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近几年走访了许多真实人家后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在装修不约而同地放弃了电视。
细想一下,好像我自己也好久没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一部电视剧了。
而据洛图科技公布的2023年全球电视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2.01亿台,同比2022年下降1.6%,而中国市场更是仅为3656万台,创下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无论从数据还是从现象,电视机好像确实在退出当代中国家庭。
那电视机为何离去,又是什么在替代它呢?
电视正在消失
电视被淘汰了——我们在装修过程中发现,大家现在似乎越来越不需要电视了。
比如此前这个真实人家,套内91平,明明预留出了电视的位置,并且既有电视柜也有电视墙,却唯独没有电视。取代电视的是沙发上方的投影,幕布隐藏在吊顶中,随用随开。
屋主Rheeta用的同样也是投影仪,她家不仅用投影仪取代了电视,还弱化了整个客厅的传统功能,将客厅也被用作一个集阅读角、健身区、观影区、绿植培育区等功能的共享区域,电视不再是这个空间内的中心。
不仅是产品替换,甚至就连观影需求都在被客厅淘汰。
比如来自上海的屋主彭先生,就不喜欢传统的客厅沙发+茶几+电视“三大件”形式。他更想将客厅定义为活动室,平时可以在里面玩玩滑板、弹弹吉他,甚至摆弄一些绿植。
而另一对房主夫妻,相比于看电视,男主人更喜欢烹饪,女主人更喜欢看书,所以原本应该属于电视墙的位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多功能墙”。
这些房主,都在选择抛弃电视,放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是不敢想的。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电视机曾是家里最重要的家电,看电视更是过去每个家庭最普遍的日常。
因此,在一些背景是家庭的影视剧中,最能展现家庭氛围的,就是看电视。
《我爱我家》在第一集第一幕,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孙女贾圆圆要看动画片,大儿子贾志国要看连续剧,而二女儿贾小凡要看《动物世界》……
《家有儿女》中,第一集只用一个看电视的同步动作既搞笑,也展现这个重组家庭中和睦的父子关系。
可以说,电视机就是家中最不可缺少的的部分。
但是如今,电视却从中国人家里消失了。
电视的黄金年代
电视机就是中国人最想拥有的家用电器,没有之一。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女主穿越到1981年,为了让母亲高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她成为全厂第一个用上电视机的人。
这说明,拥有一台电视机在80年代是一件值得周围所有人羡慕的事。
甚至婚嫁市场上,电视机还和冰箱、洗衣机并称为“三大件”,有了这“三大件”,儿女才能成为媒人眼中的香饽饽。
而这样的家用电器,自然也会在装修中给它最大的体面。
很多家庭买来电视机一定要端正的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曾经最流行的摆法是把电视机摆在同样属于“三大件”的冰箱上。
而到了90年代后,电视机越来越大,冰箱放不下了,就只能放在柜子上。
于是,沙发、茶几、电视这三样呈中轴对称关系摆放,就成了经典的客厅布置方式。
后来中国人甚至专门为电视装出个背景墙,这道装修工序不仅花钱,还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用,那就是再次凸显电视的重要性。
这就是当时电视的家庭地位。
那电视机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这么说吧,在电视机出现之前,国人就只能从报纸、收音机等物件接收信息,而电视这种有画面且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的传播渠道出现后,可谓是降维打击。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民智提升是和电视节目的兴起同步进行的。
央视自不必说,作为最先起步的电视台,一步步带领中国人走出闭塞、落后、封建、无趣的心灵世界。
引进国外影视剧开拓国人视野——
从1980年的1月引进了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开始,《加里森敢死队》《排球女将》《血疑》《阿信》《成长的烦恼》等剧先后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也先后引发热潮,改变潮流。
将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推广传统文化——
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第一次让中国人直观感受到了什么才叫“石破天惊”,而后的三部名著也都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
用综艺带领中国人看向世界——
如果说《正大综艺》让国人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风光习俗,增长见识,那么《走进科学》则直接破除了这个民族数千年来牢固的迷信观念,启发民智。
制作少儿频道为中国小朋友创造一个奇幻的童年——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只要会唱这首歌的人,一定有过一个被《大风车》《小神龙俱乐部》《动画城》《七巧板》等节目,以及《围棋少年》《哪吒传奇》《小鲤鱼历险记》《蓝皮鼠和大脸猫》等动画片包围着的童年。
央视之外,其他卫视也纷纷出招,其中最跌宕的是湘军。
湖南电视台从“新闻立台”到“娱乐中国”,用《还珠格格》《大长今》《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改变中国社会的收视奇迹。
而更明显的改变,是由电视剧促成的。
莎士比亚曾说过,“戏剧是一个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
从起步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引入国外剧作,再到技术成熟后立马拍摄四大名著,紧跟社会变革开展现实题材的创作,笑声解禁,荧屏里逐渐有了欢乐,如今的产业完善,题材全面开花,武侠剧、爱情剧、情景喜剧、历史剧、主旋律、军旅戏、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
时代在开放,电视也成了反映社会面貌的一种折射,也成为了家庭看向世界的窗口。
也正因此,电视机的铺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全民情绪之中。
国家层面上的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国庆阅兵等大事件,都能通过电视机让更多国人确切地与有荣焉。
往小了说,电视机为中国人家造就了一方新的生活天地,在这方天地里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能获得情感满足。
往大了说,电视机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娱乐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渠道,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电视时代
每个时代都是黄金时代,但这顶桂冠是要换着戴给不同事物的。
就像当初电视机出现对其他信息渠道产生降维打击一样,风水轮流转,电视机自身也遭受了降维打击。
另外,相比于看电视,手机上的游戏、短视频以及各种APP也让观众有了新的娱乐方式。
而就算是电视机自己,也在为它的淘汰“助”一臂之力。
首先是操作变得麻烦,原来就只需换台和调音两个按键,但现在的电视机操作起来至少要经手两个遥控器。
别说老人,就算年轻人也理不清操作界面那些各种繁琐花哨的功能。
本来观众打开电视只是为了消遣,结果弄半天花了钱还是没能看成。
而这些,都推动着电视机不再是每个家庭的视觉中心。
最能反映这一点的,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问题,正在被改变——越来越少的家庭会在装修时特意安排一面电视墙,因为电视已经不是家里最贵重,最显眼的家用电器。
而存亡之际,电视产业也在努力求生。
再比如超大屏电视剧也开始打价格战,让更多年轻人有能力买一台在家放着,提供一个屏幕选择。
因为虽然电视机被淘汰,但大家都默契地认定,哪怕操作再麻烦,看电视这一行为依旧是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承载。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不看,也要打开电视听个声响。
因为那是很珍贵的回忆画面。
一个人从小小的荧幕接收世界的回忆,一行人围坐一团休闲娱乐的回忆,前者让我们看见了人间万象,后者则让我们懂得了冷暖人心。
技术或许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更迭,但人类对情感的需求却是永恒不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