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音箱深入研究之“总结篇”
音响的魅力就在于:吸引、吸引、再吸引……;感动、感动、再感动……
音响专卖店存在的问题
广州某音响专卖店的试音室不大,也就是20平方米左右吧,在这里我曾经同场试听比较过超5、M30和C7ES-3,看得出该试音室也是做了对应的声学设计和处理的,所以在这里基本上是听不到明显的驻波现象的,高、中、低频的衔接非常自然和平衡,最其码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轻松明确地听出三款音箱不同的声音特点与区别,而且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时是在听“雨后初晴的声音”。
发烧友存在的问题
我去发烧友家听音响音乐时,基本上是让主人挑选他们最喜爱、最常听的一些CD唱片放给我来听的,而且功放的音量大小也是交由主人来掌控的,通过此举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对于音响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他们的个性和喜好。
在我去过的一些使用超5的发烧友那里就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他们都是喜欢使用小音量来听音乐,尤其是当听一些大部头的音乐时更是如此。然而当换上诸如M20或P3ES-2这样的小型书架音箱时,他们又会把音量开的很大声来听,即使去听一些大部头的音乐亦然,与使用超5这样的“大”型书架音箱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几番聆听下来我就发现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听超5时中低频的驻波非常严重,“嗡嗡”声响个不止,低频浑浊拖沓;在听人声时尤其是女高音时,齿音较重;在小提琴强音时,中高频都有刮耳现象。记得当时在听一张国内录音的管弦乐作品时,由于音量开的很小,音场都缩成一小团了,即使这样个别乐器的共鸣声还是很严重,所以也就没有兴趣再听下去了。不过当换上M20或P3ES-2来听时,上述现象就会大为减轻。这说明小型书架音箱由于中低音单元比较小,低频的延伸与量感就会受限,受到房间的影响也就会相对比较小一些,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平衡自然的声音。
不过当回到我自己的聆听环境再来听这一张CD唱片时才发现不得了:音场宠大,气势恢宏,每个乐器的音色录制的细腻准确,音乐韵味与感染力非同一般,真是一张难得的演录俱佳的CD唱片。
M20的声音特点与搭配
提到M20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款“优秀”的音箱!音色准确,平衡感好,是一款不挑音乐类型的所谓“监听音箱”。但是声音又不会过于直白无味,血统里还是带着“雨后初晴”淡淡的味道的。人声表现既不妩媚也不煽情,很中性也很理性。讲到平衡感,M20的中低音单元虽然只有110mm,但用来听大型交响乐时一点都不会感觉到中低频的不足与平衡感的失衡,除了规模感略为缩小以外,其它方面都满意极了。M20的瞬态反应与速度感都非常快捷,没有一丝的赘肉与拖沓之感,正因为如此,无论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能应对自如,非常对味。
从我的使用搭配经验中发现,M20尽量还是以音质细腻、音色中性、反应快速、功率储备充足的功放为上,至于是晶体机还是电子管机则不受限。要知道,M20是一款非常大气的音箱,它可以唱得很大声既不会失衡、也不会失真,基于此,如果是搭配小功率的功放使用,M20就只能出70%的效果。
有两款功放我认为与M20的搭配比较对味:一款是艺术家№16.6电子管合并机;另一款是瑟顿A21SE晶体管合并机。以听弦乐为主的、追求中性味道的,就选№16.6。反之,以听人声为主的,又想追求感性色彩、表现全面一点的,就上A21SE。
P3ES-2的声音特点与搭配
1995年深圳有一位发烧友张金华先生从香港抱回来一对P3,在经过多方搭配试听后,最终选择的是极典MP-2100电子管功放。在MP-2100的推动下,P3的声音轻盈、欢快,又很顺滑、流畅,很有一种朝气蓬勃、年轻向上的感觉。记得当时把张先生给乐坏了,连声说道:找到啦!找到啦!这就是我要的声音!
