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例6篇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供应链体系;PPP

1引言

2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农产品在供应链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

2.1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信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共享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生产者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1]。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落后、各经营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没有形成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反应迟缓。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使得农产品在交易流通中造成了信息壁垒,增加了物流成本。

2.2落后的组织形式

2.3缺乏专业的物流形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物流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多以自营为主,而自营物流多存在运输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大、运作管理不科学、物流设备与技术落后等问题[3]。

3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支持、供应链组织形式不科学、物流管理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3.1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3.2创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

3.3使用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把全部或部分农产品的物流业务分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整条供应链的物流配送[5]。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企业多采用自营物流的方式,这种物流方式不仅专业化程度低,而且运输成本高,甚至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累赘。并且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企业的物流费用,还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仓储中的损耗,科学化的运作还使得农产品企业在物流速度上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因此农产品企业应使用第三方物流并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冷链物流的应用。利用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将生鲜、易腐的农产品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最佳低温环境下,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6]。冷链物流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较高完好率,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4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监管体系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国家首个农业领域PPP指导文件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提出了大力支持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PPP模式。图2“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正是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角度构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地方政府与农产品企业以“PPP+担保+‘基建’+运营”为主的合作模式,进行组织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政府可在投资方面规定投资双方的投资比例,并要求投资企业负责后期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四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此种模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促进农产品企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和农产品企业的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探索出一条电商平台下的科学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4结语

[参考文献]

[1]史玉洁.采用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牛鞭效应的研究现状浅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2]廖海燕.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吴委哲.农产品物流系统价值链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4]毛慧.兵团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农户行为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5]刘全喜.甘肃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网络架构;信息查询;质量安全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47

从设备、技术、建设过程和应用管理诸方面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尽量压缩系统规模、降低实现难度和节约建设成本的角度出发,实际的系统设计都不追求“大而全”,而以“精简、够用”为原则:它们或针对某类农产品[1,2],或采用单一编码标识方法[3,4],或设计为单一网络架构[5,6],或支持单一查询方式[7,8]。近年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用户需求的更新,建设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灵活方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成新的目标。在此环境条件下,本研究借鉴已有成果,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综合应用当前主流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包括混合编码与标识、混合网络架构和混合查询模式。

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追溯系统结构、溯源指标体系及其编码标识方法的不尽相同。以川东北地区为代表,调查、分析了多类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其主要供应链模式如下:

Ⅰ.生产主导模式。生产者完成生产、粗加工和包装,通过物流直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果蔬和水产品。该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溯源信息仅包括“生产+销售+物流”三部分内容;

Ⅱ.批发主导模式。粗加工并包装后的农产品经由批发中心(包括产地批发中心、销地批发中心等)配送到销售终端,适用于各类种植和养殖农产品。该模式流通环节增多,其间通常更换包装,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增大,相应的溯源信息包括“生产+批发+销售+物流”等更多内容;

Ⅲ.加工主导模式。加工者从生产者获取农产品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通过批发中心或直接配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粮油、茶叶、水产和畜禽类动物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经过严格的检测并有完整的包装,质量安全较有保障,溯源信息则包括“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物流”等内容[9]。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①、④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前者为生产基地或农业合作社,后者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和食堂、饭店等。环节①、④构成模式Ⅰ,加入环节③即成模式Ⅱ,再纳入环节②则为模式Ⅲ。

2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与编码

2.1溯源指标的确定

以供应链模式Ⅰ的果蔬产品为例,筛选出各环节的溯源指标如下:

2)批发环节。对于各级农产品批发中心,过程溯源指标应为批发中心、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批销单位、批销日期及数量、批销去向等,安全溯源指标则有检验检疫结果、暂存温度、湿度等。

3)销售环节。对于各类销售终端,其过程溯源指标应有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销售单位、上架日期、销售日期及数量等,安全溯源指标则包括库存地点、温度和湿度等。

