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幼儿园数据

托儿所作为一种服务性福利机构,能够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在中国城市中非常普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办了托儿所,员工在上班时可以把小孩放到其中托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福利性的托儿服务体系被全面废止,大量单位办的托儿所在改制中被裁减。

目前,我国严重缺乏3岁以下的托儿服务,这给家长特别是母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缺少托儿所,夫妻双方很可能需要有一方暂停工作照看孩子。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又需要依靠双份收入才能足够应付开支。这样的矛盾,增加了育龄家庭的生育焦虑。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幼儿园提供日托服务,但整体数量有限,而且对小孩入托年龄有严格限制。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来自政府的高度重视,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的任务举措:一是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落实产假政策;二是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三是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但在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的漫长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暂时性巨大的缺口。根据教育部2020年“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公告统计的教育机构数据,所有3岁(不含)以下幼儿入园人数加总在园人数为79.6万人。

表1:2020年全国3岁以下幼儿在园/班数(按办学机构)

2021年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按照这一数字换算,入托人数还不到231万,供给缺口非常巨大。

截至202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托位数是2.03个,即200多万个托位数;而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希望实现平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托位总数可达640万个左右,两者还有400万个左右托位的差距。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不同城市的托位数差距较大。如山东济南,已有769所托育机构,提供托位3.6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91个,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浙江省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10月底,全省共有各类托育机构3959家,总托位数15.95万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约2.47个。

但还有很多城市低于目前的平均托位数。2021年7月,根据山东青岛当地媒体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青岛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438个,可提供托位14208个,每千人托位数仅1.41个。2021年7月,根据郑州市政务公开的信息,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托育机构340家,共设托位数17120个。按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郑州的千人托育位仅为1.36个。

1.2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

表2:0-5岁孩子的养育成本

上述发生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经济支出,大部分需要由家庭自行承担,显然会加剧工薪家庭的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年轻夫妻的生育意愿。所以如果要提升生育意愿,就需要政府提高在该领域的经济投入,帮助分担对于0-5岁幼儿的经济投入。

欧盟国家和OECD国家平均花费在0-5岁(即6岁以下)幼儿的公共开支占GDP比例平均为0.7%,其中冰岛、瑞典和挪威等北欧国家占比最高,超过1%,以上数据均明显高于中国。一些OECD国家,花费在0-2岁幼儿的公共开支占GDP的0.5%及以上,例如,2017年的数据显示,政府用于0-2岁小孩的财政开支占GDP比例,法国和挪威均为0.6%,而生育率较高的瑞典,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1%。

图1:部分国家花费在0-5岁幼儿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

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于2017年OECD数据

1.3幼儿园入学率和未来入园人数预测

图2:2015-2021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和在园幼儿数

中国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0-3岁幼儿的托育服务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未来出生人口的下降,目前针对3-5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服务可能从高覆盖率进一步演变到供给过量。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在中预测情形下,中国出生人口将在今后2-3年内跌破一千万。随着中国出生人口的下降,未来3-5岁儿童的人口数量也对应下降,下图中橙色的折线展示了2019年到2029年出生的儿童数量,即未来十年幼儿园入园人数的预测,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大。因此,幼儿园现有的供给可以基本满足未来入园儿童的需求,甚至可能出现过剩的现象。托儿所的严重短缺和幼儿园的相对饱和,反映出现有幼托服务体系的结构失衡。

图3:未来十年中国幼儿园入园人数预测

1.4入托率国际比较

相比中国不到6%的幼儿入托率,荷兰、法国、挪威等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均超过50%,经合组织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5%,欧盟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2.7%。与这些数据相比,中国现有的入托率处于垫底位置,足见幼托服务的严重不足。

图4:部分国家0-2岁婴幼儿入托率(%)

1.5托幼服务和生育率的关系

如果社会能够提供高质且廉价的幼托服务,则年轻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必被长期束缚在幼儿身边,从而得以延续之前对于个人事业的追求。而当生育对于职场生涯的阻碍被明显消减之后,自然会打消年轻父母对于生育更多子女的顾虑,从而带动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提升。

