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如何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

近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农历新年金融行业首个重磅政策文件:《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文件对普惠金融的先锋——互联网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上述《指导意见》就为迷茫的互联网金融指明了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新方向,“上山下乡”对于处于转折点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或许是一条康庄大道。互联网金融该如何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呢?笔者将在本文为您深度解析。

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日常消费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金融需求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断融合,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其生产投入与生产方式与传统小农经济完全不同,因此新的农村企业金融需求不断迸发。

2、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类型众多,如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非银行类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租赁、保理)等,但是农村金融供给依然不足,城乡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传统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从上图涉农信贷投放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涉农信贷余额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增长率呈现梯度下降趋势,特别是2014年后,涉农贷款余额增长率一直低于信贷整体增长率,说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持续放缓,信贷资源在城乡之间处于失衡状态。

此外,由于我国涉农贷款口径统计非常宽泛,其按照“注册地”统计原则,即“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因此很多县域企业信贷,例如县域地区房地产贷款、建筑业贷款等与“三农”毫无关系的较低风险的信贷也包括在该口径内。

加之,在农村金融内部,出于对风险管理的考虑,传统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信贷投放到大型农场、龙头农业企业,真正具有普惠性质的普通农户贷款、中小合作社贷款供给不足。因此,我国的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呈现的局面更加严峻。

另外,从乡村地区人均网点数量来看,基数依然较低,并且增长停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服务农村地区缺乏动力。

截至2017年末,我国农村地区网点数量12.61万个,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数仅为1.3个,其中乡均3.93个,村均0.24个,三个数据相较2016年不但没有明显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

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8月份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数据,我国三农金融供求缺口超过3万亿元,在中国农村有56.8%的农户表示资金很紧张,有69.6%的农户表示农村贷款不便利;而我国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需求满足率分别只有27.6%和28.5%。

因此,从多个维度来看,尽管近年来优惠和引导政策频出,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还没有实现根本改变,留给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空间足够大,互联网金融机构易于找到错位竞争优势。

从商业逻辑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缺乏动力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成本和高风险两个方面。

高成本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是以物理网点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物理网点是银行提供各项金融服务的最重要基础设施,而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一个10人左右的村镇银行基层网点,每年的刚性运营成本超过171万(参见下表)。

此外,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征信覆盖面低、地理位置偏远、客户教育成本高、营销难度大,这些因素都会加大金融机构隐性的管理成本。由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限制,其在服务“三农”领域时的边际成本难以降低。

高风险方面,对于银行业来说,涉农信贷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业务,坏账率明显高于业界平均水平。从下图数据来看,银行业中,涉农信贷比例较高的农商行不良贷款比率显著高于银行业整体。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农信社的信贷投放最具有普惠性质,客户最为下沉,其不良贷款比例更是常年超过7%,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此外,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政策限制,上述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并不能反映到贷款定价当中,因此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农村金融是一个典型的“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因此,在高成本、高风险、低盈利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普遍采取“揽储为主,谨慎放贷”的经营策略,也就是政策文件中经常提到的“抽水机”效应:农村地区的储蓄资源难以在本地形成信贷投放,反而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金融资源的不均衡。

由上文分析可知,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上遇到了三大障碍:高运营成本、高信贷风险以及市场机制扭曲。而互联网金融在克服这三大障碍时,有其独特优势: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幅降低农村金融运营成本带来希望。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亿人,网民普及率为55.8%,相比2005年的1.11亿人增长了5.95倍。其中,农村网民超过2亿人,网民普及率为36.2%,相比2005年的1931万人增长了近10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受金融服务的形态,农民使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工具的次数和规模也大大增加。手机正在取代银行物理网点,成为农村金融新的基础设施。

二是金融科技的不断引入,有望降低农村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提高风控效率。

例如,苏宁金融已经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黑名单共享系统,对于改善农村地区征信覆盖不足问题具有建设意义。此外,宜信在农机租赁领域引入了GPS、流量秤、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实时将千里之外的农机具的地点信息、作业状态信息等数据搜集上传到云端,并且使用大数据分析来动态监控贷中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向金融科技创新阶段转型,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逐渐成为行业标配。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不断深耕细作,新兴科技将改变农村金融的整体面貌。

