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汽车保险定价政策,扩大财险公司更多自主权
2.有效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3.探索车电分离发展模式,搭建“快充+快换”服务网
4.推动驾培驾考机构升级,树立绿色驾驶安全理念
(二)从市场经营者层面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实现车险智能精准定价
3.优化设计可拆解汽车配件,规范汽车事故维修市场
4.探索多方共担的保险责任,强化保险责任安全意识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何毅罗谢)
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驾驶频率高。据《2022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维保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乘用车年均行驶里程为9970km,日均行驶里程为27.3km。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的统计数据,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的日均行驶里程均值为56.2km,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均值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出1倍以上,这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使用电能而非燃油,成本远低于燃油车,而且新能源汽车出行的体验全面优于燃油车,这间接提高了出险频率。二是新能源汽车驾驶习惯不同。新能源汽车采用单踏板模式和动力回收系统,这种模式将加速和减速集中在同一个踏板上,对于习惯了传统燃油汽车的驾驶员来说,在突发事故时容易因惊慌失措而增加操作风险。同时,新能源汽车具有扭矩大、起步提速快、静音效果好、震动更轻、车身更稳等优点,在设计和配置上更前卫与智能,一些司机因使用习惯未能及时适应,从而导致出险率较高。三是新能源汽车存在登记使用性质与实际用途不符现象。据统计,网约车出险频度比家用车高2.4倍。当前,新能源汽车实际从事营运占比或超50%,但仅有20%车辆按营业性质登记,其它营运车都是按家庭自用车投保,受制于当前费率浮动空间尚未完全打开,没有对其涨价,造成保费收支严重失衡。
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定价体系。2021年年底《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明确将“三电”系统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制定专属附加条款,形成新能源汽车独立定价体系,应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结构、动力结构、安全性能、电池种类和电池续航里程等因素纳入定价体系,更精准地评估风险和制定有针对性的费率因子,并针对新能源汽车起步提速快、“三电”换修贵、零整比高、网约车占比高等风险特征,匹配精准定价。二是探索使用UBI(基于驾驶情况而定保费的保险)模型定价。根据行驶里程数、用户的驾驶习惯等数据,建立人、车、路(环境)多维度UBI模型,设计个性化保费,通过精准识别车辆使用性质(如区分家用车与网约车)实现对不同性质车辆的不同定价,从而把控整体赔付率。三是创新个性化和实时化的保险费用计算。使用实时驾驶行为数据与安全驾驶分数(综合考虑新能源车软件技术的可信度)等来制定保险价格。例如,通过记录驾驶者在一定里程内受到的警告次数(较先进的新能源车辆与前车的距离达到一定阈值时会发出警告),评估驾驶行为的风险性。基于风险因子的评分机制,使新能源车险的整体定价更具科学性和稳定性。
一是进一步优化设计。建议新能源车企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加快产品迭代,设计、生产更科学合理的可拆解配件,以支持“能修不换”,降低零整比。二是规范维修标准。建议保险协会在执行《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新能源汽车部件维修定损评估标准;加强与车企谈判、行业自律等方式,降低常用配件单价,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时费,设定合理费用区间,挤压工时费水分。三是加强沟通协作。保险协会、财险公司、车企等应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大车险反欺诈工作力度,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准入制度,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售后维修企业数量,打破现有各新能源车企零配件垄断情况,减少维修壁垒,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