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下水道、家电维修、开锁等是很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需要的服务,但家政维修行业一些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等行为时有出现,不少消费者吐槽遭遇“马桶刺客”“家电刺客”的经历。
“网上平台找的‘同城防水’,师傅上门简单查看了卫生间楼下漏水情况,打了两个眼做注胶处理,事先告知100元一斤,但未说具体用量,结果用了30斤要收3600元。事后我搜索渗透性防水胶价格只有4元钱一斤……”近日,一位山东潍坊的网友在处理卫生间漏水问题时认为被“坑”,投诉至“黑猫投诉”平台,要求退款。
疏通下水道、家电维修、开锁等是很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需要的服务,但家政维修行业一些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等行为时有出现。如何才能治住行业乱象,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坐地起价,下水道“深不可测”
通下水还有更多套路。一位网友在找人疏通管道时,对方事先明确了上门费加疏通费仅需100元,没想到师傅上门后先说疏通不了,得加药水溶解,一瓶下去后又加一瓶,说要完成通畅还要加一瓶,最后用高压枪再疏通一下效果更好,加起来1000多元,贵了10倍不止。该网友感叹:“不是下水道,是看不见的‘黑道’。”
明知上当,为啥敢怒不敢言
明知“天价维修”不合理,为啥很多消费者却只能吃哑巴亏?
“一般来说,普通人缺乏专业知识,网上找的家政公司很难辨别其专业资质,上门师傅如果刻意坑人,套路防不胜防,消费者即便觉得高价收费不合理,一般也不敢当面拒绝,尤其是独居的女性。”一位家政从业者说。
严入严管,治住家政维修乱象
2022年11月,上海警方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剂牟取暴利”的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涉案金额逾600万元。当时,此类报警在上海有近300起,都是趁当事人不注意,倒入多瓶疏通剂,趁机索要高额疏通费用,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元至5000元,最大一单高达1.9万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应当充分利用这‘三板斧’,加强自我保护,有力回击家政维修服务的违法违规行为。”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根据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各种家政维修服务都应当明码标价,消费者在平台上咨询时,最好找当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正规公司,在维修人员上门前,明确约定维修内容、维修价格范围以及维修后的效果,防止发生争议,同时保存好咨询内容,以备后续维权使用。
王雨琦表示,家政维修“刺客”行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乱象,除了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外,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督促行业自律,重拳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此外,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建立完备的入驻企业资质审核机制,完善用户反馈、举报、回访机制,及时发现清除虚假信息。
2021年,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的《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提到,超大型平台经营者应当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估。
“希望行政部门和网络平台能严入严管,别让我们再凭运气消费。”张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