三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改变农村金融的商业发展逻辑。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将农村金融业务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因此创新动力有限,缺乏激励机制。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则更多地将农村金融业务真正视作生意,因此在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上具备优势。从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等领域的普惠路径来看,都遵照着先“普”后“惠”的发展规律,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更为灵活的市场定价和产品创新来保证农村金融业务在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从主体上看,目前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有三类机构: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分为线下尽调模式、场景分期模式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面作个具体解析:

1、线下尽调模式

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早期也是从线下尽调的传统模式开始起步的,而且目前仍是主流模式之一,翼龙贷、宜信的农商贷等都是采取该种模式。

受制于客户行为数据化程度不高、征信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中,包括前端获客、信用评估、贷款用途追踪及贷后催收等关键环节,对于传统线下尽调操作方式仍然非常依赖。

以宜信的农商贷为例,为开展该业务,宜信以线下网点为单位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需要承担信贷营销人员和风控人员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仅负责开发客户,还要针对每一笔贷款申请进行入户实地尽调。

在尽调过程中,需要两名客户经理同时在场,共同收集客户的软信息和硬信息。软信息包括客户的居住环境、言谈举止、家庭成员以及生活生产情况,有无不良嗜好,以此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硬信息则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包括家庭、职业、资产、收入、资金用途、经营能力在内的全面量化调查,进而对客户的现金流做全面的分析,按照标准流程编制简易版的“资产负债表”和“购销损益账”,评估核算授信额度。

虽然该模式看上去“笨重”,运营成本较高,但在实践中显示了不错的风控效果。中和农信就是一家采用该模式的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其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蚂蚁金服参与战略投资。根据中和农信2017年年报,该公司2017年共发放贷款41.15万笔,合计86.23亿元,放款量增长29.68%。平均单笔贷款额度约为2.10万元,86%的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内。截至2017年底,中和农信共有在贷客户38.2万户,贷款余额59.41亿元,增长36.41%。M1逾期率仅为0.94%。

虽然该种模式在贷前尽调环节还无法摆脱对于人工的依赖,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十分注重在贷款审核和贷中监测环节部署线上化数据运营平台,该模式正在向O2O方向进化。此外,家家乐等平台还在探索将上述线下尽调环节进行线上众包,以降低人工低运营成本。在未来,这种略显传统的信贷模式还会有广阔的进化空间。

2、场景分期模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控制,降低信贷风险,并且提高农村客户的贷款意愿,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上述线下尽调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农户生活消费及经营方面的借贷需求,开始探索场景分期模式,例如针对农资、农机等生产资料分期购买需求的阿里旺农贷、农分期,以及针对农民出现需求的什马金融等。

其中阿里旺农贷为自建场景模式,阿里自行搭建农资电商平台,经销商等销售主体入驻平台,网商银行基于农资电商场景提供代付类消费性贷款服务。

农分期与什马金融则是采取与场景方合作模式,与农资经销商或电动车经销商等线下经销商合作,农户在购买农用物资或出行工具过程中可选择申请分期付款方式,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对农户进行信用审核后将贷款划至经销商,农户获得收入后再还款给平台(具体流程见上图)。

3、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综合电商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串联起多个服务主体,对农村客户进行综合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目前采用该种模式的机构有综合电商代表阿里巴巴,以及新希望、大北农等农业产业龙头。

例如,上图为阿里集团整合了蚂蚁金服、农村淘宝、天猫超市、易果生鲜等生态资源,为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制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方案”。

上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和供应链服务切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只注重前期放贷而忽略后期管理和帮扶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在前期可以利用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信息优势,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预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价值,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中期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帮助农户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在提高借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全程监督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后期通过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变现及时收回贷款,实现多赢。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依托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将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运作模式。

总体来看,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补充力量,并且驱动着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向互联网+方向加快转型,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在2018年推出“惠农e通”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专注于线下资产的开发,在资金端积极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这两股支农惠农的金融力量分工协作的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笔者相信,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互联网金融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一条新的突破方向,为我国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快报

