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28884件,解决278659件,投诉解决率84.7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320万元。
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占37.42%,合同问题占21.76%,质量问题占20.18%,价格问题占4.65%,虚假宣传问题占4.09%,安全问题占3.47%,假冒问题占1.24%,人格尊严问题占0.94%,计量问题占0.72%,其他问题占5.53%。
与2022年三季度相比,售后服务与质量问题投诉比重有所上升,合同问题投诉比重下降较多,其余类投诉变化幅度较小。
在所有投诉中,商品类投诉为168608件,占总投诉量的51.27%,与去年同期相比,比重上升2.26%;服务类投诉为155002件,占总投诉量的47.13%,比重下降1.79%;其他类投诉为5274件,占总投诉数量的1.60%。
根据2023年三季度商品大类投诉数据,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和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
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
食品、服装、通讯类产品
汽车及零部件、日用杂品
根据2023年三季度服务大类投诉数据,生活社会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与销售服务类居服务类投诉量前五位。
在具体服务投诉中
经营性互联网服务、餐饮服务
培训服务、住宿服务、美容美发服务
近年来,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规模不断增长。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服务消费领域消费者投诉也随之增加。中消协对服务消费领域消费者投诉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研学旅行走样变味
案例
2023年6月,谢女士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紫东中路某店给孩子报名了清北游学项目,商家宣传是进入清北校园内研学,并进入鸟巢、天安门广场、长城等地方游览,但实际只是在校园门口进行打卡拍照,而且返回途中提供的伙食是方便面,消费者认为与宣传差距甚大,该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要求退款,双方协商无果,故向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消保委投诉寻求帮助。经调解,由商家给消费者退还30%的费用。
消协意见
报名不要盲目跟风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和消费业态。目前,除推荐性国家标准外,暂无国家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规范。根据研学旅行活动内容的不同,对其监管又涉及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制定专门的法规或规则,明确研学旅行的主管部门,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实施,从行业准入、活动安全、信用约束等方面加强研学旅行的监督和管理,破解当前研学旅行领域各种乱象。提醒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时,不盲目跟风参与,要仔细查看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责任等,并注意举办方的过往案例和评价信息。
早教机构问题重重
2023年7月28日,消费者孙女士向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投诉,其于今年4月8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某早教机构花费6000元为孩子报名24节的早教课。4月19日该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告知消费者闭店装修,5月9日又发公告告知消费者该店已经停业,但该早教机构的其他店面仍在营业,商家提出希望消费者转课至其他店,消费者不同意,要求全额退费。经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调解,双方达成分3个月每月退款2000元的调解方案。
多方了解资质口碑
消费者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应该多方面了解其资质、课程、师资和口碑等情况,尽量选择直营店和有一点经营时长的机构,避免盲目跟风或被虚假宣传所诱导;在签订合同时,应该仔细阅读合同中有关退课、转让以及课程有效期等条款;在付款时,尽量选择分期付款或按课时付款的方式,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费用,以减少损失风险;注意保留好合同、发票、收据、沟通记录等证明材料,以便发生纠纷时维权。在发现早教机构出现停课、换老师、装修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机构沟通,避免权益受损。
电信行业痛点未除
2023年7月22日,消费者王女士向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其于2023年前后在某通讯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办理手机套餐,每月话费168元,套餐无流量限制,当月使用超过一定流量后会限速。但从2023年1月开始,限速进一步收紧,导致消费者下载和浏览速度变慢。消费者于是购买了被诉企业提供的叠加流量包,但限速现象却始终未缓解,联系被诉企业客服,告知如需解除限速,需额外购买提速包,消费者不认可。经调解,该公司给与消费者30元话费补偿。
运营商要规范营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资费营销行为的通知》明确,电信业务经营者要做好资费“清单式”公示,在营业场所通过手册或电子显示屏等方式,以及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设置资费专区,以“清单”方式公示所有面向公众的在售资费方案。在宣传推广资费方案时,应当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对资费方案限制性条件以及有效期限、计费原则等需引起用户注意的事项应当履行提醒义务。电信运营商应当履行好社会责任,规范自身营销行为,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维护好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物业服务体验不佳
2023年4月13日,消费者陈先生向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他前些年购买了随州市曾都区某小区的商品房。今年4月9日,小区物业突然用铁皮地桩将小区商铺周围停车场给封了,不允许业主将车辆停放在商铺周围的停车位上,强制要求业主将车辆停放到小区地下停车场内,并按照3元/小时收取停车费,每天最高收费25元。消费者认为该收费过高,咨询物业收费依据,物业声称是按全国统一价格收取的。消费者提出随州是五线城市,消费水平远远比不了大城市,认为物业公司的定价不合理。
小区停车收费不应市场化
民航投诉增幅明显
2023年6月25日,消费者张先生向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其于2023年5月20日在某平台购买了3张东方航空的机票,购买时看到航班执飞机型为空客A330大型机,6月25日,消费者突然发现机票订单的机型变为了小机型。因为消费者订的是商务舱,一个月前小机型的商务舱价格要比A330大型机的商务舱价格便宜1000元左右,现在大机型的同等舱位价格已经涨到了一万多元,消费者认为平台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经调解,平台为消费者补偿500元。
第三方售票平台要严管
航空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公示航班取消和延误补偿条件、标准和方式。出现取消和延误时主动对消费者进行补偿,并按承诺时限完成补偿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当前,通过第三方票务平台购票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票的主要渠道之一,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常常面临第三方票务平台与航空公司相互推诿,权益受损的情况。为此,亟需加强对第三方票务平台监管,督促其落实法定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