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常住人口近2500万的超大城市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3.38%、581.5万人。
3月28日起,上海启动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浦东、浦南和浦西地区先后实施封控。在封控小区,老人们特别是那些高龄、独居的老人,可能遭遇各种生活难题,譬如饮食、配药等基本民生保障问题。在这座快速老龄化的城市,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
我们身边的独居老人可能正在遭遇如下问题↓↓↓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能够和年轻人一样上网拼手速抢购米面肉菜。
身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小区还没解封药却吃完了。
长期足不出户,孤独焦虑抑郁……
倡议: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们↓↓↓
1、建立小区独居老人清单,由专人负责通知消息、送饭上门。
考虑到很多老人听力衰退,社区用高音喇叭通知下楼核酸采样时,他们可能听不见,建议由楼栋志愿者专门针对每栋楼的独居、高龄老人,实施上门通知。
近期,一些社区长者食堂和老年助餐点暂停服务。在此建议,本着“应开尽开保刚需”的为老服务宗旨,为生活自理困难的独居老人提供成品餐食上门。目前在松江区就有小区推出了这样的举措:一到饭点,就开始了接力赛——一份份餐食到达小区门口,就由大白、楼组长、志愿者等完成最后一棒,为老人送餐上门。
2、统筹资源,解决老年人配药看病等难题。
疫情之下封控之中,对于慢性病老人而言,看病配药是一件大事。建议由街镇统筹资源、对接区域指定就医的医疗机构,派出专人、专班,开设老年人配药绿色通道,统一解决小区老人配药难题。
如长宁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长期服药。然而,在其所在街镇全域实施闭环管理、网格化核酸筛查期间,老奶奶的药却快要吃完了,胰岛素也将用完,出不了小区的老人心急如焚。
居民区得知情况后,立刻将老奶奶的药物一一拍照,与医院取得联系,派志愿者前往配药,老人也顺利拿到了药物。
据了解,在上海同仁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该社区建立了一个“封控医疗需求对接群”,同仁医院为代配药的志愿者开启“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累计已为320多名老年人解决用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