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居家品质生活一大半功劳应归于家用电器,然而据媒体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常常面临家用电器维修难题,严重影响着生活品质。电饭煲、加湿器之类小家电一旦出了问题,几乎相当于得了“绝症”——家电维修点或者不接小家电维修业务,或者维修要价很高,让人难以接受,被迫放弃维修。
业内人士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家电越来越精密,维修成本变高。早些年,家电产品结构相对简单,零部件易拆易修,如今的家电产品内部结构更加精密,零部件趋向集成化、模块化,一旦损坏则需要更换整个集成部件或模块,成本自然就高。与此同时,市场家电品牌很多,产品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各品牌产品的配件都不通用,也是维修人员面临的问题。
考虑到维修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维修者刻意夸大维修难度、增加维修内容、抬高维修价格等情况时有发生,让消费者体验较差,加重其“修不如换”的心理。
不管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还是从维修者角度考虑,小家电维修已经被推入一种鸡肋的困境,而鸡肋困境的一个现实后果,是消费者投诉增多。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5万余件,其中售后服务问题占33.73%,较上年上升2.19%,而在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共有12万多件投诉,占比10.55%,排在商品类投诉第一位。家电类投诉大多集中在小家电领域,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售后服务不及时或缺失、维修费用不合理等。
对于我国小家电市场存在的售后问题,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许多小家电企业自身实力有限,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售后服务建设和完善,大多是委托一些特约服务机构负责售后维修,但这种委托关系并不稳定,随时可能更换,让消费者维修无门,而家电维修店又因为小家电维修费时费力,利润低很少有人愿接这样的活。种种原因叠加,导致小家电产品成了“一次性用品”。
小家电渐成“一次性用品”与维修的鸡肋困境互为因果,这种情况对小家电产业发展极为不利。长期以来,由于进入门槛低,小家电行业聚集大量小企业、手工作坊,市场鱼龙混杂,质量意识不强。现在普遍存在的不重视售后服务甚至是放弃售后的现象,实质上是质量滑坡的表现,而消费者不拿小家电当回事,坏了或换或扔,出了问题也不向商家追究,这就使得商家缺少外在压力,会变得更加消极,更不愿在质量和售后方面下功夫、花本钱。长此以往,小家电产品属性会变得鸡肋化,整个行业发展将失去预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