,安亭镇政府每天统一组织订购和发放。 安亭镇封控期间各居村委会保供热线 安亭镇各行业保障物资购买 酒店、商务楼宇等保供专线:59560511 工地保供专线:39503655 https://static.zhoudaosh.com/A836A89A9662686C1E4343603B37408E41133906299177518129417873A093EA
1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采购论证管理办法北大医院院字﹝2015﹞11号科研以上情况需经采购部门集体讨论,报处室负责人及主管院领导批准后进行采购,讨论和审批过程需形成工作记录,主要内容和格式参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来源论证审批表》(见附件二)。 (四)实验耗材平台采购:医院各处室采购科研实验用品须通过“实验用品在线询购系统”订购;系统中没有的实验用品,应及时向科研处申报,由科研处https://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1705.html
12.4500+资源免费对接:乘风破浪的姐姐直播招商滴滴寻品牌实物2:靠谱的有实力的医疗网站线上线下平台推广 3:微信公众号、网站也可付费购买广告位 我提供:海量优质医生继续教育课程,提供脊柱、关节、创伤、运动,保膝等五个方面手术视频,优质课程,为医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与帮助! 10、【丽格荟】求万代,乐高的供货资源: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27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