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8期粮情快讯

十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9-21)中等

2500

2450

-2%

晚籼谷

(19-21)中等

2600

2550

-1.92%

早籼米

386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晚籼米(安徽)

4560

浦城晚籼米

4440

东北米

4840

江苏粳米

424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73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750

玉米

中等

2400

-4%

大豆

6100

豆粕

3150

3200

1.59%

籼糯米

6440

麦皮

中粗

2050

2000

-2.44%

大豆色拉油(散装)

8300

8500

2.41%

大豆色拉油(20L)

8700

8900

2.3%

市场动态

九月中下旬,小麦经历了漫长的落价、山东、河北等地陆续有企业收购价格跌破1.2元/斤,但随着临近国庆,小麦价格也逐步止跌回暖,部分粉企报价最高甚至接近1.25元/斤,不过最近小麦继续涨价的动力略显不足,不少企业的到厂价格也有所回落。那么国庆后小麦价格还能否保持上涨态势呢,贸易商的库存小麦又该如何抉择去留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粉企停收需求不旺

十一假期不少企业宣布暂时停收,而小麦市场收购主体的减少也使得目前涨价的动力减弱,尤其本轮小麦上涨本就不是因为需求明显好转,更多的还是部分企业希望借小麦拉涨来刺激面粉走货,但整体来看,国庆面粉备货需求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最近小麦涨价步伐明显放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此外中秋后多数制粉企业开机率都处于偏低水平,一直到国庆开机率都没有明显起色,因此很多粉企实际对小麦收购一直是维持刚需,虽然9月中下旬小麦价格大跌,导致粉企小麦上量持续减少,但考虑到产品端相对滞销,很多粉企持续提价收购小麦的意愿也不大。

玉米落价利空小麦

收储尾声支撑减弱

目前多数产区小麦收储已基本结束,其中截至9月25日,河南省按市场价收购新产小麦1181.6万吨,而尽管中储粮截至9月30日前仍陆续公布收储库点,但整体来看,小麦市场政策性收储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减弱。此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告显示,202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小麦(包括其粉、粒)963.6万吨,其中90%为国营贸易配额。和往年配额水平一致。但2024年1-8月小麦进口量总计为1038万吨,同比增加约9.5%。而预计2024全年,小麦进口量很可能达到1200万吨,仍大幅超过配额数量。

东北进入收割期,价格持续走弱

国庆后东北大部分地区均已经历降温和霜冻天气,因此黑龙江多地陆续开启机收,农户售粮心态分化,部分出棒即卖,报价暂在900-1000元/吨左右,部分计划留作栈子粮观望长期。主要是今年价格同比大幅低开,且当前价格继走跌,例如黑龙江绥化龙凤9月23日水分14%开称报价2135元/吨,6日报价1950元/吨,累计跌185元/吨,因黑龙江东部玉米产量较去年下降,农场玉米价格初期相对坚挺,当前也开始由稳转弱,例如集贤鸿展30水开称价格1560元/吨,当前1530元/吨,跌30元/吨。且因新疆以及西北玉米价格低廉,东北玉米火运发往西南也没有优势,粮源流向很窄,只能通过价格寻找优势,进而导致价格弱势难改。

华北冲高动力不足,流向多元

9月下旬华北玉米经历一轮暴跌后在月底以及国庆假期初期迎来大幅上涨,最有代表性的山东潍坊金玉米,低点时水分15.5%以下价格在2050元/吨,带票,近期高点价格2日2180元/吨,涨130元/吨,6日价格2128元/吨。本轮华北大部分深加工报价较低点反弹百元以上,且价格处于洼地,目前毒素相对良好,流向南方的不在少数,新粮消耗上或比去年快,但华北陈粮结余明显偏多,总的粮源量或不会太低于去年。