反过来看,如果社会所提供的幼托服务严重不足,就需要家庭自行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现实中为此付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导致生育和婴幼儿照护对女性就业和经济收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这种现象被视为一种“母职惩罚”。显而易见,劳动参与的减少和职业生涯的中断,对女性长远的工资水平、职位晋升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发展托幼服务,帮助女性看护3岁以下婴幼儿,不仅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

所以幼托服务更充分的国家,往往也是生育意愿比较高的国家。放眼世界,法国和瑞典是欧洲生育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完善的托幼服务,则是这两个国家维持较高生育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5:部分国家0-2岁入托率和生育率的关系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

2.1基础数据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招生3488.02万人,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

2021全国小学招生1782.58万人,在校生1.08亿人,毕业生1718.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从2000至2021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002年,达到1952.8万人;最少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1637.8万人。

2021年全国初中招生1705.44万人,在校生5018.44万人,毕业生1587.1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从2000至2021年,全国初中招生数最多的年份是2000年,达到2295.57万,最少的是2015年,只有1411万。

图6:2015-2021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和巩固率

2.2经济投入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3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91%。具体到各个阶段,其中2020年中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4203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04亿元;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24295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515亿元;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为8428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698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13999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535亿元。

按此计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投入共32723亿,如果按照80.91%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则是26505亿元;GDP总额是101万亿元,因此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例大约是2.6%。如果与OECD国家对应指标进行比较,会发现该比例处于中下水平,落后于挪威、以色列、比利时等占比超过4%的国家。

下图展示了不同国家从小学到高中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中国的数字是根据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GDP计算得出,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于OECD数据库。

图7:部分国家从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比例

2.3小学入学率和未来入学人数预测

根据教育部数据,下图展示了2015-2020年小学在校生数量和净入学率的变化,2020年有1亿左右的小学在校生,年净入学率稳定在99.9%以上。

图8:2015-2020年小学在校生数和净入学率

结合育娲人口研究对未来出生人口的预测,下图展示了未来十年小学入学人数的预测数据,即2016年到2026年出生的儿童,从需求角度可以看出,未来十年小学的入学人数呈现快速下降的状态。

图9:未来十年小学入学人数预测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是由OECD发起的教育评估监测项目,主要面向全世界15周岁的学生,自2000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

PISA参与成员主要是OECD成员国,也吸收非成员国家和地区参加,每三年进行一次,根据测评年份命名。经过近20年的发展,PISA参与国家和地区由2000年的43个扩大到2018年的79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绝大部分欧洲国家,日本、韩国、泰国等部分亚洲国家,巴西、阿根廷等部分南美洲国家等),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

为跟踪、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国际视角看待中国教育,学习、借鉴先进教育评估手段,2018年教育部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参加PISA2018。经OECD统一抽样,中国四省市361所学校的12058名学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参加了测试,361名学校负责人和17634名教师完成了在线问卷调查,学校参与率为100%,学生参与率为99%,教师问卷调查参与率为98%,所有测试数据均由OECD审核、发布。

2019年12月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在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约60万学生参与的测试中,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和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图展示了3项科目平均分排名前30的国家及其分数情况。

图10:2018年PISA测试平均成绩排名前三十国家/地区

3、高中教育和考试制度

3.1基础数据

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4163.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94.5万人,占比59.9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63.4万人,比上年增加86.9万人,增长5.5%,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0%。根据“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下图展示了近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到,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还不到60%,基本保持了普高和职高动态相当的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把职业教育又一次提到了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因为这意味着中考就要进行“普职分流”,而且是按照1:1的比例,那么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被分流,基本上与高中无缘。这让原本就压力很大的家长,多了另一层的焦虑,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的话,很可能就要去职业高中,与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渐行渐远。

图13:2016-2020年中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高考人数一直在持续变化,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33万人,2014年至2017年四年间高考人数稳定在940万人左右。2019年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31万人,此后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上涨。有人会说,那么大学生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不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则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3.8%,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而且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同样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进行比较,相对于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落后差距则更为明显。总体而言,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近年来已经出现显著提高,但在国际范围内,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图14: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2独特的考试制度