22:56

韩国国会已被封锁

22:50

韩国戒严司令部发布一号戒严令

22:47

韩国交易所表示交易将于周三恢复正常

韩元兑美元跌1.9%,为2022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

22:46

韩国证券交易所尚未决定是否在周三开市

22:43

浙江绍兴开通首条低空游线,票价公布

22:41

法国CAC40指数回吐日内涨幅,现下跌0.1%

22:40

在美上市韩国公司股价走低

22:38

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盘初涨0.4%

22:36

三星在伦敦上市的存托凭证延续跌势,目前跌幅为5.4%

22:32

韩国戒严司令部:禁止集会示威等政治活动

美股开盘:三大指数小幅低开,美国钢铁跌逾6%

22:30

韩国股市将于周三照常运营

22:29

韩国会前出现冲突

22:21

22:18

韩国币圈集体跳水

22:17

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跌0.3%至盘前低点

22:15

赛微电子: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减持872.46万股公司股份

THE END
1.电商助农:打造高效农产品供应链,助力乡村振兴然而,这一模式的快速普及也对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尽管众多地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上行,但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及电商助农先行区域仍面临供应链响应滞后、难以满足电商需求增长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农产品销售的效率与效益,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打https://www.cfsn.cn/news/detail/2041/276165.html
2.深度剖析!农产品直供模式创新之道乡村振兴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农产品直供模式,作为一种直接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新型销售方式,正逐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这种模式的兴起,不仅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中的多层加价问题,更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http://www.zgxczxfzw.com/index.php?c=article&id=686
3.农药化肥运营模式解析(农药化肥运营模式是什么)在现代农业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提高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农药化肥运营模式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当前农药化肥的运营模式,并尝试提出一些改进的方向。 1. 传统运营模式 传统的农药化肥运营模式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分销商将产品销售给农民。这http://yunying.zaixianjisuan.com/baike/nong-yao-hua-fei-yun-ying-mo-shi-jie-xi.html
4.数字农业商业魔方:多元模式融合,价值重塑与生态跃升之路本方案致力于融合消费增值、订单排队、团队分销、碳汇交易、消费养老、反并购上市等商业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农业生态系统。旨在最大化用户消费价值,实现数字价值确权与资本市场变现,反哺用户并推动产业升级,为数字农业注入新活力。 二、数字农业商业模式 https://blog.csdn.net/Leleabc1/article/details/144156216
5.2024年农资流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更新提示:《2024年版中国农资流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已发布2024 年版,如需了解最新目录,请Email(kf@Cir.cn)或致电(400 612 8668)咨询! 农资流通行业是现代农业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储存、运输和销售。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农资https://www.cir.cn/R_JinRongTouZi/1A/NongZiLiuTong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6.农产品供应链十大商业模式农产品供应链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十种农产品供应链商业模式。 一、产地直供模式 (一)模式介绍 产地直供模式是指农产品直接从产地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中间环节。这种模式通常由农产品生产者(如农户、农场)或者产地的农业合作社直接与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者、企业客户、零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30/10/32730899_1140783690.shtml
7.金融创新模式(精选十篇)从整个行业分析,空调行业的关键是规模与利润的平衡,体现在市场竞争中则是系统价值链的竞争。总的看来,空调产品具有类金融产品的属性,不管从产品本质上,还是从其操作手法甚至操作规则上,都可以认定空调是一种类金融产品。空调业的这种特性与格力模式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吗?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p3pivx.html
8.大宗供应链行业深度报告:市痴间广阔集中度有望提升,商业模式大宗供应链行业深度报告:市场空间广阔集中度有望提升,商业模式升级品类扩张凸显价值.docx,目录 一、大宗供应链行业浅析——聚焦上游+品类多样 7 (一)大宗商品产业链结构:位于上游资源环节,品类覆盖大部分工业原材料 7 (二)大宗供应链企业财务特征——低净利率+高 RO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07/6155025013010004.shtm
9.微博当你通过农资电商购物后,可以留下使用效果和购物感受的评论,这能成为他人购物的参考,你也可以参考他人评论。从而推动整个农资行业良性发展。而这一系列动作产生的大数据既可以减少传统“口头承诺”造成的纠纷,又可以支持供应链、商业模式改进,让整个行业发展更好。https://m.weibo.cn/status/4657069246122418
10.中农立华拟开通农资服务线上渠道,借势阿里有望实现弯道超车该公司一方面开拓市场——加强营销力度,形成国内+国外,自主营销+联销的商业模式;一方面深耕技术研发——持续对农药加工和植保服务进行研发创新,进一步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型企业发展,将助力阿里巴巴打通数字乡村建设中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通道,不断推动农村数字化高水平建设。 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2555.htm
11.长城电工:天水长城果汁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高端果蔬汁加工灌装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提出西北及长城沿 线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 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 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81500003108_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