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古人类化石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特性。
一、知识呈现
(一)旧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2.生活特征:
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生活稳定。
3.典型代表
(三)从母系到父系
1.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四)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农业和畜牧业工具
石、木、蚌(耒耜)——青铜器农具(数量少)
2.手工业工具
纺织业: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陶纺(纺线)。
陶瓷业:泥条盘筑法;新石器时代坯车制坯。
(五)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村落民居
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即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
(六)原始社会的交通建设
1.陆路交通运输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3)轮子: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
(4)马的驯化:黄河流域。
2.水路交通运输
(1)古人最初借助树干等物体漂浮于水上,后来、把类似物品捆在一起,制成筏。
(2)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刳木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
(3)为了增大载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们开始在筏和独木舟的四周加装木板,同时对舟体采取连接、堵漏和捻缝等措施,木板船逐渐被发明出来。
二、知识巩固
1.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2.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己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3.在良渚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址及玉器,其中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图像的玉琮是最重要的玉礼器。从祭祀遗迹、雕刻有“神像”的玉器的广泛分布来看,原始宗教在良渚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宗教神权的存在有助于良渚文明()。
A.适应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B.维护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维持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D.扩大中原地区的耕地面积
4.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3年,在龙虬庄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从遗址原生态小河边,集到一片泥质黑陶盆沿口残片,经碳十四测定,该陶片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在中国首次发现,仅此一块”的“国宝级陶片”,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在《东南文化》杂志上率先发表题《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画图文》一文称,此片符号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四字,第一字未明,第二字为“年”字,第三字可释“朱”字,第四可释“尤”字,“朱尤”即“祝尤”;另一组绘有四只动物,似怪兽虫鱼之类。并指出,该陶片可视为“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亦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
1998年,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在《东南文化》杂志上以题为《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陶文的一封信》称“龙虬庄陶文极其重要”,“关系到文化起源”,是中国“草书之一”、“最初的汉字艺术品之一”。
2004年,全国众多媒体纷纷刊载、转载新闻记者采访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庄天明时报道,称“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龙虬庄遗址黑陶盆残片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
(2)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龙虬庄陶片刻画符号及其含义,仍未作出明晰而统一的定论。如果继续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可知,大汶口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玉石类陪葬品,这说明该地区已经出现了玉石文化,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区域联系趋于频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阶级关系日益严重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原始宗教在良渚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结合该时期特征分析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氏族首领通过雕刻有“神像”的礼器以及祭祀等活动来神化王权,从而达到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宗教神权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会对良渚文明适应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产生作用,排除A项;仅仅良渚文明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排除B项;宗教神权与耕地面积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可知此时墓葬已经出现了贫富差异,即阶级分化已经出现,D项正确;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的内容,排除A项;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前,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5.【参考答案】
(1)陶文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实物史料;陶文拓片是研究上古书法的重要史料;拓片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实物史料;陶文拓片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史料;
(2)与同时代其他上古遗址的刻画符号进行对比分析;与龙虬庄遗址的其他发现做综合分析陶片刻画符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