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2024年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行动方案提到,制定本行动方案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一些关键环节力争新突破,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
“电改”加速倒逼电网投资
当下,光伏的装机比例从2020年到2023年已经从11.51%上升至2023年的20.88%,风电装机总量占比由2020年的12.79%上升至2023年的15.1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电网公司的投资规模也正在加快进展。
7月29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这是世界首条在送、受两端均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特高压输电工程,为国家“沙戈荒”大基地新能源外送提供示范。
此外,东海证券研究所电新团队还提到,“新型电力市场驱动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快,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网投资发生结构性变化。”
电价机制需综合考虑源网荷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形成能够通过价格反映市场信号的电价机制至关重要。
东海证券研究所电新团队认为,形成新的电力价格机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电源侧盈利、用户侧民生及工商业生产、用户侧消纳以及理顺配储及调峰成本。
与此同时,电力现货市场和电能量市场的逐渐兴起也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具体来看,电网升级改造、智能化改造将提升配电网控制水平和自愈能力,有望带来配电网继电保护升级以及中压配电网一二次融合开关渗透率提升。其中二次核心设备壁垒较高,竞争格局集中,有望受益于配电网升级/智能化。
电网侧独立储能方面,由于电力现货市场不断完善,电网侧独立储能快速发展,拓宽独立储能长期盈利空间。以广东省发布的《2023年电力市场年度报告》为例,从入市储能运行数据来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的平均充放电价差约0.155~0.177元/KWh、日均充放电次数2.1次、独立储能收益率约5%,当前国内独立储能项目收益仍主要来自容量租赁费用、现货价差收益相对有限,独立储能项目发展仍需等待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建设完善。从长期来看,碳中和背景下风光发电渗透率仍将不断提升,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加大,独立储能收益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