2.2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方案

目前主流的信息标识技术为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和二维条码。射频识别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自动读写,其优点为存储容量大、封装样式多、读取距离远、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可用于灰尘、油污、雨水等恶劣环境;二维条码利用特定几何图形按照一定规则在平面上分布条、空相间的图形来记录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纠错效果好、对网络数据库的依赖性低等优点。其中,QRCode(QuickResponse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能够超高速、全方位识读并有效表示汉字,因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环境条件和系统建设成本的综合考虑,溯源信息可采用RFID与QRCode混合标识方案,具体包括3种:

Ⅰ.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因价值相对较高,且其供应链各环节所处环境“恶劣”,故宜采用RFID标识技术。相比之下,粮食、果蔬类农产品则价值较低、各环节所处环境较好,可选择成本更低的QRCode标识方法。

Ⅱ.在同类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其所处环境和操作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应选用不同的标识方法。如畜禽产品在屠宰、批发和物流环节通常需要更换包装,且环境相对“恶劣”,宜于采用RFID标签;而养殖和销售环节则环境相对稳定,操作也较方便,可以换用QRCode标签。

Ⅲ.在批发和物流环节,大包装(如集装箱)使用RFID标签,小包装(袋、包、盒等)粘贴QRCode标签。系统读取QRCode标签后自动链接到对应RFID所关联的产品信息,因此无需在数据库中存储大量的小包装产品信息,这样既能节约标签使用成本,又可减少服务器存储空间的开销[10]。

2.3溯源信息的混合编码技术

将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关键溯源指标信息按规则编码,即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规则既应遵从国际、国内标准,也要适应选定的标识方法,因此根据EPC编码规范、采用混合编码技术来实现RFID和QRCode标签中溯源信息的编码。

2.3.1EPC256Ⅲ编码结构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编码)编码体系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的延续和扩展,能实现单个物理对象的全球惟一标识,应用广泛的主要为64位、96位和256位3类。其中,EPC256Ⅲ编码结构宜于用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结构,其由标头(版本号)和3个信息码段组成,如表1所示。

2.3.2溯源信息的编码设计

1)EPC管理者码段用32位数字标识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代码,这是实现追溯的关键,如表2所示。

2)对象分类码段用14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种类、名称和产地代码,如表3所示。

其中,农产品的类别、分组和名称根据GB2763-2014编码;产地编码由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6位)和乡镇代码(3位)组成,分别采用GB/T2260-2013、GB/T10114-2003的代码体系。

3)序列号码段用16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生产档案号、采收批次及其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批次流水号,如表4所示。

其中,生产档案由产品备案号(3位)和生产批次号(3位)组成,前者的第1位为大类标识、后2位为流水号,后者的前2位为年份、后1位为年度批次;采收批次为生产环节的批次号;批次流水则依次由加工、批发和销售环节的批次号组成。

2.4混合标识与编码技术的应用

以混合标识方案Ⅱ为例,首先在生产环节直接使用QRCode标签记录编码,其中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生产者代码、对象分类码段的全部编码和序列号码段的生产档案、采收批次代码;进入加工环节后,利用RFID中间件系统将QRCode标签内容与本环节的关键信息转换写入RFID标签的信息区域,添加的内容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加工者代码和序列号码段的批次流水代码;在批发环节仅需向RFID标签的EPC管理者码段和序列号码段分别加入批发中心、供货商代码和批次流水代码;在最后的销售环节,再将RFID标签内容、该环节的关键信息和溯源信息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转换输出为QRCode标签,以便消费者的追溯查询操作。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1系统的功能结构及主要运行流程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3.2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2.1常用的两种网络模式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以B/S(浏览器/服务器)网络模式为主流,它是由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结构,其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与之相连的数据库服务器。B/S模式系统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应用软件和后台程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采用HTTP协议实现双方的信息传输,扩展及升级非常方便,但较多用户同时访问系统会导致响应速度变慢。

另一种常用的C/S(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则为两层结构,其用户界面和业务处理在客户端进行,数据管理维护在服务器端完成。C/S模式系统的运算响应速度快,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分装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故而系统的升级、维护较为困难。

