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产业的对话2024脑科学与汽车智能座舱学术论坛在吉利学院举行

本网讯(记者吴丽娟朱智一宋怡倩摄影袁媛李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正在快速地向智能化转型。如何通过脑控让汽车更智能更便捷,通过控脑更精准地测量与评价人的体验和感知,让驾驶更安全更舒适?11月29日,2024脑科学与汽车智能座舱学术论坛在吉利学院举行。学术论坛现场

本次会议是在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由吉利学院、吉利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联合主办,吉利学院脑科学应用研究中心承办的。论坛以“脑电百年携手智能座舱,人因工程助力汽车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吉利学院以及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产业界工程师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脑科学研究进展以及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理论+应用学界业界专家齐聚论道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为参会者带来13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内容涵盖了心理学、智能座舱分级标准与评价、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技术、智能座舱情感化交互、脑电情感计算、遥感图像、汽车远程监控研究、人因工程与智能座舱设计等方向,并围绕脑科学与汽车智能座舱领域前沿话题进行深度探讨,共同推动脑科学与智能座舱融合发展,为共育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亮研究员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主任张丹

吉利汽车研究院智能座舱中心资深总工程师沈卓立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郭钢教授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李文博副教授

英国考文垂大学行政副校长、副教务长RichardDashwood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岳康副研究员

吉利汽车研究院技术规划部李志成部长

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邓良剑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丁悦副研究员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驰副教授

英国考文垂大学国家级交通设计中心StewartBirrell总监

吉利学院教师颜沁

脑科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大脑及其功能的重要学科,正不断推动着我们对人类认知情感决策等复杂过程的理解。而智能座舱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正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技术等手段,提升人机交互的体验感和安全性。

吉利学院副校长王桂琴:脑科学与智能座舱的结合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创新,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智能座舱,如何确保驾驶安全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脑科学与智能汽车两个领域紧密结合,将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催生出更多的新思维、新途径和新方法。

吉利汽车研究院智能座舱中心资深总工程师沈卓立:吉利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脑科学与智能汽车的融合,这种结合必将为汽车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希望通过学界与产业界的深入合作,造出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为中国的民族汽车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举办脑科学与智能座舱学术论坛,是共同谋划人工智能技术和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学术创新、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主任张丹:此次论坛旨在打破科学与工程的边界,树立科工结合的应用典范,共同努力推动脑科学与智能汽车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服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张亮:恰逢脑电技术诞生100周年举办此次论坛,既是一次学术与产业的对话,也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携手。论坛共探脑科学研究与汽车智能座舱前沿话题,为脑科学适应智能科技发展,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融合研究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脑科学与智能座舱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动力。吉利学院于2020年从北京整体搬迁到成都办学以来,依托吉利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围绕成渝地区“汽车、电子信息、低空经济、醇氢能源”四大万亿产业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以新能源、三电技术、智能网联、航天科技为引领,不断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着力推进深度产教融合,创立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科研平台和科创团队,开展面向产业的应用型研究,以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教学科研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据悉,吉利学院脑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两年举办脑科学与智能汽车人因工程方向的学术论坛,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产业”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平台,拓宽研究思路、联合各界专家、推动应用型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THE END
1.驾驶模拟器(精选十篇)汽车驾驶模拟器从其在国外出现至今, 技术已渐趋成熟, 应用也愈加广泛。我国驾驶模拟器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漫长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吉林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出现了仿真精度较高的汽车驾驶模拟器[1,2]。当前,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x10u0n.html
2.吉林大学科技成果单位:吉林大学 地区:吉林省 长春市 领域:解决方案,测量器、测试机,测试设备;解决方案,CAE, 其它分析(分析工具) 自1996年成功研制“世界先进、亚洲领先”中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以来,不断研制车辆动力学模型、集成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开发型、研究型和桌面型等系列化汽车驾驶模拟器产品,达到量产产业化水平http://www.professor.org.cn/project/?uid=80&maturity=4
3.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吉林大学 | 付惠珍 开通知网号 训练型汽车驾驶模拟器是一种能够模拟出汽车实际行驶状态和道路环境的系统,可用于驾驶员的培训、驾驶技能的考核以及交通安全教育,具有节能、安全、经济和培训不受时间、气候、场地的限制,训练效率高、培训周期短等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制汽车驾驶模拟器、提高视景仿真系统的逼真度具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088924.nh.html
4.山东创壹汽车驾驶模拟器有限公司为加强对国内模拟器行业的规范与管理,同时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牵头、中国电子软件研究院联合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共同开发出新一代智能型jt系列典雅型汽车驾驶模拟器、型汽车驾驶模拟器、透明或实物解剖全车制动系统模型、程控电教板、发动机机体解剖模型、转向机构模型、交通信号挂图、多媒体理论教学https://cy2034006.d17.cc/
5.吉林大学自动驾驶测试实验室前沿Lab2007年成立了“吉林省干细胞组织工程科技创新中心&rdqu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布局在汽车工程科技领域专门从事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立项建设;1993年,获世界银行贷款2500万元投资,研制汽车性能模拟器;1996年,在"整体系统自行https://www.antpedia.com/labs/a/6064.html
6.驾驶员培训范文12篇(全文)本文阐述了模拟驾驶培训与传统驾驶培训的区别, 说明模拟驾驶培训在培训系统里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模拟驾驶培训,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付惠珍.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驾驶员培训 第2篇 同志们: 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效缓解全县行政单位汽车驾驶员紧缺问题,保障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j9howsl.html
7.吉林大学导师名单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科技部“863”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 荣获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 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首批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的高级专家 1986年师从郭孔辉院士,1993年开始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负责中国首台汽车性能模拟器的研制,并以亚洲第一、世界http://www.okaoyan.com/_m/daoshiku/501038_1.html
8.新闻中心51Sim图8吉林大学张玉新老师做报告分享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马天翔围绕特殊场景下自动驾驶定位系统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方法展开介绍,包括绝对定位系统完好性的关键概念及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与预期功能安全强相关的典型场景、极端场景、特性场景下的相关研究。 图9千寻位置马天翔做报告分享 https://www.51sim.com/newsDetail/172
9.基于perclos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设计卡耐基梅隆大学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的研究表 明:机动车辆重大事故9.1%归因于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夜晚疲劳驾驶的重 大事故率约达19.9%乜】。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认为:驾驶疲劳导致的交通事 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Loughborough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对996名载重 汽车和4621名轿车男驾驶员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有29%的驾驶员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20/804502505700114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