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文变化较大,选文编排顺序变化较大,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我上学了单元新增“我爱我的祖国”一课
2.新增一课“两件宝”
3.删去课文“画”
4.删去课文“大小多少”
5.删去课文“青蛙写诗”
6.删去课文“明天要远足”
7.删去课文“大还是小”
8.删去课文“项链”
9.删去课文“小蜗牛”
二、“口语交际”栏目移入语文园地里面、原有4个单元口语交际,增加1个单元到6篇口语交际。
三、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
二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一、选文变化。
明确分出八个单元,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课文“曹冲称象”替换为“彩虹”(原一下课文)
2.课文“一封信”和“妈妈睡了”替换为“去外婆家”
3.古诗“夜宿山寺”替换为“江雪”(原日积月累)
4.课文“风娃娃”替换为“称赞”(原书我爱阅读的篇目)
5.语文园地六和语文园地八中“我爱阅读”篇目替换。
二、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
三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一、选文变化
1.犟龟(新增)
2.香港,璀璨的明珠(新增)
3.古诗三首:鹿柴(原书四上第一单元日积月累)
4.一定要争气(新增)
二、习作部分变化
第二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
第三单元习作(原书第四单元习作)
第四单元习作(原书第三单元习作,有稍微变动)
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二单元习作)
第八单元习作(原书第七单元习作)
四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1.田忌赛马(原书五下课文)
2.长城(新增)
3.颐和园(原书四下课文)
4.秦兵马俑(新增)
二、习作变化
第六单元习作(新增)
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
新增一个习作,有两个单元调换顺序。
五年级上册教材变化
1.课文“桂花雨”与“落花生”调换顺序
2.第二单元课文顺序都变了,原“搭石”替换为“‘诺曼底号’遇难记”(四下课文)
3.课文“小岛”替换为“彩色的翅膀”
4.课文“松鼠”替换为“金字塔”
5.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替换为“女航天员的信”
6.古诗“长相思”替换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课文“四季之美”替换为“第一场雪”
8.课文“鸟的天堂”替换为“白鹭”(原第一单元课文)
9.课文“我的‘长生果’”替换为“走遍天下书为侣”
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第八单元习作主题更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1.草虫的村落(新增)
2.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原六下第五单元)
曹冲称象(新增)
3.表里的生物(原六下第五单元)
4.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原六下第五单元)
原第七单元习作内容删去,替换原第八单元习作。
第八单元(新增)
小学数学
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将开始投入使用,并逐步铺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一代教材。我们一起看看数学新教材有什么变化?
01
哪些内容改变了?
新一年级:今年就开始用新教材;
新二年级:明年开始用新教材;
新三、新四年级:后年开始用新教材;
新五、新六年级:不受影响!
在内容变化上,先说总结论:
1、扎实基础概念,了解知识本质;
2、提炼关键信息,学会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突破口,也就意味着必须拥有更多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接下来展开说说,具体有哪些变化:
改革一:更注重本质——拒绝死记硬背
(一)具体内容
以前的版本注重结论及应用,没有强调知识本质及理解重要性,导致学生迁移应用时出现困难。
2024版新教材突显知识本质(核心概念)及算理算法的重要性,比如:
1、着重体会数的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升运算能力)
20+30和2+3的算法一样,只是计数单位不一样:2+3在计算有多少个“一”。20+30在计算有多少个“十”。
2、感悟加法模型、乘法模型的意义(明确了解运算法则)
3、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深化对十进制的理解,“十进”不仅“乘10”,还包括“除10”)
4、把等量的等量相等(传递性,等量代换)作为基本事实(给出了推理依据)
所以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能够列出算式就行,也绝不是会背口诀就行,而是要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数学!从教材到考题上,都在注重本质!
(二)教材对比
书本上对10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考题注重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
比如学乘法,不要着急背口诀,只有孩子搞明白了乘法的意义,以后才能去应用、去迁移、去变通。
改革二:重过程——考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
以前会做题就行,现在要孩子能讲出来,还要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思维更加灵活!
以前会答案对了就行,现在要能够说过程,能够说方法,逻辑更加缜密!
(二)教材展示
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会算就行,也绝不是答案对了就行,而是要能说出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收获!
改革三:新增综合实践单元,强调生活化场景和跨学科学习
每学期都增加了不少于10%的综合实践内容。
北师大一年级新教材《介绍我教室》一课中,就以“介绍我的教室”作为项目主题。
学生如果要清楚的介绍教室,不仅需要“上下、前后、左右”等基础知识,还要有“有序观察”的方法辅助,更需要表达能力,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核心素养更强,但是对孩子和老师要求也更高。
02
如何应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
1、2001版的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育分”为主;
2、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由原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育能”为主;
3、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由“育分”“育能”向“育人”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改革,采用的是2022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为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产物,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对培养未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数学学科应对方式如下:
新教材,既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新教材下,我们可以抓住的有哪些机遇呢?
机遇一:重视数学核心概念,学透本质!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整数加法减法,小数加法减法,包括乘法运算,内在规则都一样(运算一致性),背后都是在算计算单位的个数!
明白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学透数学!
机遇二:重视思考过程,拒绝背公式!
新命题模式下,一部分难题不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推算。机械刷题、考前押题成为过去式。学知识要学本质,做题要理解原由。
机遇三:掌握更多数学模型和思维方法,才能提炼关键信息!
以后的题目,大概率会在大篇幅的介绍中藏有用信息的。必须提升思维和解题能力。
机遇四: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多说、多用数学!
数学问题都源自于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找一些数学问题,让孩子思考。
有用,也是驱使我们学习的一大动力。
这次推行的新教材,整体来说其实对孩子长远发展更有利,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也真正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