新库开库,等待政策指引

近期关于中储粮收储的传闻满天飞,主要还是价格快速下跌,依去年东北增储以及今年小麦的持续增储来看,若华北开始大面积收储符合过度下跌后的“托底”保护以及方向引导,但最先面向社会开库收购的却不在华北而在黑龙江。6日中储粮双城直属库启动一期玉米收购,国标三等价格2100元/吨,去年同期8日在哈尔滨直属库收购价格2560元/吨,价差也是很大!不过近期中储粮招标采购量明显提高,加之官方上对秋粮产销形势上的分析以及发言也是偏好,因此若政策力度较强,对玉米或有一定正向引导。

综上所述,市场对玉米长期看法出现分歧主要在于,多头上一是宏观上对情绪的提振以及对未来经济看好的预期,二是供需上进口已经减量,今年偏共识的减产以及养殖转好,今明两年国内有拟投产的深加工,产能有望继续增长,各种因素叠加,青黄不接时可能出现缺口,提振玉米价格。空头上重心则在中短期,一是新季玉米上市的上量压力,二是中储粮进口玉米继续投放,陈粮也在轮出中,三是需求的改善短期并不能体现等。

国庆前夕,东北多地青粒水稻已经陆续上市,初期价格低开运行,黑龙江周边绥粳18青粒价格1.45元/斤左右,水分30%,但随着水分的逐步降低,价格低开低走,国庆节期间,农户收购参考价更是直逼1.30元/斤左右,水分25%,收购主体观望情绪偏高,国庆节前部分粮点已定价,但收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整体上量不是很大,造成当下观望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仍在等待政策的进一步指引。

陈粮轮拍,新粮上市,供应压力逐渐加码

各地大米销售欠佳,米企开机率相对偏低,大米价格呈现震荡趋弱。

虽近期没有定向粮冲击大米市场,但各地水稻价格震荡趋弱,主要是近两个月北方陈粮低价出售,米企加工成本有所下滑,大米售价也逐步走低,目前佳木斯地区23年圆粒大米出厂售价1.79-1.82元/斤,另外,虽新米价格略显偏高(目前佳木斯地区24年圆粒新米售价1.88元/斤),但后续自然干粮大量上市后,烘干成本走低,届时价格仍存继续小幅下探的可能,而今年中科发五大米需求量远不及预期,东北地区加工量相对偏少,大米贸易商的观望情绪逐渐升高,为规避大米降价所带来的风险,贸易商采购量不大,继而多地米业整体开机率相对较差,而作用在大米市场就是:“销售受阻——大米降价——贸易商利空预期兑现——销售进一步受阻”的怪圈,利空情绪在米业以及贸易商之间逐步传导,预计近期业内观望情绪仍将会持续谨慎,而米价价格存继续趋弱的可能。

东北贸易商焦急等待政策支持

目前东北主产区新季大豆收割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新豆上量逐步增多,由于最近东北部分地区有降雨天气,所以老百姓着急抢收,导致水分和质量参差不齐,不同蛋白和水分的大豆价格差异较大。当前大豆主流价格,蛋白含量38%以上,毛粮收购价格1.96元/斤左右,蛋白含量37-37.9%,毛粮收购价格为1.93元/斤左右,仅供参考。今年湖北豆丰产,价格高开低走,目前蛋白含量44%,塔粮装车价格为2.45-2.55元/斤,质量好,价格优。安徽、河南部分地区也有新豆少量上市,价格参考湖北豆价,毛粮收购在2.10-2.25元/斤左右。但由于前期降雨,很多新豆水分不达标,送粮较少,东北产区缺乏政策的指引,后期如果国储启动收购,或会对大豆现货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也算是给农户和贸易商吃下一粒定心丸。

南方地区集中上市,新豆价格惨淡

进口货源紧张价格小幅下滑

周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豆油期货收盘下跌,其中基准期约收低3.3%,追随国际原油期货的跌势。

截至收盘,豆油期货下跌1.19美分到1.56美分不等,其中10月期约下跌1.19美分,报收43.37美分/磅;12月期约下跌1.48美分,报收43.09美分/磅;1月期约下跌1.48美分,报收43.15美分/磅。

成交最活跃的12月期约交易区间在42.53美分到44.91美分。

由于对原油供应中断的担忧减弱,周二国际原油期货大幅下跌近5%,这拖累了芝加哥豆油期货市场。豆油是生产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

