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帮数字能源成立于2014年,旗下主要有星星充电、美丽充、星星能源、国创能源、碳迹等品牌。目前,万帮数字能源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星充电”)和万帮星星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星星能源”)等。其中,星星充电主要负责电动汽车充电桩研发、制造与运营;星星能源的主营业务则是能源微电网。
尽管如此,被外界广为熟知的仍是星星充电。这家发家于常州的充电桩企业,拥有行业第二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特来电。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到2024年9月,星星充电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为58.4万台,市场份额达17.54%,仅次于数量达64.0万台的特来电,排名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第二名。
今年是星星充电成立的第十年。从市场份额来看,星星充电与特来电、国家电网已经共同跻身充电运营商第一梯队。
但充电桩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截至2023年底,车桩比已达2.4:1。做大蛋糕的空间有限,但入局的玩家还在不断增多。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曾公开表示,“现在全行业几十万家企业在干,我每天都很紧张、很焦虑,充电企业怎么才能活下来?充电行业是场马拉松赛跑,需要耐心和坚守。”
星星充电的选择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去年11月,万帮数字能源创始人邵丹薇在2023年的须弥山大会上宣布成立了星星能源品牌,主营业务包括能源微电网以及能源管理运营的虚拟电厂和其他储能业务。
在2023年的须弥山大会上,邵丹薇曾透露,星星充电2023年的售电业务布局了23个省份。2023年在广东电网发布的1~6月份130家售电公司售电数据中,万帮数字能源售电业务度电收益高于平均数0.016元,这主要得益于其虚拟电厂平台。
重启IPO,星星母公司欲再度打包上市
万帮数字能源最早打出来的品牌是星星充电。早在2019年,其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充电桩行业第二。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19年,星星充电运营充电桩数量12万台,仅次于第一名特来电的14.8万台。
在充电桩行业中,星星充电是较快实现造血的那一批公司。“2023年,星星充电实现全面盈利。”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王磊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盈利模式的跑通离不开不断扩大的朋友圈,星星能源已经与奔驰、理想、比亚迪等车企达成合作。
万帮数字能源首次筹备上市业务可以追溯到2020年10月9日,当天,星星充电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其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A股并上市,正接受国泰君安的辅导。这一年9月,星星充电刚刚获得8.55亿元的A轮融资。
接下来的一年,万帮数字能源逐渐将业务从充电桩建设和运营扩大到能源方面。在此业务下,万帮数字能源提出“场景微电网”的概念。据介绍,场景微电网以“安全高效长寿命,AI开放全场景”作为技术路线,能够实现能源的自足和智慧管理。企查查显示,2022年10月28日,万帮星星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布局能源微电网运营业务。外界对万帮数字能源的评定从充电桩独角兽变成了数字能源独角兽。
今年年初,有报道称,万帮能源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募集约5亿美元。不过,国泰君安此次披露的备案报告显示,万帮能源当前不存在在其他交易场所挂牌或申请上市的情况。
两度寻求上市,万帮数字能源意在为扩大业务做准备。
即便实现造血,星星充电仍急需补足弹药,其最新一轮融资动态还停留在2021年。5月,万帮能源宣布获得高瓴领投,IDG、泰康、宝龙与远洋地产等跟投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55亿元,成为亚洲数字能源领域头部独角兽。万帮星星能源目前尚未获得外界资本融资。
“充电桩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研发。万帮数字能源通过IPO获得资金后,可以加大在大功率充电技术、智能运维平台、车网互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有长期观察充电桩市场的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充电桩行业正在等待盈利拐点
在政策利好和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充电桩行业对进军资本市场跃跃欲试。
充电桩行业最初由“国家队”主导,在2014年以前几乎都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普天新能源大规模建设投入。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自此,星星充电、特来电等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充电赛道。
多方支持下,我国充电桩市场取得一定成绩。“我国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近10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了我国现有2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今年6月2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
但从已上市公司来看,如同星星充电一样,目前独立建设和运营充电桩业务的子公司都需依托母公司走向资本市场。以充电桩行业龙头特来电为例,早在2020年11月底,特锐德就已经启动了分拆特来电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2022年3月,特锐德计划将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分拆至科创板上市,但至今未果。
与美股和港股相比,A股上市对企业的盈利要求较高。以充电桩企业选择较多的创业板为例,拟上市公司需要实现两年盈利,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
从部分充电桩企业披露的业绩来看,充电桩公司的整体盈利模式单一,建设和运营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
自2014年成立以来,特来电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到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升高净亏损才有所改善,但2020~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亏损0.78亿元、0.51亿元、0.26亿元。2024年,特锐德公司董秘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2023年,特来电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部分企业选择冲击美股和港股。今年9月10日,专注海外充电桩业务的智充科技已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盈利情况仍在盈亏波动徘徊;今年2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挚达科技)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过往披露的财务数据中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计,挚达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但今年8月29日,其港股招股书失效,也意味着上市进程暂停。
不过,中信期货也在研报中指出,目前政策端充电桩建设补贴逐步退坡,运营补贴保持稳定。面对玩家众多的充电桩赛道,2023年运营商集中度有所下滑,整体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充电网企业就是新兴产业,我们自己也踩过很多的坑,交过大量的学费,要想盈利是很难的。”2020年的须弥山大会上,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表示。到了2024年,行业亏损的情况依旧是常态。星星何时跑出IPO已经备受瞩目,行业也正翘首企盼盈利拐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