3.2.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架构由于两种网络模式各有优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宜于采用C/S模式与B/S模式的混合架构。具体方案为:①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管理子系统采用C/S结构,以便高效地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溯源信息的输入;②溯源信息查询、公众信息等子系统的业务处理较简单,不会明显增加服务器的运行压力,采用B/S结构可以简化客户端的操作,并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③系统以B/S结构为整体框架,通过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或XML数据交换技术将C/S结构的局域网接入,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交互。这种混合架构将两种网络模式的优点集于一体,在响应速度、数据安全、系统维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如图3所示。

4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4.1追溯信息查询的流程

根据条码标签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流程如图4所示。

4.2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将这些查询方式结合起来构成混合查询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主流成果,也为消费者方便、灵活地进行溯源信息查询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支持,如图5所示。

5结语

参考文献:

[1]冯恩东,钱卫红,张红生.南京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设计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83-285.

[2]申艳光,马高庭,蒋万春.肉鸡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的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4):974-978.

[3]林宇洪,胡连珍,蒋新华,等.基于二维码的农超对接供应链追溯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6):83-87.

[4]袁晓萍.基于RFID的水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迟琳芯,苏微,赖庆辉.基于Web的大米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302-304.

[6]吴倩,林佳丽,李臻,等.基于物联网的海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39-43.

[7]董玉德,丁保勇,张国伟,等.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80-285.

[8]李健林.粮食质量安全溯源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9]张伟.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常温存储、运输的模式,加之我国农产品物流数量巨大,造成了较大损失。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15%,蛋类15%,综合所有的因素,每年的损失都有上亿元。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流环节过于繁琐,交易效率降低导致了损失增加;不先进的配送设施造成了农产品极大损耗;从流通主体来说,我国批发市场不规范化操作,农产品交易中介组织与农民利益相脱节。处于第一线的农产品生产者往往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链条环节过多,阻碍了农产市场信息的传播,造成了差额的逐步扩大,导致了“牛鞭效应”的产生。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

我国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类为如下方面:农产品市场依然缺乏建立一套系统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收集、整理各个阶段存在较大的空白阶段,因此不利于我国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建立。当然这种市场信息化建设不到位,与我国市场发展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市场尚未建立配套信息设备,因此不利于市场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市场和消费者没有联系在一起,无法进行信息快速传递,导致农民对信息了解不到位,市场价格功能难以形成作用;农民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我国农民对信息缺乏足够的收集、筛选能力,对行政号召较为信服,增加了农民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物流标准缺乏造成了信息失衡,处于物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无法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导致了资源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三)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间存在矛盾

首先是各个节点的成员诚信建设不足。一条完整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每个企业都会去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就会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影响企业之间合作的意愿。导致供应链失衡,处于物流链条上的参与者因为相互的怀疑,导致合作无法顺利开展,增加矛盾。其次就是农户和加工企业通常采取简单的运营模式,即“公司+农户”的模式,双方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违约事件,比如农户如果寻求到出价更高的买主,就不会按订单生产而卖给加工企业,而加工企业也会发生压价、拒收等行为,从而导致双方的合作很难继续下去。

二、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r产品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实现各方面的综合合作、协调。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在于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核心系统。处于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农户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关系,只有统一经营理念,认识到农产品物流参与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既要尊重自身利益,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到整条供应链的效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农产品物流产业链相当于一个虚拟的企业,具备共同的利益,力求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整合运作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的增值,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云配送平台物流资源配置

(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减少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稳定农产品市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效的衔接起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平台的商家可以根据订单的数量去合理的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使生产和消费相互对接,实现BtoB、BtoC、CtoC的形式。总的来说,电子商务平台就相当于一个信息化的高速公路,它将农产品市场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的连接到了一起,并以虚拟的市场为平台,去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合理预期。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5M1E追溯法供应链追溯法案例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食用农产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特别是疯牛病、奶粉事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追溯体系方面,Golan,Elisc(2002)设定了衡量可追溯体系的三个标准:宽度(breadth)、深度(depth)、精确度(precision);DiogoM.Souza-Monteiro针对追溯系统在啤酒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应用;元成斌根据四川60家食用农产品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可追溯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周善祥等(2007)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安全追溯追溯模式;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方面,闫凤超等搭建了一种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对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屈晓晖等全面的探讨了蔬果农产品可追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及其应用。