中国学生还面临着独特的考试制度,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压力。中国的高中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学习取得较高的高考分数,进而得以进入心仪的大学。因此在分析高中教育的问题时,“高考指挥棒”必定是重中之重。

中国国内的高考,只看总分作为统一录取标准,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中国高考过去普遍运用“3+X”的模式进行考核,必修课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另外选修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进行考试、分档等。近年来,很多省份在尝试新高考改革,即“3+1+2”模式。具体是指,“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是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2”是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当然,所有科目满分仍为750分。大多数大学在高考结束后,将根据考生成绩,在国家和各省教育招生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安排招生和录取,即“统考+统招”。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高考制度往往具有更多的灵活度,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会有更灵活和广泛的录取要求。除了参考统考成绩,部分会规定平时成绩的占比,会突出专业方面的成就,或者更高阶的大学水平课程的成绩。总之,依然要根据综合申请材料进行判定,而不是只看文理分科的总分。

以日本为例,“共通考试”由6个教科(国语、历史地理、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的30个科目组成。考生们根据目标大学的要求选择报考科目。即使是文理分科,但是很多国立大学对学生的共通考试,依然要求文科、理科内容都要考,拿到统考的成绩以后,再到目标学校去参加相应学科的第二次考试,此时的考试才更侧重文理或者专业的不同。

俄罗斯的高考科目通常是“2+X”,包括俄语、数学、外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新增汉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知识、信息学。考生平均考3-4门科目,不打算继续深造的高中生只需参加俄语和数学考试。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还需要增加外语以及与所报考专业有关的科目考试,高校凭借统考成绩录取考生。

德国各州会分别安排高中毕业考试Abitur,为了方便在全国进行比较,不同的考试卷会根据一致的记分方式折合成可比较的分数,但是各个大学和专业对相应分数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全国统考,各州会分别安排招生录取,但基本将高中毕业考试的分数转化为可比的ATAR分值,表达该生成绩在所有人中的名次。不同的州可以各自确定平时成绩和最终学校考试成绩的比例,以判断是否录取。

在比利时,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可以上大学,但是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在大学里通过考试等不同方法会做进一步的淘汰。瑞典、美国和加拿大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考试,学生也是根据大学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材料。不过对于美国学生来说,SAT等标准化考试也是大多数学校的基本要求。

本文梳理的大学入学统考,主要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大学,未将职业院校的细节考虑进来。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国家,即使有统一的考试,各个大学、院系在招生上都有一定的灵活度,除了看统考分数、高中成绩外,还有一些会根据面试情况来判断。所以我们列出的录取方式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情况,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大学往往情况也各不相同。

3.3高中学习

考试制度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中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

2008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曾联合日本、韩国、美国等研究所开展了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的比较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象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1-3年级的在校生。中国被试1506人,取自北京、黑龙江、陕西、湖北、浙江的20所中学,日本是来自青森等10个县的1210名高中生,韩国是来自六个道的1143名高中生,美国是来自十一个州的1003名学生。

报告显示,从购买校服到大学学费,各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费用上花费都不少。全球父母们平均在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本科阶段)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花费达到44221美元,中国大陆父母平均教育支出42892美元,位列世界第五;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们完成研究生学业或者出国留学,花费要比这个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均收入不到发达国家1/3,但中国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支出已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中国大陆教育支出相对于人均收入的倍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之一,养育压力几乎是最重之一。

调查对象中,几乎三分之二(63%)的父母为孩子在补课机构交过学费。中国大陆93%的父母给孩子报过辅导班,这一比例位于第一。比例同样很高的还有印度尼西亚(91%)、中国香港(88%)和埃及(88%)。

图16:为孩子在辅导机构支付过学费的家长比例(国家/地区)

