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农业产业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粮食安全。我国高度重视农资质量安全工作,多年来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近期,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扎实推进农资排查整治工作,为春耕生产有序进行保驾护航。3月11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组织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迅速开展农资质量排查,要求各地针对“忽悠团”兜售化肥、网络违法销售种子两个问题开展专项整治。3月19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七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24年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农资打假下乡进村活动,引领各地加强识假辨假知识宣传,用通俗的语言、直观的画面讲清楚假劣农资危害和优质农资选购要点。加强工作调度,采取调研指导、视频会商等方式调度各地工作进展,督促地方落实排查整治举措,全力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
(赵平)
山西
近年来,山西省全力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坚持“三向发力”,有力打击农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助推山西“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不断加强农业执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农资打假提供了有力执法保障。统筹培训资源,强化省市县三级执法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利用“山西农业行政执法云讲堂”“行政执法大讲堂”等网络平台,组织线上培训讲座;3年累计补助资金4900余万元,支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配全配强执法装备;为市县统一制作发放执法取证印章、执法档案封皮,集中处置罚没物品。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创建活动以及全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骨干、执法办案能手和执法师资评选及认定工作。
山西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推动科普知识进农村、案例警示进农村、法律法规进农村,增强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提高广大农民识假辨假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形成全社会打击假劣农资的声势和氛围。同时,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提高农民群众对农资“忽悠团”的警觉性;制作《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要求》等小视频,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为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农资打假宣传内容,统一制作全省农资打假宣传材料,包括农药、肥料、种子选购指南,《禁限用农药名录》,韭菜芹菜生产安全用药和绿色防控明白纸等。
江苏
今年以来,江苏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强化农资市场执法监管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农资打假工作新举措新办法,坚持入户倒查与分类排查并举,坚持执法检查与宣传指导并重,在全省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迅速掀起春耕备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热潮,切实保障农资质量安全,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1万余人次,发现问题线索232个,立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行为139起。
4月10日,2024年全省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在宿迁启动
强化分类排查,避免无序重复检查。大力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拉网式排查、农资“忽悠团”和网络违法销售种子等问题线索专项排查,重点检查农资门店资质是否齐全、标签是否规范、生产经营档案是否健全,农资是否备案审定等,严打坑农害农违法行为。避免无序、重复检查,减少对生产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对明显轻微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采取约谈、提醒函等审慎包容措施推进整改,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合规体检,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对严重违法行为依法严处并做好警示教育,予以重点跟踪,避免再犯。
强化执法抽检,推动精准高效执法。将执法抽检作为农资打假工作的重要举措,将抽检经费纳入年度常规性项目预算,每年下达覆盖农药、兽药和饲料产品执法抽检2800批次,并以抽检“不合格率”作为评判标准,切实提高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将投诉举报多、新闻媒体曝光多、上一年抽检产品不合格企业、门店列为必抽对象。除农资生产经营环节外,加大农资使用主体抽检力度,将规模种养殖主体使用的能够溯源的农资产品纳入抽检对象。分析总结往年年度抽样不合格产品结构,对于上年度不合格率较高的产品类型在本年度安排中提高抽样比例。建立随抽随检、快抽快检快处机制,检出不合格产品及时查处,最大化消除问题产品带来的不良影响。
江西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始终将农资打假作为保障春耕生产和全年粮食丰收的重要抓手,创新农资监管手段,强化执法震慑,全链条监管打击农资违法行为。尤其是通过狠抓大案要案,达到了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宣传一次,震慑一方的目的。