上述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追溯体系、追溯信息系统的研究,而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法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拟从5M1E信息追溯法和供应链追溯法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为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提供参考。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方法

当食用农产品发生安全问题时或者消费者、政府、企业等需要对食用农产品进行追溯时除了前面提到的追溯码外,怎样追溯查询食用农产品的信息,是人们面对的有一个问题,这里总结两种追溯的方法。

1.5M1E法:即人、机、料、环、法、测对查询进行分类。

人:即人员,按照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可查询的人员有生产人员、加工包装人员、质检人员、运输人员、销售人员,可以按照人员的类别对查询信息进行分类。

机:即机器设备,通常指生产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以生产设备为对象,按照不同设备进行信息的分类,便于查询。

料:指食用农产品的原料也就是食用农产品本身。以食用农产品为对象,根据食用农产品的不同建立数据信息库,查询时按照食用农产品名称进行产品追溯。

法:即所用的方法手段。以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方法和手段为对象,根据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采用方法和手段为对象建立数据信息库,按照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方法和手段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环:即环境,以食用农产品整个供应链中的不同环境为对象,包括食用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加工环境、运输环境、检测环境、销售环境等,进行产品信息分类,按照食用农产品不同的环境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测:包括测量方法和仪器。即按照食用农产品整个产品周期所涉及测量方法和仪器的特征,分类进行产品追溯。

2.供应链追溯法

这种方法即按照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追溯,即按生产环节、加工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分类进行追溯。

三、基于供应链追溯方法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威海金蚂蚁水产品养殖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按照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划分,分为养殖信息子系统、加工信息子系统、水产运输信息子系统、批发市场子系统构成。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的追溯信息系统还要方便有关政府部门、质检单位、消费者等的追溯查询,因此该公司的追溯信息系统还有一个外部接口,便于这几类用户登入追溯查询,如图1所示: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水产品的整个养殖到销售的过程按照不同的环节进行安全追溯。这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已经存有各个环节的各种有关信息,当需要对水产品进行信息追溯时,只需要登入该公司的追溯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要求,根据各个子系统的特点就可以实现产品信息的追溯。

四、小结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得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工作,从而可以在出事后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和查明事故原因,这就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追溯方法来辅助该工作。本文所阐述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达到确定责任人和查明事故原因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GolanElise,Kaissoff,Barry.TraceabilityintheU.SFoodSupply:EconomicTheoryandIndustryStudy[J].2002,(6)

[2]DiogoM.Souza-Monteiro,Juliea.Caswell.ImplamentingTraceabilityinBeerSupplyChains[J].DepartmentofResourceEconomicofUniversityofAmherstWorkingPaper2004-6,2004

[3]元成斌: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行为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9

[4]周善祥: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Abstract:Chinaisalargeagriculturalcountry,andthequality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srelatedtothenationaleconomyandthepeople'slivelihood.Intheprocess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thesupplychainmodelof"leadingenterprises+farmers'professionalcooperatives"caneffectivelyensurethequality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Byusingthemethodofdifferentialgame,studytheoptimaldecisionofbothsidesunderthemodeofthecooperationandStackelbergmodelleadingenterprisesleading.Theresultsshowthatunderthecooperativedecisionmode,theoptimaldecisionandthetotalprofitofbothsidesarebetterthanthatofStackelbergmodelleadingenterprisesleading;whentheprofitdistributioncoefficientisinacertainrange,thetotalprofitallocationschemecansatisfytheoptimalParetoofbothprofits.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微分博弈;最优决策

Keywords:quality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leadingenterprises+farmers'professionalcooperatives"model;differentialgame;optimaldecision

0引言

1基本问题描述及最优决策

基本问题描述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为理清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研究对象仅考虑由一个龙头企业和一个合作社组成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龙头企业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购来的农产品进行检查,再加工提供给农产品终端需求市场获取利润。根据合作社生产规模特点,假设合作社中的农户是同质的,即具有相同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行为是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为了改善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一定的标准,开展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影响,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质量主要是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质量行为的协调程度。