当时已是红透半边天的LS3/5A与P3都是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但是两者的声音风格与特点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区别的,假如以人做比拟的话,P3就像是一位25岁的女人,而LS3/5A则就像是一位35岁的妇人。P3的声音轻盈欢快,LS3/5A的声音则沉稳厚重。在当时我对LS3/5A是相当的了解和熟悉的,然而P3这样一种音乐气质反而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随后P3ES上市,基本上还是维持着既有的声音风格:温暖的声底,暗淡的音色,中高频比较内敛柔和,但是整体的声音框架已由向“全面型”转化的苗头了。
我曾经听过用金嗓子(Accuphase)E407晶体管合并机推P3ES-2,全频段均有着坚实的声音密度和能量感,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规模气势感根本就不像是在听一款小型书架音箱,可见P3ES-2已开始变成一款非常“全面型”的音箱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或许这更像是金嗓子的声音而非P3ES-2的声音。
在我看来P3ES-2最主要的变化是:中高频已由过去的“内敛、柔和、暗淡”,演变成现在的较为“锐利、明亮和突出”了,所以在功放的选择搭配方面其难度明显是增大了。只要功放搭配稍微不到位、或是在硬调的听音环境中使用马上就会出现:中高频明亮刮耳不耐听。实际上只要是使用过P3ES-2的发烧友都会有此感受的。
使用P3ES-2关键在于搭配,或者说,搭配不好容易出问题是在中高频,搭配好了最容易出彩的地方也是在中高频。基于此,P3ES-2比较适合有味道、有个性的功放来推,比如像300B甲类推挽放大电子管功放就非常合适,听音范围更窄的可以选择300B单端甲类放大电子管功放。不管是300B甲类推挽机、还是300B单端甲类机,其声音最有魅力的地方均是在中高频,这正好与P3ES-2最出彩的地方是相吻合的。
搭配到位的P3ES-2别有一番风味:音质很细致、很精致,中高频非常亮丽和娇艳。弦乐表现细致轻盈飘逸,很有一种娓娓道来、飘飘欲仙的感觉。听邓丽君的歌曲时,好像笑脸多了,人也年轻多了,音乐也动情好听多了。
超5的声音特点与搭配
“温暖、饱满、宽松、柔软”是超5的声音写照。无论听何种类型的音乐,这一声音写照都将会贯彻始终的。超5很像是一位温文而雅的谦谦君子,音乐气质非常优雅。基于此,超5最适合用来播放古典音乐、西洋歌剧以及抒情人声,而古典音乐中尤其适合用来播放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的音乐风格就是以“优雅、平稳、没有很大的冲突和起伏”而著称的,所以用超5来听时味道对极了。
超5的低频表现很软、很甜,有一股很深的向下延伸的暗力,弥漫在空气中的包围感很强烈,这种低频风格用来听比较舒缓的室内乐、小协奏曲时非常舒服到位。但是如果用来听诸如伯辽兹《幻想交响曲》这样比较发烧的CD唱片时,低频表现就会显得太文雅书生气了,那种凶狠、猛烈的冲击力就出不来,进而把整个音乐的意境都给改变了。
听人声或许是超5的最强项了,我甚至可以把超5称为“人声王”。除了M40.1我没有直接对比试听过外,M30、M20、P3ES-2、C7ES-3都无法与超5在人声方面比肩,超5真像是在与您面对面的“倾诉”一样,那种感染力真是无法抗拒。虽然M30的音乐表情也很丰富,在声音的密度、细节、质感方面还要好于超5,但却不如超5的声音“感性和宽松”;诚然,“感性与宽松”并不是音响市场上的主流声音,但是随着音响音乐阅历的增长,我相信您会越来越钟性于“感性与宽松”这种声音风格的。
在使用超5以前,我也曾偶而地听听《蔡琴老歌》,但却发现她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吸引我的魅力了。我在想:或许《蔡琴老歌》真的是太老了吧……
自使用超5以后再来听《蔡琴老歌》,我却突然发现完全不一样了——蔡琴怎么唱得这么好听啊!蔡琴怎么唱得这么有感情和味道呢?自此以后,《蔡琴老歌》就成了我每天常听的CD唱片之一。
用超5听人声最毒的地方在于:你不会急于一张接着一张的去换CD唱片听,而是乐于把一张CD唱片是听了一遍又一遍……整个身心全部都被音乐所吸引和感动了!几乎天天如此……
以超5沉稳厚重、细腻优雅的音乐气质,在功放的搭配上应该选择同种类型的功放为上。单端300B之类的电子管功放虽然可以让超5发出迷人的中高频,但就全面性来说还是受限,真若如此,听音乐的范畴也将会缩小的。
就我使用搭配的结果来看,下面两款功放与超5的搭配最为对味:一是马兰士PM-14SA晶体管合并机。在我看来,PM-14SA与超5的声音风格与音乐气质应该是很相投的,两者都是属于“温暖、饱满、宽松、柔软”的声音风格,故两者搭配无论去听何种类型的音乐都能彰显出“沉稳厚重、细腻优雅”的音乐气质,尤以听人声时最具韵味和感染力。
二是和弦(CHORD)CPM2600晶体管合并机。实际上CPM2600与PM-14SA的声音风格与音乐气质都非常接近,但是声音相对要更暗、更暖、更厚、也更为宽松一些,耐听度要更高,低频的量感与控制力也要更好,弦乐合奏时的弱音表现则更加丰富。还有,CPM2600在全频段的声音密度与能量感都非常强,这方面要好过PM-14SA很多。再就是如果说PM-14SA的乐器形体感是以“平面”的形式出现的(低端器材则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的),那么CPM2600就是以“立体”的形式展现的,这两个方面交融在一起,它会让音乐听起来更有血有肉、音乐表情更丰富多彩,音场定位与层次感更加扎实。在我目前有限的搭配实例中,CPM2600与超5可谓“绝配”!
