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回复【教资面试】查看试题和解析
12月7日教资面试考试已结束
今天还没有考面试的考生
新版结构化+试讲答案已汇总
01
结构化试题和解析
中/小/幼结构化试题及解析来了
由于篇幅问题,只放部分频率高的
扫码回复【教资面试】查看更多解析
结构化试题解析
上下滑动可部分结构化试题解析
完整版回复【教资面试】查看
一、“经师”和“人师”,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意思是说能讲解经书、传授知识的教师容易遇到、找到,能以人格品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遇到和找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老师对书本知识的精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德行。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经师”——即受过专业化训练,知识渊博又素养极高的“专门名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凤毛麟角,但因“经师”重在学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加强,“人师”具备富有感召力的人格,能够影响学生的品格,对学生之后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之师是“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重视传道、树人,既要学富五车又要虚怀若谷,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理想之师,既是理想人格的践行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德才兼备人才的缔造者。
二、谈谈你对创新精神的看法?
创新精神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此,我深感赞同,并坚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进而在学术、社交、情感及道德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提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这类学生因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和见解,在求职、创业等领域更具竞争力。
从社会层面而言,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那些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未来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创新成果将为社会科技的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美育是重要的,你的看法是?
对于美育是重要的这一观点,我表示认同。美育通常指帮助幼儿进行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首先美育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美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也能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和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形成。
其次美育可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能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特点,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美育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再者美育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美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在个体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体验艺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美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基础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你怎么理解?
五、谈谈你对创新精神的看法?
02
试讲试题和解析
16学科试讲试题及解析:中小幼
(语/数/英/音/体/美/幼/物/化生/史/地/政)
完整版扫码回复【教资面试】查看
试讲试题解析
小学语文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日月潭》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重点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日月潭的美;
(3)引导学生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等词;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谭、湾”等生字,会写“湾、名”等生字,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感受日月潭的美丽景色。
3.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朗读体会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日月潭视频,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在我国台湾省有一个著名的湖叫日月潭。那里风光秀丽,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进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边读边勾画出疑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部分生字词。
2.教师检查反馈,并对“谭、湾”等重点生字词进行示范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组词练习。
3.提问: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旁边做标记)
明确:课文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任务一: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优美风光
1.提问: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明确:台湾省中部的山区。
明确: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很多名胜古迹。
3.引导:“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群山环绕”指一座接一座的山团团围绕。“树木茂盛”指树木长得很茂密茁壮。“名胜古迹”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5.创设情境:现在你是小导游,假如有一个游客想去日月潭旅游,问你日月潭在哪里?日月潭怎么样?你怎么回答呢?(学生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优美风光)
6.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日月潭的优美风光。
任务二: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1.提问:日月潭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同桌交流,得出答案)
明确:日月潭的名称是由其形状得来的。
明确: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日月潭的形状非常美丽,像太阳,像月亮。
3.出示图片:多媒体出示日月潭图片,引导学生直观观看感受日月潭的地理形状。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日月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要求学生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争当导游,把第一、二段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日月潭。并且派代表展示。教师点评。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自主小结,教师补充完善:我们学习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也知道日月潭名称的来历,体会到了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预习第3—5自然段。
2.画画你心中的日月潭。
五、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谈谈你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现有的教学方法是很多的,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来选用。我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因为他要求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他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也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日月潭》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是一篇写景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美丽风景,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
位置环境、名字由来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学数学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平均数》
(1)理解平均数;
(2)会计算平均数;
(3)要有小组讨论;
(4)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平均数的求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的PPT中展示收集矿泉水瓶小组的成绩。学生能够发现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不一样。教师提出问题:那么这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呢?我们该如何计算呢?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活动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数一数。提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通过统计得出结论: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的最多,有15个。
教师追问: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瓶子数一样多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小木棒模拟瓶子,学生观察这几个数字,小组讨论,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发现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小明给小亮2个瓶子,这样大家都有13个瓶子。
教师追问:如果每个人收集到的瓶子数比较多,数字差距比较大的时候,比如:45、68、85、90,大家来试试这种方法还好用吗?如何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来快速完成呢?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列出算式。通过尝试。
学生得出结论:可以先把这些瓶子合并到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先合再分法:(14+12+11+15)除以4=13。
教师指出:其实这里的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教师提问:你们能说说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吗?要求学生头脑风暴,踊跃发言。体会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三)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以PPT来展示踢毽子比赛中,小明、小红、小丹、小梅、小华踢毽子数分别为155、160、163、171、161。提问:你能算出他们五个踢毽子的平均数呢?要求学生在本子上计算,请两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1.在义务教育数学的“统计与概率”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统计量,他们有什么特点?