2数值模拟

可以得到合作社最优质量行为F*、F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的关系(见图1),龙头企业最优质量行为L*、L1*与利润分配系数?姿间的关系(见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水平线,其数值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质量行为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随?姿的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合作社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Q策模式的质量行为,即0≤?姿≤1当时,均有F*≥F1*。这说明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图2可以看出,当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分配系数?姿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保持不变,而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质量行为,即当0≤?姿≤1时,恒有L*≥L1*。这说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龙头企业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比图1和图2可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质量行为在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优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的质量行为。

将参数值与不同的?姿值带入合作社获得总收益的分配系数?姿值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收益值。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当0?燮?姿?燮1时,恒有V*>V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和1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中供应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燮?姿?燮0.4时,有VF*?燮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到0.4之间时,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小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8?燮?姿?燮1时,有VF*≥VF1*,VL*≤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小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当0.4?燮?姿?燮0.8时,有VF*≥VF1*,VL*?叟VL1*,即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8到1之间,协同合作模式下合作社的总利润大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利润,龙头企业的总利润大于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总利润,达到Pareto最优。

从图3可知,当0?燮?姿?燮0.4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之下;当0.4?燮?姿?燮1时,协同合作决策模式下合作社的最优收益曲线位于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合作社最优收益曲线之上。说明只有利润分配系数处于0.4到1之间时,合作社在协作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高于在龙头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收益。

3结论与建议

[1]刘刚.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8).

[2]刘英华,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农产品;交易成本

一、第四方物流的界定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一)管理效率低下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成为保证农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物流运输条件和物流技术低下,以及薄弱物流基础设施会导致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损耗严重。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类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即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这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其出口竞争力。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为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最终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三)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是我国当前的紧缺人才之一,因为其需要专业技术知识,所以,知识技术综合应用及合理分配已经成为加强农产品物流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现有的专业人才而言,分布在不同的物流企业,不能充分物流人才对于各个物流企业进行综合建议和策划,不利于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农产品流动的充分实现。同时,由于农产品与其他产品在产品特性上有所不同,在运输、仓储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物流人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各物流企业都大批量的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四)农产品物流经营水平较低

我国农产品物流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经营模式,由于农产品经营的分散化及组织化程度低,在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依靠传统的方式严重影响农产品供给状况。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使得我国物流市场作为农产品输出的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分散,处于幼稚期,而且在服务上不成体系。物流企业的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落后,对于产品的供给商的指导有限,同时对于加工、贮藏、运输、包装、分捡等过程没能很好的统一在一起,这将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三、第四方物流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理论借鉴

(一)农产品第四方物流出现的效率理论

杨小凯认为,分工的经济性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对于专业化经济,杨小凯认为,专业化经济是针对个体单位而言的,是指专业与某项活动,必然比非专业的劳动的生产效率高,从而产生专业化报酬的递增。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就是在于专业化生产能够在产生中不断改善技术,或者形成特定知识的积累,这样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对于第四方物流而言正是由于专业化生产,其技术才能够不断改进;而积累的知识又会不断增加,所以能够提高供应链上商品的运转效率。

农产品第四方物流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定义其收益函数,假定某第四方物流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组织和协调两项活动来获得相应收益,分别定义为X、Y。将此企业进行某项活动的收益称为进行该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并用r代表。此企业的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X0=X+Xe=Rxa

Y0=Y+Ye=Rya

其中,X0和Y0分别代表企业进行两项活动的收益,X和Y为内部的组织和协调活动的收益,Xe和Ye为外部活动的收益,a>1为专业化经济程度参数。对于此企业而言,Rx+Ry=1即总收益份额为1。

分别对上式求导可得:

dX/dR=aRxa-1>0d2X/dR2=a(a-1)Rxa-2>0

dY/dR=aRya-1>0d2Y/dR2=a(a-1)Rya-2>0

dX/dR、dY/dR分别为边际收益率,而二阶导数又都大于0,表明企业的边际收益随着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另外,由于第四方物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专业化的知识和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投入,从而避免学习费用上的重复投入。因此,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专业化分工,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二是这样可以节省由于多样化经济带来的学习费用。

