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2甘肃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五次例考试题
(2024.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
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
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
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
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
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
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
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
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
“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
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4分)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6分)
插秧歌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月(节选)
孙犁
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
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
B.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
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C.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
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
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是“填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
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句话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
事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有时会跳出来对多儿的表现进行点评。
8.孙犁用了不少笔墨来刻画多儿这一形象,请对这一人物形象加以简要概括并
分析(4分)
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体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说说诗体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色正A赤B可逼C视D其上E明霞F五色G如H数I百匹锦。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
山”,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
B.“同治四年”,为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都有年号。《赤壁8
赋》中“壬戌之秋”则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
年的方法。
C.“既望”“望”“朔”“晦”都是采用的月相纪日法。其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一更,分别在古代十二时辰中的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也就是现在
的傍晚19:00到凌晨5:00。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乙“俄而璀璨耀目”中“俄而”的含义与《赤壁赋》中“少焉”含义相
同,相同含义的词语还有“既而”“未几”“少顷”“已而”。
B.材料乙“僻不当道者”与姚鼐《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句式相同,都
是定语后置句。
C.材料乙“稍艰难者”的“稍”与材料丙“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含义不同。
D.材料乙“折而东行”的“东”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
不同。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
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
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16.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
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在古典作品中,面对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常容易产生盛衰无常、人生短
促和个体渺小之感。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苏轼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上述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这种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A,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颅中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B。
除此,谈吐也需要用读书来修养。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可以从他的读书方法上略见一斑。①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②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③如果他的谈吐有风味,④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表现出来。⑤依黄山谷的说法,⑥这种旨在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山村的夜雨和竹林一同环绕着木屋,你听,那瓦片上撒豆瓣般的雨点声,唰地一下子就摊开,不一会儿便如小珠落玉盘似的嘈嘈切切了。你还在静听时,它们又从瓦片的沟槽里溜到屋檐边,接连不断地砸在屋后的水沟里,哗哗交响。山村的夜雨啊,你是要用这种方式聊表欢迎吗?还是担心异乡的我们无法入睡,特地奏响一首长长的安眠曲呢?
听雨声,好入眠。一夜了无痕,朝日早在虫鸣和鸟啼声中欢腾。提起木插销,拉开木窗,窗外的翠绿向我扑来。那些经过雨洗礼的竹子像涤去纤尘,从头到脚都是青春的模样。好不容易除好草的埕被雨水倾情灌溉,残存的草根大有破土再出之势。我在想,兴许有的草根就在泥土中醉生梦死了,而那些正在潜滋暗长的,是要悄悄地铺成一地细小的绿,和微风轻拂的竹尖照个面,然后在我回望的某个时刻,给我一个假意叫苦的惊喜吧。这是雨和它们的暗语吗?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一个多小时的水沟清理后,盛情的杨老师把我们邀到隔壁的小屋里去。小屋的木桌已备好土猪肉、咸菜干、苦菜汤,热气腾腾。一切顺势而动——吃菜,对酌,谈笑风生,至微醺。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已是准备晚饭的时候了。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一处画横线部分,请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分)
21.杨老师邀请作者为高一学生作“青春的模样”主题报告,请你依据文本第二段,为报告拟写三个发言要点。(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A.“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故选A。
(3)B.“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4)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②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③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6.(3分)【答案】C【解析】C项,“表现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分析错误。大姐夫为妻子走娘家的精心准备礼物,表现了他的热情与实诚。
7.(3分)【答案】C【解析】C项,这句话理解太肤浅,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
8.(6分)【答案】多儿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女青年形象。①美丽多情:多儿身材匀称,头发乌黑,提起婚事表现出温柔的羞涩,置办嫁妆时脸蛋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②勤劳进步:多儿有自己的想法,置换织布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置办嫁妆,对待嫁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母亲和姐姐们,思想进步。(两点每点3分,概括1分,解析2分)
(人物形象题型,应先概括再分析。“概括”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9.(6分)【答案】①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的时期,多儿和香雪、新媳妇儿身上的美好,呼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诗体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故事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正月》有突出的意境营造,如,多儿织布时的美好画面,对小桃树被春风唤醒的刻画,有着诗情画意之美。③小说的语言明快,朴素自然,犹如一首散文诗。(共三点,每点2分)
10.BDG
11.D项正确A.“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错,“泰山”只能指岳父。B.“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年错误,应为“10天干12地支”C.“'晦’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12.B“僻不当道者”不属于定语后置句。
13.(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迁转”,升迁;“骤”,突然,一下子。三个字各1分,大意2分)
(2)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子呢?”(“愀然”“正”“危”“何为”各1分,大意1分)
1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一点2分,两点4分。言之成理均可,只概括不结合文本分析的,只能得一半分。)
15.D.“词的上片寻访遗踪……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有误,从词中来看,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
16.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2分)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一点2分)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8.A.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
B.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4分,每处2分)
19.①“如果”和“读者”互换位置⑥改为“旨在……”或“以……为目的”(4分。每处2分,序号对1分,改对1分)
21.(1)涤去纤尘,展现青春的模样。(2)即便遭遇挫折,难阻青春蓬勃之势。(3)积蓄力量,沉淀自我,绽放最美青春。(6分,每点2分)
22.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立意:
1.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33.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明鉴历史,创新未来
参考译文: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