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物。当听多、听久了PM-14SA或CPM2600推超5的声音后,似乎又会觉得声音太平淡、太平和、不够刺激了,总想换换胃口调剂一下……然而,一旦听过那些比较明亮、锐利、单薄、张扬的声音后,再回过头来去听PM-14SA或CPM2600推超5,又会猛然发现这种朴素、暗淡的声音真是准确又自然、舒服又耐听、养耳又养人啊!
超5普通版与30周年签名版的不同魅力
相对于普通版的超5,30周年签名版的超5音色要暗淡一些,中高频更阴柔,中低频与乐器的形体感都比较扎实和紧凑,整体的声音表现更加细致柔顺、甜美鲜活,最终使得30周年签名版的超5变得更好听,也更耐听了。我个人对于30周年签名版的超5是持正面肯定态度的,因为正使这种改变,它让30周年签名版的超5变得更有味道和音乐魅力了。
C7ES-3的声音特点与搭配
客观地讲,30周年签名版C7ES-3的声音是进步了,尤其是在音质纯度、透明度、细节再生、速度感、瞬态反应、低频的解析力等方面均是质的提高,或许这个进步90%都是正面的,但只有这10%是负面的却就要了命,而这10%的负面东西就是“中高频过于明亮和突出”,它把整个平衡感都给破坏了,无论是人声还是独奏乐器都显得特别明亮和突出,很难与整个乐队融为一体,音乐也就此失去了和谐之美。比如在听《SVALANDEVIND》这张专辑时,用超5听时就非常自然和迷人,但用30周年签名版C7ES-3来听时就不大对劲了,过于明亮突出的中高频却让这张动听的歌曲专辑变得很不耐听。
百宝仕(Pathos)古典一号(ClassicOne)晶体管合并机与30周年签名版的C7ES-3搭配比较和谐对味,过于明亮突出的中高频好像也有所收敛似的。古典一号并非属于厚声一类的器材,但是声音比较中性、精致、低频控制力比较好。
大、小书架音箱的不同魅力与选择
客观地讲,小型书架音箱的“信息量”是无法与大型书架音箱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听弦乐还是人声,尤其是听人声时,大型书架音箱肯定要比小型书架音箱的感染力强很多。至于一些音响专卖店、发烧友所说的:M20或P3ES-2的人声要好过超5,而且听邓丽君时不会有烦人不停的中低频“嗡嗡”声响等。我认为那是听音环境出了问题,要么是房间与器材的配合不到位,要么就是房间没有做必要的声学设计和处理。我曾经同场进行过无数次的AB比较,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听音环境下,大型书架音箱的音乐感染力始终要高于小型书架音箱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型书架音箱比如超5的声音魅力主要体现在:音箱是主角,就像是一个“熟女”,听者是次角,听者是被征服者。小型书架音箱如M20、P3ES-2的声音魅力则主要表现在:听者是主角,音箱则是次角,就像是一个“少女”,音箱是被欣赏者。
在搭配到位的情况下听超5时音乐是弥漫在整个空间的,人是被整个动听的音乐所包抚着,就像是在洗桑那浴一样,在这种情境下,人是很容易被音乐所左右和感染的。小型书架音箱由于声音密度和能量感不如大型书架音箱,人与音箱之间的“距离”就会显得比较“远”,给人以小家碧玉、“天上人间”梦幻般一样的感觉。
超5、C7ES-3不太适合在较大的听音环境中使用,20平方米左右最为合适,只有在这种听音环境下,超5、C7ES-3那种特有的“弥漫”在整个房间的音乐包抚感才会更具有魅力与杀伤力。
相反,我所喜欢的小型书架音箱的声音表现应该是:柔美的、柔顺的,甚至是柔弱的。基于此,我个人倒是希望M20、P3ES-2能在15-20平方米左右的听音环境中使用,而不是通常的15平方米以下的听音环境中使用,只有在这种“较大”的听音环境下使用时,才能把“娓娓道来、飘飘欲仙”的那份柔弱少女的形象给表现出来。小型书架音箱由于受物理条件所限,再怎么搞,也不可能在声音的宽松感、规模感、乐器的形体感方面与大型书架音箱比肩,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小型书架音箱的特点给搞出来为上。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喜欢早期P3声音的缘故,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小型书架音箱的声音应该是:柔美的、柔顺的,甚至是柔弱的原因所在。不过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小型书架音箱已是越来越“全能型”了,个个都像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小巨人”一样,这除了说明现代音响技术高度进步的同时,小型书架音箱“固有”的音乐气质与艺术形态却已是所剩无几了。
