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屋是个土坯房院落,有240平方左右。但是外面的巷子太狭窄,车都开不过去,加上居民养鸡养鸭和乱丢垃圾,进出很不方便。”昆明宜良土桥社区居民段琳琳说,自家是第一批搬离老房子的,分得了两套商品房,分别是105和123平方米。
12日20日,云南网记者实地走访昆明棚户区改造“亮点工程”——宜良县土桥和谐家园,了解昆明棚改的“前世今生”,棚户区居民迁居前后的生活轨迹。
宜良县土桥社区棚改“先新房安置后拆迁”
走在焕然一新的土桥和谐家园里,黄色墙面的小高层鳞次栉比,小区花木茂盛,道路通达,车位井井有条。
段琳琳介绍,位于18楼的这套105平方米房子装修花了七八万元,现在是55岁的母亲住着,大的那套还在装修。“一家四口房子问题解决了,新小区附近幼儿园和小学也有配套,生活不知方便多少。”
记者了解到,土桥棚改项目有五个村10个村小组,拆迁户数1811户,涉及6000余人,规划区域面积约2459亩,棚户区占地面积396.49亩,拆迁面积30万平方米,工程不可谓不浩大。
绝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房屋属于解放前后建盖的土坯房、砖瓦房。由于历史原因,村庄缺乏统一规划,住房建筑密度大,一家紧挨一家,巷道狭窄,通行不便房屋质量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交通不便利,消防隐患严重公共基础设施差,缺乏公共绿化、美化空间;环境卫生脏、乱、差,潜在的社会矛盾多,属于治安案件多发区域;村民生活质量不高,属于典型的城市棚户区,应该彻底更新改造。
土桥棚改项目实行产权置换差额补偿方式,即先安置,后拆迁,棚户区安置房项目投资约12.38亿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累计验房交房987户1811套,累计办理新房装修手续1057套。
近6000居民告别旧村落
安置房建成之后,土桥社区近6000居民,告别了过去居住了几十年破损严重的旧村落、旧房屋,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出入便利,停车方便的新居民小区。
“原来的土坯房每平方米价值不足1000元,普通人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屋只值十几万元,通过房屋产权置换拿到的安置房每平方米价值近4000元,家庭固定资产增值了3至4倍。”段琳琳说。
当地政府还及时对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在小区东、西、南三面共投资人民币7亿余元,分别修建纬一路、经二路、经三路;投资2900万元,精心打造占地约120亩的“三角梅主题公园”;建盖衡水中学,配套了教育资源。为回迁安置的群众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舒心的环境及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安置小区的品质,成为宜良县目前品质最高的居民小区。
石林县棚改房走“货币化安置”路子
记者在釆访中了解到,昆明的棚改不仅有土桥模式,还有石林县的“货币化安置”模式。
石林县鹿阜西北街片区棚户区占地399.98亩,涉及三个社区,共需拆迁3231户,总拆迁面积36.18万平方米。
石林县在制定《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方案》时,结合石林实际,主要推行货币化安置方式。并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考虑了对历史遗留项目和未来新项目的影响。主要采取“房地合一”方式评估(拆1平方米的补偿款能够买到1平方米的商品房)、速迁奖励引导、给予容积率补助、给予购房补助等方法。
同时,为确保货币安置顺利推行,出台了《棚户区改造以购代建实施办法》,由县政府以公开招标方式,对全县商品房楼盘设置资格准入条件,建立房源超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方式,供货币安置拆迁户自由选择购买,实现百姓“住有所居”目标。
政策出台后,棚户区居民对安置条件非常满意,99%的居民选择了货币化安置。
昆明110万中低收入家庭将解决住房难问题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共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2万余套,解决了近25万城镇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困难,对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6.7万余套,其中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万余户,实物建房30.7万余套(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房12.4万余套,限价商品房0.9万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5.7万余套,国有工矿棚户区约1.7万余套)。
所有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解决近110万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全市城镇住房保障率将达到28%,超过了国家提出的“2020末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23%”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