4、启示

4.1大力兴建托儿所

中国的入托率不到5%,比其他国家低得多。如果找不到托儿所,养育幼儿的负担将主要落到年轻父母的身上,或者牵连其上一辈老人无奈地参与其中,又或是被迫承受愈加高昂的保姆费用。目前政府方面已出台包括《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如果希望真正改变上述局面,还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设定更多的量化标准。建议大量建设托儿所,而且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营运费用,把0-3岁孩子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至少十万个幼托中心。按照0-3岁有4000万儿童计算,每个儿童补贴20000元的营运费用,结合50%的入托率目标,每年大概需要4000亿左右的财政补贴。

4.2取消中考

中考的评价过早,容易让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样,比如男孩的成熟期普遍比女孩子要晚一些,农村孩子的成熟期也要晚一些,在学习方面也是一样,过早分层不利于这些晚熟群体充分发挥潜力。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兴趣和经历放在学习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尤其是男生成熟得更晚些,可能一时沉迷游戏,但是后来却有可能赶上来。还有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容易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富裕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来刷题或者提前学习。或许弱势群体的孩子天分和后劲并不差,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过早的分流了。

有人说,需要中考分流是因为有很多学生没有能力完成大学课程。但是有没有能力完成大学课程,应该通过以后的资格考试来鉴别,而不是在中学阶段强行分离。欧亚发达国家中就读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一半。美国是发达国家里大学毕业生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就读高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就读大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有大学文凭。中国中学生的能力在全球的排名非常靠前,在几次全球的PISA测评时,位于世界最高水平之一,远远高于美国的中学生的水平。这个测试的结果并不令人奇怪,中国中考数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美国大学录取考试SAT的数学考题。中国的中学生转校到美国的中学以后,理科学习成绩的排名往往要远远好于在中国学校的排名。所以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能够有资格进入大学,而不是现在的百分之五十。

需要和取消中考相配套的,是高中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跟初中和小学资源的均等化一样,可以通过就近抽签入学、教师轮换等方法做到。

4.3缩短中小学学制

4.4教育改革和贫富差距

要想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消除教育不平等应当是重要举措之一。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教育不平等主要是城乡差距。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源流失和留守儿童问题。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平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对成长不利。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有城市户籍制度和高房价的问题造成的。我们将在有关中国房地产和人口中分析中国的城市化策略,简言之,应该放开土地供应和户籍限制,让更多的人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成家立业。

总的来说,大城市可以给所有在职工作者的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位。总的来说,小学,中学和大学未来都是供大于求的。原因是从2017年开始新出生人口开始迅速下降,估计2022年的出生人口只有2017年的60%。以现有的教育设施而言,即使未来所有的适龄人口都100%的上小学、中学和大学,仍然供大于求。所以完全有能力不设任何户籍限制,让所有孩子都可以随父母的工作地点就近入学,这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中西部乡镇的中学甚至小学都面临生源不够和关闭的风险。中国的城市化将继续进行,未来可能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将在包括县城的城市就学,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也将在县城就学。生源不足的乡镇小学将继续靠大量的政府补贴来维持下去。缩短中小学学制,有利于这些地方提供高质量基础教育。

另外一个可以缓解贫富差距的办法,是避免过早分层。农村的孩子由于家长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辅导,可能起步比较慢,但是不代表没有后劲。所以要尽量把分层筛选延后,例如本章建议的取消中考、淡化高考、普及大学教育等建议,都将有助于让勤奋和聪明的农村孩子发挥出后劲,不至于过早被筛掉。

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

[2]教育部历年发布的统计公报:

[3]OECDfamilydatabase:

[4]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数据

THE END
1.重磅!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出生率10.48‰当然,生育率并未达到当年预期的那样。随着2016年二胎政策的调整,2017年成为出生人口较高的年份,但2018年和2019年明显出现回落,恢复平稳,总和生育率也受到影响。有数据显示,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出生率降至10.94‰,创1949年以来新低;总和生育率降至1.52,即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yNjA5Mg==&mid=2247497974&idx=2&sn=614a70d7ef8f905f4b312892193401ae&chksm=9b779a75ac001363ab5d121edea07489bf84ac3054382cab2160107add678a04fd72b342f48b&scene=27
2.国家统计局:去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去年出生1465万人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2019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3.34‰。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80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https://news.cctv.com/2020/02/28/ARTIed75xHJ3Qjr4H5OBJvNl200228.shtml
3.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增长人口数量(19492019年)内容提示: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增长人口数量(1949-2019年)数据来源于网络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中心-年度数据栏目 (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月20日)网址: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年龄 年份年末总人口(万人)当年出生人口数人口出生率(‰)当年死亡人口数人口死亡率(‰)净增加人口https://www.doc88.com/p-53947360512914.html
4.2018年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人口出生率统计情况?国家统计局 图表1:2018-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中国人口出生率(单位:万人,‰)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https://www.qianzhan.com/wenda/detail/210531-7e7c5368.html
5.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在matlab上实现对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的预测我采用了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表格中(详见“人口.xlsx”)每一行,分别利用总人口、人均GPA、性别比例、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就业人口共八列数据作为特征值,来影响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的数量。 为获得2020年特征值中的拟合数据 https://blog.csdn.net/qq_44853197/article/details/108237005
6.2022年一季度,我国多地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MedSci2022年以来,各地出生人口有何变化? 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包括贵阳市、河南省、山东省德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等多地公布的出生人口或新生儿筛查、活产数等数据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贵阳市卫生健康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3月全市常住人口出生9420人,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虽然写的是2022年3月数据,但实际上是1-3月累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03d3e2611660
7.人口网世界人口排名2023年中国人口数量排名人口网(www.renkou.org.cn)是监测和发布世界人口动态数据的非官方组织,关注并致力于人类健康与发展。人口网立足中国,面向全世界,权威提供中国及各省市、全球国家及城市可靠翔实的人口数据和信息。http://www.renkou.org.cn/
8.201920202021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46512001062万人,持续大幅下降2019、2020、2021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465、1200、1062万人,持续大幅下降,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2021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15,不仅低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还低不少,比欧美低50%以上。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大幅减少,2016-2019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491、398、715、502万 https://xueqiu.com/3614688412/225514711
9.2018年GDP/CPI重要经济数据披露新生儿人口减少200万?今日,小编率先从国家统计局获悉三则重大消息,在已过去的2018年里,我国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同比上涨2.1%、全年GDP同比增长6.6%,在国民经济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下,同年,新生儿的数量减少200万,60岁以上人口增加了859万。 (一)2018年GDP同比增长6.6% 中国经济总量初次突破90万亿 https://m.loupan.com/hy/news/201808/3696237
10.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全国各省市历年出生率中国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出生动态重要指标,那么,中国出生率最高的省份是哪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0年至202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1.9‰,下降至2022年的6.77‰,12年来5.13个千分点,表明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数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缓慢。https://www.maigoo.com/top/433346.html
11.要闻2023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208万人,增长率全年农民工总量 2975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91 万人,增长 0.6%。其中,本地农民工 12095 万人,下降 2.2%;外出农民工 17658 万人,增长 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4780 元,比上年增长 3.6%。 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2022 年中国出生人口 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6.77 ‰;死亡人口 1041 万人,人口死亡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5a73b451bc8e01c0b000005
12.全国各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出生人口(19992020年)一、数据介绍 数据名称:全国各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出生人口 数据年份:1999-2020年 样本数量:7222 数据格式:面板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国各省市统计年鉴 数据整理:马克数据网,内含原始数据 二、指标说明 指标名称 数据年份 数据来源 更新时间 土地面积和人口-出生人口(万人) 七台河市 1999-2011 中国https://www.macrodatas.cn/article/1147471860
13.最高下降12.2%!多地公布一季度出生人口数据,全年或不足讲白搭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大概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很可能继续下降。不只是一季度,全年的出生https://taizhou.19lou.com/forum-827-thread-72021685414382407-1-1.html
14.126万亿元!中国2023年GDP同比增长5.2%,全年出生人口守住900万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 https://www.gelonghui.com/p/68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