周二,基准期约的成交量估计为83,739手,上个交易日为65,935手。空盘量为238,959手,上个交易日为244,521手。

政策动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

(2024年2月5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工作中要做到:

——坚持量质并重。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真正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做到数量平衡、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散。

——坚持严格执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坚持系统推进。把耕地保护放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考量,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坚持永续利用。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推进耕地用养结合和可持续利用,保持和提升耕地地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主要目标是: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压实,耕地质量管理机制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密规范,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普遍提高,各类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一)坚决稳住耕地总量。逐级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到地块并上图入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决不突破。

(二)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南方省份有序恢复部分流失耕地,遏制“北粮南运”加剧势头。各地要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耕地恢复补充等措施,统筹耕地和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保护。自然资源部要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推动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合调整,促进集中连片。

(三)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国家每年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省域内耕地保护负总责,对省域内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三、全力提升耕地质量

(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全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优先序,健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开展整区域建设示范,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对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未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手段,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亩成一亩。各地要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合理保障管护经费,完善管护措施。高标准农田统一纳入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严禁擅自占用,确保各地已建高标准农田不减少。

(五)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科学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统筹水土资源条件,推进灌溉面积增加。结合推进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提高运行管护水平。严格执行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制度。

(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统筹推进侵蚀沟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层构建等综合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建设。完善黑土地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工程实施评估和成效监测。适时调整优化黑土地保护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依法落实地方黑土地保护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等,形成保护合力。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黑土地等违法犯罪行为。

(七)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实施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对酸化、潜育化等退化耕地,通过完善田间设施、改良耕作制度、培肥耕作层、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方式进行治理。加快土壤酸化重点县全域治理。对沙化、风蚀、水蚀耕地开展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八)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建立盐碱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

(九)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制定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加快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等用地养地措施。建立耕地有机质提升标准化体系,加强示范引领。

(十)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制度。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完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标准、指标。每年开展耕地质量变更调查评价,每5年开展耕地质量综合评价,适时开展全国土壤普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障。

四、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十二)完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建立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国家管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总量,确保不突破全国耕地保护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强对省域内耕地占用补充工作的统筹,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市县抓好落实,从严管控耕地占用,补足补优耕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补充耕地指标统一纳入省级管理平台,规范调剂程序,合理确定调剂补偿标准,严格管控调剂规模,指标调剂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坚决防范和纠正单纯追求补充耕地指标、不顾自然条件强行补充的行为。生态脆弱、承担生态保护重点任务地区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由国家统筹跨省域集中开垦,定向支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十三)加强对补充耕地主体补偿激励。各类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占用耕地的,必须落实补充耕地责任,没有条件自行补充的,非农建设要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实际,分类分主体制定耕地开垦费等费用标准并及时调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各地可对未占用耕地但已实施垦造或恢复耕地的主体给予适当补偿。

(十四)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农业农村部要会同自然资源部出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完善验收标准,强化刚性约束。垦造和恢复的耕地要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达到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且集中连片、可长期稳定利用,质量不达标的不得用于占用耕地的补充。完善补充耕地后续管护、再评价机制,把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管护资金纳入占用耕地成本。补充耕地主体要落实后续培肥管护责任,持续熟化土壤、培肥地力。

五、调动农民和地方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

(十五)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政策。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实施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

(十六)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抓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实施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对耕地保护任务缺口省份收取经济补偿,对多承担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省份给予经济奖励。

(十七)加强撂荒地治理利用。以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核查,摸清撂荒地底数,分类推进治理利用。综合采用土地托管、代种代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尽快恢复生产。

六、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

(十八)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强化大中城市现代化都市设施农业建设。

七、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耕地保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文件并抓好贯彻落实。

(二十)严格督察执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强化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督察地方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督察效能。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贯通协调机制,加强干部监督,严肃追责问责;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协作配合,强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刑事司法工作的衔接,统一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的法律适用标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司法建议等作用。耕地整改恢复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做好耕地保护法律政策宣传解读。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全社会树立严格保护耕地意识,营造自觉主动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综合信息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可以用“稳”和“进”两个关键词概括。“稳”主要体现在经济大盘上。在生产供给方面,农业生产稳定,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除此之外,工业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势平稳。