常见的统计量还有:方差、众数、中位数等
特点:
(1)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它的特点是: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下(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数的考查,只与部分数据有关,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当一组数据中有大量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能较好的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3)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的特点是: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不受某些数据变动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中位数能较好的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2.说说你导入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
小学英语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Chant语音教学》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节课讲授chant;
(2)设计符合小学生的教学活动;
(3)设置纠错环节并正确评价;
(4)进行10分钟英语教学,适当设计板书。
I.TeachingObjectives
1.Studentscanunderstandthechantandreaditwithproper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2.Studentscanreadkeywordsliketea,salad,andviolin,andreplacethewordswithotherstoadaptthechant,improvingtheirthinkingability.
3.Studentscanfeeltherhythmofthechantandreaditwithproperactions.
4.StudentscanbemoreinterestedinlearningEnglishandsharetheiradaptedchantbravely.
5.Studentscan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andformthehabitofcooperativelearning.
II.KeyPoint
Studentscanreadthechantwithproper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III.DifficultPoint
Studentscanreplacethewordsliketea,salad,andviolinwithotherstoadaptthechant.
IV.TeachingProcedures
1.Lead-in
(1)Dailygreetings.
(2)Studentsareaskedtotakeouttheirfamilyphotosandintroducetheirfamilymemberstoreviewrelatedknowledge.
2.Presentation
(1)Theteachercreatesascene:Ourtwofriendsaregoingtovisittheiruncle.Let’sseewhattheywilltakeandhowtheywillgothere.
(2)Studentslistentothechantandtellwhatthetwofriendswilltaketovisittheiruncleandhowtheywillgothere.
(3)Studentsreadthechantandlookattherelatedpictures.Theteacherleadsstudentslearntothewordstea,salad,andviolin.
(4)Studentslistentothechantagain,feelits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andthenreadafterthetape,clappingtheirhandstotherhythm.Theteacherwillcorrecttheirinaccuratepartsbyprovidingareminderandaskingthemtolistenagain.
3.Practice
(1)Studentsactthechantoutwithproperactions.
(2)Theteacherdividesstudentsintofourgroups.Studentshaveacompetitiontoreadthechant.Thegroupwiththemoststandard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willbethewinner.
4.Consolidation
Studentsworkingroupstothinkaboutmorewordsandreplacethewords“tea,salad,violin”inthechant.Thentheteacherwillinvitethemtoreadtheirnewchanttothewholeclass.Theteacher,togetherwithotherstudents,willmakecommentsontheirperformance.
5.Summary
Studentswillsummarizethelessonandtheteacherwillmakesupplements.Theteacherwillencouragestudentstoexpressthemselvesbravelyinfuturelearning.
6.Homework
(1)Actthechantlearnttodayouttotheirparents.
(2)Drawpicturesoftheiradaptedchantandsharethemwiththeirfriends.
V.Blackboarddesign
1.Whataretheteachingobjectivesofthislesson
Theteachingobjectivesofthislessonareasfollows:
(1)Studentscanunderstandthechantandreaditwithproper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2)Studentscanreadkeywordsliketea,salad,andviolin,andreplacethewordswithotherstoadaptthechant,improvingtheirthinkingability.