(二)农产品第四方物流出现的运营理论

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成本O,交易成本为T,运营成本L,即作业成本,总成本为M,且第三方物流与每家企业只进行一次标准交易,即交易的成本不变C。设交易量为N。其中:

O随企业的规模及交易量增加而增加;内部成本

T随企业的交易量的增加而增加;外部成本

L随企业所签订的运输合同的数量而减少,全部运输工具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增加。

若所有交易都在第三方物流内部进行,则:

M=O+T+L

O=S(N)每次交易协调成本+M0管理成本

T=T(N)=CN

L=L(N)

若出现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内部协调成本为0,而转化为外部交易成本C,即与第四方物流合作成本,交易次数为1,而无论是否存在第四方物流公司,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不存在变化。

S=0

M3+M4

C+M3+M4

因此,在交易协议的选择上,应以内部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的总和更小为标准。这时,出现一种新的企业即第四方物流会使交易的成本下降,各个企业内部的效率会提高。因为第四方物流一方面可以确定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能重视交易协议的执行和协调;另一方面,其在交易机制的设计、组织、选择和协调方面,能够以较低的交易费用使协议顺利实现。特别是对于分散的农产品市场而言,更是如此。

农产品物流业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到专业化分工。在此过程中,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而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将为农产品物流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优化物流企业的资源以及专业物流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Young,Allyn.IncreasingReturnandEconomicProgress[J].TheEconomicJournal,1928(38):527-542.

[2]Yang,XiaokaiandNg,Yew-Kwang.TheoryoftheFirmandStructureofResidualRight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1994.

[3]周叶.现代农产品物流信息联结模式构建研究――以保定市果蔬农产品物流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8,(11).

[4]DowBauknight&Douglas,J.Bade.FourthPartyLogistics-BreakthroughPerformanceinsupplychainoutsourcing[J].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GlobalSupplement,Winter,1999:18.

THE END
1.农产品供应链交期效率提升方案.docx农产品供应链交期效率提升方案一方案目标与范围本方案旨在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交期效率,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高效地到达消费者手中。通过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减少交期延误,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适用于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及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4744147.html
2.智慧农业项目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docx智慧农业项目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docx,MacroWord 智慧农业项目 供应链管理方案 说明 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所涉及项目数据根据行业模型获得,非真实项目指标。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08/7005130105006142.shtm
3.农资产品推广方案范文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农资产品推广方案范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58453
4.信息发展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股市直击股票建设串联产地、集散中心、分销渠道为一体的线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溯源+营销的设计理念,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提升监管效能,促进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提升。 4)连锁商超/便利店追溯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完善连锁商超、便利店内部业务流程,以产品来源信息采集和台账管理为核心http://4g.stockstar.com/detail/IG2023082900035383
5.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10篇(全文)自主存货管理模式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供应商所选择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上级组织能够对下级组织的存货方案进行管理。联合存货管理模式是上下游企业权利与责任共同分担的新型企业关系, 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共同制定存货规划, 维持供应链体系的目标一致性。协同式管理模式是自主式与联合式的结合, 能够运用一套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m1bh6vh.html
6.金融创新模式(精选十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 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 提供资金理财服务, 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 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p3pivx.html
7.2024年一肖一码一中一特,安全性方案设计SE版72.854应用场景 “一肖一码一中一特”方案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金融服务:保护客户数据,防止金融诈骗。 医疗保健:确保病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供应链管理:追踪产品流通,防止假冒伪劣产品。 版权http://wap.bailichun.cn/post/16213.html
8.电商市场动向电商发展趋势供销市场动态其基本原理为: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获得供应链金融中心5000万-1个亿授信额度后,将额度切分给其合格下游商家,商家获得银行贷款后用该笔资金向核心企业采购货物,消费品供应链企业提供反担保;在商家从电商平台回笼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后,额度释放,进而循环使用。对此,网经社消费品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曹磊表示,该方案http://2844go.com/news/market?num=1&size=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