市场需求方面,投资消费持续增长,事关长远、支撑可持续发展、有利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投资增长9.1%,“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成效明显,近期汽车、家电产品销量回升较快,预计9月份主要厂商乘用车零售量比上月增长10%。

“进”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上。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三大需求结构更趋优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经济大省有效发挥挑大梁作用。

记者在会上获悉,保供稳价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下半年秋粮丰收在望,生猪产能处于合理水平,蔬菜在田面积增加,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储备可以满足15天以上的消费量,猪肉储备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9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落实工作。会议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体现了三个“更加注重”,就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和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更加注重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从宏观全局看,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民生保障不断加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新的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从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我们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充满信心,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充满信心。”郑栅洁表示。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寒露时节,是农民进行秋收、秋管、秋种的重要阶段。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进度过四成。分区域看,西南地区收获近七成,黄淮海和西北地区过半,长江中下游和华南过四成半,东北过两成半。

眼下,江西1400多万亩中稻正在集中收割。今年江西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让山区面积狭小、分散且坡度较大的耕地也变得容易耕作。在井冈山,当地今年新购置的320多台小农机,让14.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新疆棉花也已经开始采收。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棉花协会的最新调度,今年新疆植棉花面积稳中略增,长势总体好于往年,预计产量将比去年增加5%—10%。目前有超7000台采棉机作业于全疆,机采率达到88%,其中自主研发的国产采棉机占比超过一半,为我国棉花收获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技术装备支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采棉机农机手谭增进:这台采棉机每小时可采摘40亩地,一天可以采摘500亩地。

在黑龙江林口县,随着粮食收割下来,承担粮食仓储、烘干、加工等任务的重点企业随即进入繁忙时节。针对近年来当地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线不断扩容的情况,电力部门在秋粮收购前实施了改造工程,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还能满足当地未来五年内负荷增长需求。

在河南项城,12万亩芝麻迎来大面积收获。长期以来,芝麻成熟后一碰就落,全靠人工收获,是芝麻种植面积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今年河南省农科院在当地推广适宜机收的芝麻新品种,在此基础上,还与当地农机合作社一起改进芝麻收割机的割台,实现了规模化采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副主任苗红梅:在实现抗落粒宜机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良品种,重点是降低株高、提高单产,增产幅度20%以上,提高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高文郭诗瑀)随着新季秋粮陆续收获上市,国家有关部门对秋粮收购工作已作出安排部署。记者获悉,近日,为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提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意义重大。要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推动形成主体多元、购销踊跃、流通顺畅的粮食市场良好局面。要加强收购工作统筹组织、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健全粮食市场化融资机制、充分发挥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做好粮食供销运的跟踪监测和协调、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提高各类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持续增强粮食收储保障能力。

为全力保障农民售粮顺畅,《通知》要求,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统筹考虑玉米、稻谷、大豆等秋粮品种生产形势和市场走势;加强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合理把握收储轮换时机、节奏和力度;加强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保障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售粮实际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预约收购推广应用力度,让售粮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要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帮助农民减损增收。

监管方面,《通知》指出,要聚焦售粮款支付、质价政策执行、质量安全检验、粮食收购称重计量等问题多发环节,突出检查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问题。充分发挥“12315”“12325”热线“前哨”作用,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结合实际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粮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国家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装满中国粮,方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