(3)Studentscanfeeltherhythmofthechantandreaditwithproperactions.
(4)StudentscanbemoreinterestedinlearningEnglishandsharetheiradaptedchantbravely.
(5)Studentscan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andformthehabitofcooperativelearning.
小学音乐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欣赏教学试讲
2.内容:《森林与小鸟》
3.基本要求:根据指定内容进行片段教学设计与试讲(约10分钟)
(1)展示欣赏课的教学过程;
(2)依据谱例边弹边哼唱第一主题旋律;
(3)依据谱例进行第二主题旋律识谱教学;
(4)展示板书。
附谱例:
1.能感受《森林与小鸟》欢快、优美的情绪,通过聆听分辨乐器,体会管弦乐的特点。
2.分辨不同主题的特点,并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视唱乐曲的主题。
3.根据乐曲欢快的情绪,加入乐器和律动。
4.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感受森林热闹的景象。
重点:聆听作品,感受乐器的不同音色,并视唱主题的旋律。
难点:能够分辨主题1和主题2的节奏特点。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关于大自然的宣传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顺势回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听听都有什么声音吧!
(二)新课讲授
1.初听作品,思考:作品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速度:中速;情绪:欢快地)
2.复听作品,随音乐打拍子,思考:作品的节拍是什么?(3/4拍)
3.深入了解,听辨主题。
(1)聆听主题1
教师演奏主题1的音频,引导学生哼唱,并提问:在旋律节奏上有什么特点?领奏的乐器是什么?(主题1中的附点音符的运用使音乐显得非常活泼。乐句间有着强弱的力度对比,更增添了俏皮的儿童情趣。用木琴作为领奏乐器,发挥了木琴清脆、明亮的音色特点,使音乐独具特色)
(2)聆听主题2
教师播放主题2,并提问:主题2与主题1相比,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又加入了什么乐器?(主题2的节奏出现密集一些的连续八分音符,音区变高,铜管乐器的加入把情绪推向高潮)
(3)完整聆听旋律,并提问:表现出了什么景象?(表现出森林里一片热闹的景象)
4.身体律动,视唱旋律
教师带领学生加入律动,并视唱主题2,对于纯五度和小六度的演唱不准的情况用柯尔文手势进行纠正,用边律动边视唱的方式,感受森林的热闹景象。
5.学生完整聆听乐曲。
(三)音乐活动
教师组织比赛,分成三个组,组内完成独立的表演,可采用多种形式,分发响板、双响筒、沙槌等打击乐器,供学生表演使用。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1.简要介绍作者关筑声。
关筑声,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满族,北京人。幼年丧父,家境败落。他发奋图强学习音乐。青年时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身抗战,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后在西安抗战保育院从事音乐教育。曾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启蒙老师。解放后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作曲和乐团领奏。有《马兰花》等多部剧作的作曲。最著名的曲目是管弦乐《森林与小鸟》,至今仍作为音乐教材。“文革”期间受迫害,但仍坚持做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改革开放后北京交响乐团的骨干演奏家。
2.谈一谈你对“比较欣赏法”的了解。
“比较欣赏法”是常用的欣赏教学方法之一。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音乐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比较。将音乐作品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疏密,曲调的上、下行,大、小调和民族调式以及转调等要素加以比较,感受、理解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3)不同情感音乐的比较。如热烈、欢腾和抒情、舒缓;圆舞曲风格和进行曲风格等。一般选用情感对比鲜明的乐曲或片段进行比较。
(4)不同表现形式的比较。同一音乐作品有各种不同演奏形式,如民族管弦乐和西洋管弦乐、钢琴和木管五重奏的《春江花月夜》的比较。
(5)不同演唱、演奏的比较。同一作品由不同乐团或个人进行演奏、演唱。如不同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同小提琴家演奏的《梁祝》,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我的太阳》。这种比较适合较高年级。
小学体育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游戏教学
2.内容:爬过“铁丝网”
画四条相距8~10米、宽2米的跑道,线前每隔1.5米拉一条橡皮筋,高度为70~100厘米。把人数分成相等的四组,分别站在起跑线后,纵队站立,每队选出裁判员一名。游戏开始,各队排头用跪撑爬行的动作通过“铁丝网”,爬过终点线后,起立举手示意,按到达的先后顺序分别给各队记4、3、2、1分,然后从两侧回到本队排尾;依次进行,以积分多的队为胜。
(2)讲解清晰、精炼,语言有感染力,声音洪亮;
(3)教学组织有序,重、难点突出,教法运用得当;
(4)体现对学生刻苦锻炼、相互配合,以及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攀爬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攀爬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动作技能。
2.体验活动乐趣,养成身体良好姿态,发展力量、灵巧、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3.培养勇敢、协作精神和安全练习意识和习惯等。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难点:快速交替前移,控制身体平衡。
