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川,生于1979年7月,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电影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获得“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导师刘康华教授。2014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研方向为音乐声学,合作导师韩宝强教授。
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电影音乐系主任,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列专业课的教学。曾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若干;为主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其他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十项;出版专著1部《近现代和声分析教程》;创作出版民族管弦乐作品1部《月下皮影》,创作大量的室内乐、电影音乐、动画音乐、歌曲作品,在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进行了公演;在《人民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电影文学》、《演艺科技》、IEEEComputerSociet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里盖蒂和声语言的发展轨迹》于CSSCI收录检索;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数十次并演讲,其中在2018年第37届中国控制会议(CCC2018)上宣讲的英文版论文AnalysisofLoudnessMatchingofNationalOrchestra:ACaseStudyofFourRepresentativeConventionalInstruments于EI收录检索;应邀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个人学术专题讲座多次。
内容摘要:
本次报告主题为《民族管弦乐器音响结构特征研究》,人们常说民乐队的音响特点是尖、扁、杂、闹、吵。但是,这种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所有民族管弦乐器的音响特点都是这样的吗?在进行民族管弦乐创作时,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民族管弦乐器的音响特点?而构成民乐队丰满音响的乐器最佳音区又是怎样的?民乐队能否构建丰满的乐队音响?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仅在主观层面上进行定论必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本报告弘扬中华民族器乐文化,从客观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了以上问题。通过对各民族管弦乐器从定音、音域、频谱结构特征及能量分布特征等多种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揭示出民族管弦乐器的音色特征;通过借助现代音乐声学测量技术对民族管弦乐器进行声压级的测量统计,将演奏力度与声压级进行对应,本着使民族管弦乐队各声部的声压级趋于平衡与匹配的思路对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数尝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民族管弦乐创作,提出了灵活处理力度标记匹配问题的方案。基于此,最后对民族管弦乐配器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