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记者从安徽省消保委获悉,2023年,安徽省各级消保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5036件,已解决23929件,解决率95.5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94.56万元。
根据投诉性质分析,质量、售后服务、合同、虚假宣传、价格占据了消费者投诉的前5名。根据投诉商品分析,食品类、日用商品类、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占据了消费者投诉的前5名。根据投诉服务分析,生活、社会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销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占据了消费者投诉的前5名。
2020年至2023年食品类问题投诉数据上涨83%
家用电器类问题稳居商品类消费投诉的前三名
家用电器类投诉一直稳居商品类消费投诉的前三名,消费者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电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不能严格按照三包规定及时修理、更换、退货,推诿扯皮规避法律责任;厂家售后服务维修技术和服务态度有待加强,维修人员不能规范填写维修记录,对符合退换货规定的电器拖延,设置门槛,增加消费者退换货的难度;消费者订购的电器不能按照约定及时送货、安装等。
2023年10月,消费者李女士向宿州市消保委投诉,称其在某商场家电专柜购买了某品牌电热水器,首次使用时发现电热水器制热出现问题,联系商家告知需向售后报修。李女士报修后,售后上门检测为主板损坏,随即更换主板。但是更换后使用几天再次出现问题,售后检测仍给出更换主板的处理方案但不能保证后续正常使用,李女士不认可,要求商家予以换货遭拒。接到投诉后,市消保委工作人员及时联系该商场家电柜组负责人了解情况,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最终经调解,争议双方对热水器制热问题是由其本身质量问题所致这一事实没有争议,商家积极联系售后为消费者更换了一台新的热水器。
新能源汽车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频发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增长迅猛,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比油车更多问题。车企经营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频发。消费者投诉聚焦在:车企售后服务不完善,不履行“三包”承诺;车辆行驶中突然熄火、电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电池模块损坏;销售公司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公平格式条款,减轻自身责任等。
家具类问题商品投诉占据日用商品类前排
家具作为耐用商品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类商品投诉也一直占据日用商品类前排。家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货不对板,商家促销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完善,是很多无良商家惯用的招数,遇到消费纠纷时,商家多是一推再推,久拖不决,如果只凭消费者“跑断腿”、“磨破嘴”,很难圆满解决问题。
2023年1月27日,消费者郑先生向马鞍山市消保委投诉,称其在某家具店订购了一套价值31000元的家具,到货后发现所购两张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沙发也散发刺激性气味,商家虽然给予换货,但仍有一张床存在问题,自己无法再信任该店,要求将所购商品全部退货退款,遭到商家拒绝。接诉后,市消保委立即于商家取得联系并至消费者家中查看商品情况。现场工作人员发现床虽更换,但新换的床靠背还是有疑似质量瑕疵。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商家赔偿消费者3000元,负责修补床靠背上的两个孔,并为消费者更换沙发,货款多退少补,多出部分再给予7折优惠,消费者对此表示满意。在办理上述案件的过程中,市消保委还接到消费者王先生对该家具店的投诉。其在该店花费27000元购买了家具,到货后发现家具有不同程度的质量瑕疵,因此要求退货。经调解,最终商家同意为王先生办理退货,并承诺在规定期限内退还货款27000元。
预付款式消费成投诉的重灾区
预付式消费方式一直广泛运用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给经营者带来了资金便利,留住了客源,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优惠和方便。但某些经营者不善经营或者不讲诚信,收取预付款后关门跑路时有发生,让预付款式消费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尤其是近几年网上购物对实体店的经营影响巨大,实体店经营成本提高,客源减少,经营不善只得关门歇业,而能否妥善处理好消费者的预付款问题,同样考验着企业的经营者。
消保委建议,预付费消费问题涉及到消费者生活的各行各业,涉及人数多、金额高,影响面广,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消费者在预付消费时务必要谨慎,切记不要被宣传优惠所迷惑,理性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关管理部门要从源头上对经营者有效管理,规范预付式消费卡的发行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健全信用机制,查处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净化预付式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