引导启发法、示范法、情境教学法等。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整队集合;点名报数;师生问好;宣布上课;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1.慢跑:小小船儿水中划。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一圈,师生共同喊出小小船儿水中划,学生问几人划,教师随机喊出数字,学生根据数字依次组成小船并模仿划船动作。
2.徒手操:我是小小特种兵
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做徒手操,模仿特种兵的各种动作,如伸懒腰、穿衣、刷牙、跑步、冲拳、踢腿等,以激发兴趣并活动身体
(三)基本部分
1.导入
教师讲述并播放一个特种兵穿越铁丝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欲望。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爬过“铁丝网”》。
2.示范
教师讲解爬过铁丝网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游戏方法,包括用肘和膝撑地,交替向前屈伸爬行,保持身体紧贴地面,避免触网。
要求:示范不同高度的铁丝网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爬行方法。
3.练习
(1)游戏前,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通过“铁丝网”的爬行练习。
(2)可以规定用哪种爬行动作进行游戏,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做到身体不触到“铁丝网”。
(3)“铁丝网”下摆放垫子或在铺设有地板的地面或草地上进行练习。
(4)进行往返接力或迎面接力的方式进行爬过“铁丝网”游戏。
(5)用轮换的方式进行爬过“铁丝网”游戏,帮助学生体验与不同的新伙伴进行比赛。
(6)结合游戏设计情景,如模仿战士持枪(棍棒)或夹药包(沙袋)爬过“铁丝网”比赛。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放松活动,缓解身体疲劳。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2.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五)教学效果
平均心率在140-160次每分钟,练习强度中等,练习密度在50%左右。
1.请你说一说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发展有什么好处。
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有多方面的好处,包括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技能、情感发展、认知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养成。
(1)身体健康: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2)心理健康:体育游戏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体验。
(3)社交技能:参与团队体育游戏,孩子们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4)情感发展:体育游戏还能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在运动中,他们会经历成功和失败,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和逆境。
(5)认知能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6)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参与体育游戏,孩子能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请你说一说本节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1.运动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攀爬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攀爬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动作技能。
2.健康行为:体验活动乐趣,养成身体良好姿态,发展力量、灵巧、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3.体育品德:培养勇敢、协作精神和安全练习意识和习惯等。
小学美术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夸张的脸》
(1)夸张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手段之一,经过夸张的艺术作品,感染力更强,主题也更突出;
(2)夸张脸部时,只要突出表现脸上某部分的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或是额头、颧骨、下巴等,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脸。
(2)授课思路要具有条理性,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示范;
(3)引导学生学习泥塑技巧,用夸张的方法表现人脸;
(4)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提问环节。
1.审美感知:了解艺术家进行艺术夸张的表现方法;掌握有关泥塑的知识,脸部外形、五官特征。
2.艺术表现:掌握泥塑技法,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脸。
3.创意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重点:泥塑技法及脸部变形、夸张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面部特征。
游戏:做鬼脸——每组请1名学生上台,做夸张表情(比一比,谁做得最夸张)。
引出课题——《夸张的脸》。
(二)新知探究
1.感知