一直以来,国内存在一种“种粮不如买粮”的论调,原因无非是进口粮食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优势明显,从经济上更为划算。但从国家安全和战略角度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坚持粮食自给的战略方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粮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国家稳定的基石。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远非简单的买卖成本所能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完全依赖进口,无异于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交予他人之手,将国家的命运置于不确定之中,这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放眼世界,那些忽视粮食生产、过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在面临粮食危机时往往束手无策,最终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粮食进口受到贸易摩擦、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影响,一旦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粮食供应受限,后果将不堪设想。就近几年而言,俄乌冲突引发黑海粮食运输危机,极端干旱天气导致巴拿马运河水位下降,红海危机导致货轮运输成本增加,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引发全球大米危机,桩桩件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粮食贸易。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构建的粮食贸易体系影响。美国通过农业优势、全球市场地位、粮食援助、转基因技术及种子垄断、农产品自由化贸易政策、粮食金融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构建起全球粮食贸易体系,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垄断全球80%以上的粮食贸易量,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粮食供应上对美国存在一定的依赖。这些国家因为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不足、气候条件限制、消费需求增长等多种原因,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一些国家因长期粮食短缺而陷入贫困和饥饿,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地区则因外部势力的粮食封锁和制裁而遭受重创,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装满中国粮,方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坚持粮食自给的战略方针,确保国家在面临外部风险和挑战时,依然能够确保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维护国家的粮食主权和安全。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跃升到2023年的13908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公斤跃升到2023年的493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任务和目标,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种粮不如买粮”论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种粮收益低。与巴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规模化经营相比,我国粮食生产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经营为主,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居高不下,直接推高了粮食生产成本。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粮食价格上。对于广大种粮农户来说,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价格“天花板”下降和成本“地板”上升的双重挤压,种植收益微薄。在生产成本高与种植收益低的情况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加大,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制约粮食生产发展,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种粮不如买粮”论调当休矣。这种短视之见,应当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平均价

28

2024年10月10日

总9034期

(责任编辑:郝剑)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厚屿村216号TEL:0591-22627298FAX:0591-22613463E-mail:fzgrain@163.com

THE END
1.2024年安徽省家电线上国补什么时候上线您好,安徽省商务厅,目前多数省市已经可以在抖音、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进行购买家电国补活动(一级20%,二级15%),当前我省还未开放线上国补活动,这多少影响我们购买家电的积极性,因为我们平时上班很忙,没有时间到线下去看家电,现在年轻人买东西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商平台买的,所以本人想咨询我省家电国补线上https://commerce.ah.gov.cn/content/article/122563131
2.最高补贴2000元!第二轮家电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发布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办公厅8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按照《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E5ODQzNg==&mid=2654632314&idx=4&sn=42660ae63130f2b8b52c19455f00fd86&chksm=f1ebe1a82891fcdf63ec4baa96f7f8ac251a44f31025ae2a3e9a0df3f0d92e78803f468e02ba&scene=27
3.家电国补年底冲刺今年家电企业注册量已突破480万家零售业品牌影响来源: 信网 责编:陈烛光 2024-12-12 10:02:37 信网12月12日讯2024年的家电国补政策主要是以旧换新补贴,将于12月31日结束,有迹象表明2025年该政策大概率会延续。家电国补政策效果显著,在消费端激发热情、提升销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10月,家用影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21%、39%。产业上,推动行业升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6UQ4I7051482LC.html
4.2024家电消费补贴什么时候结束?家电消费补贴2024汇总图表国家补贴是一项非常实惠的家电补贴政策,对于计划购买新家电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以下是全国各地区2024家电消费补贴情况,那么2024家电消费补贴什么时候结束?想要买家电的家人们赶紧来看看这个家电消费补贴2024汇总图表! 一、2024家电消费补贴什么时候结束 1.全国多地:大多数地区的家电消费补贴活动从2024年9月7日开https://www.znds.com/tv-1253057-1-1.html
5.安徽省家电补贴最新政策在2024年8月26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未开通地区的消费者可以持续关注相关信息,或者咨询当地的商务部门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具体补贴政策可能会有所差异,包括补贴的时间、范围、标准和流程等,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前详细了解当地的最新政策和具体的补贴申请流程等。”#2024家电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安徽国补#万万想不到#家电补贴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423699075205287179
6.2024年购买手机有补贴吗(2024年家电政府补贴是多少)需要注意的是,家电政府补贴的具体金额和条件可能因地区、政策调整及活动时间等因素而有所变化。因此,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家电前,先了解当地的具体补贴政策和要求,以便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 关于本次2024年购买手机有补贴吗和2024年家电政府补贴是多少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https://m.shenchuang.com/show/16780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