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欢蹦乱跳写了一晚上,写了四千字,然后推送不出去。
这几天在椭圆仪上奋力奔跑的时候,终于刷完了《斯巴达300勇士》以及续集。
这种好莱坞史诗大片太适合缓解运动的紧张和不安了!怎么说呢?我平时老鼠一样需要极大的自制力才能咬牙坚持椭圆仪半小时,但是看着这种肾上腺素福利电影感觉45分钟都没问题!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30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我已经找不到更“以少胜多”的真实案例,是300勇士打退了20000敌军。敌军除了人,还有大象,猛兽之类的。
防线最前线设在希腊的温泉关,此处由斯巴达城的国王列奥尼达率领本城300精兵和联军4000余人镇守。由于叛徒的出卖,希腊军队被波斯军队抄到了身后形成围剿之势。列奥尼达为了保存联军实力,让联军首先撤退,自己率领300精兵死守温泉关断后。
数以十万波斯大军浩浩汤汤蜂拥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达士兵反而士气高涨,在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整个战争整整持续了2天,最后列奥尼达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阵亡,而波斯军队则损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兄弟也在此战死。(豆瓣)
这是一部老片,2006年公映,算是历史战争题材跨时代的影视作品。而且还有一个很棒的点,就是这个电影改编自漫画。原作者弗兰克·米勒FrankMiller的另一部漫改作品《罪恶之城》我前不久刚看过,满分好评。也是个人最痴迷的邪典电影类型!
话说《斯巴达300勇士》已经封神,魅力点在于极端各人风格化:比如慢镜头,油画质感,强烈色彩饱和度。查资料,因为导演少年时候深造过绘画。
个人认为英雄史诗就应该用偏古典、传统的艺术语言表达。而且台词也非常古雅!处处透着高贵的蕴藉~
直接上电影预告片,王炸!
特效这个领域,当然是巅峰了。很多镜头都是蓝幕拍好,后期合成。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个视频整理了一些特技镜头的拍摄过程~
美是一种视觉的暴力。上一次看到人作为造物之美,应该是里芬施塔尔的作品《奥林匹亚》系列。
这种暴力感来自美的强度和密度大到无法承受,能量过高喘不上气。
听说斯巴达300勇士的主要演员,进组后每天健身8小时只吃牛肉叶子什么的,持续了几个月。训练强调高强度,高次数,以及传统的杠铃和哑铃之外的多种阻力器械的使用。有趣的是,同款健身攻略在本片全球爆火后走红。
女主的服装造型也很到位。这种希腊式长裙,现在依旧时髦,我还有同款。
最大反派薛西斯的塑造极其成功。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薛西斯过于阴柔,可能是妆面沿用了埃及风格的夸张眼线。其实我看不少当时的历史记载,希腊人是真觉得东方人软弱无力、女性化,这当然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本片如实表现了出来。
而且薛西斯本身就有半神的感觉,他是真把自己当做神的使者。
举个例子,在试图通过波涛滚滚的赫勒斯旁海峡时,薛西斯曾经仪式性地鞭打大海,并“刻上烙印”,以惩罚海洋“不服从”自己旨意,不愿平静下来让波斯大军通过的态度。
这种行为一方面确实很超级英雄的仪式感,一方面显然智商掉线。
关键是薛西斯的扮演者,RODRIGOSANTORO可是巴西第一美男子!本身他的颜就是我特别喜欢那种……恩,巴西版的杨洋。
美出天际的波斯王子——薛西斯目睹马拉松战役中,父亲阵亡的那一刻,发誓血债血偿。
薛西斯塑造非常成功,以至于本片上映后引起伊朗政府强烈不满,认为受到了侮辱。当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文化顾问沙姆卡德里公开抨击该片侮辱了波斯(伊朗)文化,是美国针对伊朗文化而打的一场心理战。
不过,沙姆卡德里称,《斯巴达300勇士》试图诋毁波斯文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伊朗文化和伊斯兰革命的价值观根深蒂固,不会轻易被这样的计划所击倒”。他同时表示,为了回应诸如《斯巴达300勇士》这样的电影,伊朗应该制作更多反映本国成就的电影。
从观众角度,我也很期待看到伊朗版本的温泉关战役和更多希波战争的作品,但目前尚未发现。“斯巴达300”代表的就是传统白左史观,这也很常见也很好莱坞。
问题来了,一部在伊朗不允许公映的禁片是怎么激起伊朗人民强烈不满和愤怒的?