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明星的照片和他们的漫画肖像。
思考:哪些部位进行了夸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总结: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人物的脸部表情更生动。
2.理解
(1)多媒体展示:三星堆青铜头像。
思考:①该作品是如何进行夸张的?②突出了人物的哪些部位?(眼睛很大,耳朵像招风耳)
总结:纵目和招风耳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通过夸张,将人物严肃冷峻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2)实物展示尼日利亚木雕工艺品、傩戏面具(对比赏析)。
总结:非洲尼日利亚木雕通过夸大眼睛、脖子、脸部,体现了非洲部族人的特点。色彩鲜艳、造型特异、鬼异神奇的傩戏面具,体现了其独特的宗教作用。
3.创造
多媒体播放微课视频:泥塑夸张脸。(学生观察并总结)
总结:制作步骤——滚压成泥板;切割出脸形;推压、捏塑出五官的立体效果;用刻捏、戳等技法表现细节。注意——塑造时可采用各种手法进行表现,必要时可先画构思草图。
(三)课堂练习
要求:以陶泥为材料,以“夸张的脸”为题材,用泥塑技巧,夸张的方法表现人脸。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展示评价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遵循“人人都有闪光点”的原则,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质性评价。
(五)小结拓展
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课后可以在作品上刷上白底,待干后进行彩绘。
1.说一说艺术家是怎样进行脸部艺术的夸张与表现?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了解艺术家进行艺术夸张的表现方法;掌握有关泥塑的知识,脸部外形、五官特征。
艺术表现:掌握泥塑技法,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脸。
创意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幼儿试题+解析+答辩
1.题目:建构游戏《动物园》
引导幼儿用雪花片拼搭动物园。
(1)引导幼儿学会雪花片拼接技能;
(2)模拟对3—4岁幼儿进行提问,问题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3)设计雪花片的两种以上玩法;
(4)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上述任务。
一、活动目标
1.能用雪花片拼接各种各样的动物,并能够组合成一个热闹的动物园。
2.知道常见动物由哪些部分组成,了解各种动物的典型特点,能够说出各种动物的拼接方法。
3.在进行建构活动时能保持室内安静,并主动遵守秩序,建立初步的建构常规。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各种动物的典型特点,能用雪花片搭建各种各样的动物,并组合成一个热闹的动物园。
2.活动难点:在建构时保持室内安静,能够主动的遵守秩序,建立初步的建构常规。
三、活动准备
大中小各种型号的雪花片,各种动物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实物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出示雪花片,吸引幼儿注意,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玩雪花片的时候都拼接过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活动的主题——用雪花片建构动物园。
(二)基本部分
1.师幼谈话,幼儿初步感知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对幼儿进行提问:
(1)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小动物?
(2)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2.出示图片,深入了解
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而深入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及其特点。
(1)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羊、狗、长颈鹿、兔子、熊)
(2)这些动物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身体、四肢)
(3)每个动物有哪些属于自己的典型特点?
3.分发雪花片,幼儿自主建构
幼儿了解了常见的动物及各种动物的典型特点,给幼儿分发雪花片,让幼儿自主进行拼接,拼接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拼插技能。
(1)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接、穿插成各种各样的动物。
4.小组合作,创造作品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建构动物园。建构结束后幼儿之间互相欣赏,教师和幼儿进行互评。
(1)幼儿每6人为一组,分发雪花片,小组合作以“动物园”为主题进行雪花片的建构活动。
(2)拼接活动结束后,幼儿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三)结束部分
五、活动延伸
1.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有幼儿受伤,你会怎么办?
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我始终将幼儿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以后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中,注意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在游戏前明确游戏规则,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避免受伤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