使用大、小书架音箱听音乐时,人的“角色”和“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我认为欣赏音乐时以大型书架音箱为上;享受音乐时则以小型书架音箱为佳。两者有什么不同呢?“欣赏音乐”是需要近距离的、是需要用心的,或许还需要正襟危坐的,此时的音乐更能反映出“写实”的一面。“享受音乐”则不然,他是需要“远”距离的、是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浮想联翩的,他也不需要正襟危坐,躺着就可以,此时的音乐更具有“写意”的特征。当然了,不同的“角色”和“心态”下,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则是完全不同的精神享受与生理抚慰,其音乐感受与音乐意境则是完全不同的。
雨后初晴的发展变化
如今雨后初晴音箱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清丽、淡泊了,也可以说是变得更为中性和准确了,然而其感性的色彩就没有以前那么浓郁了。或者说,作为音响产品,透明度与韵味、解析力与厚度、大动态与耐听性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完美结合与统一的技术问题。
雨后初晴音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产品,但却不是一个“全能型”的产品,尤其是超5。正因为如此,喜欢雨后初晴音箱的人会非常喜欢它,而不喜欢的人怎么也不会喜欢它。如果把音响产品当作“文化艺术品”来看待的话,我认为它就应该具备“有个性、有特点”这一声音特征,这样它才会有市场、有追捧者。但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人亦然。现在的雨后初晴音箱似乎有向“全能型”发展的势头,只是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而已,不是那么特别明显罢了。
雨后初晴音箱适合选用音质比较细腻、温暖、软质的功放来搭配。请记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否则,如果功放搭配不当、或在比较硬调的听音环境中使用时,声音尤其是中高频就有可能会变得比较吵。由于大部分使用雨后初晴音箱的发烧友多会去选择电子管功放或一些有味道的英国晶体管功放来使用,故这一问题还不会显得那么突出罢了,然而这一“隐性”问题确实还是客观存在的。
音响的魅力是什么
“吸引”就是有一种让你把一张CD唱片听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的魔力。“感动”就是每一次去听这一张CD唱片时都能让你陶醉忘我。被“吸引”和“感动”的客观主体是音乐本身,而不是一些音响性元素。你会发现CD唱片的故事性很强、音乐性很美,好像非常能引人入胜一样,亦即:能忘掉音响器材的存在,而完全沉醉于音乐之中。即使暂时离开了音响器材,在你的脑海中仍然会回荡着优美的音乐主题和旋律,你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赶快回家去听音响音乐……
从理论上讲,“全能型”音箱肯定更合常理,也更会有市场,但在我看来,现在一些所谓的“全能型”音响产品,其实大都存在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声音直白无味且锐利冷硬,致使产品缺少了“活的灵魂”。而事实上往往是那些“极具个性与特点”的音响产品反而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长期追捧,或许音响文化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吧,因为往往是这些“极具个性与特点”的声音,反而让音响产品更具有了活的灵魂一样。正如美国WilsonAudio老板DavidWilson所说的那样:“如果您的系统里有一种能让您为之著迷的地方,不要轻易让它走!即使您不知道它为什么令您著迷,您只要相信它即可。因为为什么并不重要!”——摘自台湾《音响论坛》第64期P318。这个“能让您为之著迷的地方”就是活的灵魂!只不过它不是那么容易的被我们所听到而已。
听音响器材越多、听音乐范围越广,音响音乐阅历越深、文化修养品位越高,对音响魅力的认知与理解也就会越深邃。就像优秀的摄影作品讲求的是“明暗、虚实”对比一样,音响的魅力也在于“阴阳平衡”;摄影可以通过调整相机的光圈、快门等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而音响则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器材与搭配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实际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维系着“明暗、虚实”这一“阴阳平衡”法则在运作的。
