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负责人:李天莉
一、课程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具体说来,应当达到以下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
作业
实验
上机
1
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综述和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6
2
了解近代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艰难历程,理解历史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
3
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2
4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脉络和历史逻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也具有实现此一课程目标的作用,但重心放在以下几章: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此将第六、第七、第八章的一些课时分配于完成此一教学目标。
5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此课程目标贯穿全部章节。
3.研讨环节(研讨环节既要解决前4个课程目标,也要解决这一课程目标,针对这一目标分配6个课时,并将此内容穿插于前四个目标的讲解过程中)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导言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二章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总结答疑与考查
总计
48
四、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4个课程目标,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的考核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重要内容。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出勤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评定方式如下表所示:
1.考核环节及要求、成绩比例
考核环节
分值
要求
考核/评价细则
出勤成绩
10
不出勤请假
以学期考勤情况为依据
平时成绩
40
完成作业和课堂活动内容
平时作业和课堂参与各占一半
期末成绩
50
写一篇课程论文
包含选题,摘要(中文),关键词(3-5个),正文(3000~5000字),参考文献(当前页脚注),符合正规发表论文格式,统一提交纸质版。
2.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环节的关系(考核环节可根据课程过程化考核方案调整)
作业日常(%)
期中考试(%)
阶段测试(%)
项目设计(%)
期末考试(%)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程度。
20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归纳分析认识历史材料及其应用能力;
对中国近现代史主题和主线的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基本脉络、重要历史人物基本活动和历史作用、中国社会发展基本方向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
行为规范、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一至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三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