不过呢,这部电影很多出名的场景也在国内视频网站被剪掉了。我是去健身房一边锻炼一边看,所以拿手机提前下载好的优酷高清。
比如女祭司舞蹈的部分,涉嫌有不符合精神文明指导原则的裸露。
好莱坞足够有预算,所以影像化了一些历史细节。
比如战象。冷兵器时代,巨兽才是核武器。
比如“不死军”。之前,我在伊朗旅行的时候,看到很多古迹。不死军当然不会真的永生。其实是一万人的禁卫军,死一个就有一个新兵补上来,所以保证始终是一万人。
还有网友不理解为什么波斯士兵穿长袍……这个……伊朗是沙漠区好吗?温差大日晒强必须穿长袍啊。
历史书的封面也差不多是这样,士兵的造型尊重出土文物。《波斯战火》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看。
后来电影出了续集,《300勇士:帝国崛起300:RiseofanEmpire(2014)》比较水,但够及格水平,在上一部IMAX巨幕的基础上增加了3D,有电影技术创新迭代。
优点是补足了希波战争的一些前因后果,比如回顾了十年前的马拉松之战,还有萨拉米斯海战(如果自己没搞错)。
在我的理解中,希波战争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去年看了本极好的书《杀戮与文化》,解释了为什么兵强马壮富有的波斯打不过弱鸡希腊。因这本书对我有极大启示,文字优美,白看不厌,就援引书中的叙述。
举个例子,萨拉米斯海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的决定性战役,两方一个是庞大而富有的X权帝国,另一个则是弱小、贫穷、一盘散沙的城邦联盟。
这场超级海战的意义放在最前面,结论源于黑格尔《历史哲学》。
东方式的砖制统治模式在天平的一端,这种模式由一个君主独断专行,一统天下;天平的另一端则是些分散的小国,无论是规模还是资源都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些国家因为自由个性而充满活力,而且面对战斗时能够并肩戮力奋勇杀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精神力量终究凌驾于物质资源之上而取得了胜利,在此,这种胜利得到了最为荣耀也是最大规模的展示。
从希腊历史学家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军队指挥官的明显不同:一旦战败,波斯君主总会带头逃跑;而在任何一场希腊人战败的重要战斗中,战败方的希腊将军在己方部队的溃退中都没有生还。
意识形态方面的差距也相当巨大。对波斯人而言,任何成篇的戏剧、哲学或者是诗歌,都不能挣脱宗教与政治的镣铐而自由发挥。
我们必须承认,琐罗亚斯德主义在对形而上的哲学探究方面有着迷人的魅力,但这种探究的源头来自宗教,因此思维的尺度已经被限制在所有神圣教条允许的范围之内。这种限制犹如宗教狂热一般固执,阻止了一切天马行空的质疑与无拘无束的表达。
希腊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却是自由地进行质疑,对过往事件的一切记录和资料一直处于质疑和分析之下,这种努力本身是为了获取一种永垂不朽的进行阐述的方法。
就这次大海战为例,希腊人有大量诗歌戏剧以此为题,传扬英雄故事。而波斯军队士兵都是奴隶,不算人,所以死掉的四万人没有姓名,是一堆数字。
比如波斯海军士兵在舰艇上都是用铁链绑住,如果战船倾覆了就同归于尽,绝无生还可能。这个细节电影里有展示,很震撼。而斯巴达300中,列奥尼达和薛西斯会面,两个人的台词就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列奥尼达说,我会为我的战士们牺牲;薛西斯说,我不怕牺牲多少奴隶来获得胜利。
希波战争时代的希腊人相信,这场战争的最终极目的恰恰是为了不同的价值观而战。
他们真心实意地认为,这场战争的焦点便是他们对于自由特有的理念,他们称之为eleutheria——他们希望能保有自由,薛西斯则要夺走它。
在希腊人眼里,这场战争体现出自由的价值所在,并且向世人揭示,这种向往自由的信念将会抵消波斯大王在兵力、物质财富和军事经验方面的巨大优势。
Freeman组成的军队是更好的军队,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挥动武器,而不是为了那些国王、贵族或者祭司而进行杀戮。
公元前400年的自由意味着什么呢?波斯统治者小居鲁士认识到,他生来作为波斯贵族,因此才能够拥有无价的自由之身,而这宝贵的自由在爱琴海对面却是普通人就能拥有的无价财富。
如果我们询问一名在萨拉米斯参战的水手:“你为之划桨拼搏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也许他给你的答案将包含四个部分。第一,意味着能够说出自己想说的东西。事实上,对于自由地发言这个概念,希腊人有两个不同的词:isēgoria,它的含义是指在公民大会上公开发言的权利,而parrhēsia的含义则是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语。正如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所言,“自由人拥有自由的舌头”(《索福克勒斯残卷集》,927a)——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不受限制表述思想的方式,不仅能在雅典的戏剧舞台上看到,同样能在整个萨拉米斯战役进行期间得到无处不在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中,一个关键内容便是“一个人应能以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便是享有自由的标志,因为反过来说,倘若不能在生活上随心所欲,那便是身为奴隶的标志了”(《政治学》,6.1317b,10-13)。
在后来的岁月里,东方军队总是将军饷带到战场上,而他们的西方对手则把薪金留在家里,信任法律,相信自由公民的私有财产总能得到保障。
《300勇士:帝国崛起》除了全程高能的海战,还增加了虚构人物波斯王国海军统帅阿特米西亚(伊娃·格林EvaGreen饰)的故事线。一个希腊女子全家被虐杀,被波斯人收养,决心向希腊复仇。所以说,这个故事有薛西斯和阿特米西亚的平行复仇。而且因为伊娃·格林向来以美艳惊人著称,也算是增加了一些感情戏。当然非常一般全部删掉都没问题,感觉就是功能性穿插在硬核海战之中。
整体而言,《300勇士》上下集都是完成度非常高的历史战争大片,特别能够彰显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水平,很有质感。
当年的我,也真是能玩~也是感慨伊朗多亏去过了。过去的每一天都是盛世。
关于帝都的种种新闻,一如既往的魔幻现实主义。
最大的罗生门是到底控制住没有。流行病学专家明确表示已经控制住了,但很快被医学同行质疑,毕竟核酸检测还没有做完。昨天升二级,今天就控制住?可能看新闻的时候,对于“控制住”的内涵和外延,都不能随便想当然。
核酸检测,有可能和口罩,防护服,额温枪一样,形成新的疫情次伤害(智商税的意思)。
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张图~
谁说有关部门响应不积极了?
也是看到网传的德国绿码(不确定)。不禁感叹,用福柯的话来说,是一种典型的“实现对身体的征服和人口的控制的技术”。
还有一点小小的心塞,我特别喜欢的三里屯梅赛德斯奔驰体验店关门大吉。这是一个经常和朋友们聚会、喝咖啡的地方。更别提我是从这个创意,到目睹身边同事执行(还一起开过会),以及过去四年经常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