江西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瑞昌市农资经营门店开展执法检查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全省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紧盯“春耕备耕、三夏、秋冬种”重点农时,通力协作形成打击合力,及时通报和办理问题农资线索,加强系统上下联动,打造全省一盘棋的联动机制,重大案件省级直接挂牌督办。充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专项行动检查、日常巡查、暗查暗访、投诉举报等手段,严控农资质量,保持执法打击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农资、破坏农资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持续支持省农资协会等社会行业协会开展农资自查自检,对发现的不合格农资产品及时举报至执法机构依法进行查处。按照“及时送检、分批报送、检打联动”的要求,制订全省农业投入品执法抽检实施方案,通过省级统筹、统一部署执法抽检任务,共享抽检信息,实现了一次抽检、一地发现、全省上下联动执法。加强属地管理,针对各地发现的重大农资违法线索,由省级统筹安排,各级开展全面排查,及时处置违法线索,减少损失,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去年以来,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向公安部门移送农资类涉刑案件12件。景德镇市及浮梁县农业农村、公安部门联合办理的某肥料“忽悠团”案,涉案外省肥料在江西省销售1000余吨,涉案金额200余万元,追回120万元涉案款,退还农户近20万元购肥款,7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人已被逮捕,彻底打掉了一个跨省肥料“忽悠团”。宜春市办理的“李某等生产经营假种子案”,涉案假种子3.3万公斤,货值近百万元,李某被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刑事责任,被评为农业农村部“稳粮保供”典型案例。抚州市办理的“金溪县曾某某经营假农药案”,涉案5种农药215件,货值金额45.47万元,被评为2023年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湖北
今年年初,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将春季农资打假列为“十大开门红”重点工作之一,进行统一部署;2月21日,印发全省农资打假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方案,启动春季打假工作;3月7日,在潜江市总口管理区举行2024年全省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3月12日,印发全省春耕备耕期间农资质量排查整治工作通知,全面掀起农资质量排查整治热潮……
十堰市竹溪县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组织开展“3·15”农资打假维权主题宣传活动
优化执法服务方面,襄阳市推出“限时”服务机制,及时解决农资纠纷问题;潜江市发挥农资龙头企业作用,打造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机作业的“四统一”社会化服务平台;荆门市建立农资事故调解机制,积极协调调集良种、良品等放心农资,补齐服务短板,解农户之忧。
整治行动中,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坚持检打联动。联合公检法等部门积极推动《农业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办法》落实落地;联合经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湖北省农资打假“净网”专项行动,确保春耕备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此外,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配送模式,降低农户使用农资成本,确保“放心农资”进村入户。
四川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对农资打假工作及早及时安排部署,围绕春耕备耕等关键时节,突出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农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问题,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及早谋划部署。召开全省农资打假工作视频会议,重点就从严开展农资质量排查、联合抓好两个专项整治、合力加强农资打假执法办案、持续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四方面进行安排,要求各地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细。提早印发2024年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农资质量排查整治、种子市场专项检查等通知文件,对农资的市场准入、质量排查抽检、“忽悠团”整治、网络销售治理、违法案件查办以及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绵阳市游仙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在当地开展农资打假检查工作
严格排查整治。组织各地以县为单位,突出城乡接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等重点地区,排查种子制假售假、未审先推、“白皮袋”,肥料养分不足、标签标识不规范,农药隐性添加、成分不达标等问题。比如,广元市坚持宣传培训“进田头”、蹲点吹哨“掐苗头”、巡查执法“治案头”,全力构建起农资打假社会共治良好格局。
抓好“两个整治”。一是整治农资“忽悠团”。组织各地集聚有关部门力量,紧盯走村串户、流窜推销假冒伪劣化肥、种子等农资“忽悠团”,坚决打击不法分子“躲猫猫”“打游击”忽悠兜售行为。以攀枝花市为例,该市为规避农资“忽悠团”问题,积极探索农资配送、技术扶持、金融为一体的农资供应链,广受当地农户好评。二是整治线上越区违规售种。与市场监管部门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开展网络售种专项检查,核查网络售种许可资质、经营备案以及网络销售限用农药等情况,针对问题线索及时核查处置。
合力宣传引导。联合四川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在德阳市广汉市举办2024年四川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全面吹响农资打假“集结号”。在全省开展以“放心农资进乡村稳产保供助增收”为主题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成都市创新开展“找茬有奖”活动,组织农药经营主体对已没收的农药产品“找茬”,督促企业合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