说到音响魅力的极致表现,我则可以坚定自信的说:现在世界上还没有所谓“十全十美”的音响器材,大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问题,所以说,一套音响器材肯定是不行的,至少要同时拥有两套才能满足基本的要求。而且“明暗、虚实、阴阳”的声音特性现实也再次决定了器材选择与搭配绝不可能是那么的单一和纯粹了。比如说:用两台不同声音风格的功放去推同一款音箱;或用一台功放去推两款不同声音风格的音箱;或用一台功放去推一大(落地)、一小(书架)两款音箱;或用电子管功放与晶体管功放各一台去推同一款音箱……由此才能实现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声音表现,即:听人声是一套;听弦乐是一套。听沉稳厚重、宽松大气是一套;听轻盈飘逸、欢快流畅是一套。听写实是一套;听写意是一套……
我不是在害人!我讲的都是实情、实话!现实生活当中为什么很多发烧友老是不断地在进行器材“升级”呢?说白了,就是在追求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声音表现!或许这正是每当“沉稳厚重、宽松大气”的声音听多了,猛然间再来听“轻盈飘逸、欢快流畅”的声音时就会觉得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啊;每当听“明亮锐利”的声音多了,再来听听“暗淡柔和”的声音时就会觉得是别有一番滋味一样……接下来,升级换器材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有朝一日发烧友们终于明白了音响的终极魅力无非就是“明暗、虚实、阴阳”这一声音平衡法则的再现时,那么接下来的器材选择与搭配不就显得非常简单和容易了嘛——一步到位,同时拥有两套及以上完全不同声音风格的音响器材。或许玩音响听音乐的心态与心境也就会由此变得平和、平静了,被音响音乐所感动和陶醉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多了,再不像以前那样的盲目、浮燥和不安了。
小结
雨后初晴的设计师AlanShaw说过“我在设计新喇叭时,主要是以说话的重播为主。如果可以把说话的重播弄对,其它的也自然对了。不过,我也承认如果你想要惊天动地的低音,我恐怕不能做到,因为要做到那种低音一定会影响到中音域的表现。我要给你的是非常干净、忠实的中音”。其实,雨后初晴音箱的声音特点以及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AlanShaw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了——那就是人声!!!如果不在同一听音环境下进行AB比较时,你会觉得其实每一款雨后初晴的音箱用来听人声都是相当不错的;然而一旦在同一听音环境下进行过AB比较后,你才会发现:原来超5的人声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感性又宽松、传真又传神啊!
如今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币又在升值,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仅以进口音响产品为例,中国大陆的老百姓并没有从这次全球性的美元、英镑、欧元贬值大潮中得到什么经济实惠,至到如今,由香港代理商所掌控的进口音响产品的价格,不但依然是“坚挺”无比,而且据说有些产品的价格还不降反升。
在此我只想说明一点:13亿中国大陆人民所消费的99%以上的进口音响产品,则全部是由只占中国大陆人口0.07%还不到的香港人所垄断和控制的。这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吗?基于此,中国大陆的老百姓与发烧友要想真正享受到一个“正常、合理”的进口音响产品的价格,看来恐怕很难!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十多年前我就说过,我只对售价在1.5万元及以下的音箱/功放有兴趣,如果超过这个售价了,我认为其推广的实际意义就不是很大了。“现在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币又升值了”,音箱/功放的售价可以由此上升到2.5万元及以下,正因为如此,M40.1音箱也就不在本此的测评之中了。至于M30,虽然我在不同的场合听过很多次了,但由于并没有在我自己的听音环境中进行过AB比较,为严肃、严谨起见,也不在本此的测评之中。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雨后初晴音箱的认知与测评,也是我个人音响文化观与声音取向的真实反映,纯粹是个人性质的,读者们也仅供参考而已。这是我在此一定要明确和强调的!